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三年任期目标规划

更新时间:2023-03-08 06:44:4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子良乡中心学校校长三年任期目标规划

一、 基础与现状 (一)教育环境 1、 学校基本情况

子良乡中心学校较为集中的学校有三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独立初中、一所乡完全小学,有陈家湾、节日、茅坪、大河四所村学小和新华、护城、双坪、三板四个教学点。全乡共有中小学生1928人,其中,小学生1361人,初中学生567人。 2、 教育发展背景

全乡社会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乡政府也高度重视教育,近三年来为子良教育办实事,投入资金近60万元。两所大型学校均通过了合格学校验收,硬件设施符合标准,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近三年全乡初中毕业生升入省重点高中就读学生约60名。在全乡人民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子良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3、 周边状况

子良乡位于县西北地区,全体教师从实际出发,狠抓教育教学。与周边学校相比: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整体良好,在2012年全县质量总结表彰会上,子良中心学校初中部荣获市中考优胜单位,同时获县教学质量等三奖;周边的太平、九渡河获等一奖。 (二)办学条件 1、 教师结构状况

全乡在编教职工 159 人,其中高级教师 9 人,本科及以上学历 57 人,市、县两级骨干教师 1 人。 2、 学校设施状况

全乡学校的设施设备整体状况良好,特别是大型学校通过了合格学校验收,硬件设施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校容校貌有

了明显改观。每年在配套设施上不断充实,落实3至5件实事。

3、 学校的管理状况

学校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方案,不断修改细则,促进管理科学化。对行政人员实施目标管理,一月一小结,一期一总结。深入课堂调研,强化效果意识,期末总结评比,以质量促发展,以效果促改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比较滞后,学校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学校校舍亟待维修或重建,全乡的教学质量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老化,结构性教师缺乏严重。 二、 学校的发展思路 (一)办学理念

全乡各所学校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不断探索、创新,在总结反思中完善办学思想。中心学校确立了“学会感恩、担当责任”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尚真、求活、团结、进取”的校风,确立了“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风,确立了“笃学、苦练、精思、善用”的学风。 (二)办学目标

乡中心学校以教育教学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两个模式: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和高效课堂建设模式。预期完成三个管理目标:1、打造书香校园,构建浓厚的育人文化;2、广泛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深入开展特色探索,建设本校的品牌、亮点,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三、 重点发展项目 (一)学校管理 1、目标任务

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尊重教师、信任教师、激励教师、发展教师的人本思想。引导

教师团队相互帮助、自觉协调、交替引领。

工作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职业行为。

确立有序、激活、创新的治校策略。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系,形成“管理是支持,教育即服务”的管理思想。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根据新时期要求,依据适用、高效原则,构建学校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的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校的发展,获得教师的认同。建立校务公开制度、行风监督制度,使全体教职工和热心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形成教职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实施监督的民主化管理体系。

(2)、改革行政管理,激活创造潜力。

改革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完善与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在学校教职工内形成“职、责、权、利”相统一的、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部管理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价值,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实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

(3)提高履责能力,提倡新的工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确保学校工作的高效运作。 2、 阶段性目标

2012.09—2013.08年度目标任务

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规范职业行为,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以管理促机制,以机制促进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履责能力,基本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 2013.09—2014.08年度目标任务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基本建立学校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领导班子综合素质好,管理水平较高,把学校办成有品位、有特色、较高质量的学校。完成水田中学合格学校创建。

2014.09—2015.08年度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和观念,办学目标明确,

办学特色鲜明;形成“竞争—激励—约束”相配套的完善的校内管理机制;建立开放、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形成素质教育机制,把学校办成品位高、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的学校。

3、目标管理的预期效果

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立足长远的办学目标和阶段性的实施目标。各所学校有特色、有品位、办学质量高。 (二)教师专业发展 1、目标任务

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提倡达到提高学历;完善岗位责任制;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方案,初步制定培养名师的方案;建立教师教研评价制度;加强中老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力争每位教师都能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师队伍敬业乐业、好学上进。 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教研网络机构,实施“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使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向“三型”(“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未来三年内完成课题研究,体现在两大版块: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建设。②创建书香校园。

(2)、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努力构建“三结合”培训模式。①新理念培训与研读相结合——奠定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②新课程培训与案例剖析相结合——指明教师自我前进的方向。③班主任培训与班级管理相结合——铺就师生相互交流的桥梁。

(3)、学校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文娱体育、社会访问等活动,加强专家与教师的交流,教师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与社会的融合。

(4)、继续建设两大工程,一是“骨干教师工程”。①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整个教师队伍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②为骨干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研讨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使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二是“梯队工程”,通过集体备课、新老教师师徒结对等方式,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学工作。 3、 阶段性目标

2012.09—2013.08学年目标任务

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完善岗位责任制;制定培养名师的方案;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方案;建立教师教研评价制度;能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师队伍敬业乐业、好学上进,师资队伍有团队意识。 2013.09—2014.08学年度目标任务

