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院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两汉文学)

更新时间:2024-05-05 04: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第一章 两汉文学基本概况

一、汉代作家群的生成(条件)

(1)文化素养——汉代的官学与私学讲授儒家经典等(《诗经》、解读辞赋)

(2)提供机遇——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文才录士。诸侯王、天子和外戚招纳文

士)

(3)稳定——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乐府、东观、鸿都门学) (4)注入活力——游宦风气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

(1)容量广大、气势恢宏、审美崇高巨丽

(2)文人价值取向和理想:立功扬名、圣主贤臣,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3)文学的内容:历史的批判—歌功颂德—现实的批判。 (4)文人的地位:人格独立—屈从、依附—个性独立。 (5)文学的色彩:浓郁浪漫(楚文学)—现实理性(东汉) (6)文学的双线发展: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互渗互动。

三、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1)汉代大多数作家都经受过经学教育,集经师儒士与作家一身。 (2)汉代繁琐的解经习尚和铺张扬厉的文风相映成趣。 (3)汉代文学的浪漫性与汉代经学的虚幻性与神秘化。

(4)汉代文学的重摹拟,缺乏创造性与经学注重师法的习气互为表里。 (5)汉代文学和经学都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 (6)汉代经学与文学思潮。

四、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1、汉赋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2、散文

叙事散文:《史记》、《汉书》、《吴越春秋》

政论散文——贾谊、晁错的带有战国余绪的政论文、董仲舒的文风的转变、东汉末年批判性政论文。

3、诗歌:四言诗、楚声短歌、五言诗;乐府。

五、汉代文学发展的分期

1、初创期:汉高祖——汉景帝(前206年至前141年);

承战国余风,开汉代新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枚乘。 2、全盛期:汉武帝——汉宣帝(前140年至前49年);

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高峰。政论文以本经立义为内容。 乐府强化、民歌采集及宫廷文人创作乐府诗。

3、中兴期:汉元帝——东汉和帝(前48年至105年);

辞赋再度掀起高潮。班固《汉书》。王充《论衡》

2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4、衰落期:东汉安帝——东汉灵帝(106年至189年)。

抒情小赋。五言古诗成熟。

第二章 李斯的散文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一、李斯生平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之曰:“人之贤不肖臂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之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二、李斯《谏逐客书》

1、秦王十年(公元前237年)郑国事件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2、分析课文

秦国四君任用客卿的事实— 功过

假设秦国四君不任客卿——无富利、强大 秦王取物的态度:非秦取 (重) 秦王取人的态度:非秦去、逐(轻)

分析逐客的危害性:弃黔首资敌国 损民益仇一

结果: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3、本文特点

(1)角度巧妙:不从客卿考虑,从秦国利益着手。

(2)用典型事实说话: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建立殊勋,秦王眼前来自诸侯各国的声色玩好。(事实俱在,不由人不信)

(3)正反对比手法:作者着重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话语不多,却能让秦王深思,由古及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之非。

(4)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陈,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第三章 政论散文

第一节 汉初政论散文

汉初政论散文较多地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文风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上吴王书》、邹阳《上吴王书》与《狱中上梁王书》、刘安《淮南子》 特点:有气势,排比铺陈,语意反复,是典型的战国的辩丽风格。

第二节 西汉前期散文的代表:贾谊、晁错

1、贾谊的生平及其著作P153

3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新书》五十八篇。内容:行仁义,明等级、重民本、反奢侈,削诸侯、抗匈奴。中心就是加强汉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

现在较好的注本是:王洲明、徐超校注《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片版社。

分甲、乙、丙编收集贾谊保存的作品外,最重要还有附录收集了贾谊传、贾谊年谱、著录、序跋、评述。

2、晁错的生平及其著作P153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是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天楚七国果反,以主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著作的主要内容是重农、削藩、守边。 3、贾谊与晁错政论文的异同

相同点:政治思想比较一致,主要总结秦王的历史教训与提出巩固发展汉王朝的国策; 文风也有相近之处,疏直激切,这是他们二人政治上都敢于忠谏直言在文风上的反映。 不同点:贾谊富于文彩,晁错深识沉实。

鲁迅先生《汉文学史纲要》

“错请削诸侯之地,且更定法令;谊亦欲改正朔,易服色;又同功臣贵幸所谮毁。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惟谊尤有文彩,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疏》、《过秦论》与晁错的《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比较疏阔,不能与晁错之深识论比矣。”

