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5-10 12: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Teaching Syllabus for Medical Nursing

课程编号: ,学分: ,总课时:144 (理论:108 ,实践:36 )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护理学》第二版教材,按照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内科护理学教学要求和目的,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护理人才,适应新世纪护理发展的大趋势而制定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课程的教学可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和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通过实施对内科病人的整体护理,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毕业时,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其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危重急病的配合抢救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科护理学的学习方法; 2、了解内科护理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 1、 内容

(1)内科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内科护理学的概念及演变; (3)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学习方法; 难点:内科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医学模式的转换,循证医学的发展。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二节 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 、亚健康的概念 ;

2、熟悉成年人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 3、了解成年人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常见疾病。 【教学内容】 1、内容:

(1)健康的有关概念;

(2)成年人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 2、重点、难点 重点:健康的概念;

难点:成年人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人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的收集方法,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应用;

2、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内容

(1)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特点;

(2)呼吸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3)呼吸系统的各种防御机制;

(4)如何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完整的护理评估。 2、重点、难点

重点:呼吸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如何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完整的护理评估; 难点:呼吸系统的各种防御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呼吸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如缺失基因的补充、 基因转染等。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措施;

2、熟悉主要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的护理诊断,根据护理

诊断提供有关护理措施;

3、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 【教学内容】 1、内容

(1)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

(2)促进有效排痰的护理:如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振荡、体位引流、机械吸痰等; (3)正确评价护理计划实施的效果。 2、难点、重点

重点:促进有效排痰的护理:如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振荡、体位引流、机械吸痰等,正确评价护理计划实施的效果;

难点:有效排痰的护理。 3、学科专业新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组织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

丰富了重症监护患者抢救的理论与实践,降低了病死率。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四节 肺部感染性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感染性休克的配合抢救、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2、熟悉肺炎的病因与分类、肺炎的诊断要点、葡萄球菌肺炎、革兰氏阴性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

3、了解肺炎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内容:

(1)肺炎的概念、肺炎的病因与分类;

(2)肺炎的诊断要点、葡萄球菌肺炎、革兰氏阴性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感染性休克的配合抢救、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难点:肺炎的病因与分类、肺炎的诊断要点。 3、学科专业新进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肺炎等肺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七节 肺结核 【目的要求】

1、掌握肺核病的药物治疗和消毒隔离,尤其是疾病的预防; 2、熟悉肺结核的临床特征;

3、了解肺结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转归,理解疾病发生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了解肺结核病是肺部的慢性传染病。

【教学内容】 1、内容

(1)结核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肺结核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与病变转归;

(2)肺结核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尤其是细菌学检查和结素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

(3)肺结核的诊断要点:临床诊断中的分类法、转归的3个

分期;

(4)抗结核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及其理论依据;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病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护理观察,化疗方法和方案选择。

2、重点、难点

重点: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特点;肺结核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护理;

难点:抗结核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及其理论依据、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病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和护理观察,化疗方法和方案选择。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耐药肺结核治疗的最佳策略是DOTS策略,使初治涂阳患者在良好管理下达到高治 愈率。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八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特征、氧疗病人的护理以及急性加重期的护理措施;

2、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概念; 3、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意义。

【教学内容】 1、内容

(1)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相关的因素;

(2)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和体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

(3)慢性支气管炎各期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和体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慢性支气管炎各期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难点: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相关的因素、慢性支气管炎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对于有COPD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以尽可能早期发现COPD并及时给予干预。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九节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1、掌握哮喘的防治方法与护理;

2、熟悉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和体征,临床分期、分级,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3、了解哮喘的发生机制,支气管哮喘的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

内容

(1)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并发症; (3)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及护理诊断和措施;

难点: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机制、支气管扩张剂、抗炎类平喘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3、学科专业新进展

目前采用基因工程制备的人工重组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中、重度变应性哮喘,已 取得较好效果。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十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2、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 3、掌握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要点和改善症状的各项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1、内容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 (2)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

(3)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要点和改善症状的各项护理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以及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要点和改善症状的各项护理措施。

难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常用药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3、学科专业新进展

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

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希望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十二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癌的护理,包括护理评估与护理措施;

2、熟悉肺癌的临床表现,包括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肿瘤局部扩张引起的症状、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和肺癌的肺外表现;肺癌的治疗原则。

