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金陵2015级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7:4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

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 专业:地信 姓名:丁啤啤啤 学号:2015

1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目 录

前 言 ................................................................................................................................................ 3

一、气象、气候概况 ............................................................................................................... 4 二、地质、地貌概况 ............................................................................................................... 4 三、土壤概况 ........................................................................................................................... 5 四、人文概况 ........................................................................................................................... 5 第二章 气象与气候 ......................................................................................................................... 6

一、南京地区的气候类型 ....................................................................................................... 7 二、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 ....................................................................................................... 7 第三章 地质及地貌 ......................................................................................................................... 7

一、南京地区的地质特征 ....................................................................................................... 8 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 8 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 8 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 ........................................................................... 9 第四章 土壤 ................................................................................................................................... 10

一、南京地区土壤资源概况 ................................................................................................. 11 二、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生过程与特征 ................................................................................. 12 三、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对比分析 ..................................................................................... 12 四、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改良设想 ..................................................................................... 12 第五章 水文水资源 ....................................................................................................................... 13

一、南京秦淮河基本概况 ..................................................................................................... 13 二、南京秦淮河水系的变迁及其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 ..................................................... 13 三、长江镇江段水文坏境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港口建设的影响 ............................. 14 四、废黄河的形成及演化 ..................................................................................................... 15 五、淮安水利枢纽的建设背景及其对淮河流域调洪的作用 ........................................... 118 第六章 人文地理 ........................................................................................................................... 17

一、南京老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分析 ............................................................................. 17 二、南京滨江风光带的建设对南京城市面貌及人文旅游的影响分析 ............................. 18 三、地理学与特色小镇建设内在关系分析——以南京汤山七坊为例 ............................. 19 四、苏南地区人文及旅游的特点及发展分析——以宜兴竹海为例 ................................. 20 结 语 .............................................................................................................................................. 21 参考文献......................................................................................................................................... 22

2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前 言

本次实习时间为2017年7月8日至2017年7月14日,历时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南京地区,包括南京老山、桂子山、秦淮河、淮安、镇江等地…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 1、7月8日 南京老山一带 任务:

(1)了解老山(山地)——山麓剥蚀平台(岗塝冲)——河漫滩一线地貌形成过程与演化特征;坡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2)了解地带性土壤—黄棕壤的形成与发育及其剖面分析,分析地带性土壤成土因素与成土过程;

(3)要求掌握野外土壤剖面整理、土壤分层的能力,掌握在野外通过观察、野外实验等方式初步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初步判断土壤类型。

2、7月9日 南京市内幕府、阅江楼、三汊河、南京眼 任务:

(1)幕府山的形成、演化及特点;幕府山水系与南京长江的关系; (2) 阅江楼所在狮子山的地质环境特点;狮子山下长江岸线的变迁; (3)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南京市水系的变迁,要求能画出南京市水系变迁图; (4)了解南京市河湖水污染治理与水系变迁的关系;

(5) 了解南京市滨江风光带的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间的关系。

3、7月10日 宜兴竹海 任务:

(1)地貌:苏南第一峰的形成及演化,苏南第一峰的位置及其与区域地貌形成演化的关系;

(2)植被:单一物种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 (3)人文:苏南地区人文及旅游的特点及发展。

4、7月11日 淮安水利枢纽、周恩来纪念馆 任务:

(1)淮河水系变迁;

(2)淮安水利枢纽的建设背景及其对淮河流域调洪的作用; (3)周恩来纪念馆建设的历程、布局及纪念意义。

3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5、7月12日 汤山七坊 任务:

(1)汤山七坊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2)地理学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在关系。

6、7月13日 镇江港 任务:

镇江港、扬州港变迁、长江三角洲变迁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7、7月14日 六合桂子山 任务:

(1)地貌:火山地貌特征及其演化,地貌倒置; (2)土壤:火山岩上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及其剖面特征; (3)水文:古长江的演化与水系变迁。

4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

一、气象、气候概况

南京:较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淮安:苏北灌概总渠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地区为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扬州:亚热带季风气候