贾谊《过秦论》

影响:两汉史学家三次引用(1)司马迁论赞《秦始皇本纪》(2)褚少孙补缀《陈涉世家》(3)班固置于《陈涉项羽传》后。

魏晋则被士人奉为楷模如左思《咏史》其一“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他写的传论和序论)皆有精意深旨,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

《过秦论》三篇内容

秦 《过秦论》(上)论始皇之过,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 朝

过 《过秦论》(中)论胡亥之失 不能正先帝之过, 行义安民(最后一段) 失 《过秦论》(下)论子婴之亡 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篇之联系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

辅。三王惑而终身不悟,亡。三篇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自身。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P19)

《过秦论》(上)

秦 孝公以诈力取得初步成功

惠、武之时,诸侯全力反扑 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衬托秦国实力之强

4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兴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声威、严酷统治、帝业的万世永固。

(叙述六代君王以武力开疆扩土,以力制人,显示秦国的强大,也强调了兴之难) 秦 陈涉及其起义军 强调其弱 产生 疑惑 (说明败之易) 之 秦始皇的赫赫声威形成对比 强弱悬殊结果相反

亡 陈涉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对比 加强疑惑,逼出中心论点

《过秦论》(上)的特点

(1)叙中有论,论中带叙,叙议结合

叙孝公、惠王、武王,颂其功业,在颂中论述地利、诈力使其国强;而叙始皇则颂中带贬,为下文埋下伏笔。

(2)夸张的对比和焦点的逼示 ? 在叙论中夸张对比,突出矛盾 ? 六国与秦对比---秦之强,形成反差

? 陈涉与秦对比---加强反差,产生疑惑。 ? 陈涉与六国对比---陈涉之弱,疑惑越深 ? 逼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3)用排偶铺陈来蓄势铺垫

晁错《论贵粟疏》

?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当时可行的具体措施。

? 论说有力,办法具体,汉文帝看到奏疏后,便接受了晁错的建议,让百姓用粟边买爵,规定六百石粟可买到上造(二等爵),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等爵),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等爵)等,说明此疏产生了实际效果,缓和了农民大量逃亡、土地兼并进行、边防力量不足等现实矛盾。

? 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论积贮疏(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者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餽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皮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第四章 董仲舒及其他散文

5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董仲舒论说文是汉文风格的典型 ? 董仲舒的著作现存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文章没有多少文学价值,但代表了武帝后整个汉代的文章的主流。

? 内容上主要是阐发儒家经典,对汉王朝进行歌功颂德或委婉讽劝。 ? 文风变得雍容典重,宏博深奥,醇厚简洁,结构严谨。

天人三策(节选)

?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菲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厦,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动,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第五章 东汉后期批判性论说文

? 王充、王符是东汉后期批判性论说文的代表作家P260 ? 王充著有《论衡》、王符著有《潜夫论》、仲长统著有《昌言》。

王充《论衡》

? 选材:当时的热点问题 人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 ? 写作宗旨:疾虚妄 ? 《对作》:“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言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若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觉也。”

? 论辩方式:实论性散文 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 语言:接近汉代口语,准确精炼、通俗易懂。

? 局限性:P262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相信骨相气色的相面术;对民间的求雨术却表示认同。

? 东汉政论散文继承西汉传统,而文章气势不如西汉

逢遇

操行有常行,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有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

6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如准推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物得物,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辅,禽息之精阴庆,鲍叔之魂默举,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既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第六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P202

? ? ? ? ?

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史学世家 与转益多师 博览群书与漫游经历 父亲遗愿与李陵之祸 司马迁的作品有:《史记》《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

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 父亲遗命P205:“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 时代的需要P205: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

? 个人的理想:“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发愤著书,偿还前辱。

《报任安书》P127

第一段说明迟迟回信的原因。

? 任安书信:顺于接物、推贤进士(利用中书令的职位)

? 司马迁:身残处秽、动而见尤(任安的书信触动了司马迁的心曲) 舒愤懑以晓左右(借报书犯“不可为讳”之友而自吊生平) 第二段具体诉说自己遭受的奇耻大辱

A、士必须具有五者,才能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正面)

从前的历史事实(反面)说明刑余之人,自古而耻之,自己受宫刑,就更无所比数了。 B、回忆自己二十多年来本来就无所建树

(上之、次之、外之、下之,四者无一可,苟合取容、无短长之效) 而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岂能仰首伸眉、论列是非。

