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1

更新时间:2024-02-02 18: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学史1 先 秦 文 学

? ? ? ?

文学史,简单说就是文学的历史。 背景(外部) 三个层面 作者 作品 (核心)

先秦文学的特点: 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和神话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产生;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青铜器铭文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产生《说文解字》:“神”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二、神话的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三、神话的演变

? 1.神话历史化2.神话宗教化3.神话文学化

第二章 《诗经》

? ?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一部配乐歌唱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到汉代,宗《诗》为“经”,称《诗经》。

存目311篇,其中6篇是笙诗,实有305篇。 2.《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

? ? 地域: 黄河流域 ——江汉流域

时代: 上限 殷商(古文经学《商颂》)

周初(今文经学) 下限 春秋中叶 《陈风·株林》 《曹风·下泉》

? 作者:少数可知

3.《诗经》的结集

? (1)采诗 (2)献诗 (3)删诗说

4.《诗经》的流传、传授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

《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 赋诗言志(外交) 四家诗

?

汉代传诗主要有四家。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齐、鲁、韩三家为今文诗,毛诗为古文诗 二、《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根据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诗经》 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颂

? ? ? ?

周颂,是周朝的颂歌,作于西周初年,多用于宗庙祭祀。 鲁颂,是春秋时代的作品,产生于鲁国首都山东曲阜一带。 商颂,是祭祀殷商祖先的颂歌

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特点分类

1.“风”的涵义 “风”指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2.“雅”的涵义 “雅”即“正”,与“夏”通,是西周王畿的乐调,指相对于各地土乐而言的朝廷正乐。

3.“颂”的涵义 “颂”,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 三种艺术表现 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辞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与影响 一、《诗经》的艺术特征 (一)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

(三)灵活多变的句式与复沓的章法。

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采用叠章的形式,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四)双音节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完全重叠:重言

摹声、状物,360个689次。 用韵的特点:

一是“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二是“一起即隔句用韵”,三是“自首至尾句句用韵”。(顾炎武《日知录》) 二、《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 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性) (二) 铸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精神(现实性) (三) 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比兴艺术(含蓄性)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1. 殷商甲骨卜辞2. 《周易》的卦、爻辞3. 商周青铜器铭文 二、《尚书》 .《尚书》的概念

? ?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2.《尚书》的内容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古文《尚书》”

? ? ? 《今文尚书》28篇。伏生所传,晁错整理 。

《古文尚书》亡逸。东晋梅賾献《古文尚书》58篇。清人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证明其为伪书。

今本《十三经注疏》的《尚书》,是今文与伪古文《尚书》的夹杂品。 三、《春秋》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大事记。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

3.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 第二节 《左传》

3

一、《左传》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悼公14年(前453),共269的历史,比《春秋》多27年。以记事为主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与成书

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作。司马迁以为是鲁君子,班固以为是鲁太史,或以为孔子弟子。现在通常认为成书于战国初年。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1.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判断,歌颂正义、爱国。2.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3.实录的史学观念 4.文学思想(三不朽,和同观) 四、《左传》 的叙事特征

1.叙事手法多样,顺序外,还有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

2.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尤善于描写战争。 492起战争,其中大战14次。

3.故事性强。且出现虚构情节与梦境妖异神怪祯祥等荒诞情节。 4.精彩的细节描写,加强了叙事的文学色彩

5.叙事中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人物行动、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 第三节 《国语》 一、《国语》的基本情况

《国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以记言为主,故曰《国语》。 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一前440)。 刘熙《释名·释典艺》:“《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二、《国语》的作者及成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律历志》: 春秋内外传“《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则为《春秋外传》。 其成书是战国初年或稍后 三、《国语》的艺术特点

1.基本属于记言体。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文章风格不统一。 2.工于记言,对于事件与人物活动只是评点性交待性的记述。 3.通过人物对话,凸现人物形象。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名称、作者及成书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当为战国及秦汉之际纵横家所为。

4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二、《战国策》的内容、性质

《战国策》记事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主要记叙战国时纵横家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独立成篇,无明确纪年。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一部分

性质:史书(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子书(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

主要反映了战国纵横家思想

1.“抑君扬士”,肯定“士”的价值2.崇尚策谋,贵利贱义,追求个人富贵名利 三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写人艺术的新发展。

(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 勇毅之士,如荆轲、唐且。高节之士,如颜斶、鲁仲连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苏秦) (3)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形成开创了先例。

