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09: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综合自然地理

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学科总论 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是由地球表层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这样一个物质整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具有地理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

2、 界限和范围:P25第一段

自然地理环境边界问题观点:A.划定在一个巨大空间范围:20-200km B.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70-200m C.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的规定 上界:大气圈对流层顶部(极地上空8-10km,赤道上空16-18km,平均13km) 下界:岩石圈上部,陆地向下5-6km,海洋下深4km 大气圈(对流圈)、沉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划分依据: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岩石圈上部有沉积岩、主要能源

是太阳能 3.发展趋势P21

1) 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是发展的明显趋势.

现代观测:遥感技术(航空摄影、雷达、红外成像、卫星图像等)、GIS、GPS技术

数学分析方法: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遗传算法、多目标线性规划、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评价、聚类分析等,分形原理、三维景观模型、Google Earth 技术、DEM 分析技术、生态足迹法、能值法等

(向系统化、模式化方面发展;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配置服务、国土整治等;研究技术与手段的更新;实验研究比重加大) 2)基本理论的研究:是需要加强研究的一个方向

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人类活动

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等 关键要素变化过程与机制;关键要素相互作用与模拟;界面过程与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格局与过程的综合研究(结构、 功能、 动态、 驱动力、 过程、 机制)

3)实际应用的研究: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向 4、综合自然地理学得任务(略):P4

5、实践意义:厂址的选择、区域旅游开发和建筑学、区域农业的应用

第二讲: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元素、圈层、要素)P27 (1)元素组成

大气:氮78.09%,氧20.95%,氩0.3%,二氧化碳0.03% 水体:氢和氧占96.5% ,少量微量元素

岩石:氧47.2%,硅27.6%,铝铁钙钠钾镁六种金属元素25%,其余元素不

足1% (2)圈层组成

对流圈: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水圈: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 沉积岩石圈:地貌形态、栖息地、矿物养分

生物圈:生命膜、最活跃的物质形式、能量交换的重要角色 (3)要素组成: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土壤 (4)能力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地热能、重力能)、潮汐能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圈层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各要素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整体性:例子、整体性表现p53

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实质,又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

点 (1) 每一要素都作为环境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

作用 (2)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利弊?沿河流域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下游水质恶化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

产生一定的影响 ) 3、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于能量,能量转化的载体是物质 地球能量来源:地球内能、太阳辐射、月球和太阳重力场 4、各要素物质交换

对流层的物质交换、水圈的物质交换、岩石圈物质交换、有机界与其他圈层 5、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分层结构 2)渗透结构 3)地域结构

第三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发展

1.地球表层环境:地球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或者系统,是人类生活的环

境。 2.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背景条件

(1)宇宙因素:太阳辐照、日月引力、陨石影响、其他宇宙因素

A.太阳辐照: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力都来自太阳辐射。辐射平衡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能量基础。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为各种自然地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三大规律——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P41 B.日月引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便发生了潮汐变形。 分为: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大气层)、固体潮汐(陆地) 海洋潮汐的影响:

a.海洋潮汐对地球自转具有阻碍作用。地球极其缓慢地降低自转速率,导致一天的时间增长。

b.海洋潮汐对生物的演化具有促进作用。

c.海洋潮汐具有巨大的能量。它是海岸及河口地貌发育的外营力之一,而且也是

一种有待开发的、潜力很大的能源。 大气潮汐的影响

a.大气潮汐会使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力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热带地区尤为明显。

b.大气潮汐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c.大气潮汐对台风的影响与其对降水的影响相类似。

固体潮汐的影响:引潮力周期性地改变着地球的形状,使得地球的重心发生周期性的摆动破坏了地壳运动的平衡,进而有可能促使某些地区地震的酿成和发生。

C.陨石影响 a增加地球的质量 b造成陨石坑和环形山 c造成陨震 d形成新的矿床 e造成沧海桑田变化 D.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a) 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部分,保护了地表的生物,

使他们不致遭受到有致命的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b) 太阳活动剧烈引起整个电离层强烈骚动,发生电磁层磁爆;引起

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出现急剧而不规则的骚动,在两极地区还常伴有极光出现。 c) 太阳风形成了两道环抱地球磁赤道的辐射带

d) 太阳大气扰动可影响地球的大气圈,使大气环境和低空大气状况

发生变异。木星对地球还会发生牵引作用,其结果使地球轨道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地球上大冰期产生的原因之一

(2)行星因素:地球形状大小、地球自转公转

地球形状与大小的影响

a)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的太阳高度角,从而造成地球上

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 b) 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足够的引力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

和厚度的大气圈。 c)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自一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

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而产生昼夜现象。 地球自转的影响

d)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e) 地球绕地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f) 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向

g)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潮汐变为绕地球传播的潮汐波,对地球自转起阻碍

作用,是昼夜逐渐变长。 h)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

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第一,当地球自转加快(或减速)时,海水从两极涌向赤道(相反),大陆面积扩大(缩小),使全球气候由温暖潮湿转向干燥寒冷(相反)。 第二,由于地球自转加快,导致惯性离心力和惯性力的增大,便产生了经向水平力和纬向水平力,使地壳表面形成了纬向构造带和经向构造带。 第三,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海陆沧桑巨变,从而促使生物界从低级到高级的跃进。

i) 地球所具有的两极稍平,赤道凸出的椭球体形状,也是由于地球自转所

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j)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使地球转动能发生变化,从而决定着大气环流、洋流

和板块运动的整体和局部变化 地球公转的影响

a)因为黄赤交角,使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引起了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位置的改变,从而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 b)根据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分布,人们可以在地球表面划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纬线(回归线和极圈)。这些特殊的纬线是划分自然地带的基础

c)黄赤交角周期性地、极为缓慢地变化(20.8~24度),引起回归线和极圈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也就改变了不同类型热量带的范围

d)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使得天文四季不等长。

e)地球轨道偏心率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一方面使地球在一年内接受到的太阳日辐射量随之改变;另一方面又使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获得辐射量的差异也发生变化

(2) 地球因素:地区内部物质形态、地球内能的作用

地球内部物质形态的影响

a) 坚硬的岩石圈被连续的地震活动带或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

块。 b) 软流圈物质的对流带动了板块运动。板块移动的结果势必改变一地的水

平位置和高度位置。 c) 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可以通过岩石圈的脆弱部

位进入到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内能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v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