借题发挥,抒发心中块垒。看似自悲自责,而其实都是愤激之语。 第三段回顾为李陵辩护获罪的经过。(详细的解释)

A、主观:兢兢业业报效武帝——见主上、广主上之、塞睚眦之辞。 B、客观:趣舍异路,没交往。认为李陵奇士、国士之风。(比全躯保妻之臣等) ? 评价客观、公正、正当,出于公心。

? 武帝及其帮凶:仆沮贰师将军,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被判诬上。 C、家贫、不足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7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深幽囹圄,茸以蚕室

? 这一段对黑暗现实的抨击最为激烈。而且感情最为强烈。 第四段主要阐述自己的荣辱观与生死观,揭示受辱不死的原因。 ? 生死观:人固有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死得重于泰山—发愤著书,传名后世。 ? 荣辱观:九个方面,而宫刑是极点。 ? 从猛虎、士,历史上的周文王、李斯,再到当今年的王侯将相——古今一体,安在其不受辱?勇怯、强弱决定于势与形。

? 怯软苟活,也识去就之分;之所以隐忍苟活,恨私心有所不报。(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第五段说明自己已经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责。

? 述古代的仁人志士被辱著书——心有郁结,以文舒其愤,不能通其道,以文自见。 ? 自己作《史记》的写法、目的:网罗天下旧文,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 记事的起止时间,结构体例。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尝 前辱之责。”

? 表明作者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又终以著书而洗清耻辱。但此时虽有书成之后的兴奋,却更多的是苍凉的感慨。 第六段总收愤叹之意。

目前悲惨处境、无限痛苦与寂寞,与第一段的身残处秽相照应。再一次提到任安书信的“推贤进士”与自己的态度意向相违背,即使想以此装饰解脱自己,无益于俗,只取侮辱。

《报任安书》的特点

? ? ? ? ? ? ?

娴熟自如地驾驭书信体的形式抒情发愤。 腾挪跌宕,行文迂曲,措辞婉转而柔中带刚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史记》的流传与名称 “史记”原是史书的通称。

司马迁《史记》在汉代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 东汉末年才称《史记》。

《史记》的体例

?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 本纪:共十二篇,是记载黄帝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各个帝王的事迹及社会的重大变化。《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

? 世家:共三十篇,记载王侯外戚以及个别有特殊贡献人物的事迹。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 列传:共七十篇,除了近十篇是一些综合性的记太守外,主要记载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少数列传则是记载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 表:共十篇,是大事年表。按年月次序,把几千年的大事列成表,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

? 书:共八篇,是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是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专史专论。 五种体例组成叙事网络P206

?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魏其武安侯列传》P94

《魏其武安侯列传》P94

8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一)交代窦婴的进退出处,事涉大事四件,但统治者全凭爱憎亲疏。

? ? ? ?

帝位传授:坚持原则,违太后——倒霉 平定叛乱:皇帝赏他上件事的刚直——重用 太子废立:触怒景帝——失意

宰相的任命:太子事件的结果——不用容

(二)写田武安侯的得势和魏其后的失意。

? ? ? ?

田借太后势力封侯,两人打成平手。(太尉、丞相) 田失位不失势,重新起用,权倾人主。 魏其失位、失去靠山,一蹶不振。

两相对照,说明宫中权势的升降得失,关键在于裙带关系。

(三)交代灌夫的出处。

? 勇猛——吴楚反时因驰入吴军而闻名 ? 使酒任性之徒—坐法免官、醉酒搏窦甫

(四)写魏其与灌夫的结交以及二人与田结怨的原因。

? 魏其与灌夫的结交是同病相契。

? 他们巴结武安,降心俯就,促长了武安的骄恣之心。 ? 请田不与而结怨。

(五)写魏其、灌夫与武安的正面冲突和斗争,以及武安设计陷害他们一对致死的

经过,最后交代武安结局。

? 灌夫使酒骂座,显其豪爽任性,武安的狡猾善辩。 ? 魏其勇救灌夫,皇上无奈

? 东朝廷辩论。统治者从上到下的汇演

(六)太史公对三人的评价:同情魏其、灌夫二人被害,谴责武安的卑劣,又对灌夫的作为

感到遗憾。

思想内容

本文主要写景帝、武帝时皇亲国戚之间的争权夺利,罗织倾陷之事,事涉两太后、两皇帝,许多大臣,以及宾客门人,揭露最高统治层的矛盾和阴暗面,嘲讽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丑恶嘴脸。

