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23-03-08 08:00:4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丹参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丹参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草药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丹参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和丹参的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

Key words: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Effective components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t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ctive componen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the technology of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 前言

丹参(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主要为其干燥的根茎,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草药之一。主要产于安徽、山西、河北、四川和江苏等地,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有毛,根赤,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记载,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滇南本草》说丹参能“补心定志,安神宁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丹参功效的概括是“祛瘀止痛、活血调经、养心除烦”。现代医

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还表明,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心急缺血和心肌梗死,加快微循环血流,促进毛细血管网开放,抑制心肌收缩,减少能量消耗,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血脂,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稳定红细胞膜,提高缺氧耐受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等症。 丹参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药用价值[1],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和临床医学等学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及其质量标准等许多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分别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此,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对丹参的提取分离技术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对丹参的研究现状做一系统的总结。 2 丹参的有效成分

目前,从丹参中分离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有100多种,其中包括:?二萜醌类,如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二氢异丹参酮Ⅰ等;②酚酸类,如丹酚酸A-K、原儿茶醛、丹参素、熊果酸和异阿魏酸等;③其他成分,如黄岑苷、β-谷甾醇、胡萝卜苷、氨基酸、无机元素等[2]。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一般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2.1 丹参水溶性成分

从丹参中分离出的水溶性化合物,如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迷迭香酸甲酯、紫草酸、咖啡酸、异阿魏酸、铁锈醇、替告吉宁、鼠尾草酚、鼠尾草列醇和丹酚酸A-G等。这些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最早发现的丹参素化学名为β-3,4-二羟苯乳酸(β-3,4-dihydroxybenyllactic acid),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丹酚酸A(salvianodic acid A)是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B(salbianolic acid B)则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C(salbianolic acid C)则为两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其它丹酚酸也有类似结构。丹参水溶性成分中的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也是由一分子丹参素和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此外,还有四甲基丹酚酸(tetramethyl salvianodic acid A)等[3][4]。 2.2 丹参脂溶性成分

丹参脂溶性成分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且含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大多为共轭醌、酮类化合物,具有特征的橙黄色和橙红色。主要包含以下物质: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Ⅴ、丹参酮Ⅵ、隐丹参酮、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丹参新酮、次甲基丹参醌、紫丹参甲素、1,2-二氢丹参醌、丹参醇Ⅰ、丹参醇Ⅱ、丹参醇Ⅲ、丹参二醇、3α-羟基丹参酮ⅡA、降丹参酮、1,2,15,16-四氢丹参醌、丹参醌A、丹参醌B、丹参醌C、丹参醌D、二氢次丹参醌、二萜萘嵌苯酮、丹参酚、丹参醛以及紫丹参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临醌或对醌结构。此外,丹参中还有某些含量较低的化合物,如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异二氢丹参酮Ⅰ、7-α-乙氧基罗列酮、丹参螺旋缩酮内酯、鼠尾草卡偌醇、阿罗卡二醇以及丹参新醌甲、乙、丙、丁等[5]。

3 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丹参有效成分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目前,丹参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水溶性成分以丹酚酸B、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6]。因此提取分离工艺分为脂溶性成分二萜醌类的提取分离和水溶性成分酚酸类的提取分离。近年来,对于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涉及到: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二醌类的提取分离和酚酸类的提取分离。 3.1 总有效成分的提取

总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较低,主要的提取方法有醇提法、超声法[7]和CO2超临界萃取法[8]。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为梯度渗漉法,其特点是浓度梯度大,浸出效果好,溶剂用量少,适合于有效成分含量低的中药材的提取。 3.2 二醌类的提取分离

二萜醌类,即丹参酮,主要包括丹参酮ⅡA多用乙醇提取,包括乙醇渗滤法和回流法。王慧[9]黄琳[10]等考察了渗滤法所需要的乙醇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实验证实,使用高浓度(90%)的醇溶剂、加温(80-87℃)、浸泡时间延长(6h)可相应缩短提取时间(2h),可获得丹参酮ⅡA4.4510mg/g[11]。于纯淼等[12]用乙醇加热回流法得到了提取丹参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丹参水提取液成分复杂,传统的醇沉工艺可以除去其中的大量鞣质和蛋白质,但生产成本高且分离得到的仍是活性成分的混合物[13]。 3.3 酚酸类的提取分离