镇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较丰富。

宜兴: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

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二、地质、地貌概况

南京:南京地区的大地构造位于扬子断块区的下扬子断块,基底由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组成,

覆盖层由华南型古生界及中生界、新生界组成。本地区地貌属于宁镇丘陵地区,系属老山山脉余脉向东北延伸的低丘地带。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所在地形基本平坦,仅长芦镇的西北部有少量丘陵,高程在12~30 m左右,起伏平缓。

淮安: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无崇

山峻岭,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县有丘陵岗地,地势较高。

扬州:扬州市辖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地

势平坦,扬州市的最高点为仪征市境内的大铜山,海拔149.5米。

镇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呈波状起伏,地貌特征以丘陵岗地为主。

宜兴:宜兴市有山、有水、有平原,宜兴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

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区。宜兴山地属于天目山余脉,拥有江苏苏南最高的三座山峰,其中茗岭葡萄岭海拔611.5米,为江苏第二峰。

5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三、土壤概况

南京: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

淮安:属黄淮和江淮冲积平原。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礓黑土类、黄棕壤土类、

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在7~8之间。

扬州:全市85.8%耕地都是水稻土,仪扬低丘地区盛产黄白土,邵伯湖两岸多产河沙土,潮

土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2%。

镇江:土壤类型丘陵地带以黄棕壤为主,平原地带主要为水稻土,两类土壤约占全市土壤的

95%以上。

宜兴:以黄棕壤为主

四、人文概况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

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淮安: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

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淮安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安人杰地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的故乡,也是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同志的故乡。淮安有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

“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中国大运河高邮段及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8个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扬州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县1个县,代管高邮市、

6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仪征市2个县级市,是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扬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扬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扬州在历史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国家的盛世重合。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

镇江:位于江苏南部、长江南岸、长江三角洲西段,古称“润州”,民国时曾为江苏省省会。

镇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及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中国大运河镇江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拥有长江流域第三大航运中心——镇江港。镇江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市内有三山、茅山两个5A级风景区和西津渡、南山等众多名胜古迹。

宜兴: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中国著名陶都。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

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是“紫砂壶”原产地,拥有石灰岩溶洞80多个,茶园3500余公顷,竹海纵横八百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宜兴人文荟萃,诞生了4位状元、10位宰相、26位两院院士,被誉为院士教授之乡。宜兴文化属吴越文化,宜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

7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第一章 气象与气候

一、南京地区的气候类型

南京:较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京近地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四季变化分明,冬夏

温差较大。南京降水丰富,年平均降雨113.5天,年平均降水量1077.71mm毫米。冬季多受西伯利亚高压或蒙古高压控制,盛行东北风,极端最低气温-14℃。夏季明显分为初夏多雨的梅雨天和盛夏的伏旱天两段。

淮安:苏北灌概总渠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地区为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裕。全市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119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全市分布为北多南少;全市年日照时数在2136小时—2411小时之间,日照时数分布也是北多南少。

扬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14.8℃,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

镇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较丰富。

宜兴: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二、南京地区的气候特征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年平均温度15.4°C,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南京进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进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进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略短。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南京不断的植树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热程度与江南、华南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故已摘去“火炉”的称呼。

8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第二章 地质及地貌

一、南京地区的地质特征

南京地区地貌包括山地、丘陵、河川、湖泊等地貌景观,是地貌学实习的良好基地,同

时该地区第三纪古地貌的特征明显,更便于我们认识学习地质构造的特点。南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南京还有许多山体,比如老山,紫金山等。

二、南京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1.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指由地壳内力作用所构造成的地貌包括褶皱及断裂。南京地区的构造地貌,按照构造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单斜构造地貌和断层谷地貌。

如:紫金山,土壤为黄棕壤,北坡种植乔木、灌木,其母质为砾石沉积物,经过腐殖化过程、淋溶作用、富铝化作用,其土层厚,砂砾层少。由于背阳且石块少,其土壤呈酸性。土壤颗粒大小以粉砂、细粉沙为主。