人物形象

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爱憎分明地塑造出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 魏其侯:贤、无恒操、不知时变 ? 武安侯:小人、负贵好权

? 灌夫:勇、刚直、使酒,无术、不逊 ? 景帝、武帝:

? 窦太后、王太后:

叙事特点

9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二人合传,实则三人。两贵戚、一酒徒,却事涉整个朝廷,牵涉众多人物,作者以武安魏其为经,以灌夫为纬,以两太后为眼目,以宾客为线索,以梁王、淮南王、条侯、高遂桃侯、田胜、丞相绾、籍福、赵绾等人物为点染以鬼报为收束。在叙写分合联络,错综周密,使恩怨相结权势相倾杯酒相争情形,宛然在目。

《李将军列传》P115

? 本文主要从善于骑射、奋勇对敌、廉洁爱兵、治军简易等方面,颂扬李广的为人,讴歌他的军事才干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胆略,书写了他一生征战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 以李广的一生经历作为组织材料的纵贯线,从中选取几段鲜明的轨迹,写其风采及命运。 ? 运用多种手段刻画李广

? 概括叙述:写其才德、品性、武艺。如“善骑射”“得赏赐则分其麾下”“空无余财”“讷口少言”,治军“宽缓不苛”“省略文书”。

? 侧面描述:如汉文帝、公孙昆邪的称赞,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士兵“爱乐为用”,“乐为之死”。自刎死时军士百姓的悲恸等。

对比衬托:如中贵人、程不识、李蔡、卫青 ? 正面刻画:通过几过战斗场面和习武细节。 ? (1)力射匈奴射雕者 ? (2)身带重伤,逃出敌手 ? (3)出猎射石、射虎

? (4)以四千人对四万人的包围

? (5)与卫青击匈奴,失道延期,自杀。 ? 文章在倾慕颂赞李广的同时,曲折地透露了造成李广悲剧原因,隐含着对汉代最高统治者的贬斥。在字里行间奔涌着作者激荡难平的感情。

? 李广经历文、景、武三朝,虽是”天下无双“的将才,却始终未得信任,不被重用,“不遇”二字贯穿一生。

《史记》的思想内容

? 主要表现在本纪、世家、列传中,思想深刻,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1)把中华民族历史看作整体,强调民族统一。

? 从大一统出发,安排整部著作体例、结构和布局。 ? 从大一统出发,强调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的观念。

? 黄帝—孙高阳帝颛顼—侄子(黄帝曾孙)高辛帝喾—儿子(黄帝玄孙)帝尧—侄玄孙(黄帝八世孙)舜—四世叔祖(黄帝玄孙)夏禹。

? 史无前例地记叙中华民族内部华夏民族与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如为兄弟民族立传《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 (2)重视经济生产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自觉总结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 如《平准书》主要记载西汉前期七十多年间的经济概况,经济政策的演变。《货殖列传》叙述战国至西汉的工商活动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

(3)重视下层社会的力量,专门为一些没有权势、地位低下的人物立传。如《刺客列传》《游

侠列传》

2、敢于善善恶恶,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10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1)敢于歌颂正义。

? 热情歌颂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如历代的明君贤臣。 ? 以极大的同情和敬意歌颂那些受迫害打击的忠臣良将。 ? 敢于歌颂那些被上层社会瞧不起的下层人民。 ? 如《游侠列传》《滑稽列传》 (2)敢于批判邪恶 ? 《史记》真实地描绘了官场上形形色色肮脏黑暗的现象,无情地揭露了官僚贵族丑恶的嘴脸。 (3)敢于写出历代帝王、当朝皇帝的本来面目

? 如《酷吏列传》集中写汉武帝任用酷吏

? 《封禅书》记载近十宗武帝求神问仙受骗上当的丑事。

第三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 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使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或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P207

? 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 人物传记有分有合P207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 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在叙事中反复强调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使之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 ? 叙事有详略,往往详写起因,而略写最终结果。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第四节《史记》的人物刻画

(1)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 《史记》以人 物传记为中心,这是创举

? 一百三十篇,有一百篇左右是人物传记。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所涉人物四千多人,重要人物数百名。尤其是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

(2)人物共性与个性的展现

? 准确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突出个性

? 充分注意人物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既突显其个性又显其原因。

? 还注意刻画那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影响的共性。如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士为知己者死;富贵还乡等。

