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材料

更新时间:2024-03-13 15: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5×4'=20') 1 《尚书》: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是一些单独成篇的文诰,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文字古奥典雅。 2 楚辞:

总集名,西汉刘项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全书收录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因其运用具有楚国地方色彩的语言、乐调、名物,故名为“楚辞”。 3 香草美人:

屈原创作的一种比喻象征手法。在屈原的作品中,“美人”多以喻君王,“香草”作为装饰,又是象征物,象征品格和人格的高洁,又常以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 4 《淮南子》

西汉的一部理论专著,由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是汉代治国法典。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文风铺张扬厉,追求巨丽之美,带有鲜明的浪漫色彩。 5 司马相如:

西汉辞赋大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辞赋大都描写帝王苑囿之盛和田猎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境内恢弘壮阔,语言华美堆砌,为后世作家争相效仿,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6 《史记》互见法

是史记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此种手法叫“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7 祢衡的《鹦鹉赋》

汉代文学家祢衡的一篇抒情小赋。此赋借因材致祸、身困笼槛的鹦鹉自喻,寄寓作者寄人篱下、身不由己、任人摆布,却只能听天由命的凄惨心境。小赋心理描写细腻委婉,句式工整,言辞华美,出色地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是借物言志赋的上乘之作。 8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代表作家是“三曹”和“七子”。其内容或反映社会动乱,或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风格慷慨悲凉、刚健有力,在思想、艺术上均有鲜明特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9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一篇传记文,仅一百六十余字,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寄托了作者不同于流俗的志趣,可以说是一篇自传,文字简约隽永。 10 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亦称“新体诗”。汉字四声的发现导致声律论的产生,沈约、谢朓与王融等人把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作出讲求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 庾信

南北朝文学家,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后一直在北朝为官,兼擅诗赋、骈文,创作以被羁留北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梁时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同为宫廷文字的代表;后期多感伤个人遭遇、思想怀归的作品,风格苍凉悲壮,将南北文学风格融合起来,被称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1

12 《世说新语》

逸事小文集,南朝宋刘义庆编纂,内容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 13 晚唐小品

晚唐流行的一种体制短小的散文,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情感炽烈。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14 花间集

诗集,后蜀赵崇祚编,选录晚唐五代18位词人500多首作品,多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风格语柔艳丽。 15 盛唐边塞流派

盛唐诗歌流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或写边塞军旅生活,或写边塞风光,风格慷慨奇伟。 (二)简答(2×10'=20')

1 赋、比、兴的手法及其在《诗经》中的运用:

(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

(3)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起兴后再用赋,可叙事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如《七月》中叙述农夫一年中的生活;比的运用很广泛,有整首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也有部分运用比的手法的诗,更是丰富多彩,如《卫风〃硕人》;兴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但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

(4)《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 2 庄子三言结合与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1)“三言”,即“重言、卮言、寓言”,由《庄子》而来,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寓言是以“谬说、荒言、无端崖之辞”来铺张渲染,表现主题 (2)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如《逍遥游》的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主题句却一笔带过 (3)在《庄子》中,作者将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3 张衡的文学成就

(1)张衡是东汉的科学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有着杰出成就。 (2)他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分为《西京赋》与《东京赋》

(3)他的《归田赋》真正宣告了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了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描画了一幅明丽祥和、充满生机、情趣盎然的田园风景。这篇作品的艺术魅力是它从始至终抒发的都是真感受、真情怀、真渴望,语言清新流畅、挥洒自如,与内容意脉相通、和谐一体,中间随颇含骈偶成分,但恰到好处,为后世的骈体赋开创了一个良好范例。无论就内容还是艺术形式讲,它都有很高的地位 4 李白乐府的创新和个性特色

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能趋近拟古之妙。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古题写现实,再一方面,则是用古题写己怀。李白主要属于后一种,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如《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悲愤。

2

5 杜诗的沉郁风格

(1)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2)抒情方式——每欲喷薄而出时,就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如《梦李白二首》就是这样回环反复表达感情的。

(3)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6 柳宗元杂文的艺术特色

(1)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北边被弃的一怀幽愤,如《愚溪诗序》中,作者将所遇到的溪、丘等冠以“愚”名,这种看似平静的正话反说,正深刻地透露出作者对混沌世事的强烈不满