2.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3.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寓言74则)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 一、 “诸子十家” (《汉书·艺文志》)

(1)儒家:倡导“仁”和“礼”(孔、孟、荀) (2)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老、庄) (3)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墨子) (4)法家:倡导刑名法术(商鞅、韓非) (5)阴阳家:研究阴阳五行(邹衍)(6)纵横家:倡导合纵连横(苏秦、张仪)(7)名家:研究名、实关系 (公孙龙 、惠施) (8)农家:倡导君民并耕 (许行) (9)杂家:倡导兼容并蓄(吕不韦)(10)小说家:(虞初、燕丹子) 二、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一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论语》、《老子》、《墨子》等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第二期:战国中期,《孟子》、《庄子》等对话式论辩文。 第三期: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等专题论文。

5

第二节 儒墨开山之作:《论语》《墨子 一、 《论语》的命名及其编次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注本

? ? ? ?

何晏《论语集解》,现存最早的注本。 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論語·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吾道一以贯之”(仁),“礼”与“仁”,“孝” 孔子的文学主张 兴观群怨说 文质彬彬 四、《论语》的文学成就

1.善于在简单的对语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展现了孔子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及其弟子形象。 2.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墨子》 墨子名翟

二、《墨子》其书及重要版本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原书有71篇,现存53篇。注本: 孙诒让《墨子間诂》,中华书局 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

三、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閒诂》) 四、《墨子》散文特点

1.朴实无华,不加修饰,通俗流畅,说理透彻。 2.逻辑推理很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开论辩散文先河。

第二节 道家经典:《老子》《庄子》

一、《老子》作者及成书 姓李氏,名耳,字耼,

《老子》共81章,上篇37章,称《道经》;下篇44章,称《德经》,故又称《道德经》。 二、老子的思想

6

1.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道)2.朴素可贵的辩证思想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绝圣弃智”的人生态度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三)《老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2.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唐玄宗时始封为“南华真人”

《庄子》33篇 (《南华真经》) 内篇7 外篇15 杂篇11

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注本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二、庄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1.继承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道”是“先天地生”(《大宗师》)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乃是“德之至也”(《人间世》)。

2.哲学上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主张“齐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3. 主张 “无用之用”(《大宗师》)

4.人生观上,主张无己、无功、无名,要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大宗师》),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三、庄子散文的特征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1. 《庄子》文章在最大特点是通过寓言来说理。

2. 想像异常丰富奇特,“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鲲化为鹏(《逍遥游》)

3.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

4. 富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7

第三节 《孟子》和《荀子》

孟子,姓孟名轲(前372一前289),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人)。 二、《孟子》其书及主要注本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七篇: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 。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最早的注本。 三、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孔孟都讲“礼”,孔子涉及政治为多,孟子多用于道德修养。

1.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 2.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3.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进步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4.教育思想

5.文学思想 养气说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四、《孟子》散文的特色

1.《孟子》全书以孟轲为中心,通过对其言行举止、神情语态的生动描述,展示了他的情感倾向和性格特征。

2. 《孟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论辩。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 3.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增强论辩的感染力。

4. 《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明快畅达,词锋犀利。 《荀子》

一、荀子其人其书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生于赵,游于齐、秦,仕于楚,为兰陵令。时人尊称荀卿,汉人为避汉宣帝(刘洵)讳,称他为孙卿。

《荀子》又名《孙卿子》、《孙卿新书》。唐人杨倞首注,始更名为《荀子》。 今传32篇。以《劝学》始,以《尧问》终。 二、荀子的主要思想

1. 哲学上,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内在之仁义,主张性善;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外在之礼乐,主张性恶。

2.孟子专尚王道;荀子礼法并举、王霸并称的政治思想。

3.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自然观

8

三、《荀子》散文的特点

1.通才之文,博大精深,汇通百家。对于众多学术领域都有专论,还有《成相》和《赋》篇。

《成相篇》,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写成的政治诗,有人认为是我国鼓词之祖。

《赋篇》(《礼》《知》《云》《蚕》《箴》)。最早的以赋命名,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

2.学者之文,体大论深,结构严谨。 3.长者之文,老练淳厚,圆熟练达。

4.赋家之文,铺陈排比,辞采缤纷。多譬喻,少寓言 第四节 法家代表:《韩非子》 一、韩非其人其书

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的贵族,荀子的学生,生活于战国末期。 《韩非子》55篇。其中大部分为韩非自著,亦有他人作品杂入。 《韩非子集解》,陈奇猷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韩非的思想

1.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羽翼的政治观 2.古今异俗、事异备变的社会历史观

3.韩非在文学观上则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因而非常强调内容和功用,排斥形式和丽辞. 三、《韩非子》的散文特点

? ? ?