(3)以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塑造人物

? 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 ? 互见法(旁见侧出法):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是将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 突出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将人物与人物之间、传记各篇之间相互联系起来。 ? 细节描写与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合。

? 精心刻画一个个细节,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 注意抓住人物一生中最重中最典型的事件和行动,加以刻画。 ? 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

11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在叙事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人物的议论、评价、一针见血地点出人物特点。 ? 通过人物本身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直接引用人物的重要言论,阐述人物对某一重大事件的态度,塑造出某一类型的人物。

第五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 (1)宏廓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 (2)浓郁的悲剧气氛 ? (3)强列的传奇色彩

第六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 ? ? ? ? ?

地位: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影响: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丰富营养和强大动力 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后代作家树立起光辉旗帜。

成为后代古文运动的旗帜,为唐宋元明清历代大散文家所效法。 《史记》是元明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 《史记》对小说也有很大影响。

第七章 班固《汉书》P253

? ? ? ?

班固的生平:P251(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汉书》的体例

全书分为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记自汉高祖

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断代史。

《汉书》的内容

? 《汉书》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朝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都能作较为真实客观的反映。其中一些篇章,也寄托了作者的爱憎与批判。

《汉书》与《史记》比较

1、从写人来看:《史记》最精彩的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则是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 《史记》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兴衰史;《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历史。

? 《史记》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 2、从史家笔法看: 《汉书》资料丰富,体例规范,比《史记》前进了一步。 ? 《史记》疏荡往复,纵横驰骋;《汉书》重规矩绳墨,行文谨严。 3、从内容来看,《汉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诗赋、学术与经世的文章,更增设纪传,特辟《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学、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 4、从语言看:《史记》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汉书》详赡严密,注重文彩,崇尚典雅藻饰。语言精练,多用排偶。

代表作:《苏武传》P144

? 交代苏武的出身及出使匈奴的缘起

? 苏武被囚,匈奴逼降,苏武坚贞不屈

12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 ? ? ? ? ? ? ? ? 李陵数次劝降,苏武毅然不为所动 苏武在匈奴处19年,终于回归汉朝 苏武回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赞语: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文章集中而突出描写了苏武的人物形象

他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

两次自刎,表现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 卫律逼降,表现不受威胁利诱,忠贞无二 幽置大窖、北海牧羊,表现坚忍不拔爱国意志 李陵劝降,表现不计个人得失、正气凛然

《苏武传》艺术特色

? 结构谨严,主题突出,详略得当。

? 一般作简要交代,重点刻画苏武出使匈奴,略写回汉。而在匈奴详写逼降、劝降等,而其它略写或不写。而回汉中又详写其画图麒麟阁的荣宠。 ? 对比烘托:张胜、卫律、李陵;单于、匈奴人。

卫律、李陵二人的差异

? 两人都是汉之降将,对苏武都起陪衬作用。但写出了他们的差异。卫死心塌地投敌,不惜对苏武软硬兼施,满足一时的荣华富贵,一副实足的叛臣嘴脸,面目可憎;李则计较个人恩怨,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劝说无效时,对比苏武,他内心有愧,痛苦而泣。

第八章 汉赋

一、汉赋及其产生的原因

? “赋”的含义:在《诗经》“六义”中是一种表现手法;在《左传》中又常用作一种诵诗的形式,“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 汉赋:它是汉代流行的文学样式。继承前人文学成果而形成。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贵族的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或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甚为发达。

二、汉赋兴盛的原因

? 与汉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基础有密切关系。 ? 汉王朝的文艺政策也是汉赋兴盛的重要因素。

三、汉赋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家

汉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约六七十间,主流是骚体赋

? 什么是骚体赋?

? 指汉初文人继承、仿效屈原《离骚》进行赋的写作,情调凄恻哀怨,对现实带有批判的精神,多用《离骚》句式,句中多用语助词“兮”的赋作。 ? 代表作家作品:谊《惜诵》《鵩鸟赋》《吊屈原赋》

13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鵩鸟赋》P287

本文主要从生死问题发论。

? 从开头到“语予其期”是全文的引子。交代起因,引出议论

? 借服鸟之口提出祸福相倚、吉凶同域的道理,然后以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李斯、傅说等事例进行论证,为此得出“命不可说,孰知其极。”

? 以多种形象的比喻说明事物的变化及因果关系的复杂,于是引发感叹“迟速有命,焉识其时”。 ? 以冶铸为喻,说明世上事物的合散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进而点明生死不足虑。 ? 分说各种人物情状,证明万物纷纭,人情各异

? 最后写作者理想中作人处世的态度:纵躯委命,齐生死。 ? 最后两句扣首段问服鸟而作结。

骚体赋的特征

? ? ? ?

