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

更新时间:2024-02-19 01:3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银烛》阅读答案

银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点燃,焚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丰庆为河南布政使( )

(2)顾谓令曰(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3.县令饰白银为烛以献的目的是

4、联系全文分析,丰庆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 (2)说,对说

2、你的蜡烛不能够燃烧,换可以燃烧的

3、希望丰庆不要追查他的贪财行径,保住官位

4、他是个清廉正直的人,是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是个照顾别人面子的人)

篇二: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 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

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 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 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 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 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 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 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 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下为 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 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 头人担任。

在品级上,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公)【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委员长、

政协主席之类】;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 事大臣【中央机关事务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注1:顺治初年定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 三旗每旗2人。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又称三孤);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又称太子三师)【荣 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副职主席】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 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又称太子三少)【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 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 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 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 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 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 部司长】、太医院院使【301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市委第一副书记】、土同知、直隶州 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 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

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 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 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 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 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篇三: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官名。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丞:官名。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掌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因其负责察举非法故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历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巡抚的别称。

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官名。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2

东汉以后至南北朝,御史中丞正式成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独立行使监察之权。由于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两汉时期御史中丞位要权重。为表示对御史中丞的尊宠,东汉光武帝特命御史中丞在朝会时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御史中丞直接由皇帝领导,其地位进一步提高。当时,御史中丞不但可以纠举百官,而且连尚书、王侯皇族有失也要纠察,其权限甚至扩大到可以“风闻奏事”的程度。御史中丞的权限在这一时期的不断扩大,与皇权要通过御史台同门阀大族斗争有很大关系。唐代复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为其副。宋代虽设御史大夫,但常缺位,又是加官,不管御史台事务,而由御史中丞代行其职。元丰改制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代行御史大夫之职,为御史台长官,但往往不委以专任,而多由其他官员兼任,甚至缺人也不增补,故而大大削弱了御史中丞作为监察官员的作用。元代的御史中丞为御史台副长官,但官秩却提高到正二品,为历代最高。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废御史中丞之名,副都御史可与御史中丞相当。

布政使:布政使又称“藩台、藩司”。官名。清制各省设督、抚为最高长官,布政使隶属于督、抚,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和人事,从二品。每省设布政使一人,只江苏二人(一驻江宁、一驻苏州)。

方伯:明清时代对布政使的别称。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为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称呼。清代定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人。

按察使:按察使又称“臬台、臬司”,清末改称提法使。官名。清代设按察使,隶属各省督、抚,主管一省的司法,正三品。

廉访:清代尊称按察使为廉访。官名。宋徽宗政和年间设“廉访使者”,元代有“肃政廉访使”,皆称廉访。

提学使:官名。1726年设提督学院,长官称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派往各省专掌生员之考课黜 。学政均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等官中进士出身者选派,三年一任。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有“学台”之称。清末改称提学使,隶属督、抚,辛亥革命后撤销。

学使:是省里主管教育的官员。清代省一级主管教育的官员(主持院试的官员),各省称:提学道、提督学政、督学使者(简称:学道、学使、提学,俗称“学台”,又称宗师)。

道员:官名。道员别称道台。俗称“道台”。明太祖取鉴元末地方势重而尾大不掉的教训,废行中书省,以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同为一省长官。由于布政、按察二司辖区广大,遂把一省划为若干区域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参政、参议,分守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也简称为守道;按察司之下设按察分司,有按察司的佐官按察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也简称巡道,这是道员称谓之初。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其带衔而定。清乾隆十八年(1753)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其职掌也逐渐不分,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和府州之间得一级行政区划,道的长官,叫做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官。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

观察:为清朝道员的俗称。

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为太守。官名。习惯上称知府、知州为太守。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秦代设郡守管理一郡政务。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晋冀南北朝时沿丞太守。隋代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郡没有区别,而州长官称为刺史,郡长官仍称太守。宋代改郡为府为州,知州为长官,但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

刺史: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官名。西汉设置,为地方行政长官之一,其职责为巡察郡县,官阶低于郡守,后改称州牧。自三国至南北朝,一般以都督兼任刺史。隋代刺史是州一级的长官,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守。唐代沿置,但刺史地位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常常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兼观察使,又兼所在州刺史,统制数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宋以后废“刺史”一名,设知州,管理一州行政事务。习惯上以刺史、太守为知州的别称。

通守:官名。清代为通判的别称。隋炀帝时置,为郡太守之副,不久废。通判,宋代开始在诸州府设置,是仅次于州府长官的要职,有共同处理政务的权力, 4

凡州府公事,和长官连署,并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州监”。明清于各府亦设,掌管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清代另有州通判,简称州判。

知府:官名。始置于北宋,为“权知某府事”之简称。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知有主持之意。府之本意,为官吏治事之所,引申为政府的官僚机关。宋代府是路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下领州县,各府领县不一。宋代府有监州之责,其规格高于州,常以卸任之宰相或大臣出任执事于府,这类府官在官衔上称“判某府事”而不称“知某府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蔡京既请以太子领开封牧,又请以文臣为尹京府长官牧尹并置中央政府渐不再派京官知府事。南宋知府成为地方官正式定置。元代府官称尹或知府,另有达噜噶齐,地位略高于尹或知府,同领府事。明代府取州之地位而代之,中央对府官的人选特别重视,史称“明世府官”。明知府久于任所,不轻易召调,治绩优良者于原任就地升官至三品、二品。明府有160个,分军民府、御夷府、普通府三类,下辖州、县。知府的执掌《明史·职官志》有载:“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知府的佐属有同知、通判、推官等,掌清军、巡捕、粮道、劝农、水利、屯田、牧马、刑名等工作。清知府秩四品,“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听其狱讼考核属吏兴利除害。”知府佐属有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及农田水利等工作,下属“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吏,另外还有“盐茶大使”、“室课大使”、“营仓大使”、“递运大使”等。

權守(权守):旧指一个地方主官下的次官,称为“权守”。清代指知府。梁章钜在《五郡守诗》中云:“道光戊申初冬,浙江大府以各属县催征不力,将绍兴、湖州、温州、台州、金华、严州五太守,并奏请摘去顶戴,时恭儿以权温州事,亦与焉,余勉之以诗云??”。附录《摘顶记》云:“恭儿權守温州,余就养郡斋一年矣。”是时,梁恭辰为温州府知府。

司马: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置。除掌军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助称为少司马。从隋代开始,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明清因以称府同知为“司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d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