3、了解与肺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临床分类和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内容

(1)肺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肺癌的病理分类,包括解剖分类和细胞学分类; (2)肺癌的诊断要点;

(3)肺癌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临床意义及评价。 (4)肺癌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原则以及各项护理措施; 难点:肺癌的病理分类,包括解剖分类和细胞学分类。 3、学科专业新进展

BRM为小细胞肺癌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如小剂量干扰素间歇疗法。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十四节 自发性气胸 【目的要求】

1、掌握自发性气胸的护理,重点是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2、熟悉临床症状与体征,常用治疗方法; 3、了解自发性气胸的发生机制,临床类型。 【教学内容】 1、内容

(1)自发性气胸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2)自发性气胸X线特征以及一般治疗、排气治疗、胸腔粘连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3)自发性气胸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难点:自发性气胸的发病机制、X线特征。 3、学科专业新进展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可行肺大疱结扎、肺段或肺叶切除。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十五节 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症状评估和综合护理措施,重点是氧疗护理、呼吸兴奋剂用药护理、保持气道通畅的护理;

2、熟悉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呼吸衰竭的分类、常见病因。 【教学内容】 1、内容

(1)呼吸衰竭的概念、临床分类法,重点是动脉血气分类法; (2)呼吸衰竭的病因;呼吸衰竭的诊断要点;

(3)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4)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呼吸衰竭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呼吸衰竭氧疗的目的、指证和给氧方法及护理;

难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呼吸兴奋剂治疗的适应证、使用方法和用量和主要不良反应。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IPPV)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以取得了良好效果。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对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2、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 3、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 【教学内容】 1、内容

(1)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组织结构、传导系统和血液供应。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3类血管的功能,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

(2)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 2、重点、难点

重点: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

难点: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3类血管的功能,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

3、学科专业新进展

今年来有关心血管疾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取的较大进展,对器官和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的研究结果更是涉及了心血管疾病的各个方面。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胸痛、心悸和晕厥的特点,“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体液过多”和 “焦虑”等护理诊断的护理措施;

2、熟悉上述5个症状的病因。 【教学内容】 1、内容

(1)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胸痛、心悸和晕厥的定义及其病因;

(2)上述5个症状的特点和相应的护理诊断 ,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

2、重点、难点

重点: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胸痛、心悸和晕厥的定义、特点和相应的护理诊断 ,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

难点: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胸痛、心悸和晕厥的病因。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三节 心力衰竭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功能的分级标准、治疗要点和常用护理诊断的护理措施;

2、熟悉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处理;熟悉其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和保健指导;了解其预后;

3、了解熟悉心力衰竭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和保健指导。

【教学内容】 1、内容

(1)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2)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4)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护理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定义、基本病因、诱因;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心功能的分级标准、诊断、治疗要点、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

难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表现及处理。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近年来国外已有不少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明即使是重度心力衰竭应用ACE抑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远期预后,降低死亡率。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四节 心律失常

【目的要求】

1、掌握心律失常的分类,掌握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症等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治疗要点和护理;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病因;

3、了解以上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治疗要点。 【教学内容】 1、 内容

(1)讲述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

(2)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症的病因;

(3)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症的心电图表现;

(4)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症的治疗原则; (5)心律失常的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治疗要点及心律失常的护理;

难点:讲述心律失常的机制、诊断。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操作过程不需全身麻醉。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六节 心脏瓣膜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类心脏瓣膜病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 2、熟悉各类心瓣膜病的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其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了解各类心脏瓣膜病的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1、内容

(1)心脏瓣膜病的定义,常见类型,各类心脏瓣膜病的病理解剖特点;

(2)各类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及并发症;

(3)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4)心脏瓣膜病的健康指导。 2、重点、难点

重点: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瓣膜病病人的护理;

难点:各种心瓣膜病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联系。 3、学科专业新进展

球囊扩张等介入治疗手段在心瓣膜病的早期治疗中可取得较好疗效,病人创伤小、恢复快。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七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心绞痛的症状、体征、临床分型、治疗要点和护理,掌握心肌梗死的症状、体征、并发症、心电图特征以及治疗要点和护理措施;

2、熟悉冠心病的病因和分型;

3、了解冠心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和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1、内容

(1)冠心病的定义、临床分型;