抒情,尤其最适合抒发作者内心的郁抑与苦闷 整篇句式整齐,一般两两相对。 基本句式采自《楚辞》,或句末、句中使用“兮”字

一般押韵,两句一韵,不论用“兮”字与否,一般都在偶句句末押韵。

全盛期──武帝初到东汉中叶二百年间

? 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作品以散体大赋为主流。 ? 散体大赋与骚体赋的不同

? 从内容上看,骚体赋主要是批判现实、抒发愤懑哀怨之情,而散体大赋则对帝王歌功颂德,铺写豪华生活,极力铺写各类事物,劝百而讽一。

? 从形式上看,骚体没有固定的体制,句中句末多用语气词“兮”,而散体大赋多为长篇巨制,结构严密,多用问难对答,文词富丽,好用典故与难字,句式参差,散韵相夹,诗意少。

枚乘与《七发·观涛》P293

? 惯 观涛 时间:八月十五(潮水最盛)

? 之前 地点:广陵曲江(观涛佳地)

? 常 水力:恤然足骇(为写江涛蓄势) ? 观涛 观涛者的视觉:江涛壮伟

? 景 之时 观涛者的感觉:江涛变幻奇妙 ? 观涛 从观涛的精神效果 ? 象 之后 从江涛令人神往

? 特 江涛 声若迅雷、传响百里; ? 三大 江水倒流、海水上潮;

? 殊 特征 山中云气吞吐、日夜不止。

? ? 景 江 波涌涛起的势态 水势的浩大及气势(比喻) ? 涛 围绕波高、波逐、浪急、怒吼声写江

? 象 奇 涛寻绎无境的想象之境 。 (比喻、拟人、排叠) ? 观 用地名写江涛的奔向(或围—青篾— 檀桓—伍子山—胥母之地 )写藉藉 之口打斗

? 《七发》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P187

14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1)屈赋都是韵文,属于诗的范畴。而《七发》则大部分是以散语行文。由此开创了散语行文

这种汉赋体制。

(2)屈赋虽亦多叙事作品,但诗歌的抒情性始终是它的主流;而枚乘的《七发》以叙事始、叙

事终,绝少诗歌的抒情性。由此说为汉赋叙事状物的表现方法提供了范式。

(3)屈赋的主旋律是悱恻哀怨的情调,而枚乘的《七发》却铺排种种赏心乐事,呈现一派高亢

雄放的色调,从而对汉赋焕发文彩、夸张藻饰的风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楚辞》虽有虚设主客问答的形式,如宋玉《对楚王问》、《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人疑

其伪托。而枚乘虚设主客,反复问答,敷衍成长篇叙事形式,因而在体制上开创了汉赋这一“设问”形式。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 子虚赋》P314(作品选)

? 齐王 场面 千乘、万骑、满泽、弥山等 (略) ? 田猎 结果 矜以自功

(在子虚先生看来,齐王的自炫、自豪,就是对自己国家的轻慢) ? 子 云梦泽:(小—大 以虚映实)

? 虚 其山、其土、其石 (显出楚国之辽阔、物产之丰饶) ? 其东、其南、其西、其北 ? 夸 楚王 与壮士猎于阴林 (动) ? 打猎 与美女猎于惠圃 (静) ? 耀 打猎之后 将齐王田猎与楚王田猎相比

? 乌有先生批 齐王田猎—娱、不是夸 齐王问——闻大国之风烈 ? 评子虚先生 盛推云梦 显侈靡、非楚国之美

? 田猎之乐 害足下之信、彰君恶、伤私义 乌有先生夸齐国(以虚映实)

《上林赋》(略)

? 批评楚齐:(不务以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 )

? 天子上林广阔及物产之丰富 :( 八川水势、物产、山溪原野及草木……) ? 天子田猎 : 田猎中、田猎后置酒张乐

? 天子的芒然而思:太奢侈、非继嗣创业垂统

? 天子解酒罢猎而命有司:子虚先生、乌有先生接受教训 问题提出:《子虚赋》作于游梁、《上林赋》作于汉武帝时。《史记》《汉书》载《天子游猎赋》而

不见《子虚》,《文选》将《天子游猎赋》一分为二,《子虚赋》和《上林赋》,一直沿用到现在。这是否存在问题?