酚酸类在丹参的有效成分中是水溶解度最大的部分,对于水溶性成分有多种提取方法,如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动态湿浸法和渗漉法等。对于酚酸类成分的提取主要以水提取为主。由于微波辅助萃取法(MAE)能利用微波强化溶剂萃取效率,即利用微波加速溶剂对固体样品中目标萃取物的萃取过程,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和溶剂用量少等优势[14]。近年来,微波不断被用于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具有高回收率、高效和易于放大等优势,是用于分离丹酚酸B的常用方法。实验中可以从1g丹参粗提物中分离得到35mg丹酚酸B[15]。另外,液质联用技术(LC-MSn)可以根据化合物单体的质谱裂解行为,既可实现目标性的分离纯化,也可以实现微量成分的在线分析与结构鉴定。丹参中酚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显著,其质谱裂解行为有规律可循[16],可以用来实现水溶性成分的分离。 4 丹参的药理作用 4.1 心血管系统

研究发现,丹参酮属于黄酮类,有较强扩张冠脉作用,有降低患者全血比粘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血细胞比容作用,增加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和红细胞间的排斥力,促使红细胞解聚,可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利于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后经磺化得到的水溶性物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17]。

丹参酮Ⅱ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心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急性缺氧,保护心肌,防治冠心病作用;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减轻心急肥厚,保护心肌等多种心血管保护作用,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8]。研究表明,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表现出了一定的抗AS活性,参与了AS发生的各个病理阶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抗氧化作用;②抗炎作用;③抑制血管平滑肌迁移;④血管舒张作用;⑤钙拮抗作用。可以认为丹参酮ⅡA可作为防治AS较为理想的药物成分[19]。

在心肌梗死方面,丹参酮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心肌坏死范围。对氧自由基进行消除,从而防治心肌缺血导致的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心肌细胞以及心

功能的目的。此外,丹参酮还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丹参酮还能使心脏非缺血区冠脉血管收缩,增加缺血区血流供应,而使血液从新分配。另外,还有拮抗醛固酮作用[20]。

丹参可改善糖尿病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症状及体征,对缺血性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出血性疾病、外伤性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他类型神经损伤。实验证实:复方丹参片并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但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果糖胺、红细胞及坐骨神经山梨醇含量,明显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增强坐骨神经功能,对糖尿病大鼠神经早期病变具有防治作用[21]。

此外,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毒性低、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特点,在临床上可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儿童川崎病、冠心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在给药途径方面,除静脉滴注给药外,还可采用穴位注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多种给药方法,以缩短给药途径,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22]。 4.2 消化系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病程迁延,且有癌变威胁。丹参为自由基的强力消除剂,使肠黏膜免受损害而促进溃疡愈合;丹参还能改善微循环血管内红细胞的流速及流态、红细胞压积、全血及血浆粘度,王玉风[23]研究结果显示丹参辅助治疗缓解里急后重、腹胀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丹参辅助治疗组在治疗4周能较好的减轻腹部压痛情况,大便性状也能尽早得到改善。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能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缓解疼痛,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AP的治疗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中药治疗AP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孙亚红[24],张荣珍[25]等的临床对照试验证明,在抗炎、抑酸、抑酶等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丹参可以通过改善胰腺微循环、提高胰腺灌注,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炎症介质、减少免疫损伤,抗病原微生物和免疫调节、防止细菌易位,抑制胰腺星状细胞活化、抗胰腺纤维化等多种机制作用于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多个环节[26]。丹参治疗AP主要是通过调控炎症因子,抗氧化保护作用,改善微循环,阻止钙内流等机制。在西医的基础上使用丹参治疗AP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

AP症状体征,明显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减少医疗费用[27]。 4.3 肝病

丹参对饮酒过多、熬夜过劳、环境污染、酒精肝、脂肪肝、暴力等因素引起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功效。丹参起肝脏保护机制要考虑诸多方面,如肝脏血流量的增加、血浆中纤维联接蛋白的水平和钙通道的阻滞等,起到的作用主要为减慢肝损伤患者肝脏硬化的速度,恢复受损的肝脏细胞,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2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阶段,其伴随着肝脏形态学和牛.物化学的改变,从而导致肝脏结构和代谢的异常,表现

为肝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而导致其过度沉积。丹参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作用机

理为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并已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及细胞内信号分子网络[29]。

