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更新时间:2024-03-30 04: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 1、生物学因素 2、心理学因素 3、社会学因素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2、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竞技运动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5、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三)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激烈的竞争性 2、广泛的社会性 3、高度的公平性 4、独特的观赏性 5、巨大的功利性 6、无止境的追求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2、推动竞争与合作的道德教育 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 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5、展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 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六)《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1、本源兴特征 2、综合性特征 3、实践性特征

(七)运动训练学研究内容的理论体系 1、运动训练原则 2、运动训练内容 3、运动训练负荷 4、运动训练方法 5、运动训练安排

(八)不同覆盖领域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1、一般训练理论 2、项群训练理论 3、专项训练理论

(九)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1、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多项组合结构)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得分类、制胜类) (十)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订 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飞移植、创新与发展 (十一)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1、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密切 2、项目特点最为鲜明 3、发展创新速度最快

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 (一)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2、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1、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与“水桶理论”

“水桶理论”是经济学界在描述经济结构时创立的,它形象地把制作木桶的各条木片比作经济结构中的各个因素,木桶里所盛的水即代表着总体的经济水平。而如果有一条木片短于其他木片,木桶的高沿出现一个缺口,桶里的水便会从这个缺口流出,直至水平面与这一条短木片的上沿齐平。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看,可以说,木桶所能盛下的水的多少,取决于那条短木片的长度。人们将其称为“短板效应”。

(三)运动负荷的数量特征有四种基本表现形式: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组套数)位移距离和负荷重量

(四)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基本理念 1、确立适宜的负荷增长目标

2、运动训练负荷应循序渐进地增长

3、把握发展不同的竞技能力训练负荷的不同特点 4、掌握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的不同要求 5、对运动训练负荷实施科学监测 (五)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 1、依运动项目分类

2、依所发展的竞技能力分类

3、依训练负荷内容的不同特征分类 4、依不同的外部训练条件分类 (六)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1、运动员现实状态诊断 2、训练目标设定 3、制定训练计划

4、实施训练计划 5、进行检查评定 6、实现训练目标

(七)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 1、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 2、运动员训练目标设定

训练目标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运动训练目标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标尺作用 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 运动训练目标的适宜度:适宜的、过高的、过低的训练目标 3、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运动训练计划及其作用 (2)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

按在训练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分类 按训练对象的人数分类 按训练任务和内容分类

(3)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4)运动训练计划的组织实施与检查评定(准备性部分、指导性部分、实施性部分、控制性部分)

第三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变 1、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2、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3、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二)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

2、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 3、健康的体魄是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

(三)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

1、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 2、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

3、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

(四)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 2、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

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

(五)贯彻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需要

2、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针对性地组织训练 (六)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的科学基础 1、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七)贯彻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八)适宜负荷与适宜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 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九)适宜负荷与适宜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 2、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3、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第四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体能训练应于专项竞技特点相组合

2、体能训练应于人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相适应 3、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体能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健康和安全因素 2、测试方案的制定

3、测试组合和多次测试的组织 4、运动员测试前的准备 (三)力量素质的分类

1、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关系的分类 2、根据力量和体重关系的分类 3、根据力量在运动中功能的分类

4、根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分类 (四)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运动单位的动员 2、肌纤维收缩的初长度 3、肌肉横截面积 4、肌纤维类型

5、运动单位激活的同步性 6、肌肉工作的协调性 7、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五)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力量训练动作的规范性 2、力量训练内容的有序性 3、力量训练的整体性

4、力量训练的专项性(运动专项力量需求的特殊性、力量训练运动方式的特殊性、肌肉力量发挥的方向性、专项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的规定性) 5、力量训练负荷的渐进性

6、遵循儿童少年力量训练的生理学特征

(六)最大力量的影响因素(肌肉横断面、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 (七)最大力量训练的负荷:(负荷量度、负荷强度增加的时间及幅度、间歇时间) (八)最大力量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极限强度法、极限次数法、静力练习法、金字塔训练法)

(九)快速力量训练的主要练习:抗阻练习、超等长练习、专项模仿练习 (十)快速力量的主要训练方法

1、传统快速力量训练方法(中低强度快速用力法) 2、金字塔训练法

3、最大向心——离心用力法 4、复合训练法 5、超等长训练法

(十一)相对力量的影响因素是 (十二)力量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 3、循环训练法

(十三)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 1、训练手段 2、训练程度 3、训练量 4、训练难度 5、动作要求

(十四)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1、反应时

2、准备动作及动作的熟练程度 3、接受刺激的感受器的不同数量 4、年龄

(十五)反应速度的主要训练方法1、信号刺激法 2、运动感觉法 3、移动目标练习

4、选择性信号反应练习

(十六)动作速度的影响因素 1、技术动作 2、快速力量 3、柔韧性

(十七)动作速度的主要训练方法1、助力或减阻练习法 2、预先加难练习法 3、变换训练法 4、速度控制训练法 5、信号刺激法

(十八)移动速度的影响因素 1、形态学因素

最大力量、体重

2、心理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层面的差异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将心理训练付诸实施 2、变自发使用为自觉使用

3、由个别、零散运用为系统运用 4、持之以恒,融会贯通,全面发展 1. :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 (一)运动员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运动员把我专项竞技能力的特点和规律 2、有利于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挥 (二)隶属于各母学科的运用知识 1、人体生物科学 2、心理学和教育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 4、其他科学邻域

(三)不同体系运动知识之间的对应 1、不同特性运动知识的对应

2、运动知识内容与知识层次的对应 (四)运动知识的获得

1、来自教练员的传授与指导(教练员的示范、教练员的语言提示)

2、来自运动员自身的运动实践(直接来自实践的隐性运动知识、对自身隐性知识的加工) 3、来自教科工作者的传授

4、来自社会环境中的学习(来自生活环境、学校教育中的学习) (五)运动员知识能力的培养

1、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一般方法、结合训练实践学习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的获得) 2、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水平(提高应用理论知识的自觉性、认真做好赛前分析和赛后总结、积极反思)

3、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与评价(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的评价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m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