问题的关键:司马相如的经历及其人生追求 改名、侍景帝—游梁—侍武帝。他是一个自视甚高的

人;游梁是为了得赏识而重用,游梁虽然有产生《子虚赋》的基础,但他不会直截了当批评梁王淫乐侈靡、越诸侯之礼,如果有决不会毫无影响和名声,还有他在汉武帝时写的赋的讽谏也是比较委婉的;司马相如的《子虚》与枚乘《七发》相比决不逊色,名声却相差甚远,为什么?《子虚赋》与《天子游猎赋》的关系。

内容是尊天子贬诸侯,提倡儒家经典、儒家政治,显然这是为武帝的大一统政治张目。正是这样,

只有司马相如的赋才能代表汉武帝时赋,因此他在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赋的发展史上,司马相如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 继承了荀子赋篇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虚构人物展开辩论。此后赋家都模仿他这种形式。 ? 确立了劝百而讽一的赋颂传统,以后赋作多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

15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 ? ? ? 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在赋的发展史上,司马相如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继承了荀子赋篇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虚构人物展开辩论。此后赋家都模仿他这种形式。 确立了劝百而讽一的赋颂传统,以后赋作多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 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扬雄、班固等人的大赋

? 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P194 ? 班固的《两都赋》与京都赋的崛起P241

晚期──东汉和帝以后

? 抒情小赋P246:纪行赋、述志赋

? 指东汉和帝以后,由于社会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作家们把笔转向现实,使赋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转变,从歌功颂德转为讥讽时世,从铺彩摛文的长篇变为抒情咏物之短篇。一般称为抒情小赋。以张衡、赵壹为代表。

? 代表作品: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汉赋评价

1、《汉书·王褒传》卷六十四下最早开始

? 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赋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贤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觳,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顷之,擢褒为谏大夫。 2、扬雄《法言·吾子篇》

?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或曰:?雾 之组丽。?曰:?女工之蠹矣!?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以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 扬雄对辞赋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从醉心于创作,以为赋寄托着讽喻之旨,到辍而不为的过程。 3、班固对汉赋的看法 ? (1)《两都赋序》

? “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P199(文学史注释[6]) ? (2)《汉书·司马相如传赞》

? 司马迁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 ? (3)《汉书·扬雄传》

? 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飘飘有凌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 4、挚虞《文章流别论》

? 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富而辞无常矣。文之烦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夫假象过

16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5、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当代对汉赋的评价

肯定的意见:

? 有相当数量批判性的作品,较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抒发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汉代大一统的繁荣景象;大赋中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是文学上铺陈描写的一大发展,扩展了文学表现领域,丰富了文学词语。

否定的意见

? 取悦帝王,润色鸿业,过分的歌功颂德为散体大赋的基本特征。虽有讽谏,但劝百讽一;描写中不少夸张失实,缺乏真情实感,铺叙呆板;类型化,因袭模仿,千篇一律;大赋堆砌冷僻艰深之字词,有如字林,甚至于难字表。

第九章 汉代诗歌

一 、两汉乐府诗P224

1、乐府与太乐

? 乐府指歌舞机关名。这种机关秦代已经设立,到了汉武帝时代,规模扩大,机关的任务非常明确。

? 太乐也是西汉朝廷负责管理音乐的,它与乐府分别属于奉常与少府,太乐主管郊庙之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

?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太予乐署、黄门鼓吹署两个系统。

? 两汉乐府诗又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包括所收集谱曲的民歌、文人作品以及模仿民歌的作品。

2、乐府的收集与分类

? 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古代收集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 清商曲:分吴声歌、神弦歌、西曲歌三部。包括南朝全部的入乐民歌。

? 横吹曲:本是西域乐,军中马上奏,汉武帝时传入中国,今存歌辞基本上属北朝民歌

3、汉乐府诗的内容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P226

? 《妇病行》P370《东门行》P368《相逢行》

?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旁。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2)乐生与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 《薤露》、《蒿里》 ?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 《艳歌》:“今日乐相乐,相从步云衢。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鲤鱼,青龙前铺席,白虎持榼壶,南斗工鼓瑟,北斗吹笙竽,姮娥垂明珰,织女奉瑛琚,苍霞扬东讴,清风流西 ,垂露成