2.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是由外力流水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侵蚀地貌。

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 如:长江附近,以江浦滨江漫滩为例,老河漫滩堆积沉积物坚硬,新河漫滩堆积层理分明,硬度低。泥沙沉积形成高差、分层,水回退后,留下丰富的有机物质,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3.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的类型有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火山喉管等,是由于火山活动而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地貌特征。

如:六合桂子山,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岩溶地貌。桂子山原来是山谷,四周要高,外力作用的影响,玄武岩盖住砂砾层,风化能力变强,其他岩石侵蚀较严重。使得现在桂子山的地形高,四周低,出现了地形的倒置。

三、南京地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1.河流地貌

(1)河漫滩地貌: 见于长江边附近。河漫滩分为三层,分为平流层积,新河漫滩,老河漫滩。其中的新河漫滩大约是在几百年前形成的,是由于长江河口的位置原来是在镇江扬州,汉代在扬州观潮,唐代那时长江河口是在镇江扬州,长江三角洲的顶点也在镇江扬州,但是唐代以来长江河口一直延伸到崇明岛外,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了三百多公里,导致了镇江扬州河道变窄,泥沙淤积水位抬高,水位不抬高水无法入海,显然南京水位随之抬高。南京原来的金川河是受潮汐影响的,三国时代涨潮时穿可以沿金川河驶入玄武湖境内,称为赶潮河。因为其靠长江受江潮影响,而江潮来自于海潮。所以这是河口延伸出那么多,镇江扬州水位

9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抬升,南京水位也随之抬升,两岸河漫滩的堆积也在抬升。老河漫滩其位于最下层,形成年代很久远,大约是在几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到接近于零,这时长江沿江都有堆积,形成老河漫滩。一般都是老河漫滩在下,新河漫滩在上,这说明了长江的水位在不断抬升中,由于不同季节的枯汛期不一样,不能根据此来推断洪水位。

演变:自唐朝以来,自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修筑提防长江功能逐渐转变,由以前的输水转向输水输沙,主要是在于长江河口位置唐以来往外迁移了300km多,长江河口道淤积,滩地阻碍行洪,均迫使长江河口段长江水位的上升。

2.火山地貌

(1)六合桂子山: 桂子山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岩溶地貌。桂子山原来是山谷,四周要高,外力作用的影响,玄武岩盖住砂砾层,风化能力变强,其他岩石侵蚀较严重。使得现在桂子山的地形高,四周低,出现了地形的倒置。

(2)六合地质公园外:其中岩溶与河流相互作用形成了玄武岩-砂砾层-玄武岩的剖面结构,坡面从上到下是玄武岩,砂砾层,玄武岩。其中陡坎式的一块是玄武岩;红的围墙底下是砂砾层,近处的较低处是玄武岩。

由于胶结过程多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要赤露,赤露之后又地下水、河水蒸发,这样碳酸钙等一些物质才能把它胶结起来,无论是在长江也好,在那个地方也好,这种砂砾层胶结往往是表面一层,别的地方都不胶结。所以说几千万年的砂砾层的胶结程度会这么低。

(3)六合石柱林

演变:这里实际上原来是一个采石场,采出的石头加工成碎石铺马路。后来地质系的徐克勤教授来看了之后说这里还是保留吧,给它起个名字叫石柱林,从此就留下来了。

石柱林形成:由火山喷发出去的玄武岩迅速冷却,沿某些中心线收缩,收缩后的横截面收缩形成的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柱子,从而形成的如今的柱状节理。桂子山均匀收缩,冷却收缩,成了六方柱。那么他的顶是平的,就形成方山,方山是一个地貌类型。我们对直方向那里喷发出来的玄武岩还是比较厚的。

四、南京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地利用

1、构造地貌包括单斜构造地貌和断层谷地构造。

以紫金山为例,土壤为黄棕壤,北坡种植乔木、灌木,其母质为砾石沉积物,经过腐殖化过程、淋溶作用、富铝化作用,其土层厚,砂砾层少。由于背阳且石块少,其土壤呈酸性。土壤颗粒大小以粉砂、细粉沙为主。植物孢子花粉很少,以草本为主,动物化石有蜗牛,鹿角等耐干旱的。

