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17:25:3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篇章一《与朱元思书》

(一)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2分)

20、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1、C

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二)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日⑸,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⑺,水向猿啼,英英⑻相杂,绵绵⑼成韵。既素重⑽幽居,遂葺宇⑾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⑿。山谷所资,于斯⒀已办⒁,仁智所乐⒂,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吴均)

【注】⑴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⑵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⑸限日:遮挡住阳光。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⑺ 唳:鸣叫。⑻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⑼绵绵:形容声调悠长。⑽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⑾葺宇:建屋舍。葺,修建。 ⑿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⒀于斯:在这儿,指石门山。⒁办,具备。 ⒂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猛浪若奔 ( ) (2)猿则百叫无绝( ) ..

(3)窥谷忘反( ) (4)岂徒语哉(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甲文是 (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乙文是 。(4分) 4.甲文中有一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相近,请写出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4分)

5.乙文中体现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旨趣的句子是 。(2分) 6.两文中都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7.这两篇山水小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

【参考答案】

1.(4分)(1)飞奔的马 (2)停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⑷空(各占1分)

2.(4分)(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2)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3.甲文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突出了山的峻峭。乙文句子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4.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些句子都是从侧面 写出了水的清澈,同时也写出了鱼的可爱,让人流连忘返。

5.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6.一方面衬托山谷的幽静,一方面奏响一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无限神往。 7.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的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与顾章书》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在梅溪山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阴森陡峭的崖壁,争着沐浴朝夕的霞光,拔地而起的孤峰,遮挡住了天上的日光,山洞幽暗,衔着朵朵白云,溪水深深,呈现出翠绿的颜色。蝉儿吟唱,白鹤啼叫,水声淙淙,猿猴哀鸣,

这些声音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动听,奏成了连续不断的天籁音韵。我既然一向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有幸有各式各样的的菊花,遍地长满的竹实,都是山里隐居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这里都已齐备。《论语》上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难道是一句空话!

篇章二《五柳先生传》

(一)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

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20.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 ”;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4分)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亦不详其姓字 详:_________ ②每有会意 会意_________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 绝:_________ 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3分)

【参考答案】

2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1.答案: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2.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23.答案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等等。

参考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二)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陶潜,字元亮,大司马①侃之曾孙也。祖②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注】①大司马:官名。②祖:祖父。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悦的样子。 ⑤畜:通“蓄”。⑥徽:系琴弦的绳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B.造饮辄尽(到??去) C.潜亦无所辞焉(告辞) D.亦雅咏不辍(停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期在必醉 陈太丘与友期 B、博学善属文 忠之属也

C、或置酒而招之 前人之述备矣

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写五柳先生姓字不详,表现了作者对门第观念的蔑视;乙文从人物的姓氏、门第写起,符合纪传体文章的一般特征。

B.甲乙两文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甲文主要表现五柳先生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乙文主 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运用简笔勾勒人物,虽只寥寥数语,但人物形象鲜 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五柳先生的肯定与颂扬之意,乙文则以“为乡邻之所贵”道出人 们对陶渊明的厌恶之情。 第Ⅱ卷(共118分) 7.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乙文中,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3分)

【参考答案】

6分 4. C 5. D 6. D 7.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分。每句1分) 8.洒脱不羁,悠闲自得。(意思对即可)(3分)

篇章三《马说》

(一)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不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

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 ) (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参考答案】 9、(1)即使 (2)等同 (3)擅长 (4)都 10、(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 (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11、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12、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 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1分)

13、×××: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篇章四《送东阳马生序》

(一)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

②③④

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

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

可不勉乎?

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参考答案】

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②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③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

④⑤

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

刚。

9.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走送之 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 .(4)会有土寇 会: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1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9.抄书 治水失败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0.(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 (2)跑 (3)率领(或“带领”) (4)适逢,正赶上。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11.(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评分说明:翻译通顺、完整,大意对即可。每个分句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具体谈“读书”的意思1分,具体谈“不切实际”的意思1分,语言表达1分,共3分)

篇章五《小石潭记》

(一)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臵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通过描写小溪的美景但是却无人欣赏的惆怅,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a)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B.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2分)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分)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7.(1)搭桥,架桥 (2)越过,经过 (3)落入 (4)弯曲,翻卷 18.C

19.(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20.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篇章六《岳阳楼记》

(一)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参考答案】

1. (2分)(1)他的(2)这(每小题1分) 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2分) 4. (3分)(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二)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

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乙】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旷日:荒废时日。

5、解释加点字 A .薄暮冥冥 薄: B .沙鸥翔集 集: ..C .人不对 对: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6、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 2 分)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7、翻译下面句子。(4 分)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

②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答: 8、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答:

9、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答: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参考答案】 5、A.迫近 B.休息 C .回答 D. 买 6、C 7、答: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答: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 8、答: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9、答: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0、C

篇章七《醉翁亭记》

(一)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 ) ..③心窃乐之 ( )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9.读懂山水(5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参考答案】

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

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7. D (2分)

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9.读懂山水(5分)

(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二)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__ .. (3)修竹森然以高 修:______ (4)以为陂池 以:_______________..8.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2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1)情趣 (2)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长 (4)把 (4分。解释对一个词语得1分。)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4分。每句2分,第二句的翻译意思对即可。)

9.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0.A 江湖 B 山林 (2分)

11.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分。意近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s5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