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

更新时间:2024-03-30 04: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异同对照表

1.同 1 相 同 遭 遇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同为“天涯沦落人”,命运都相同,都遭到贬官降职: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托讽,以诽谤新法罪逮捕入狱。次年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 3 4 5 文 体 线 索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游览行踪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描写方法 1.比喻修辞: 《小》“斗折蛇行”喻溪水曲折,《记》“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喻月的皎洁。 2.正面、侧面结合: 《小》正面写水,侧面写鱼,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记》正面写月,侧面写竹柏,突出月的冰清玉洁。 3.动静结合: 《小》一“佁然不动”,一“俶尔远逝”,一动一静; 《记》一“空明”,一“交横”,一静一动。 6 情感 复杂—— 《小》既有寄情山水的暂得欢乐,更有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记》既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又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抱怨。 2.异 1 不 同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主 题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情 感) 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的特殊心境。 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个 性 易伤感:寄情山水,得到了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 借景抒情 乐观旷达:在贬谪中能随缘自适,从自然美景中能获得精神的安宁。 2 3 4 抒情方式 格 调 借景抒情(间接)+直抒胸臆(直接,结尾处议论) 哀伤凄凉 闲适旷达

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穿越千年的时空,将两位文人展现在面前。他们都曾饱受政治的戏谑,空有报国之志、满腹才情,却只能

在远离政权中心的荒野独行。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心情,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让后人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读出了他们人生境界的不

同。

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但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以企及的。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

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所以,即使看到小石潭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清幽环境,看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的动人美景,他依然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

同是放足大自然,苏轼看到的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美,想到的是“惟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即使一文不明,即使身居陋室,即使食不果腹,苏轼依然是那么

的潇洒、达观!

而柳宗元虽也以自己被贬之地为对象,写了很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但他依然念念不忘的还是何时重返朝堂,再展抱负。所以当他

接到一纸命他返回长安的诏书时,他便急急赶去。谁知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这次被诏返京,竟是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

州。

正是太过在意于个人的荣辱得失,太过顾虑于自己仕途的荣枯,使得柳宗元的身上少了些苏轼的精神,苏轼的气节,苏轼的胸襟

柳宗元年少得志,二十岁中了进士,并且受到当时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重用,本来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未想因宪宗即位,马上即遭

贬谪,囚居荒蛮的永州十年之久,然而,柳宗元在那样的山水中,并没有平静下来。

苏东坡在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我想,那凄惨的情形大概跟柳宗元差不多吧,甚至更为艰难。但读苏东坡黄州时期的几篇文章

会让人感觉到其中蕴涵着的一种巨大的主体精神力量,这也是苏东坡所最看重的生命独立的问题。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从容坦然的心

态,保持着积极奋进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生命的纯真与自然。他总是以自我与万物同一于自然,又保持着精神上的主动

这样就能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万物,却又保持着生活的热情。所以,在整个贬谪的人生旅途中,他都能超然于艰难困苦之上,精神的

伟岸卓然屹立。

而在永州时期的柳宗元虽然也有山水为伴,但是他并不能充分地享受自然风景的美妙。“永州八记”的文字虽然美妙如斯,似乎

也意味着他也有过借自然山水的澄净来抚慰精神创伤的意图,但是每每都走向了意图的反面。他不像苏东坡那样,把山水当作欣赏的

对象,当作美,而是当作了一种象征,寄托了自己内心无限的愤懑。

我敬佩苏轼的执着,欣赏苏轼的旷达,可我更追慕苏轼那颗出于天性的博爱之心。他虽然屡次受挫,可他的身边从来没有缺少过

亲情友情。即使到了海南,他也有忠心耿耿的朋友,热心肠的邻人。苏东城和柳宗元,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样为官,怀才不遇

官途崎岖,几经贬谪,偶有小怨,仍豁然处世,同样胸怀宽广,豪情万丈。

阅读比较一

一、《小石潭记》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记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

答:“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中的“影”是通过鱼的影子来突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盖竹柏影也”是通过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色的澄澈透明,展现月光下的美好意境。

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人说柳宗元易伤感,而苏轼较旷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同意。《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在“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从美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情。

阅读比较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6.解释句子中的黑体字(4分)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 于是、就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可: 大约 以: 因为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题2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8.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

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旷达之情。 9.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3分) 甲文:月下漫步月下景物月下感受 乙文:潭中游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m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