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3 22: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弗莱切尔建筑史》

? 1896年第一版,并未涉及西方以外的建筑文化,仅仅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为主线,

以“历史性风格”为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论述。

? 1901年出版第四版,由小弗莱切尔编写,将当时已经成为热点的印度、中国、日本、

中美洲等非欧洲建筑文化列入,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

? 著名的“建筑之树”正是首次出现在这一版当中,一直持续到第16版。 ? 1961年,由考丁雷教授编写了第17版。

? 在体例上虽然仍然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是以“东方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替代了“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 Historical Styles),以“古代建筑和西方的继承和发展”(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Succession)替代了“历史性风格”(Historical Style)。考定雷教授明确的指出:“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性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历史性的。” ? “建筑之树”被取消。

? 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

东、西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性的眼光,将各个建筑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 ? 并请各个国家的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如中国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和同济大学的

吴光祖教授。

? 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一百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版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扩充了内容。

? 从《弗莱切尔建筑史》的再版变更,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历史学家对非西方的建筑

文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无知和偏见到客观和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

? 第一阶段:

? 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

? 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感,“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

的教材”,深厚的国学根基+西方的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头绪和体系(通史)。 ? 主要成果:

《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文集》、《江南园林志》 童寯、《营造法源》 姚承祖、《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类型和结构》 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 刘致平、《工程做法注释》 王璞子

? 第二阶段:

? 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

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 ? 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

? 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 ? 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 ? 近代史研究

? 主要成果:

《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应县木塔》 陈明达 、《 江南园林论》 杨鸿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五卷本) 、《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杨鸿勋

? 第三阶段:——史论结合,甚至以论为主 ? 除了继续对前阶段进行展拓之外,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对建筑理论的探讨,努力将对中

国建筑的研究进一步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 主要成果:

罗小未对“ 中国建筑空间观念” 的探讨; 《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王世红 、《 中国建筑美学》 候幼彬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 王鲁民 、《 中国建筑艺术史》 萧默 、《 华夏意匠》 李允鉌

? 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国人充分研究的原因:

? 客观原因: “建筑遗存的稀少” “建筑史籍的缺乏” ? 主观原因:

“道器相分” ; “自我的虚无主义”

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误区:

? ? ? ?

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装饰图案的收集上; 复古主义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大木制作的原理上; 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古代建筑的形式上;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重点全部放在正式建筑上。

木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的原因:

? ? ? ? ?

(1)自然气候说; (2)宗教观念说; (3)经济合理说; (4)垫灰恶劣说; (5)社会制度说;

稳定性——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稳定性和多元性

? ? ? ? ?

破题 稳定性:(时间)主流——木构架体系 多元性:(空间)其他体系与木构架体系并存 建筑与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建筑体系必定是依附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发生发展的!

结论——无论在单体形态上,还是在群体布局上,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如同中国古代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延续性)的特征。

第一节 绪论

? 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不能都怪罪西方人,东方人自己实在没有作过足够的工作; ? 主观原因—— (1 )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流传

下来的史籍极少;(2 )自信心的丧失。 ? 客观原因—— 历史遗迹和遗物的稀少。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 多样性:干阑建筑、毡包建筑、穹隆建筑、窑洞、井干建筑、木构架建筑等;

? 木构架承重建筑的优势

– (1 )取材方便:取、材

–(2)适应性强,可亭、可厅、可居、可藏 –(3)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柔性构造

–(4)施工速度快:模数制、定型化,施工面广 –(5)便于拆迁,修缮:榫卯结构

?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

–抬梁式 –穿斗式

抬梁式木构架——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但耗材多。

穿斗式木构架——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用料较小,整体性强,山面抗风性能好,室内空间不开阔。 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柱子少,空间开阔;但整体性不好,抗风能力差。穿斗木构架室内柱子多,空间拥挤,但是整体性强,抗风能力强。

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 斗拱的作用:悬臂梁结构,承托出檐

? 斗拱的变化趋势 :唐宋——明清,由大变小,由雄壮而纤巧,分布由疏郎而繁密,由

结构而装饰

? 命名:铺作、斗拱或斗科、牌科(江南叫法)

? 分类:依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平身科(柱间铺作)和角科(转

角铺作)。

斗拱的主要构件:拱、斗、昂

? 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由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

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以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这为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 ? 真实:

? 对建筑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 除了特别重要的建筑在室内设置天花板之外,一般的建筑都无保留的将所有的梁架全部

? ? ? ?

暴露出来(彻上明造),纵横交错的梁架本身就是一种结构美 对于暴露的结构部件通常都会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并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柱身的收分,卷杀,以及“梭柱”等 有机:

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 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

? 重点掌握

? 1、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两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其名称、解释、优缺点、适用范围,并且画出两种结构形式的简图。

? 2、斗拱的命名方式、按照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制定的名称以及斗拱的主要组成部件。

?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简明、真实、有机?