丹参酮、丹参隐酮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而且能加快血液流速而改善微循环,消除血流瘀滞,具有降酶、护肝、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丹参成分的提取物,能更好的抑制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瘀血性缺血状态,增强脂质的代谢与排泄,从而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及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改善肝脏脂肪代谢,从而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30]。陈明[31]等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是肝郁血滞,治宜活血化瘀。丹参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淤积、降低肝纤维化程度,还能抗氧化,提高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增强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作用。

柯勇等[32]研究表明使用凯西莱联合复方丹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值明显下降。另外,丹参还具有钙拮抗作用,维持细胞钙的稳定性,保护肝细胞膜系统,提高其稳定性,增强体内抗氧化防御能力。 4.4 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发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控制高血压、低蛋白饮食虽能延缓肾功能减退,但效果有限。丹参的主要成分丹参酮、异丹参酮、隐丹参酮等,具有理气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减少蛋白尿,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从而减轻肾小球硬化程度。唐新妹[33]观察表明,丹参和黄芪注射液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修复肾小球基底膜,减轻肾小球硬化

程度,减少患者的蛋白尿。亦适用于服用激素的肾病患者,可减轻激素的不良反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常规应用激素的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可明显增加治疗效果,尤其在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和肌酐Cr均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优于单用激素治疗[34]。 4.5 呼吸系统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指由严重感染、创伤等不同病因所致的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间质的急性弥漫性损害,严重的ALI或ALI的最终严重阶段被定义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徐敏[35]、曹春水[36]等的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炎症反应时循环中TNF-α、IL-8、TXB2的浓度,提高血清6-酮一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和CRP水平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对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另有实验证实[37][38],丹参水提物对油酸诱导的ALI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ICAM一1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对肺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起保护作用。研究发现,丹参总酚酸(丹参的水提物成分)可明显降低ALI/ARDS组实验兔血浆的血浆丙二醛(MDA)水平,这提示丹参总酚酸有助于缓解ALI/ARDS实验兔体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4.6 骨关节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学、生物学、内分泌学及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传统中医学历来强调“活血化瘀”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因而丹参被广泛地用于各种骨折及外伤治疗中。现代研究成果证明了丹参的作用贯穿骨折生长、钙化、改建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活血化瘀”、促进血肿吸收。丹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影响骨折愈合中各种相关细胞及细胞外各种基质蛋白,同时对微量元素等都有一定的作用[39]。

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多发病,现代的研究[40]证实丹参有以下作用:①调节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作用;②镇定止痛作用;③抗炎作用;④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及再生,加速骨折愈合作用。

TNF—a是类风湿关节炎机体应激反应中出现最早、发挥核心作用的炎症细胞因子,它可以促进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滑膜微血管的新生,形成类风湿关

节炎特征性血管翳,是导致关节破坏及关节内黏连和后期关节畸形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发现[41],丹参具有抑制TNF—a分泌的功能,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这表明丹参治疗RA可能是通过抑制TNF—a的分泌水平而达到减轻关节炎症,减缓骨和软骨破坏的目的。 4.7 抗肿瘤作用

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通过各种肿瘤细胞杀伤、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与传统化学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为正常细胞或接近正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as癌基因和PCNA表达,影响DNA多糖酶δ活性,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用无毒剂量的丹参酮ⅡA(0.5ug/mL)作用于HL一6细胞,能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并伴有细胞凋亡发生。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S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被阻止于G0/G1期,细胞增殖指数降低,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被体癌基因表达式c-myc及bcl-2降低[42]。

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可以通过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杀伤、诱导分化以及诱导凋亡等机制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43]。丹参酮ⅡA作为中药丹参的提取物,目前的研究已证明它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及促进凋亡的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与抑制DNA合成、阻滞细胞周期、上调凋亡基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对原癌基因表达起到抑制的影响以及抑制相关酶的表达等因素有关[44]。同时,丹参的水溶性成分注射液可明显促进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体外扩增,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及癌症预防[45]。 5 讨论

丹参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又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虽然已经有不少用于临床治疗,但仍然有许多药理作用未被人们利用,应深入研究和阐明这些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在进一步发掘丹参根的用药潜力基础上,还应加强丹参茎和叶等部位中有效成分分布及其积累规律的研究,达到丹参全株利用的目的[46]更大程度的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杨佐君.中药丹参研究进展[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51-59.

[2] 张中堂,张群林,张云静,丁秀年.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 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28-730.

[3] 杜冠华,张均田.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丹酚酸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 临床,2000,20(5):10-14.

[4] 李朝霞,王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4,23(3):176-178. [5] 曹冬,黄喜茹,王建华,等.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制剂的指纹图谱与质量标准研 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5,16(17):1339-1341.

