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中国现代

更新时间:2024-03-18 2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最新语文精品教学资料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潺.潺( ) ②簌.簌( ) ③寂寥.( ) ④颓圮.( ) ⑤彳亍..( ) ⑥桦.树林( ) ⑦鹧.鸪( ) ⑧鹳.

鸟( ) ⑨召.唤( ) (2)多音字

①颤???颤.抖? ???寒颤

②散???消散.? ?.? ???散.文? ?

③巷???雨巷.? ????巷.

道? ?

④倒??倒.影? ???倒.

闭?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惋? ?

??婉? ?

(2)???寥? ???廖? ?

(3)???圮? ???杞? ? (4)???悠? ???攸? ? (5)???憾? ???撼? ? (6)???桦? ???

铧? ?

(7)???阴? ???

荫? ?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彷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词填空 (1)健忘·健旺

健忘:重在“忘”,容易忘事。 健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

①虽说王老师已年近七十,但人还很________。 ②由于年龄偏大,不少人都有________的毛病。 (2)朦胧·曚昽·蒙眬

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曚昽:日光不明。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①月色________,笼罩着山村,清风吹响了树林。 ②酒到中巡,醉眼________,面前的桌椅也跟着晃动起来。 ③天气阴沉,日光__________,秋风中带着些凉意。 三、名言警句 描写丁香的诗词名句

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2.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丁香》

3.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一、作者简介

1.何其芳(1912—1977),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之一。著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2.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诗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因《雨巷》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又被称为“雨巷诗人”。抗战爆发后,其诗风有较大转变。著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焦桐,原名叶振富,台湾高雄人,当代诗人。著有诗集《青春标本》、《蕨草》、《咆哮都市》等。

4.韩东,江苏南京人,当代作家。著有《白色的石头》等。 二、背景展示

1.20世纪30年代初,何其芳步入诗坛。在当时那个黑暗时代,诗人时时苦闷着,哀怨着。他所接触的西方世纪末文学的神秘主义,也给他烙上了悲观、怀疑的印记。这首《欢乐》便是当时他思想和情绪的写照。

2.戴望舒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遭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便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诗中的追求与惆怅,表现的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迷惘的心境。

3.诗人焦桐说过:“面对山水,我仿佛见到生命深刻的启示,又仿佛听闻某种神秘而亲切的召唤,童年般的召唤。”这种创作心理在《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百废待兴,抚平创伤的人们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冲破文化桎梏的强烈愿望。《山民》即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愿望。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何其芳的《欢乐》洋溢着一种青春的热情,感受敏锐独特,格调明朗活泼,用词精致朴素,富于色彩感和音乐感。

B.戴望舒的《雨巷》有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的痕迹,善于用象征手法抒情,追求诗的意象的清晰和含蓄。

C.《雨巷》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的写作手法实虚相间,整体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歌的语言特点是自然清新、亲切生动。

E.《山民》中的“他”与“父亲”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有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这点是被作者充分肯定了的。

(一)阅读《欢乐》,回答问题:

1.请概括《欢乐》一诗各节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首诗里,诗人从颜色、声音、气息、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来描写“欢乐”,在描写中运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比喻“欢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题目是“欢乐”,它的主旨是描写欢乐之情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雨巷》,回答问题:

4.请为《雨巷》划分层次,然后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了能营造出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叶圣陶盛赞《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请分析下列各句在音节上

有什么特色,并指出其妙处。

(1)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第1节和第7节的叙述中,只是把“逢着”换成“飘过”,其余内容全部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回答问题: 9.全诗共5小节,请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我要辞别我的老板,以及这座曾经流连的城市,携带一叠发黄的稿纸,几本未读完的旧书,........和半生的荣辱与悲喜起程——”

(1)“老板”、“城市”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稿纸”、“旧书”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诗中,“春天”被诗人赋予特殊的意义,是一种和“人间的是非”、“老板”、“城市”对立的象征体。请发挥想象,你认为“春天”还可以象征哪些美好的事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人描写了蜻蜓、野兔、被东风吹暖的湖畔、阳光晒绿了的桦树林以及鹳鸟这些美丽的景物,用细腻的笔触叙写了与春天约会的历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山民》,回答问题:

13.“山民”指什么人?在诗中“山民”又象征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中的“父亲”和“他”各是什么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的“疲倦”意义是否相同?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论话题 《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个象征性的抒情形象,有人说她象征了诗人的理想,也有人说她其实就是诗人自己。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山民》中的“他”虽有梦想,但畏惧困难,只想不做,导致了其一生永远生活在遗憾之中。

运用示例 韩东诗歌中的山民,在对大山里的处境不满时只是一味地空想,不付诸行动,这决定了他和他的后辈们也只能生活在大山中的命运。人生在世,面对生活中的困惑,要敢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更要敢于去奋斗,去拼搏,用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去赢得最后的辉煌。若只畏惧、妥协,最终只能生活在无尽的幻想中,落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结局。 二、课外素材

扛着行李出门 开着轿车回家

一帮来自黄土地上的农民,刚放下锄头就拿起计算器做起钢材买卖,还挣了大钱。这听起来像传说,但在生活中却是千真万确。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今年春节期间,那停满大街小巷的60多辆各色轿车让邻村上下艳羡不已。据了解,这些在村民眼里赚了大钱的大都是这些年从村里去青海西宁打工的乡亲。

其实,不只是小马坊村,目前临县有十几万、吕梁有几十万农民在外务工经商,大部分已经创下不菲家业。人还是那些人,可他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晋商走南闯北,成就了山西商人富甲一方的辉煌。今天,一群刚刚放下锄头从山药蛋地里走出来的农民们,靠着灵活的头脑和吃苦精神,不仅让自己摆脱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为周围群众的增收做出了榜样,堪称贫困县里的“致富奇葩”。

选材感言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身处贫困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变、不进取、不实干。脱贫不仅需要政府支持,更需要自己想出路、想办法。“以义制利,诚信天下”成就了明清晋商“纵横欧亚九万里,称雄商界五百

年”的辉煌,如果外出务工人员都能像吕梁的这些农民一样有头脑、有点子、肯学习、肯吃苦,那么,成为“致富奇葩”是早晚的事儿。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亮点:开头、结尾?四?

