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更新时间:2024-04-04 18:5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 学校:瑞安市第六中学 班级:高二(6)班 指导师:杨立升 组长:范乙林

成员:范乙林 冯丽君 彭文洁 柯婷婷 陈聪聪

1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摘 要】 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因为传播范围的缩小而最终消失。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推普的开展,尤其是普通话作为温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年轻一代有些已经只能听懂温州话而不会讲温州话,能讲的也很拗口,有些小孩跟随年轻的父母后,温州话基本听不懂。于是有了这次关于温州方言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让更多的同学重视温州方言,传承发展我们的温州方言文化,语言不能纯粹用文字流传下去,还要我们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 方言 消失 研究 意义

一、研究范围界定

温州方言则是指温州地区所说的各种方言,如闽南话、大荆话等,不属于瓯语但属于温州方言。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丽水市、台州市和福建省等地的方言。其中瓯语、金乡话、蒲门话属吴语,蛮话朝吴语的方向发展;闽南语、蛮讲属闽语支系;畲客话属客家语。

温州话是指温州市区范围内说的温州话;瓯语指的是温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区)说的温州话。

本课题研究的温州话指的是以瑞安方言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的温州地区通用方言,不包括闽南话、蛮话、大荆话等方言。 二、温州话历史沿革

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沈克成介绍说,战乱会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进一步促成方言的巩固成型,“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北宋灭亡,王宫士大夫的南迁。”

“当时的杭州,钱塘文化已具规模,可以抵消随宋室南迁的这股新进文化的冲击,两股文化融合,汴京中原官话渗入吴语而形成了独特的杭州吴语。”沈克成说,由于温州当时交通闭塞,原来的本土文化难以抵御这股同化力量,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所以咱们现在说的温州话,其实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因而不难理解,南怀瑾先生为何称温州话是‘唐宋之间的国语’。”

2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浙南地区便一直饱受台风的袭扰,每年都会死不少人。但因是米粮川,又鲜有战乱。”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中原汉人移民大量增加,这些移民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改造,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如今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温州话和官话的相似度基本上是南方各种方言中最低的,和其他各个方言都差异巨大。

三、 温州方言 1.保留古汉语八个声调

“温州话之所以难懂,就在于其语音系统与普通话差别很大,温州话较多地保留了古音古义,它保留了古汉语八个声调,而目前的普通话里只有四个音调。”盛爱萍给记者举例,“麦”、“铁”、“桌”的温州话发音用的便是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的“入声”声调。其他方言区的人要学习作诗填词,在平仄上要花费很多功夫,但是温州人十分钟内就可以轻松搞定。

温州话(瓯语)是古代汉语与古代越族语言融合而成的方言,温州地区又因地理原因与中原阻隔了千年,除了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发音外(八声调),还夹杂了很多古越语的词汇和发音。几乎所有字词发音都不同于普通话(温州话发音很多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如to ko jo yo no等)在语法上也同现代汉语(北方话)迥异,自然难学、难懂。学习温州话和学习日语韩语的难度差不多了。

2.“奇怪”的后置语序

温州话常被吐槽的点还在于语序的倒置,如普通话里的“拖鞋”,温州话叫“鞋拖”。这就与温州话的“前身”——古越语有关。温州在秦汉以前为瓯越之地,属百越的一支,主体民族为百越人,说的就是古越语。而古越语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江蟹生,菜头生,楼阁,板砧”;二是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先”等。

3.温州话为何难学难懂 普通话有21个声母,温州话声母却有35个

不少初看《太阳照常升起》的观众在发出“看不懂”的感言之余,必定会对片中周韵光着双脚,踩在房顶的谷粒上用温州话吟诵《登黄鹤楼》的这一情节印象深刻:“这说的是哪里的话,怎么听不懂。” “你妈在唱什么?”

