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与经济

更新时间:2024-05-19 2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P26

2区域集团化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 过某种形式(条约、协议)组成贸易组织。它是政府契约性的,有形的经济组织,可 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

3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总的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⑴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⑵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⑶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 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 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 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 (2) 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二、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运行 三、经济因素与世界政治的关系: (1)经济对政治

①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导致南北贫福差距的加大,矛盾激化,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

②世界政治的发展、国际事务的处理,归根结蒂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经济力量的不平衡必然导致世界政治力量的不平衡。

③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各自把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经济上的矛盾与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同时,经济目标的实现与否影响国家的实力的强弱、国势的兴衰,甚至会导致国家政权的更迭和国家民族的兴亡,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④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各国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争夺资源的斗争加剧,甚至导致地区和宗教的冲突。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

⑤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国家关系发展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的轨道。 (2)政治对世界经济:

世界政治体系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就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关系以重大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国家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对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无疑占有首要的地位。(1)世界各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是整个国家对外政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对外政治目标的手段。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是通过自己确定的政治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来体现的。 (2)意识形态因素对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制约作用。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是指国际社会中一定阶级和政治集团利益的政治理论或政治价值观念。因此,它本质上也属于政治因素的范畴。 (3)军事因素对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影响。军事因素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因素。国家间的军事合作与对抗对经济关系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

碍作用。军备竞赛的加剧一方面,国家内部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军事对抗使得战争的威胁增大,各国都将发展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五、如何看待美国的霸权战略 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1美国的霸权主义的表现:(1)首先是肆意干涉和插手别国内政。中国台湾问题

(2)其次是操纵和控制国家组织,对联合国的操纵和控制:如索马里危机、卢旺达危机、海地危机、波黑危机 ;对其它国际组织的操纵和控制,如北约,世界银行、WTO 、 IMF (3)再次是在经贸领域的强权和霸权。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利用手中掌握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在经济贸易交往中“惟我独尊”,为所欲为。如海湾战争 2 特点():

(1)拿自身的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为依托。

(2)外交与军事紧密结合。军备竞赛和裁军谈判一直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如肯尼迪的“两个半战争战略”,里根的“新灵活反应战略”和克林顿的“灵活和有选择的参与战略”(3) 采取现实主义政策,出现了“骑墙”的随风倒现象。美国由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灵活改变和调整自己的霸权政策。如对古巴长期实行外交和经济封锁,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暗地里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

(4)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美国争夺霸权的做法比较独特,那就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援助友好国家来推行外交政策,建立遍布个大洲的各种军事集团和条约组织作为自己力量延伸的支撑点,形成包围其对手的网络。“马歇尔计划”

(5)意识形态渗透。其主要方式就是和平演变。所谓的和平演变,是美国统治集团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受挫以后,改用和平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而把社会主义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战略。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原因

(1)经济原因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最根本原因。可利用征服世界来获得丰富的原料和劳动力,在世界推销其商品,以此来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是重要原因。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日本,西欧和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美国极度害怕再出现一个能与之相抗衡的国家而严重威胁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于是美国的霸权政策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3)美国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美国人自立国起就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等都是最优秀的,有向全世界推行的责任。因此,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到处充当“世界警察”,希望世界能按美国的理念来运行。 六、中美、中日关系 1中日

(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两国关系既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地理相近,文化相

通;又是两千年加五十年再加战后六十多年的曲折的历史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日本是发达国家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两重关系 (2)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

(3)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

(4)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暂时的关系紧张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事件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作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是中日两国作为大国的应有的基本态度。

(5)中国和平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也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和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这是唯一正确的出路。中日关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共同推动包括东北亚、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当视为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2中美关系

(1) 中美关系发展经历了1989年之后几年的冷淡和僵持,但很快解冻并持续发展。在克

林顿、小布什执政的16年里,中美关系在总体顺利发展的同时,经历了李登辉访美、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海南撞机事件等重要节点带来的严重波折。由于中美双方日益紧密的经济与安全利益基础,中美关系在每次重大事件后都相继走出阴影而继续发展。