(2)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等,或以动物的阴险邪恶来比喻奸毒小人,或以物体的奇形诡状来象征现实社会,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嬉笑怒骂,痛快淋漓 (三)论述题(2×20'=40) 1 《史记》的风格特征

(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要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如《苏秦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

(2)浓郁的悲剧气氛。由于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并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所以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悲剧人物的类型有多种,有行动具有超前性的历史的先行者,如吴起和商鞅;还有一些相信旧制度的合理的人,如反抗中央朝廷的诸侯王,也有刺客游侠和一些存在明显弱点的悲剧英雄,如项羽

(3)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除了荒诞的传说之外,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留侯世家》中的张良视为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 2 汉乐府民歌的叙述特点

(1)生活镜头的选取: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即使摄入画面,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表现出明显的艺术倾向。如《羽林郎》中通过描写当垆美女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两汉乐府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如《孔雀东南飞》,两条线索同时展开,相互交错,一条是兰芝与婆母、兄长的矛盾及冲突,一条线索是兰芝、仲卿相互之间同情和理解日益加深的过程,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两汉乐府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如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一个聪明多智,用言词戏弄使君,演出一场喜剧;一个刚烈坚贞,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4)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诗大体遵循三个规则:一是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一个是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一个是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除《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的细腻描写外,其他叙事诗很少直接展示人物的形貌。

(5)寓言诗的创作。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分为两类,以是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如相和歌辞《乌生》;另一类是植物和人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如宋子侯的《董娇娆》。 3 陶诗的艺术特征:

(1)总体来说,陶渊明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他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3

(2)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如“《饮酒》其五”中讲“心”与“地”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明白如话,但平淡中可见绮丽 4 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三个时期

(1)初、盛唐为发轫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成熟,如王度的《古镜记》和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明显残存搜奇志怪的倾向,但在人物刻画和结构安排上却已有了较大提高,描写也更为生动 (2)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如诗歌的抒情写意等。柳宗元的《河间传》等在构思和技巧上已近于传奇小说的作品均具有古文的笔法和风格。并且,传奇在中唐的繁荣还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3)唐传奇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但随着中唐以后游侠之风的盛行,涌现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狭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如《虬髯客传》,以杨素宠妓红拂私奔李靖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二人在赴太原途中与隋末豪侠虬髯客相逢,结为至交,从而展开一系列情节。作品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和精彩的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作了突出的刻画,鲜活生动,光彩照人 5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

(1)“无题”一类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往往具有多义性,如《锦瑟》,众讼纷纭,多种笺解,似皆有可通 (2)多义性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易解可解的,一种多义则难解、不可确解,李商隐属于后者,往往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意义。多重意旨之间可以是比较接近的,也可能是差距很远的歧解

(3)李商隐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李诗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等,均难以指实。这类意象,被李商隐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

(4)李诗大量用典,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值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喻示的情思韵味。如“庄生晓梦迷蝴蝶”,原典是借以阐发万物原无差别的齐物我的思想,李商隐却抛开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发的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浓重的迷惘感伤情思

(5)李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这种意象转换跳跃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便有待读者通过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

(6)李商隐诗歌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心境非常复杂。如《锦瑟》,开头即点出“无端五十弦”,可见其意绪纷纭 6 试比较南北朝民歌中爱情与婚姻题材作品的特点

(1)南朝民歌多是情歌,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由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的乐府机构采集保存下来,目的是满足南朝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风格清丽,哀怨缠绵,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如《大子夜歌》,清妙的歌谣随口而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并且,大量运用双关语,使语言更加活泼,在表情达意上更加含蓄委婉

4

(2)北朝民歌中反映爱情与婚姻的作品坦率直截,毫无忸怩羞涩之态,与南朝情歌缠绵婉转的情调大不相同,有直与曲、刚与柔的区别。通过对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和叠字、比喻、夸张等手法,如《折杨柳之歌》中的“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四)赏析(1×20'=20') 1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内容:

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 (3)逐层分析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艺术特点

①描写有简有繁,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③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5)成就: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jl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