1.风格上:竣峭挺拔,锋芒毕露

2.写作上: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分析透彻

3.方法上:善于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

第五章 楚辞

第一节 楚文化与“楚辞” 二、楚地的自然条件

? 楚地物产丰足,自然风光瑰丽奇伟

三、楚地风俗(巫文化) 四、“楚声”与“楚歌”

又称“南风”、“南音”,渊源甚古

凤兮凤兮, 何德 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越人歌

9

。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悦君兮君不知。

五、楚辞产生的背景

? ? ? ? ? ?

瑰丽奇伟、光怪陆离的山川风物 人神杂糅、巫风盛行的风俗 风味独特的楚歌、楚声 南北多种文化的融合 源自天才诗人的创造 《文心雕龍·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

“楚辞”的命名

? ?

“楚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因产于楚地,被称作“楚辞”。

又称为:楚词、辞赋,后世又称为:骚、楚骚、骚体诗等。

《楚辞》集部之首。西汉刘向辑录屈、宋及汉人模拟之作为一书,题为《楚辞》。

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二、屈原的作品(23篇)

《离骚》 (1) 《天问》 (1)

《九章》 (9) 《九歌》(11) 《招魂》 (1)

三、《九歌》

1.《九歌》的名称和创作

《九歌》本是神话传说中的被启从天上偷来的天帝之乐。

《九歌》是屈原创作的具有浓郁祭歌风格的一组诗歌: 2.《九歌》的巫风色彩 3.《九歌》的内容 “九歌”的含义:

1.“九”非实指,乃表多数,《九歌》即是指由多篇乐章组成的歌。

10

2.闻一多以为,《九歌》首尾两章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

?

《九歌》11篇中,末篇《礼魂》是送神曲。所祭神灵10位,可分为三种类型——

(1)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2)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3)人鬼:国殇 4.《九歌》选讲 《湘君》、《湘夫人》 1.以“湘夫人”为舜之二妃 2.以“湘君”为舜之二妃

3.以“湘君”为娥皇,“湘夫人”为女英。 4.以舜为湘君,以二妃为湘夫人。

5.王夫之认为是湘水配偶神,而与二妃等事无关。 國殤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háng),左骖(cān)殪兮右刃伤 霾(mái)两轮兮挚(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xié)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九歌》的艺术特色

(1)想象优美而丰富。具有戏曲的因素,歌舞表演具有写意性和象征性。 (2)具有哀婉凄迷的情感氛围。

(3)描写人物心理特别细腻,善于用景物衬托人物的心理。 (4)语言华美,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 四、《九章》 1.《九章》的结集

《九章》中的作品不是屈原一时一地所作。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所集并命名。 2.《九章》的排序

11

《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 《哀郢》、《涉江》、《惜往日》、《悲回风》 、《怀沙》9篇。 第三节 《离骚》 一、 《离骚》写作年代 1.楚怀王時屈原被疏远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后 二、《离骚》题解

?

1.遭受忧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 ? ? 2.离别的忧愁 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 3.牢骚 游国恩《楚辞概论》 4.与愁告别 钱锺书《管锥编》

《离骚》讲疏

三、 《离骚》的结构层次

? ? 姜亮夫(95家) 三段式——

清·王邦采《离骚汇订》把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大段: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与失败。 第二大段:写诗人在想象中的追求与幻灭。 第三大段:写诗人设法去国而终于不忍离去。

? 两段式——

前半部分:以往经历的回顾,是实写; 后半部分:未来道路的探索,是幻化。 四、《离骚》中的屈子精神和情感基调

? ? ? ? (一)进步的政治理想

(二)深厚的故国情怀 (三)深刻的批判精神 (四)高洁的人格追求

五、《离骚》的艺术成就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12

1.高洁坚贞的主人公形象。

2.创作方法突破,现实与浪漫的完美结合,尤其突出的是奇特丰富的想象(神话)世界。 3. 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 香草,象征美德和具有美德之人 美人,象征君王、自指、志同道合者 4.语言特征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五六言为主,大量用楚地方言,”兮” 字的广泛使用。 六、宋玉等楚辞作家 宋玉作品

《楚辞》中的《九辩》;《文选》中的《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m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