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史部分总结学案

更新时间:2024-01-11 06: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史部分总结

时段一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政治制度上带有部族和血缘关系的特征,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时间 新石器时期 夏代 (约公元前2070 ~前1600年) 商代 (约公元前1600 ~前1046年) 西周 (前1046~ 前771年) 春秋战国 (前770~ 前221年)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前者是奴隶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后者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在井田制下,土

①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①井田制 ②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 ③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①井田制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②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 ③商贸频繁、骨贝、铜贝出现 ①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②商鞅变法 ③出现郡县制 ①礼乐文化 ②《诗经》中的大部分 甲骨文、金文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政治 出现了早期国家 经济 ①刀耕火种 ②丝织、彩陶技术 壁画、陶器绘画 文化 ①铁犁牛耕、都江堰等 ①百家争鸣 ②人工冶铁、淬火工艺②司南 ③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③楚辞 地归周王所有,所以以此为前提,周王才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推行分封制。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宗法制也瓦解了。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解析 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说明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C项说法正确。

2.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 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答案 C

解析 材料“骤减……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体现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故C项正确。

3.《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统治利益 C.社会制度 答案 A

解析 题干译为“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节,就会不听从号令,不听从号令就不能守卫国土,不能与敌作战。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节,他们的财产就减少,百姓的财产少,就会轻易迁徙,轻易迁徙,那么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会存心避而远之,没有安居乐业之心”,可知材料观点的立足点是基于统治利益,选择A项符合题意。

时段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商业生产能力 D.争霸需求

时间 秦代 (前221~ 前207年) 政治 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①汉承秦制 西汉 (前202~9年) ②设立“中朝” 经济 文化 ①崇尚法家,焚书“市”的管理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坑儒 ②统一文字:小篆 ③隶书产生 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①“罢黜百家,独②纺织技术发达、丝国、尊儒术” ②造纸术产生 ③设刺史以监察地方 铁业官营制度 ④察举制 ③商运活跃、丝绸之路 ③汉赋 ①一牛挽犁出现 ②水排 ③商运活跃 ①北魏推行均田制 ②灌钢法 ③“草市”出现 ①道教、佛教盛行 ②《抱朴子》、火药 ③王羲之、顾恺之 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 (25~220年) ①沿用西汉政治制度 ②察举制注重孝廉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九品中正制 (220~581年)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1.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典型特征。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特别是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加速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也要求统治者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到摧残;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儒学地位的变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深受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影响。 2.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战乱频繁,使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南方地区环境相对安定,江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佛教、道教得到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南北方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南北方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

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C.宗教利益受到保护 答案 D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分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

5.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C.推行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 “封建”在中国古代是“封邦建国”的简称,西周分封制是中国“封建”的典型,汉朝初期部分推行了封国制度,故B项正确。

6.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而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答案 C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B.实行分封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材料“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表明选官制度不受门第影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士族世袭政治特权,该变化表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

时段三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时段特征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间 隋代 (581~618年) 政治 创立科举制 经济 开凿京杭大运河 文化 “三教合一” ①儒学复兴运动 ②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文人画、唐诗、词、书法艺术步入盛世 ①程朱理学;陆九渊创立心学 ②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 ③风俗画、宋词繁荣、行书四大家 ①王祯:转轮排字盘 郭守敬:《授时历》 ②书法家赵孟、元曲、话本小说 ①出现曲辕犁、筒车 唐代 (618~907年)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瓷、北白瓷的格局 ③柜坊、飞钱 ①出现水转翻车,形成稻麦轮作的两熟制 宋代 (960~1276年) 二府三司制 王安石变法 ②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五大官窑 ③海运发达;交子出现;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①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广元代 行省制、“腹泛种植 ②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元青花瓷 ③海运发达 (1271~1368年) 里”、宣政院

1.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

①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②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③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

①府兵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②募兵制,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2.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中央集权 的加强 政治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社会地位 国家的分 裂和统一 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经济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印刷术 的发展 科技

1.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2)经济制度

①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②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③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

①府兵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②募兵制,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2.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中央集权 的加强 政治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社会地位 国家的分 裂和统一 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经济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印刷术 的发展 科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us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