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对比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30 04: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宁波理工学院

英汉习俗文化对比(选修课)

题 目 __ 中西文化差异_______ 姓 名 曹海洋 ________ 学 号 3100125067 _________ 专业班级 物流102班 ________ 分 院 管理分院 _____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不少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不通。但在许多情况下,语言并不是妨碍交际的原因。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后果都缘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

关键词: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分类 中西文化习俗比较与应用

唐菊裳在《中外文化差异与贸易合作》一书中曾说:“语言仅仅是交流的一种工具,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包含着传送一种思想和理解对方的思想。一个能熟练地运用英、德、日三国语言的中国人,并不一定能从说这些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思想。。。”唐菊裳的话提到了“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范围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后果都缘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是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障碍之一。文化习俗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是许多有文化修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文化习俗的内涵及其影响原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大得多,深刻的多。

一、习俗的定义

文化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就其实质,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确定无疑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习俗?它又具体包括些什么内容?关于这,从事文化研究的中外学者早有论述。

维基百科上对于习俗或风俗是这样解释的:

风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关注的是俗又称作民俗(民间风俗)。风俗的涵括范围很广,可以包括食、衣、住、行、育、娱乐、宗教、岁时、生命礼节、艺术等等。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教授(Prof. Duncan Mitchell)在其主编的《新社会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风俗或习俗一词的:

风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的常规化行动;常规行动中所包含的规则;在重复行动中明显可辨的文化类型;整个文化中与众不同的性质。

在中国,习俗大多被理解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常即经常、惯常。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

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荀子·荣辱》说:“是注释习俗之节异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战国策·赵策》说:“常民溺于习俗”。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二、习俗的分类

文化习俗的类别是很多的,但按照与跨文化交际是否有所联系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和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主要包括:

姓氏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引见习俗、称赞习俗、致谢习俗、致歉习俗、拜访习俗、邀请习俗、禁忌习俗和委婉语。 第二类,和非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即体态语 第三类,其他习俗,如女士优先,隐私等。

三、中外文化习俗比较与实际应用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应和体现,同时有助于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一些研究,建立良好的文化习俗差异意识,着重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习俗差异,尽量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这里我只择要论述其异同。

㈠姓氏习俗

① 汉语的姓氏名号中,有单姓、复姓、三字或四字姓之分,以单数姓居多。

英语姓氏中有复姓,但数目极少,主要是单姓。 ② 汉语和英语的姓氏中,姓是世代相传的,子女一般承袭父姓。但中国妇

女婚嫁后保持本姓,英语国家的已婚妇女一般改随夫姓。比如Marry Cooper嫁给了Jim Tailor那她婚后就叫Marry Tailor. ③ 汉语姓氏和英语姓氏体系中,名字都有性别之分。如Francis是男名,而

Frances却是女名。 ④ 汉语名字的排列顺序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是先姓后名,而英语国家则

相反。 ⑤ 在中国,称呼他人名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忌讳直呼父母或其他长辈的

名字。

㈡称谓习俗

相同之处:

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一样,有利于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

关系。同时,他们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不称等类型。他们都受到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制约。

不同之处:

①汉语中某些亲戚称谓可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比如汉语中“阿姨”就可

以用于称呼年龄偏大的妇女,而在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

②有时有些称谓语无法在对方称谓语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称谓。如英语中

“sir”一词,尽管很多人都译成“先生”,实际上它比汉语中“先生”的含义要广。汉语中“先生”一词大多只用于对大教育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

㈢问候习俗

相同之处:1. 问候具有相互性。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甲问候

了乙,乙必然会做出反应。中国人相见均喜欢用“你好”来问候对方;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大多会说“How do you do?”

2. 问候形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地位、身份等因素影响。例如“新年好”“新年快乐”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段使用。

不同之处:即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长爱用

“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啦”等话来问候对方。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侵犯个人隐私,他们通常会用谈天气来问候对方。

㈣宴客习俗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

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

染,其他皆不足道。在西方人眼中,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所以英美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烹饪方面逊色于中国。他们请客时礼貌周全,但缺乏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饭菜也比不上中国的丰盛。中国人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内心的欢快。

㈤隐私

由于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

可与人言”,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视自己的隐私,也不尊重他人隐私。而在英语国家,这是无方想象的。他们认为隐私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但隐私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些官员、明星而言,是没有隐私权的。

㈥禁忌习俗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禁忌。“禁忌”一词,国际

学术届统称为“塔布”,英语音译“Taboo”.禁忌几乎无处不在,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政治外交等都有禁忌的身影,故择要加以介绍。 ① 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须事先预约,带上一些小礼物, 准时拜访,不可提早拜访,忌突然造访。 ② 饮食禁忌 (餐桌禁忌) 英语国家: 喝汤是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时忌弄响水杯,取菜时,刀叉忌出声。进食时,忌口中有食物还说话。餐毕,刀叉按规矩放好,忌当众剔牙。 中国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碗;忌把筷子悬空中,眼睛搜索爱吃的菜;忌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中; ③ 数字禁忌

“三 ”几乎在所有的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尊重,被视为神性、尊贵和吉祥的象征。 “四” 在中国,他被视为一个不吉祥大刀数字。由于和“死”同音,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十四”(谐音“要死”) 在英语国家,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会避开周四,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六”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意味着顺顺利利,俗话说“六六大顺”。 “七”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是吉祥的。因为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万物。 “十三”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是不吉利的数字。尤其在英语国家,“十三”可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

四、参考文献

1、 文化共享工程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的理念与实践 莫少强 2007 数字图书馆论坛

2、 俄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艺文出版社1973年版第26一27页

3、 中英文化称谓习俗对比研究--《华章》2010年12期 4、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今日科苑》2010年02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m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