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与

更新时间:2024-05-28 0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生实验。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是对第3章细胞结构知识的提升,是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按课标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在前面第3章学习了细胞结构,知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对叶绿体中色素对光合作用的贡献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能进行研磨和过滤等操作,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给予直观正确的操作和示范,才能熟练掌握。本节课还涉及到许多理化知识,如光的色散现象和色素的吸收光谱,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学生达成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能概述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及方法

(2)明确光合色素的分布和种类 (3)理解不同色素能够吸收不同色光

2.能力目标:(1)能独立完成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2)能针对实验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并实施方案,完成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是探究的利器 (2)感悟探究过程,享受探究的乐趣 四、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重点: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色素吸收光谱的观察与分析。 六、教学难点:色素提取液的画线;光合色素吸收光谱的理解。

1

七、教学设计理念(依据)

1.布卢姆“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目标领域,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3.美国行为心理学家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的模式,解决三个问题:

①把学生带到哪里?②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③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 4.新课标的四大理念和高考大纲的“四大能力要求”实施有效教学。

八、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九、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器材:

1.研钵、天平、剪刀、玻璃漏斗、尼龙布、50mL锥形瓶、玻璃棒、试管、保鲜膜、试管架、药勺、10mL量筒、滤纸条、毛细吸管、250mL烧杯、硬纸盖、铅毛、尺子、超声波清洗机、头灯、铁架台、比色皿、泡沫台、光盘、镊子、滴管瓶。

2.无水乙醇、石油醚、丙酮、苯、碳酸钙、二氧化硅。 3.新鲜菠菜等。

(一)原课本实验分析:课本实验涉及4种试剂:无水乙醇、CaCO3、SiO2、层析液;5个步骤:称量→剪碎→研磨→过滤→层析。其过程繁琐,操作耗时,实验中研磨的程度不易把握。色素提取液浓度不够,层析效果不明显。课本实验注重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探究性思维的培养。

2

(二)实验的四点改进或创新

1. 创新一:优化提取过程:超声波提取法

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加速破坏叶肉细胞膜和双层叶绿体膜,利于色素提取。改进后的操作为:研磨1分钟→超声波处理3-5分钟。不需添加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超声波具有加速颗粒沉降作用,提取液不需过滤,有效的实现了:简化程序,节省试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并且扩大了选材范围。

图一 超声波清洗机 图二 研磨法 超声波提取法

2. 创新二:改进层析细节:悬挂式纸层析

教材中采用烧杯和培养皿的方式,简便易行;缺点是滤纸层析后会变软,易发生相互接触或贴壁,再加盖培养皿时也容易导致滤纸条移位,影响层析的效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学生利用废弃硬纸片,裁剪成大于烧杯口径的纸盖,上面开多条狭缝,将滤纸插入小缝,进行悬挂式层析。有效解决以上困惑,且易得到平行色素带。

以上两项改进,使实验更加便捷、顺利!应用超声波提取法,层析后的4条色素带非常明显。进一步体现了超声波提取法的优势。

3

图三 图四

3. 创新三:自制分光装置,探究光谱吸收

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学生对绿叶中光合色素的种类、含量、颜色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还不能认同色素吸收光能的事实,如何能直接看到色素吸收光谱的事实?教材中提到用三棱镜将白光分成单色光,马上有学生想到平常见到的光盘也能出现“彩虹”,岂不是也可以分光!他们找来光盘,把太阳光反射到白色墙壁上,分出的七色光比较弱,不规则。为了方便观察,学生找到铁架台,又想到家中所用的头灯非常明亮,于是把头灯固定在铁架台上,把光盘斜插在废弃泡沫板上,调整角度,拉上窗帘,七色光非常清晰。分光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把提取液装入试管,把试管移到光源前面,希望看到相应色光被吸收的现象,遗憾的是无论怎么调整角度,哪怕装入的是清水,要么离光源太近,光发散绕过试管,墙上的七色光全部没有变化;要么离光源稍远,形成一条黑影,都不能看到红光和蓝紫光单独被吸收的现象。经过教师查阅资料,引导学生用比色皿装溶液查看吸光情况,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吸光结果展示:两只比色皿,左边装的是无水乙醇,右边是色素提取液,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这个结论。

图五 自制分光装置 图六 色素吸光结果

4.创新四:拓展问题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1:探究胡萝卜中色素的种类及光谱吸收情况

因胡萝卜较硬,先用搅碎机打成小颗粒。用石油醚进行超声波提取。

4

图七 胡萝卜中色素与绿叶中色素层析的结果比较

图八 胡萝卜中色素与绿叶中色素的吸光情况

实验结果:胡萝卜提取液中只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推测:叶绿素吸收红光。

探究2:探究叶绿素的光谱吸收情况

资料:酸性条件下,叶绿素易受破坏,从而失去功能。 实验设计:

5

实验进行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掌握了绿叶中色素提取、分离的原理和方法,其中超声波提取法和悬挂式纸层析优化了提取过程,改进了层析的细节,并且还有分光装置的发明,利用这些装置,同学们还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究实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保持这份探究的热情,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发现!

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十一、教学设计反思与自我评价

1.超声波提取法的应用简化了实验操作,节省了试剂和时间,为后续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2.光盘自制分光器的发明,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色素吸光光谱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学生能够利用超声波提取法和光盘自制分光装置,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交流展示研究成果,这些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理念。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t6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