(2) 奥巴马政府上任以来,坦率地讲,美国企图从中国南海权益、中国东部安全与领土

权益、全球气候变化、中美金融政策等方面对中国进行牵制和压制,双方因此斗争激烈。一系列事件幕后说明,伴随中美经济实力的相对消长,美国对其自身和中国的角色定位出现焦虑(有时是刻意制造的所谓不安),进入一个对中国的重新适应期。

(3) 中美建交以来关系发展的两面性总要凸显,两国关系发展历程与特质决定了中美关

系既不会沉溺于一帆风顺,也不会走向冷若冰霜,甚至对立和敌对。两国关系沿着波浪式前进乃至螺旋式发展的轨迹总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中国越发展,这种轨迹将越明显、势头越强烈。

(4) 第一,尽管美国仍对中国进行高科技出口管制,但美国仍是中国技术的重要来源高

地之一,今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许多技术和管理经验,乃至社会管理经验仍要继续向美国学习。第二,美国和中国互为对方的重要商品市场。

(5) 美国在东亚一方面将继续耀武扬威,但其对东亚安全的砝码制衡作用仍将客观存在。 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 八.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 九、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

(1).百余年屈辱历史,使我国人民更加热爱和平和珍惜独立自主的权利。旧 中国的外交史充满了屈辱、辛酸和苦难。因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是新中国开拓外交新局面的需要。中国的外交不是单向的,而是全方位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富邻和安邻”是中国对周边的长远的根本大策。

(3)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对于中国而言,全球视野和大国责任 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中国就要在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 同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全球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外交的总体思路,是承认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包括各种民主价值观、各种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寻求的是共赢、多赢,构建和谐世界。

(4)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需要。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5)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进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今世 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 为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良好的外部条件,为维 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独立自主。(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处理国与 国之间的关系中,以自己的国家为利益最高准则,同样也尊重别国的国家主权 与国家利益,平等互利,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真正的不结盟。不结 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3)反对霸 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维护和平。(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坚持正确处理党际 关系的四项原则。(3)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与争端。(4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 繁荣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6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与争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调整和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先后出现了“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等对不同改革模式的政策和经验总结。

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是在“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其基本做法是以私有化为主线,以出售国有企业为主要内容,进行经济结构和产权结构的调整,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指导对经济体制、贸易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虽然对拉美的一些国家,该“共识”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代价极其高昂。特别是它使这些国家积累了成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导致21世纪初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的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华盛顿共识”实施的结果是在短短10年内摧毁了10多个经济体,使这些国家陷入了长期混乱和停滞。

因此,“华盛顿共识”从问世之日其就收到了各种批评。在西方,挑战“华盛顿共识”的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芬·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认为“华盛顿共识”不够全面,需要补充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民主的重要性。因此,太并未触动“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 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兼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所提出的“北京共识”则是对“华盛顿共识”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库珀在研究中国发展的经验中,将中国发展模式概况为:艰苦、主动地创新和试验(如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疆土和利益(如中国台湾);深思熟虑、不断过度积聚能量的手段(如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创新和试验是其核心。

虽然“北京共识”认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可循,但是中国模式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通过创新和试验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在保持国家稳定的基础上,自主地谋求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而持续的发展,而不能盲从西方的理论、政策和为其设定的发展模式,不惜代价地盲目改革和对外开放。如果说“华盛顿共识”推崇的是市场的迅速开放和接受全面自由化、私有化观念的话,那么“北京共识”则是强调一国渐进式开放、开放中的保护,以及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而不是搞全面自由化和全面开放。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立自主、以我为主的发展道路;不盲目听信教科书或外国专家的意见,而是针对本国国情,摸索创新。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发展,体现了整个世界对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与思考,表明了人类认识的一次新的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3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