2、河漫滩平原 大多种植旱作物和蔬菜,不种水稻。 原因:

①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几乎持平,人们大多“靠天吃饭”。 ②河漫滩土壤颗粒大、松散,蓄水能力差,不利于水稻生长; ③土壤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少,农作物收成不会很高。

以江浦滨江漫滩为例,老河漫滩堆积沉积物坚硬,新河漫滩堆积层理分明,硬度低。泥沙沉积形成高差、分层,水回退后,留下丰富的有机物质,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10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第三章 土壤

一、南京地区土壤资源概况

南京地区受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长江流水的影响,导致南京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类

型的土壤。主要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二、不同土壤类型的发生过程与特征

(一)地带性土壤 黄棕壤 成土条件:

①地形地貌:丘陵、丘岗地形。 ②母质:岩类风化物。

③气候因素:北亚热带湿润东亚季风气候,温度较高、雨量较多。 ④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夹有少量亚热带常绿阔叶琳。 ⑤时间:时间漫长。

成土过程:①腐殖化过程;②粘化过程;③富铝化过程。 土壤剖面分层与特征:

1)分层:枯枝落叶层(A层),过渡层(AB层),新土层(B层)、母质层(C层)。 2)特征:A层:土壤呈棕灰或暗棕色,结构为粒状至小块状,较疏松。

AB层:土壤呈灰棕、棕色,土壤很紧实,含半风化母岩。 B层为真正的土层,颜色呈灰棕、暗棕色、棕色。 C层:土壤颜色呈灰棕、棕色。

(二)非地带性土壤 主要受第四次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有以下四种:①潮土(湿地),我们所看到的即为草甸土;

②人工土,含水稻土和菜园土; ③紫色土:新构造运动年代的形成;

④潴育土(也叫潴骨土):无土,基本上是碎屑物质。

1、水稻土

成土条件:①地形地貌:主要在岗地、冲地上形成,其中以冲地为主。

②母质:下蜀黄土。

③气候因素:水分充足,雨热同期。

④植被: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⑤时间:人类影响时间长。 ⑥人类活动影响很大。

成土过程:水稻土熟化过程:

11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①水耕熟化过程:有机质累积明显,土壤表面淋溶;雨季来临,地下水位抬高,出现淋溶物质;有复盐现象,并造成铁、锰的淋溶与淀积;土壤粘粒矿物的机械淋溶出现,物质迁移作用强。

②旱耕熟化过程:排水后,土壤颗粒物增加;水排尽,土壤表现为还原状况,水稻根系表现为有机质的积累;在阳光暴晒下,出现龟裂现象,使耕作层变疏松。

2、菜园土

成土条件:①地形地貌:河漫滩地貌。

②母质:长江堆积物。

③气候: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植被:水生植物。

⑤时间:人类影响时间较长。 ⑥人类活动影响大。

成土过程:土壤熟化过程。

三、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对比分析

母质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骨架。

1、老山狮子岭山麓(老山偏南端)母质:基岩类风化物。

2、长江附近土壤母质: 长江堆积物。

分析:母质为基岩类风化物的土壤偏黄、红;土壤中含有砂砾,有灰岩、砂岩,土壤粘粒含量高,颗粒黏。弱富铝化现象明显,土壤为酸性,且有弱富铝化现象。

而母质为长江堆积物的土壤,多见于河漫滩地貌。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被是水生植物。受人类影响时间较长且人类活动影响大。成土过程为土壤熟化过程。

12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四、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改良设想

(一)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

1、扩大耕地面积,主要是开垦荒地。世界各地均有一些可耕地,但分布不平衡。 2、合理利用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盘活土地。

(二)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1、按照土壤资源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合理岸坡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