(2)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

(3)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

(4)冠心病的健康指导。 2、重点、难点

重点:冠心病的定义、临床分类、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

难点: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动态改变、心肌酶的动态改变、溶栓治疗的用药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

法,属于血管再通术的范畴,目前PTCA加上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八节 原发性高血压 【目的要求】

1、掌握高血压的定义、判断标准、一般表现、并发症、非药物治疗要点、降压药物的种类与应用、高血压急症的治疗要点和护理;

2、熟悉其发病因素、高血压的分类及危险度分层、临床类型; 3、了解其诊断要点和预后。 【教学内容】 1、内容

(1)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2)高血压的临床类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3)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诊断; (4)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5)高血压急症的抢救及护理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高血压的概念及分级、诊断、高血压的危险度分层、非药物治疗要点、降压药物的种类与应用、高血压急症的治疗要点;

难点:高血压的危险度分级、常用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ARB虽然在治疗对象与禁忌症方面与ACEI相同,但具有自身治疗的特点,与ACEI并列作为目前推荐的常用五大类降压药中的一类。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十三节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包括的内容、常用各种诊疗手段的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和护理。

【教学内容】 1、内容

(1)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的定义;

(2)心血管常用介入治疗技术的原理、方法; (3)心血管常用介入治疗技术的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心脏起搏治疗、心脏电复律及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相应护理措施;

难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原理、方法。 3、学科专业新进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搏器的功能逐渐完善,新型起搏器不断问世,使临床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已近治愈目标。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1、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学会准确全面地评估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思维方法;

2、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 【教学内容】 1、

内容

(1) 消化系统各脏器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2)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种类。 2、

重点、难点

重点:消化系统疾病的种类; 难点:消化系统各脏器的结构。 3、学科专业新进展

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可用创伤较少的介入治疗替代,或与外科手

术互相配合,从而大大开拓了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领域。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呕吐、腹痛、腹泻的常用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2、熟悉呕吐、腹痛、腹泻的护理评估内容、临床意义; 3、了解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概念与病因。 【教学内容】 1、内容

(1)吞咽困难、嗳气、反酸、食欲不振、腹胀、呕血与黑便的概念与病因;

(2)吞咽困难、嗳气、反酸、食欲不振、腹胀、呕血与黑便的护理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呕吐的概念、病因与临床意义,腹痛的病因与类型,腹泻的概念、病因与临床意义以及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

难点:吞咽困难、嗳气、反酸、食欲不振、腹胀、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三节 胃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常用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2、熟悉急、慢性胃炎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治疗要点与其他护理诊断;

3、了解急、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慢性胃炎的概念与分类; (2)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 难点: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

学科专业新进展

对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胃癌的癌前病变)应予高度重视,给予预防性手术,目前 多采用内镜下胃粘膜切除术。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四节 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相应护理措施和保健指导;

2、熟悉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 3、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 【教学内容】 1、内容

(1)消化性溃疡的概念与类型、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诊断要点;

(2)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典型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和体征、并发症、治疗原则、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难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抗酸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针对病因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可能彻底治疗溃疡病,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 大进展。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七节 炎症性肠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护理诊断; 3、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 【教学内容】 1、内容

(1)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特点; (2)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常用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要点、常用药物及适应症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体征与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并发症,治疗原则,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难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近年国外报道对严重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无效的病例,应用环孢素静脉滴注,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暂时缓解,而避免急症手术。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八节 肝硬化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腹水治疗、肝硬化的护理评估重点、相关护理诊断、相应护理措施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肝硬化的概念、病因和诊断要点; 3、了解肝硬化的治疗原则和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内容

(1)肝硬化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要点; (3)肝硬化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硬化常用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肝硬化的饮食护理、腹水的治疗与护理;

难点:门脉高压形成后侧枝循环建立的机制、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形成的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肝移植是对晚期肝硬化治疗的最佳选择,掌握手术时机及尽可

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可提高手术存活率。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九节 原发性肝癌 【目的要求】

1、掌握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护理诊断、相应护理措施及保健指导;

2、熟悉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 3、了解原发性肝癌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1、内容

(1)原发性肝癌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及癌肿标记物检测; (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2、重点、难点

重点:原发性肝癌的概念、临床表现、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护理;