3

“好像是说,不是在唱。” “恰恰相反,说得比唱得好听。”

影片中这段褒奖似的对白,透露出温州方言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旧时的温州方言,并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借由其吟诵古诗词更是一种欣赏和享受。”沈克成说,得益于温州话接近唐宋音,用其作诗填词,在平仄的掌控、押韵的谐调上更臻完美,更能体现吟唱文化的特质。

这恰恰是温州话难学难懂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普通话有21个声母,而温州话的声母数量却达到35个,因而无法简单地用汉语拼音来标注温州话的读音,造成温州方言难学、难念。

另一方面,现在的普通话属近代汉语,温州方言属古汉语,残留了古越语的痕迹,两者相差较大,加之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些因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俗语,现代人不大熟悉,造成理解上存在难度。“如‘棺材好’“死人好”“贼好”等,用不好的词来作形容词形容好,就是独特又很形象的例子。”

四、温州方言的文化载体

随着语言的积累,温州方言也积累了许多生活化而又有哲理味的俗语、谚语还有各类保留了温州文化的童谣。 (一)温州俗语

【一条稻杆芯也捉爻走。】一条稻杆芯也捉爻走。(比喻人过于贪婪)

【二郎神有嘴说别人,呒嘴讲自身。】(讽刺那些只知道说别人是非,不知道讲自己的人)

【吃吃旗儿店,困困城隍殿。】(讥讽生活贫困却滥吃滥用)

【十八个捣臼还画在岩上。】(言那些只是嘴上说说,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吃饭武松打虎,干事李寄叹苦。】(讽刺会吃不会干或肯干人的) 【草茬也讲烂爻】讲话讲,没有节制。

【差一粒米也有稻桶恁大】义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吃到老、学到老;七十八老才晓得头脑】人活在世上不懂的事很多,要想晓得头脑,就得终身学习。

【打大炮碰着胡大海】喻急事遇到急性人会出岔子。胡大海:瓯剧《凤台关》人物,个性鲁莽急躁。碰着:轮到。

【打灯笼也寻弗着】多指难得的好人或人才。

【打个哭,掳个笑】喻指得罪一个讨好一个。掳:挠痒痒。

4

【打鱼人吃乌狼】喻劳动者不能享受自己劳动成果。乌狼:河豚,有毒。 【大麦未割,韭菜先割】 多指大女儿未婚,小女儿倒先嫁。

【大猫赶来,草鞋帮断爻】喻关键、紧急时刻偏出问题。大猫:老虎。 【呆人呆犟,潮落倒划上】以逆水行舟讽喻蛮干。 【当面烧香,背后打枪】比喻明里做好事,暗里做坏事。

【当着勿着,勿着偏偏着】意谓该如此偏如此偏不如此,不该如此偏如此。引申为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偏去做。着:火点着。字面含意:灶洞中木柴未燃,吹火棍倒烧着了。

【刀鹰放个屁影悄悄】讽喻承诺不兑现或所谈事久无回音。刀鹰:老鹰。 【倒瓦背头吃露水】 喻坐享其成。 (二)温州谚语

国败出奸臣,村败出闲侬(人)。 一条头发丝绊倒侬(人)。 泥佛也有土性。

吃侬(人)嘴软,拿侬(人)手短。 凤凰伉(和)鸡难入阵。 猪肚吃多屙吃出。 穷侬(人)祭弗得招财爷。 眠床角吃糯柿也有侬(人)晓得。 (三)童谣: 1、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晒霉毒(又作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2、送松糕

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请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冇棱角;松糕实,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烫,务好藏;松糕冷,务好打;松糕烂,送阿大;松糕燥,拜镬灶;松糕粉,送阿婶;松糕末,务好端;阿叔越吃越口渴。 3.吃馄饨

妹妹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

5

(四)温州鼓词

清嘉庆十一年(1806),“温州鼓词”已有艺人白门松演唱活动的文字记载。用温州地方语言说唱,以瑞安话为准,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行伴奏说唱,伴奏乐器牛筋琴、檀板、扁鼓、抱月均为演唱者(一人)自行伴奏。十六弦的牛筋琴为全国唯一的独特的曲艺伴奏乐器。常用曲调有“太平调”、“吟调”等,古朴而具温州地方特色。演唱区域为温州市区和瑞安、平阳、永嘉、乐清、洞头、文成等县(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

(五)温州文化中有趣的现象——“盛产”语言学家

因为温州话难学难懂,所以温州人在语言研究,尤其是方言研究上就比别人有了点优势,所以温州是出语言学家的地方,温籍语言学家硕果累累。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复旦大学教授游汝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颜逸明、山西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温端政、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吴安其等都是温州人,并且研究出版了众多的语言学著作,其中不乏涉及温州方言。

(六)南戏《琵琶记》、林斤澜矮凳桥系列小说。温州方言入文,大师大作,传播温州

文化,影响深远。

五、我们的调查研究

有人说只要有商机的地方,就要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温州话。然而,现在许多温州人只会听,不会说温州话了。为此我们设计了如此的调查问卷,借以了解温州话在青少年中传承的情况:

(一)根据资料我们设计出了以下问卷 1.你是否听懂温州方言?