2、要使土壤资源理由有一个合理的农林牧,布局和结构,主要是处理农林牧三结合的 关系。

(三)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1、防治土壤侵蚀 首先要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的适当比例。 然后按农林牧生产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采取各种措施是,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防治土壤污染 首先杜绝污染源;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施用石灰改变土壤PH,可使镉、铜、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施用磷肥可减轻铜、锌、镍对作物生长的危害;施用有机肥可促使有毒物质被土壤吸附;污水经处理后再灌溉;在污染较重的地块可采用客土法减轻土壤污染。

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土壤质量,首先要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其中心任务是培肥土壤。目前,全国正在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扩大灌溉水渠、加强水肥科学管理等。

13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第四章 水文水资源

一、南京秦淮河基本概况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被

视为南京的母亲河,全长约110Km,流域面积2630Km2。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其中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段被称为“十里秦淮”,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源于上游句容、溧水二河,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自西向东,流经南京城区,汇合于长江。

秦淮河在南京城东南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为内、外两支:内秦淮为正流,过九龙桥直向西,由东水关进

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陡门桥,与运渎水会合,再过下浮桥,向西经过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绕行,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过九龙桥向南转折向西,经长干桥后汇合落马涧,向西至赛虹桥、觅渡桥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合流后向北经草场门、定淮门、石头城,经三汊河汇入长江。外秦淮在在合流前在赛虹桥分出支流,过江东桥,在北河口入江。秦淮河在三汊河入江以前分出支流惠民河,向东北经中山桥,至下关入江。内外秦淮河合流之后的武定门闸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m3/s。

二、南京秦淮河水系的变迁及其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

3000年前的古秦淮河在今南京城北汇入长江,秦汉时代的老秦淮河改在城南入江,东晋—南北朝时期分出南河北湖水系,六朝时期出现了“内、外”秦淮河分流,宋朝—元朝出现了人为的浅水湿地,明清分出城里城外多个孤立的河湖水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城区水系更趋复杂,南京城区最终形成互相分隔的7河4湖水系,即外秦淮河、北护城河、西护城河内、秦淮河(水系)、金川河、河西新城区沟渠体系、南十里长沟以及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南湖等。

20世纪50~60年代以前,南京城区的河湖水质,可概括为时好时坏。

14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50年代,每年大部分时间还可用于淘米洗菜,但到70年代越来越糟,沿江沿河地带成了污染带,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自来水厂的水源。玄武湖中监测到酚、氰、汞等污染物。

原来的秦淮河来水,因上游河源广筑水库而流量大大减少,且来的洪水经秦淮新河泄洪入长江了;从长江洪水倒灌入外秦淮河的长江水,又全被挡在了江堤、河堤之外。因此,南京主城区,基本上已没有自然外来水的补给了。

近几十年以来,南京主城区的河湖唯有生活污水和雨污水补给。每天几十万吨到120万吨自来水,经管道进入城区,成为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后,就地注入城内、城外的河湖。还有平均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的雨水,在荡涤了地面污物成为了污泥浊水之后,汇入河湖。然后,只有极少部分河湖洪水,通过排污管渠外泄,或者通过排污管道流入远在城缘、城外的污水处理厂。平时,城区河湖水主要通过蒸发消耗,其后果是增大了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80年代以后,经过政府一系列的清淤减排,主城内河湖水质趋于好转,达到小康环保指标要求。

南京城的水污染是必然的,随着人口增多,污染越来越严重,截污这个污水还是在南京城里,老办法解决不了,整个南京城没有清洁水源,要治理污染,首先要解决南京城要增加清洁水源,通过这个思路,南京城要处理污染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补充天然水源。后来发展成为从长江调水。

三、长江镇江段水文坏境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港口建设的影响

由于长江的向北偏移,

在镇江市区与长江主航道之间逐渐形成了大片的滩涂地,使镇江内港淤塞的同时也使镇江城市与长江的距离日渐遥远,滨江城市的特点在逐渐失去。城市的滨水空间缺乏魅力,内江淤塞造成水质恶化,同时镇江沿长江的城市空间由于在历史上是作为港口设施的集中场所,