难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近年来在肝癌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治疗方面研究有所进展,目前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的各种靶向治疗药物等已被相继应用于临床,基因治疗和肿瘤疫苗技术近年来也在研究之中。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十节 肝性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诱因、临床分期、临床表现、护理评估重点、相关护理诊断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2、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治疗要点和诊断要点; 3、肝性脑病的概念、病因和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内容

(1)肝性脑病的概念与病因;

(2)肝性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 (3)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肝性脑病的概念、临床表现与临床分期、肝性脑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治疗肝性脑病药物的选择、应用、副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难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避免肝性脑病诱发因素的措施及理论依据。

【授课学时】 3学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肝移植的开展已大大改善难治性肝性脑病的预后。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重点、相关护理诊断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2、熟悉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与治疗要点; 3、急性胰腺炎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急性胰腺炎的概念、病理类型; (2)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3)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并发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要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饮食护理;

难点: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生长抑素具有抑制胰液和胰酶分泌,抑制胰酶合成的作用,目前国内学者多推荐尽早使用。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十二节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目的要求】

1、掌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出血量估计、出血是否停止判断、相关护理诊断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2、熟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治疗要点; 3、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内容

(1)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概念及病因;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常用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急救措施、三腔气囊管插管撤管时的注意事项与臵管期间的护理;

难点: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发生机制、不同病因所致出血的药物选择以及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或组织粘合剂至曲张的静脉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是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

【授课学时】 4学时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1、掌握泌尿系统护理评估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肾脏的生理功能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了解肾脏的解剖和组织学结构。 【教学内容】 1、内容

(1)肾脏的大体解剖和显微结构,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及其临床意义,肾小球滤过功能、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浓缩和稀释功能及其临床意义,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2)泌尿系统护理评估的项目及评估重点。 2、重点、难点

重点:泌尿系统护理评估的项目及评估重点、经皮穿刺肾活组织检查、肾脏影像学检查的护理;

难点:肾脏的大体解剖和显微结构,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及其临床意义,肾小球滤过功能、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浓缩和稀释功能及其临床意义,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肾脏病学通过众多生物分子医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分子细胞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在肾脏疾病的研究中应用已很普遍。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二节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肾源性水肿、尿路刺激征、、肾性高血压、尿异常护理评估的内容、临床意义、常用护理诊断、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

2、熟悉泌尿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了解肾区叩痛的表现。 【教学内容】 1、内容

(1)水肿、高血压、各类尿异常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2)水肿、高血压、各类尿异常的护理评估的内容、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2、重点、难点

重点:尿路剌激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高血压、多尿、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管型尿的定义、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各类尿异常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四节 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主要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依据、保健指导;

2、熟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其他护理诊断和预后;

3、了解急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特点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的异同;

(3)饮食、降压药、血小板解聚药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4)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2、重点、难点

重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主要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依据、保健指导。

难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多年研究证实,ACEI或ARB除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外,还有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脏保护作用,为治疗慢性肾炎性高血压和(或)减少尿蛋白的首选药物。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五节 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1、掌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其他护理

诊断和预后;

3、了解肾病综合征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机制;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症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在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治疗中的作用;

(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2、重点、难点

重点:肾病综合征的概念、临床特点、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难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环孢素能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及T细胞毒效应细胞,已作为二线药物用于治疗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六节 尿路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尿路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其他护理诊断和预后;

3、了解尿路感染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内容

(1)尿路感染的定义及病因、分类;

(2)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的异同点、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无症状性菌尿、再发性尿路感染抗生素治疗的选择和具体应用;

(3)尿路感染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2、重点、难点

重点:尿路感染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难点: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的异同点。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对于妊娠妇女、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及男性患者不宜使用单剂量及短程疗法,应采用较长疗程。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八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肾衰竭的分期、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其他护理诊断和预后;

3、了解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慢性肾衰竭的概念、发病机制;

(2)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慢性肾衰竭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难点: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用药的作用机制。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近年研究表明,CRF动物肾组织内某些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等)均参与肾小球和小管间质的损伤过程,并在促进细胞外基质增多中起重要作用。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评估的内容、重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血液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了解血液病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1、内容

(1)造血系统的构成、血液的组成、血液病的分类; (2)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评估的项目及评估重点; (3)血液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的项目、正常值以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系统疾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特点、血液系统护理评估的内容及其护理意义;