A.是 B.听懂一点 C.否 2. 你是否会用温州方言正常交流?

A.会 B.会一点 C.不会

3.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同辈人不会说温州方言? A.不在温州长大 B. 普通话的推广 C.太难,不想学

4.周围谁最喜欢和你说温州方言?

A.爷爷奶奶辈 B.父母辈 C.同辈

6

5.你主动说温州方言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6.你认为有学温州方言的必要吗?

A.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经过总结,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听懂的人占78%,会说的占67%,可见大多数同学更侧重于听而不是说,甚至听不懂且不会说的也有,而74%人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普通话的推广!

在大家周围喜欢说温州方言的大多是爷爷奶奶辈,并且55%同学们偶尔主动去说温州方言,值得欣慰的是84%的同学认为有学温州方言的必要,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持着无所谓的态度。

1.温州话传承现状:雷声大雨点小

有学者认为,温州话传承的尴尬现状,意味着温州乡土文化传承的危机。近几年,我市多位专家、学者曾在温州话传承保护方面进行过系列调研、提交政协提案或是公开呼吁。有学者认为,温州话传承的尴尬现状,意味着温州乡土文化传承的危机。近几年,我市多位专家、学者曾在温州话传承保护方面进行过系列调研、提交政协提案或是公开呼吁。盛

7

爱萍认为,总的来说,还是“说的很多,做的太少”。温州的小孩应该要学会讲温州话,只有了解自己的母语,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地域的大文化中。盛爱萍说,12岁以前,是孩子学语言的最佳时机,建议家长在家里多用温州话交流,而不是担心学习过多的语言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市政协委员金文平则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眼下的温州话传承保护。他认为,传承保护温州方言与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相悖,而其传承保护,重任在学校,责任在家长。他建议,可以把“温州话”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制定落实保护计划,温州方言中的童谣、儿歌及民间故事等要编入中小学生乡土教育的课程,少儿图书馆等机构则多举办一些温州话的活动,师生课堂之外尽量用温州话交流等。“要抢救温州话传承,光凭呼吁无济于事,要有一个有效的载体来支撑。”金文平说,重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用实际行动予以挽救。

2.方言应受保护和传承

近期,在上海举办的市民文化节上,沪语大赛颇受关注,土生土长的“老上海”和新入住的“新上海人”,以沪剧、独脚戏、小品、童谣、朗诵等五花八门的形式秀出“沪语”,引来众人围观。作为传承方言的一种途径,笔者不禁要为沪语大赛点个赞。 近年来,在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下,由南到北,自西向东,小至三四岁孩童,大至七八十岁老人,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并不是难事。而颇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似乎越来越受人冷落,正在悄无声息中消逝。

有人说,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笔者甚是赞同。方言传承着古老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韵味和地方特色。在某一地域代代流传的方言,与其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南腔北调皆是风土人情,各地方言都是文化结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方言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维系情感的工具。陌生人之间说起家乡话,油然而生的自然是亲切感。方言让生生不息的后人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中,了解家乡的特色,烙上家乡的印记。

所以,方言不能丢。若各具特色的方言在广袤大地上消逝,其各自承载的地域文化难保也会随之消亡。这与当下尊重和提倡文化多样性、保持文化活力明显相悖。

值得欣慰的是,除了沪语,一场关于方言的“保卫战”已在多地打响。广州、苏州、长沙等地加大推行各自方言保护项目力度;国家语委也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以保存最地道的方言。

8

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方言保护行动的同时,笔者认为,必须将方言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尤其要将普及和推广方言的行动着眼于孩子。普通话与方言完全可以并行,在教育孩子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不忘给予方言足够的空间,才能让其在与时俱进的潮流中源远流长。