[6] 叶勇.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J].药品评价,2005,2(2):146.

[7] 宋洁瑾,陈涛,李进,等.丹参药材指纹图谱提取分离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中 药,2007,9(11):17.

[8] 周昊.彭国平.丹参的传统提取工艺与超临界CO2萃取——大孔树脂联用工 艺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736.

[9] 王慧.丹参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1(3):114.

[10] 黄琳,肖晓丽,罗杰,等.丹参醇提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J].中成药,2006,28 (9):1385

[11] 李玉萍,顾兵刘建涛,熊向源,等.丹参酮ⅡA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 药,2010,21(7):1770-1772.

[12] 于纯淼,于栋华,于国萍.丹参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13(3):194.

[13] 王猛,孙妍.正交试验法考察丹参酮ⅡA的提取工艺[J].黑龙江中医药, 2009,38(2):50.

[14] 谢凯,赵磊磊,姜红宇,等.近年来丹参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 杂志,2007,13(10):67.

[15] 陈月娥.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制备丹参药材中丹参酚酸B成分[J].南方医科

大学学报,2007,27(7):1097.

[16] 刘静,戴钟,王钢力,林瑞超.丹参活性成分及其相关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1):288-295.

[17] 率红莉.中药丹参的临床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1,24(6):956-958. [18] 倪惠君,李秀才,王友兰,等.丹参酮ⅡA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 临床研究,2010,02(22):5-7.

[19] 郑晓蕾,卢德赵.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 志,2011,46(10):774-776.

[20] 古思嘉.丹参酮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2,7 (20):242-243.

[21] 张超群,周德生.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述略[J].实用中医内 科杂志,2011,25(1):16-19.

[22] 许亚萍,伍旭明.丹参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2,21 (6):90-91.

[23] 王玉凤.丹参佐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9,31(6):439-440.

[24] 孙亚红.丹参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运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6,15(21):2923.

[25] 张荣珍,吴桂珍.丹参注射液佐治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对照观察[J].河南中医学 院学报,2007,22(128):62.

[26] 陈新良,蔡建庭.丹参治疗胰腺炎药理学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 (7):79-80.

[27] 石星亮,陈恳,王晖.丹参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9,28 (4):487-490.

[28] 钟雨霞.丹参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展分析[J].医药前沿,2012,02 (16):322-323.

[29] 赖文芳,吴符火,陈兴明.丹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 间医药,2010,19(3):30-32.

[30] 孙朝霞,范建高,郑晓英.丹参注射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损伤的保护

作用[J].药品评价,2007,(2):119-120.

[31] 陈明,王丹.丹参联合熊胆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难治性黄疸86例疗效观察 [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1):68.

[32] 柯勇,孙学蓉,任雪梅,等.硫普罗宁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酒精性肝病[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8,(34)4:442-443.

[33] 唐新妹.治疗慢性肾炎41例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J].中西医结合,2010,1 (3):7-8.

[34] 陈江林,刘德慧,吕建民.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肾病综合征血脂、肾功能的临床 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4):575-576.

[35] 徐敏,黄亮.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丹参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 学,2008,6(9):966-967.

[36] 曹春水,黄亮.复方丹参对早期急性肺损伤炎性介质的影响[J].江西医 药,2007,42(3):208-211.

[37] 许梅,张国忠.闻心培,等.丹参水提物对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 华结核呼吸杂志,2004,27(2):124-125.

[38] 邢俊杰,赵金垣,屠鹏飞.丹参总酚酸对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心功能的影 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18(3):132-136.

[39] 贺旭峰,沈强.丹参及其相关制剂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国内研究进展[J].中国骨 伤,2007,20(6):426-427.

[40] 代亚林,吴迪,郝颖.膝关节内注射丹参、玻璃酸钠以及关节内封闭治疗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5(3):64-65.

[41] 刘青松,蒋红.唐中.丹参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a表达 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9,8(3)8:74—76.

[42] 付辛芳,刘晓红.丹参的药理作用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6,15 (1):76-77.

[43] 许继文,付春梅.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23): 1467-1469.

[44] 袁春意,谢琼.曾柏荣等.丹参酮ⅡA在肿瘤领域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 报,2009,15(9):67-69.

[45] 张红.丹参及其主要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2,35 (2):143-145.

[46] 李君,贺学礼.中药材丹参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J].2009,24(1):88-9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4a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