作文命题:(2015·湖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先读佳作

智者若树

①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1)(2)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2)

②“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树的智慧在于志存高远。正如高晓松所说:“人生不应当只有苟且与当下,还应有诗和远方。”只有心存着“远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至于像失了罗盘的水手。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终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了这样志向的周恩来未曾彷徨,引领着中国走向富强。“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坚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领域一往无前……智慧的大树向着远方,于是它有了目标和动力。智者若树,志存高远。

③“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④“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愚蠢地一条胡同走到底。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于是易中天先生批评道:“龙,怪兽也;器,器材也;材,木材也。”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成为怪兽、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这么说也许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把“好分数好大学”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确实有些病态了。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智者若树,知道变通。

⑤就连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3)树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味,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4) 思悟亮点 1.凤头精彩

(1)第①段集叙述、议论与抒情为一体,运用排比句开头,这样的开头方式有什么优点? 提示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述,能使层次清晰、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开头的排比句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提示 这几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智慧”的表现,起到了衬托树的智慧的作用,为下文写“树的智慧”做了铺垫。

2.豹尾强劲

(3)第⑤段引用了作家三毛的话,这一引用有什么作用?

提示 三毛的话放在这里与文章中心完美契合,有收束全文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句运用比喻,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 说明只要仔细品味树的智慧,仔细思考后,我们就会有巨大的收获。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1)①chán ②sù ③liáo ④pǐ ⑤chì chù ⑥huà ⑦zhè ⑧ɡuàn ⑨zhào (2)①chàn/zhàn ②sàn/sǎn ③xiànɡ/hànɡ ④dào/dǎo

2.(1)惋惜/凄婉 (2)寂寥/姓廖 (3)颓圮/杞人忧天 (4)悠长/生死攸关 (5)遗憾/震撼 (6)桦树/犁铧 (7)树阴/荫蔽 二、 理解运用

(1)慢步走,走走停停。(2)寂静;空旷。(3)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辨词填空

(1)①健旺 ②健忘 (2)①朦胧 ②蒙眬 ③曚昽 整体感知

AD [B项“追求诗的意象的清晰”错,应为“追求诗的意象的朦胧”。C项“绝望”错,应是“充满了迷惘和朦胧的希望”。E项“他”与父辈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也是作者针砭的对象。] 课堂互动

1.第1节写欢乐的颜色、声音,第2节写欢乐的形状、作用,第3节写欢乐的来源,第4节写心中的忧郁。

2.具体形象:“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芦笛”、“潺潺的流水”、“温情的手”、“爱怜的眼光”。

作用:抽象的情思在诗人的笔下变得可观、可感、可握、可闻、可触,有它具体的形态、迹象和声响。欢乐的情感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而获得体验的,诗人正是根据这种体验,将各种感官打通,让读者把握住“欢乐”这种情绪性的东西,并为之感染。

3.《欢乐》中诗人以欢乐的意象组合,写出了应该享受的“欢乐”,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忧郁。诗人当时处在黑暗时代,他时时苦闷着,这首诗便是他当时思想和情绪的写照。所以,本诗虽名为“欢乐”,实则是写忧郁、苦闷。

4.第一部分(第1节),写彷徨、希望;第二部分(第2、3节),写心中的丁香;第三部分(第4节),写与丁香相遇;第四部分(第5、6节),写丁香飘过、消散;第五部分(第7节),写彷徨、希望。

5.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缥缈、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6.雨巷、油纸伞、篱墙。“雨巷”这一意象充满了朦胧美,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便更加朦胧了。“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颓圮的篱墙”有一种破败、凄凉之感。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7.《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借“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表达了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 8.(1)复沓句式。将诗歌内在巧妙拉长,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

(2)词的重叠运用。形象地描述了“雨巷”的特点,形成舒缓的节奏,更有助于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

(3)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更深入地写出了诗人对“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依恋,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9.第1节:点明忘了和春天约会的原因——人间的是非太忙。 第2节:春天对“我”的“召唤”“久等”,催“我”起程。 第3节:“我”要起程去和春天约会。 第4节:描写了春天的温暖和生命力。 第5节:追忆预约时的美好情景。

10.(1)现实中的是非。(2)少年美好的理想。

11.少年的梦想,人生的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等。

12.诗人实写了春天来临的景象,写出了春天的温暖与生命力,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钟爱;同时流露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踏上行程追求理想的决心。

13.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14.“父亲”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是封闭性社会成员劣根性的体现。诗中的“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怯于前行。“父亲”是不知而不为,“他”却是知而不为,“他”和“父亲”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

15.不同。第一个“疲倦”,说明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使人沮丧,无法找到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第二个“疲倦”,揭示了“他”耽于幻想却怯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的弊端,充满了讽刺意味。

16.采用客观的叙述口语来写,语言平淡直白。普通的词语、单调的句式却给人回到生活本身的感觉,生活本来让人感到很“疲倦”,语言的形式本身也深化了主题。 问题争鸣

(观点一)“姑娘”的形象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诗中的“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的理想也是如此。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观点二)“姑娘”指诗人自己。本诗中,“姑娘”这一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cv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