难点:血细胞的生成及其临床意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3、学科专业新进展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用于临床的成体干细胞。随着干细胞的研究,初步形成组织器官工程学或再生医学。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二节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出血或出血倾向、继发感染护理评估的内容、临床意义、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依据;

3、了解骨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内容

(1)贫血的常见原因与临床表现、出血或出血倾向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特点、继发感染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及其临床表现、骨、关节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表现;

(2)贫血、出血或出血倾向、继发感染的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及其相应的护理目标。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居住环境、职业、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与血液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贫血、出血或出血倾向、继发感染、骨、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难点:贫血、出血或出血倾向、继发感染、骨、关节疼痛的发生机制。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三节 贫 血 【目的要求】

1、掌握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主要不良反应、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贫血的分类、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3、了解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贫血的发病机制;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贫血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与临床意义;病因治疗在贫血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2)缺铁性贫血的概念、铁代谢和发病机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预后;

(3)再性障碍性贫血的概念与发病机制;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异同点。比较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异同点和预后;

(4)溶血性贫血的概念与发病机制,急、慢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的异同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项目及其诊断意义。

2、重点、难点

重点:贫血的概念、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诊断要点、治疗要点特别是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具体选择和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注射铁剂总量的计

算;护理措施、保健指导。再性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护理诊断与措施。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主要病因、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和预后。

难点:贫血分类、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在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具体选择和应用、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对40岁以下、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有合适供体的SAA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授课学时】 8学时 第四节 出血性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出血性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筛选试验、病因防治及各项止血措施,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要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

3、了解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和归类诊断的特殊检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与发病机制。 (2)急、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的异同点;

(3)急、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和措施;

难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急、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的异同点。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对凝血和止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红细胞膜结构、成分和功能的研究,今年来都卓有成效。现代生命科学和血液病学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五节 白血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白血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与相应护理措施及其依据以及保健指导;

2、熟悉白血病的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其他护理诊断和预后; 3、了解白血病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急性白血病的分类,急性白血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 (2)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的过程、方案及常用化疗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3)慢性白血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的异同点;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慢性白血病的预后。

2、重点、难点

重点:急性白血病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器官和组织浸润的特点;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的过程、方案及常用化疗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措施;慢性白血病的诊断要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要点的异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慢性白血病的预后。

难点: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的过程、方案及常用化疗药物的主要毒副作用,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措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要点的异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慢性白血病的预后。 3、学科专业新进展

去除异常的造血组织,然后植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使之重建造血与免疫系统。这是一种可能根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授课学时】 4学时

第七章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 第四节 甲状腺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2、熟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3、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内容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概念及病因、发病机制;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131碘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用法及主要副作用及护理。

2、重点、难点

重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定义、分类、单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的特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特殊类型及其临床表现,甲状腺危象的主要诱因和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项目和临床意义、诊断和治疗要点。甲状腺危象的防治和护理,浸润性突眼的防治和护理;

难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机制、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

131

碘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用法及主要

副作用。

3、学科专业新进展

本病有显著的遗传倾向,目前发现它与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相关,亚洲人种与HLA-Bw46相关。 【授课学时】 3学时 第七节 糖尿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糖尿病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要点; 2、熟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了解糖尿病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内容:

(1)糖尿病的概念、发生机制;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昏迷临床表现的特征及其异同点、并发症;

(3)口服药物治疗的适应证,药理作用机制及药物不良反应; (3)糖尿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2、重点、难点

重点: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急慢性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项目和临床意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糖尿病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定义、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护理要点;

难点: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口服药物治疗的适应证,药理作用机制及药物不良反应。

3、学科专业新进展

胰岛素吸入剂:有经肺、口腔粘膜和鼻腔粘膜吸收3种方式,已经开始上市。

【授课学时】 3学时 四、教学建议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建立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人文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内科护理学属于专业科,它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它们有关密切的联系。

五、教学时数分配

本门课程总时数为144学时,其中理论108学时、见习36学时。

序号 第一章 第二章 教学内容 绪论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时数 讲课 2 24 实验 6 小计 2 30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21 6 27 第四章 护理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25 6 31 第五章 护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14 6 20 第六章 护理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16 6 22 第七章 病人护理 合计

六、考核方式

6 108 6 36 12 144 考试课。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70%,操作考试成绩占30%。 七、教材及参考书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3.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撰写(执笔人): 审核人:王荣 教 研 室 主 任: 院 长:王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r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