现状保留着大量年久失修的码头设施,工厂等等,形象较为破败。

之前作为镇江最主要的滨江景观主干道——长江路的拓宽改造同时,将部分岸线进行了景观整治,但沿线的城市地块并未完全恢复起来,没有形成高水准的城市滨江界面,缺乏具

15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镇江河段征润洲每年都有将近2000万吨泥沙堆积。征润洲伸展,威胁镇江港,大轮袛能停在江中,要有小船迎送旅客。主流线冲向扬州岸,扬州一侧江岸冲刷严重。扬州一侧修建丁坝,抗冲。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流线改向,顶冲点下移,冲开了和畅洲。征润洲不在横向发展,而是向下游方向延伸,包裹。焦山航道口严重淤塞,挖泥成本越来越高。

20世纪80年代后期,设计挽救镇江港,上口袋方案,要大规模搬迁;下口袋方案,焦山航道依然淤塞严重;中口袋方案附以防水防沙堤坝,保持港池无泥。专家听说后,提出异议,认为引航道必会有泥沙淤塞,并提出,港池将严重污染,2年后引航道果然淤死,镇江港整治工程废弃。

21世纪提出将原港池当湖泊做旅游开放,实施了城区的污水收集与输送工程,修建了宽敞的沿江大道,规划建湿地公园,但湿地公园的开发进展缓慢。

通过近年的大力度水利建设,内江大堤的改造,长江的江堤、引航道两侧的防洪大堤,运粮河的东段港堤的建设基本完成。基于以上,本规划将整个滨水区将定位于镇江旅游服务的中心,镇江高档特

色的居住场所,市民公共活动的集中场所和未来镇江新的城市公共中心。通过城市功能的调整,将老港池周边的污染企业外迁的同时,在沿港池滨水区域发展相应的商业功能,保护三山景观界面,同时将三山纳入到整个滨内江的步行绿带中,加强开放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可达性,提升镇江市的城市品位。

16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四、废黄河的形成及演化

废黄河又称故黄河、黄河故道。指位于淮河流域北部,自河南省兰考北朝东南方向,过民权县、商丘市北,安徽省砀山县北,江苏省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由陶湾村入黄海(有一个废黄河口)的一条黄河故道,其下游亦是古淮河的入海河道。

淮河本来是一条河槽宽深、出路畅通、独流入海的河流,沂河流入泗河,泗河流入淮河,淮河在涟水县云梯关入海,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县。

从汉代起,就有人工开凿的沟渠沟通黄河和淮河流域。随着黄河中上游农业开发、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的进行,黄土高原沙化面积不断扩大、黄河下游含沙量与日俱增、河床不断增高。人为的开堤泄流使得黄河洪水时而侵袭到淮河流域和淮河支流泗水流域。

到了北宋末年金代初年,由于宋金两国在中原地区的争夺,人为的扒开黄河大堤、1141年以前的战乱,使得黄河水势更难捉摸。1141年绍兴和议后,金朝开始统治中原,1161年金主完颜亮策划统一战争时,在梁山泊造战船,试图通过泗水至淮河边界、再由运河入长江、后由于完颜亮在瓜州渡被叛将杀死作罢。这是完整的古淮河流域最后一次见于中国历史。

金朝中期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女真亲贵和中原汉族地主阶级沆瀣一气,金章宗即位以后,任命自己的陪读经童胥持国为工部尚书,中下层水监官员都凭行贿充任,或因老病调职而来,黄河乏人管理,连年北泛沧州、南袭梁山泊。

1194年,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全流冲入梁山泊、又沿泗水下游泛滥而入淮河,侵夺了淮河淮阳以下的入海河道。黄河改道摧垮了中原经济,金王朝迅速衰落,金章宗死后,蒙古汗国不断南侵,与金朝在中原展开20年的争夺,直到1234年金亡。此间黄河无人治理,夺淮入海终成定局。

之后的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无视淮河河道无法容纳黄河径流的事实,只识保住运河的畅通,致使黄河不断淤高、淮水无法注入,人为修筑堤坝形成了浩瀚的洪泽湖。

