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24 03: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 知识要点

本专题内容包括30年代大危机之后的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西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 ★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课标落实一 知识结构

经济繁荣背后隐藏危机,股票投机过度

生产和消费矛盾突出 经济危机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

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损失严重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原因:基本矛盾,供求矛盾;股市崩溃

内容 调节农业生产 新政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影响 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背景:经济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受到质疑 内容:政府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借鉴罗斯福新政成功的经验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 企业经营 金的作用

“经营者革命”:提高了经验管理水平 概况:“二战”后建立,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

补贴组成 福利制度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评价:反映了分配社会化趋势;缓和社会矛盾,扩大

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扩大,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

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二 专题知识网络

三 基本概念理解

(一)罗斯福新政1.成功的原因

(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经常引起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3)独立战争以来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5)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2.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改变。

3.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根本目的;关注民生;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进行。 4.作用和意义

(1)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生产的恢复。

(2)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3)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4)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际上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成功,这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凯恩斯主义1.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新的经济学说的出现。

2.内涵:政府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当商品供大于求时,政府应采取办法扩大内需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商品供不应求,应减少政府支出和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以限制投资和消费。在社会政策方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来扩大社会购买力,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被喻为“看得见的手”。

3.评价:凯恩斯反危机理论是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二战后取代了自由放任主义,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中居主流地位,使资本主义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一度促成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并没有找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找到一个消除危机的有效方法。 (三)“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 3.实质: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是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4.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吸收了大量资金,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四)“经营者革命”

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

2.表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实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开,是对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4.影响: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福利国家

1.概念: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高标准社会福利。

2.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

3.形成过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益完备。

4.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6.评价: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 归纳综合

(一)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体制的不同

实施目的不同:斯大林体制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实施效果不同:斯大林体制存在很多弊端,给苏联造成了社会危机,后经历届政府改革

仍然无法改变;罗斯福新政所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并得到加强。

实质不同:斯大林体制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模式;而罗斯福新政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整。

(二)资本主义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1.自由主义理论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内容: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结果:一方面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客观上促进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整个政府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对外则加强侵略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表现:国有企业发展;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增高;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概况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战后20年)——滞涨局面(20世纪70年代)——复苏时期(20世纪80年代)——繁荣时期(20世纪90年代)——再次陷入衰退状态(从2001年起)

(2)战后西欧各国的经济: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改革福利政策,其中以里根政府的政策和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为代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20世纪9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

2.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经济领域

生产力大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市场信息化、管理电脑化、工业材料复合化。其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到资本密集型,再转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总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的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生产关系的新变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家私人所有制趋向于社会化,即由个人直接占有发展为个人间接占有,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经营模式的共同点: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和可调控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 (2)社会领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公平竞争体系。

(3)政治领域: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健全社会法律体系。

3.发展变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生产力社会化的

革命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吸收;现行的国际分工的影响等。

★ 方法总结

1.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与当今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联系,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

中国的深化改革等。

2. 注意运用比较分析法,将美苏中三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

整多方面比较,深层次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r5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