17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帷幄,奔星扶轮舆。

(3)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 《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

? 《孔雀东南飞》主题及悲剧的原因进一步探讨

? 结构:辞归、送别、逼婚、殉情四部分。情节为双线推进:一是刘焦夫妇之间的关系;二是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诗中多用照应手法。 ? 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 语言以自然、朴实、流畅为基本风格。但辞别和太守迎亲两处,浓墨重彩,着意铺陈。因这是男女主人公命运的转折关头,这样铺写,能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烘托悲剧主题。 ? 诗的结尾梧桐松柏枝叶的覆盖、鸳鸯的和鸣,象征男女主人公贞洁爱情的不朽,表达作者对他们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精神的赞颂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借此告诫后世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陌上桑》

? 主题重新探讨:罗敷的身份是否是采桑女?

? 结构:罗敷的美貌、罗敷的坚拒、罗敷的夸夫三部分

? 写罗敷美的特色:不具体刻画其容颜,而是通过夸饰其服饰和用具之美以及观看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其美貌。又通过罗敷的夸夫来显示其聪明机智、能说会道的内在美。

? 罗敷的夸夫一段的作用:编造出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是为了吓既定眼前心怀叵测的太守。这是一种巧妙的斗争艺术,表现罗敷的聪明机智和能说会道,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显得亲切完美。全诗以“夸夫”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结束,又给全诗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光大 (2)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 汉乐府的一些名篇,多属叙事诗。以叙事为主,成了汉乐府的显著特点。

? 生活境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 (3)五言诗的成熟

? 五言诗萌芽于民歌,成熟于汉乐府。

(4)语言朴实生动,口语化,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两汉文人诗创作情况

? 西汉前期到中期楚歌流行与早期五七言诗 ? 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武帝《秋风辞》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若何? ? 在楚歌盛行的同时新的诗歌形式也在萌芽,如武帝时李延年《佳人歌》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五言诗进一步发展 如成帝是班婕妤《怨歌行》

?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又如班固《咏史》

?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因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

18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 ? ? ?

? ? ?

?

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P268

班固《咏史》是现存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它标志着五言诗正式登上文人诗坛,开始了全面取代楚歌的地位。还有值得一提梁鸿的《五噫歌》P388 东汉中后期,以五言诗为主的文人诗初步兴盛

以张衡、秦嘉、郦炎、赵壹、蔡邕等人的五七言诗作为作表,还有一批无名氏的古诗。 张衡《同声歌》: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慄如探汤。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重户结金扃,记下华镫光。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女所稀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四愁诗》P389

秦嘉《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手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郦炎《述志诗》二首:其一:大道夷且长,窘四季狭且促。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贤愚岂尝类,禀性在清浊。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録。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锺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此诗言己胸怀大志,不信命运之说,当时虽困,终将建功立业,流芳千载。

“古诗”与“古诗十九首”

“古诗”是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汉魏无名氏所作而又不入乐的诗歌的称谓。

? “古诗十九首”是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汉末无名氏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一直沿用,遂得名。历代对此推崇备至,钟嵘评曰:“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评曰:“实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其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同一个主题 写离愁别绪,或游子思归,或闺房怀远。

写人生易逝的感叹,或及时行乐,或不甘贫贱。

? 人生哲理的揭示:永恒与有限的关系;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忧郁与欢乐的关系;来去亲疏的关系。

? 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 直而不野的风格

? 直就是有话直说,不躲闪,不造作,即说真心话,把灵魂深处和盘托出,使读者感到真切,感到作者说到自己的心坎上了。不野指语言平白如话,没有一字艰涩,但经过了作者艺术加工与提炼,尤其表现在对日常语的精选与提炼上。 ? 婉转附物的手法

? 善言情,最主要的使情不为径直之物,往往采取宛曲的办法来抒情,造成一种言不尽而情无不尽的感觉。要做到这样,关键在于“附物”,即以一意、一物、一境来抒情。即讲究诗歌的起兴发端,将情与景交融,物与我互化,造成渐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 怊怅切情

? 意思指真切表达作者那种悲伤失意的感情。这既是对十九首情绪基调的概括,也是对抒情成

19

人文学院 09中本1班 黎建军

功的 与否的一个标准。

? 评价:古诗十九首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s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