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技术插本组织行为学重点

更新时间:2023-03-08 05: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组织行为学概览

识记

1.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组织行为的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1.是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三个重要方面:观察、个体、群体。

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 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1.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是旨在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学派。 ? 新观念:

①传统是把人当作“经济人”,而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人是“社会人”,并加以尊重。 ②传统认为生产效率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制约,而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且取决于职工的“士气”,即职工的态度。 ③传统指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且证实 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 1949年,美国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

?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从此取代了人际关系学。

二.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直接原因: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心理学

1) 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所谓“心理现象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一般认为,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行为是外显的。要研究组织中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 2) 心理学,包括:

①个体心理学 ---- 也称“理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是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②社会心理学 ----- 是把个人作为社会来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

? 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区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社会学 ---- 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①社会关系:动态和静态。

②动态: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

③静态: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模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段等。 ? 组织行为学,就是运用社会学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有机的社会组织。

3.人类学 ---- 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A.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B.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

C.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完全出于本能的。人的行为中文化性的行为多于生物性的行为。

D.菲克特 ---- 文化的功能: a.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b.文化使一个社会的的价值更系统化。

c.文化为社会的团结、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d.文化为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f.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还能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和性格。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这些学科也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政治学中的权力和冲突的问题,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都会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

三.方法基础

1.心理分析技术 ---- 芒斯特伯格

心理分析技术(美国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1912年著《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解决的是:人机协调的问题。 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 ---- 勒温

该方法叫“场”理论。观点: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人的心理行为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和所在的组织环境,是内在需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的行为倾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因素是内在需求。 3.社会测量方法 ---- 莫雷诺

莫雷诺原是维也纳的医生,创造“心理剧”的治疗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1.3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

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组织不仅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性质,而且影响我们生活的质量,而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属于某个组织。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也是组织的竞争,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各个成员的个人素质,也绝不是个人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取决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的素质,因此,怎样才能使个人素质发挥出整体效益,也是组织行为学所探讨的关键所在。

理解

1.4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1.积极心理学运动

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复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优点和积极特性导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 2.积极组织行为学——POB

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有事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POB适用于管理者的开发和普通员工的开发。)

3.积极组织行为学所包含的子概念 A. 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是POB研究最多、理论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 开发方法和策略:

①给个体提供有关人物特征、任务复杂程度、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的控制这些因素;

②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的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 ③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的、分析的和心理的策略,及其优势和不足,并学会综合运用;

④通过培训改变个体错误的归因,提高其动机水平; ⑤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

⑥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是个体感觉到组织的积极支持等。 B. 希望 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想出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的一种信念。反映了个体达成目标的决心,包括了个体对能够制定完美的计划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一种信心。 培训和开发的方式:

①通过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唤醒内部动机; ②使个体的才能和工作要求相匹配; ③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④让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以获得其对目标的接受和承诺; ⑥鼓励员工设置和追求具体的、富于挑战性的目标;

⑦训练员工阐释目标并采用分步法将复杂长期的战略分解为更具体的步骤和阶段; ⑧训练员工如何开发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⑨帮助员工开发重置目标的技能,使个体意识到当遇到不可抗拒的目标阻力时,不应继续盲目坚持,而应重置;

⑩训练员工对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心理预演。 C. 乐观

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识特性。

乐观者:做外部的(不是自己的错)、稳定的(暂时的挫折)以及特定的(知识这一情景中的问题)的归因;

悲观者:做内部的(是在自己的错)、稳定的(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以及总体的(会破坏他们所作的一切)归因。

乐观: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能进一步带来学业、体育竞技、政治和职业上的成功。

悲观:会导致消极、失败和社会疏离,极端情况下会造成消沉和死亡。 乐观的开发方式:

①宽容过去 ②正确评价现在 ③为未来寻求机会

D. 主观幸福感 ---- 指人们关于自己生活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评价。 E. 恢复力 ---- 指面对丧失、困难或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恢复力的开发策略: ①风险聚焦策略 ②资源聚焦策略 ③过程聚焦策略

1.5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是构成组织行为学的三大要素(观察、主体、群体)之一。观察是取得直接资料和间接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 ①按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分:

A.参与观察法:指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

a.好处:以组织成员的身份观察避免被观察者伪装和做作,确保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

b.问题:亲自投入现场,可能影响到观察者判断事物的客观性;观察会使人感到不自然,但创造一个客观条件去观察又难以办到。

B.非参与观察法:指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

②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

A.自然观察法:指观察者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观察他人的行为,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处在被观察的状况下的观察。

a.优点:观察结果具有典型性,易于运用在实际中。

b.缺点:有事不能确定观察者的行为变化是由何种变化引起的。

B.控制观察法:指有计划、有系统记录,其结果跟一定的命题相联系而又能经受考核的观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8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