黄河下游的泛滥还在继续,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的661年间,黄河由泗水、汴河、濉水、颍水、涡河入淮河。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昌盛景况,也从此不再。1855年六月,黄河全流在北岸兰阳(属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县入渤海莱州湾,废黄河从此断绝,成为一条高出地面几米到十几米的沙化带。

17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五、淮安水利枢纽的建设背景及其对淮河流域调洪的作用

淮安水利枢纽是实现京杭大运河与入海水道交汇、亚洲最大的\水路立交\工程。上部渡槽承京杭运河航运之需,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下部涵洞则自西向东,沟通淮河入海水道,可防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作用:

1、泄洪功能:当洪泽湖上游有洪水下泄时,打开高良涧闸泄洪800米3/秒,通过灌溉总渠,至淮安水利枢纽的运东闸,经阜宁腰闸、通榆河立交及六垛南闸入海。

2、排涝功能:当淮安白马湖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不能自排时,通过淮安抽水一站、二站及拟建中的淮安四站,抽引白马湖区近2000平方公里涝水至灌溉总渠,入江或入海。

3、灌溉功能:当淮水充沛时,开启高良涧闸,通过

该枢纽的运东闸等工程控制灌溉总渠沿线的水位和流量,保证总渠沿线104万亩农田的灌溉;同时还可开启枢纽的运西分水闸,泄水入里运河,满足里运河沿线农田灌溉要求。 4、南水北调:当淮水不丰,淮北地区干旱缺水时,可开启淮安水利枢纽的所有抽水站,抽引江水北上,不仅可以满足淮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还可由淮安站以下的各级泵站逐级抽水北上,实现江水北调。

5、发电功能:洪泽湖多余的水源还可通过高良涧闸下泄,利用枢纽工程的运东闸两侧空箱发电机组、运西分水闸发电机组和淮安三站可逆式机组发电,送入电网,供城乡人民使用,提高了工程的综合效能。

18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第五章 人文地理

一、南京老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分析

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京市浦口区中部的老山林场,素有“南京绿肺、江北明

珠”之美誉,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也是江苏境内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老山山峦起伏叠嶂,有大小山峰近百座,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749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不仅是白鹭、苍鹭等栖息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大的灰喜鹊驯养基地。狮岭雄姿早在清初就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老山山川秀丽,景观众多,自然景观素以“林、泉、石、洞”四绝著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及其长子昭明太子、韩熙载;宋代王安石、苏轼、秦观;明太祖朱元璋、陈献章、庄定山;清末李鸿章、张勋等历代名人在老山驻足游览,即兴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老山曾是南北进退的古战场,众多名胜古迹和流传于民间的各种美丽传说,更是给老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姜太公钓鱼台、传说中乌龟驮经书、斩龙桥、千年古刹惠济寺、高祖庙、点将台、兜率寺、南宋状元坟、老山报时泉、老山风动石、老山灵芝草等都留给人无尽的遐想。

19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二、南京滨江风光带的建设对南京城市面貌及人文旅游的影响分析

南京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详细划分为11家主体单位共13个段落。包括河西新城建邺区段、江心洲段、鼓楼区段、下关区段、下关滨江商务区段、幕燕段、燕子矶段、浦口新城段、浦口区段等,每一段都各具特色,将展现不同的滨江风格。比如,鼓楼段主打“宝船”牌;下关段则将突出滨江商务区特色等等。

