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目标版 新版(2)

更新时间:2024-05-06 14: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第1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2、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 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4.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5、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 B、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富强起来 C、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D、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一政策主要侧重于

A.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豪夺

10.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 ) A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均输法 11北宋政府为了推行市易法在都城设立( )

A.市舶使 B.三司使 C.市易务 D.参知政事

1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

) - 1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3.王安石变法中保甲法的作用有( )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②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 ③巩固统治 ④减少了军费开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15.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现象,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 ) A.更戍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保马法

16、王安石“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17、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8、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19、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20、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 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21、有关宗教改革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22、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B、都反对宗教信仰

C、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封建的斗争 D、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3、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 2 -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4、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注定”学说实质上是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的作用 25、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⑤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第26题17分,第27题21分,第28题12分。) 26、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在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傅,指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注:徇,游街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一家的思想?(1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新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5分)

- 3 -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2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27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材料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6分)

- 4 -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2分)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 (3分)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4) 材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

举考试的?(6分)

28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9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 1890 1898

数量(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5 -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请回答:(1 )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3分)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 6 -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5 ABBDC 6----10 AAADD 11----15 CADDC 16----20 BDABC 21----25ABDDD

26理论基础:法家思想(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分)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现实社会的需要);秦孝公的支持;公平无私、赏罚分明。( 任两点4分)(2)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5分)(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或: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旧的奴隶制度(或;井田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任三点3分)(4)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2分)认识:改变旧制度的变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2分) 27(1)青苗法。(2分)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3分)。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3分)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2分)。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3分)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2分) (4)教育思想:注重实用。(2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4分)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8、(1)提供了资本、劳动力以及商品市场。 (3分);

(2)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且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工业总产量增长迅速。(4分) (3)原因:司法改革在农村进展缓慢,农民依然遭受贵族欺压; 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阶级矛盾尖锐。(3分)

启示: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工业化过程中要关注农民利益。(2分)

- 7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n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