市、县骨干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且效果显著;完善教师考、评、聘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机制,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业务优良,结构合理。

2014.09—2015.08学年度目标任务

市、县骨干教师比例提高,出现全县有影响的名教师;全面完善教师队伍的提高机制;成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开拓进取、成果丰厚,在全市有良好声誉的师资队伍。 (三)、德育工作 1、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在德育教育上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结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工作措施:

(1)、以三条途径为抓手,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格局。三条途径为: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的学科德育,以班队会和晨会为载体的思想教育,以团队活动为载体的行为教育。

(2)、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关注课间文化,发扬优秀学生的风采,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特色班集体建设,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自我评价度,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3)、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组织作用,让学生参与管理,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落实在下列五方面:国旗讲话活动、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法制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4)、立足课堂主阵地,把道德教育落实于德育课程中,继续巩固和开拓校外德育基地,扩大校外辅导队伍,开拓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大舞台。

2、阶段性目标 2012.09—2013.08学年度

落实德育政策法规;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整的德育工作考评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德育工作特色;各项德育考核指标达到学校要求。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2012.09—2014.08学年度

牢固树立“依法治校”“德育强校”的观念,进一步完善各种德育管理制度,实现德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全面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基本形成工作特色。尝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2014.09—2015.08学年度

全面建立和完善与社会发展及现代教育制度相适应的德育制度和管理规章制度;造就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鲜明的德育特色。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管理,各项指标达到学校要求。 (四)教育教学工作 1、目标任务

遵循《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继续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依据素质教育的观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改革理论科目的教学,落实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科课程结构合理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发挥其整体功能。

工作措施:

(1)学科课程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继续探索高效课堂建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倡导课堂教学民主。

(2)特色课程重在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 ①数学活动课程。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数学课外活动课成为新时期学生学习的快乐篇章。

②英语活动课程。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外语学习内在规律,重新构建英语教学的内容框架,丰富和充实英语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大英语”学习环境。

③信息技术课程。进一步规划并调整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立有序、实效的课程内容,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④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并作为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一种手段,力求实现“人人有特长,个个求发展”,让校园生活充满艺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自主发展。

⑤创建书香校园,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1、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走廊文化、教室文化与校道文化三方面挖掘丰实的文化内容,尤其是营造“特色班”建设,促进班级文化发展,从而实现环境育人。

(3)通过活动引导,搭建学生展示才艺的平台。 (4)重视校园的庭院布置,体现“一草一木皆是情”,重视各班的教室布置及走廊的环境布置,要求简洁、美观、大方,并体现文化特色、艺术内涵和激励功能。教室的布置与开展评比结合起来,使教室文化、走廊文化成为校园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5)重视社会大环境育人功能的营造,继续拓展与深化家校合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2、阶段性目标

2012.09—2013.08学年度

有常规的教研机构和教研骨干队伍;能围绕上级文件要求,开展教科研活动;能主动申报或接受教科研课题任务,较规范地操作并获得初步成果。 2013.09—2014.08学年度

建立教研组长和课题组长组成的新型教研队伍;建立健全教研考核评价、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学校教研管理模式方案;有一定的教科研经费。

2014.09—2015.08学年度

完整科学的教研管理模式,提高课题研究的层次性,创造具有推广意义的教研成果;有较全面可行的教研考核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三年目标完成后的预期效果

形成完善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教育科研考核评定制度完善,教研队伍强健,构成合理的科研网络系统;教科研课题具有层次性和范围性特点,教科研成果丰厚且形式多样。

(五)后勤服务工作

1、目标任务

各级领导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机构。各级领导职权明确。各单位齐心合力,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具体来说,校长对学校事务全面负责,协调学校对外关系,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合理安排学校资金分配工作;学校工会要起好教师和行政的桥梁作用,及时向学校反映教师要求,向教师宣传学校政策,能够做到改善发展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关心师生生活,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工作措施:

(1)、后勤保障。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使学校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生活管理走上规范而有序的轨道。从而为教师有效使用教育教学设施,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2)、经费保障。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避免资金使用上的无谓浪费与低效。

2阶段性目标

2012.09—2013.08学年度

(1)改造或重修护城学校、三板学校、大河小学的食堂。(2)抓好牲猪养殖,办好商店,力争实现年收入30万元。

2013.09—2014.08学年度 (1)水田中学教学楼维修。

(2)修建联合小学、茅坪小学的学生食堂。 (3)猪场、商店收入达30万元以上。

2014.09—2015.08学年度

(1)重建茅坪小学、节日小学教学楼。

(2)维修联合小学、大河小学、双坪教学点的教学楼。 (3)猪场、商店收入达30万元以上。

(4)中心校进一步改善教师办公、生活条件,抓教师周转房启动之机遇,力争教师周转房立项修建。 四、办学特色的创建

1、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力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2、完成全乡各学校的基本建设和维修,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3、创新学校管理,每个学校具有一定的特色。

2013年4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j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