立足长江滨江风貌区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优势,明确各个分区的性质,合理定位。利用自然环境特色,体现自然风貌特征,促进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主城绿地系统的结构性绿地,发挥绿色屏障作用,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背景下,协调规划区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的联动发展,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功能优势互补。滨江风光带建设主要通过动迁拆违,整合岸线资源,让出景观空间;通过防洪设施改造,提升城市防洪能力;通过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展现大江风貌和山水城林特色;同时,构建陆地、水上交通系统,配套观光、运动、休闲设施,打造出集旅游、观光、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江新岸线。以“绿色、人文、开放、发展”的规划理念,运用“恢复自然风貌”就是“开发建设”的规划思想,以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为依托,以设计生态与设计自然的方式恢复植被、湿地、河岸等自然原貌。同时以风貌区及其周边城区现状为基础、规划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通过将资源与资本有机融合,培育和完善城市休闲文化产业体系,将“零售、餐饮、旅游、娱乐、生态”诸多要素进行特色组合,实现一个目标(主题化的都市生活休闲驿站)、三大概念(健康产业集聚地、情境购物体验地、滨江休闲度假地)、八大功能(观光、度假、购物、培训、娱乐、接待、会议、商务)的总体定位,最终建设成为都市休闲娱乐目的地。

20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三、地理学与特色小镇建设内在关系分析——以南京汤山七坊为例

汤山七坊农家乐村位于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该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名刹——藏龙寺及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

郄坊村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依山傍水,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紧邻S337省道,交通便利。七坊农家乐项目前已投资4000余万元,新增绿化面30000平方米。绿化率达60%以上,铺设村内青石板路面及环坊道路6公里,出新房屋40余幢,总面积达5500平米,开业一年吸引游客达12万余人,积极扶持20户经营户,经营总收入达800万元。其中游客接待中心,主要用于民俗文化展示、土特产品及旅游纪念品展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推进民俗文化开发,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文化研究基地,完善休闲采摘及打造开心农场等功能配套项目。

21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四、苏南地区人文及旅游的特点及发展分析——以宜兴竹海为例

江苏苏南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其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同样令人瞩目。不少乡村因其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而深受欢迎,成为理想的投资场所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旅游目的地。

宜兴竹海风景区上接苏南第一高峰,下有镜湖秀色,风景区含山峰、丘陵、湖泊、溪流,而宜兴丘陵山区地形崎岖,多山间盆地,地下洞穴众多,宜兴竹海风景区内也有不少溶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季都有独到之处。由于景区竹子覆盖率极高,故温度适宜,夏秋季格外清爽宜人。宜兴竹海风景区山水相依,特色景点为玉女峰和镜湖。拥有奇竹、奇水、奇树、奇石、奇洞、奇花这样一道绿色屏障,其他景点有雪竹、竹海山、竹海烟云、镜湖雪景、镜湖泛舟、观瀑阁、翡翠长廊、竹海探游、竹林掩映、玉宇琼阁、竹报平安、湖光竹影、月宫娑婆、寂照寺、太湖第一源、黄塔远眺等。

22

2017年南京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结 语

这次实习从7月8号开始,到7月14号结束,一共7天。这次实习我们去了老山,内幕府、阅江楼、三汊河、南京眼,还去了镇江、无锡、淮安,最后去了汤山、六合,通过这次实习,不仅长了很多见识,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平时积累的理论知识也派上了用场。

虽然每一天天未亮我们就起床,虽然每天在野外奔波,虽然时不时还下场雨或者烈日当头,但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去,不仅相互之间了解了更多、感情深厚了许多,还知道了很多有趣的见闻,这在我们不多的人生经验中都是宝贵的财富,所以即使是累一点、吃得差一点、晒黑了一点,看到书本上的知识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那种小小的新鲜感和成就感,也值得了。

这次野外实习给我们弥补了很多普通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增强了我们野外考察的能力,熟悉了一些实际考察所需的技巧,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中大家一起观察地貌现象,看着上面的刘运令老师拿着标尺讲解、演示,一起做土壤检测,虽然期间因为仪器被落在了车上,让同学去取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并没有减少我们对检测土壤性质的热情,争相组装仪器,观察土壤的性质。自然地理学无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不仅仅要求我们了解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求我们深入探索原因,在实践中分析大自然。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也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学习着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毕竟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大自然产生的影响势必在人类自己身上也会有所体现。这门科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董正秀 周晓平 刘庆友 《南京主城区水系变迁研究》 杨达源 徐永辉 和艳 《镇江北部滨水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南京概况》 南京年鉴(2012) 《淮安地貌分析》 杨峰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镇江概况》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s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