3. 保护温州话 延绵温州文化

温州话是温州人自身最重要的资源。人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语言。语言能够把人类的每一个进步,传播远方,遗留后代,这就形成了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文化。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温州独特的文化就附着于温州方言。保住了温州话,也就延绵了温州文化。

语言之于人类就像空气。空气太平常了,平常到人们忽略它的存在和宝贵,只有到了雾霾弥漫的时候,才会想去保护空气的清新。语言和所有生命体一样,都会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也会被污染、受侵害。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温州话在短期内虽然不致消失,但是这种衰亡过程已然开始,人人都能感到语言资源正在一天天地流失。您的孩子大概已经不会说完整的温州话了,甚至您自己也说得不那么顺溜,碰上新词语只能用普通话代替。我虽已过七旬,但好多温州土语词已不会说。郑张尚芳先生的温州话里还有“迢递、啰唣”等词,我却从未听说过。也许大家会认为:那有什么关系,用普通话也照样可以表达。但这只是语言的一种功能:交际功能。推广普通话,就是为了在方言区更好地互相交际,这个基本国策一定要坚持。然而,语言还有另一种功能:文化载体功能。如果没有苏州话、嵊县话、广州话,就没有苏州评弹、越剧、粤剧产生、成长的土壤。如果用普通话去唱温州鼓词、花鼓、道情,那还是温州地方文化吗?中华文化的丰富、灿烂,就在于它的多元性,语言的多元没有了,文化多元也就有时而尽了。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差异也会影响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行事方式。例如,汉语的语用优先的特点,自然与汉人重人情轻规则的特点有关。具有相同理念的永嘉学派与温州模式为什么时隔几百年都在温州出现?为什么乡音会这么亲切?会产生亲和力?这些说起来虽然有点悬,但是似乎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启示。温州话还有许多宝贵的功用,是其他方言少有的。例如,其他方言区的人要学习作诗填词,在平仄上要花费很多功夫,但是温州人十分钟内就可以轻松搞定。掌握中古音韵地位是成为一个语言学家的重要知识。一个外地人,要分清中古的各种韵类,通常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但是对于一个温州人来说,要他们分明白“保”与“饱”、“之”与“支”、“钟”与“中”属于不同的韵类,那是不费吹灰之力,这全得益于温州话。所以,全国的语言学家中温州籍会占了这么大的比例,

9

就不奇怪了。还在笔耕不辍的外地专家,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一大批:许威汉、郑张尚芳、张公瑾、游汝杰、吴安其、颜逸明、胡奇光、温端政??这无疑就是温州话给了温州人的优势。而且,与只会说普通话的人相比,能同时说多种方言的人,孩子学习成绩更好,老人痴呆几率更小,科学界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您知道这些,一定更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习温州话。

近年来,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优化母语传承环境的运动,很值得温州学习。如上海32位市政协委员在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联名提案“保护规范沪语刻不容缓”,呼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沪语。《新民晚报》开辟了“上海闲话”专栏。电视、电台保留了沪语节目。公交车增加沪语报站。幼儿班安排了学习上海话的时间。举办全市性的上海话比赛。拍摄了《孽债》《夺子战争》等沪语版电视剧。我相信,温州学人会献计献策,社会各界会出钱出力,像呵护弱小生命一样地保护我们的母语温州话,弘扬绵延已久的温州文化。

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多举办有关方言文化的校园活动,如温州话讲故事比赛;温州童谣吟唱比赛等。 2.为幼儿班安排学习方言的时间。 3.与家人聊天尽量用温州方言交流。 4.多创建有关方言的电视节目。

指导老师:杨立升 资料搜集:陈聪聪 制作问卷:范乙林 冯丽君

问卷调查:范乙林 冯丽君 彭文洁 柯婷婷 问卷统计:范乙林 冯丽君 柯婷婷 图表制作:范乙林 柯婷婷 资料整理:范乙林 冯丽君 结题论文及PPT制作:范乙林 资料来源:

<温州人,你懂温州话吗>温州人,你懂温州话吗?温州日报

<从温州鼓词生存现状谈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刘顺 《方言应受保护和传承》桐庐新闻网作者:黄明芳 网络编辑:俞俊 保护温州话 延绵温州文化?温州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隋萌萌 )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6t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