? 4、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屋顶式样的名称。

? 5、中西方古典建筑营造单体形态的态度于手法差异很大,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

? 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 ? 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

? 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

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

? 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

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 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

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

? 奴隶社会建筑

?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跨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奴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在中国经历了1600(夏、商、西周、春秋),大约从战国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 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建筑踪迹,已经可以通过遗址的发掘来追寻。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主要成就: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 。夯土技术 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十分精巧 ;梁柱构架已经在柱间使用阑额 ,柱上用斗 ,开启了运用斗拱的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布局以及功能形成 ,既有体现“ 门堂之制” 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已经初见端倪。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殿堂内柱列整齐,前后左右对应,开间统一,木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这座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遗址中没有发现瓦件,构筑方式应当是“茅茨土阶”形态。这个宫殿开创了中国宫殿的先河。表明了华夏文明初始阶段大型建筑采用的是“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建筑遗址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的常规布局方式,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与因势型都已经出现;以小城作宫城,以大城(郭城)划分里坊的封闭都城格局,已具雏形。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未发现瓦,应当仍然采用“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遗址中有“铜踬”出土,显示木柱已经从栽柱演进为露明柱的迹象,表明上部木构的稳定性有了进步。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战国《考工记》,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屋顶已经采用瓦。整个建筑南北长45米,东西长32米,规模并不大,但是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但这时在建筑上使用的 瓦的数量比较少。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重点掌握

1、总结奴隶社会的建筑成就;

2、重点掌握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 4、瓦的运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5、至迟在什么时间,中国建筑开始用砖的历史?

6、斗拱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是在什么器皿上出现的?

? 7、作图:

? (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院落以及单体简图;

? (2)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平面简图; ? (3)《考工记》中关于周王城的图解。

?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高台建筑发展到顶峰。“高台榭,美宫室”,“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1)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这应该是在木构建筑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 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以后逐渐被淘汰。

2)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建筑木工技术日趋精美 3)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斗拱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4)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画面生动流畅。圆当也有少量出土。汉以后,半瓦当消失,全部为圆瓦当。

5)战国时期的家具,全部为与“席地坐”相适应的矮足家具。 ? 三、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突出成就就是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1)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已经形成;

(2)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使用广泛,多种多样的斗拱表明斗拱正处在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3)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建筑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经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

(4)随着木结构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当时以悬山和庑殿顶最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经应用;

(5)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年还出现了佛教建筑; (6)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1)佛教的盛行和佛寺、佛塔、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2)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并立的局面,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神似自然转变;

(3)由于“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由此引发了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4)石刻技术精美; ? 四、(隋至宋 581~1279年)

建筑技术上也有巨大成就——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 ? 五、唐(618~907年)

(1)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朝都城长安在继承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扩充,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

(2)建筑群处理日益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且已经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建筑是大唐建中三年的南禅寺 ?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建筑是大唐中和年间的佛光寺

? 六、宋(960~1279年)

(1)城市结构和布局有了根本变化; 里坊制——街巷制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 七、元(1271~1368年)

(1)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喇嘛教(藏传佛教)建筑;

(2)继承宋、金传统,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许多构件被简化;

? 北京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

? 八、明(1368~1644年) (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琉璃面砖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

(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柱头上的斗拱不再起唐宋建筑上那样重要的结构作用 (4)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 九、清(1636~1911年)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 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 1.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 (1)人工山水园

人为创设山水地貌 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2)天然山水园

? 基址:山野风景地带 兴造天然山水园关键在于选址 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人工山水

园不能相比的。

?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1)皇家园林(2)私家园林(3)寺观园林 ?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分期 ? (1)生成期

? 相当于殷、周、秦、汉。

殷、周为奴隶制国家,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了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

? 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园

林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 (4)成熟时期

? 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 封建文化的发展虽然已经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

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也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 (5)成熟后期

? 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

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来某些衰颓的倾向,已经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

园林四(五)要素:山、水、植物、建筑、(路径)

?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 山、水和植物是自然风景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是对这些风景要素的简

单模仿或直接搬用,而是对他们进行加工、改造、调整、剪裁,重现一个概括化、典型化的自然。

? (1)筑山(叠山、掇山)

? 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依造园规模与条件的不同)。

? 瘦、皱、露、透

? 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洞、谷、悬岩、峭壁等形象的写照,(不同的空间性格!)

且可看、可游、可居。

? 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能在很小的地段内展现咫尺山林的即面,幻化千岩万壑的

气势。

? 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

? 用做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

即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所以又称为“峰石”。 ? (2)理水

? 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符合阴阳和合的哲学观

点,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有山一般必定有水。

? 园林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必

须作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也要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玑岸,有的还作出水口显示源流脉脉。稍大一些的水面必定堆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 (3)植物配置

? 园林中的植物绝对的以树木为主,因为翕然树木最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生

态,这一点与西方的花卉园不同。

? 栽植树木不讲求成行成列,但是也不是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两株,虬枝古干而给人以葱

郁之感,运用少数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照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

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意义。

?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是前者

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的具体实感;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的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 法国的规整式 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之一,按照古典建筑的原则进行园林的

规划,以建筑轴线控制园林全局。

? 建于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凡尔塞宫园林是这种园林规划的登峰造极之作 ? 英国风景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主流,形态比法国规整园林自由,建筑物与其

他的造园要素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

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建筑退避三舍。

?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少,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植物这三个

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彼此协调,互相补充,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建筑

一、 概说

?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在东汉初年或西汉后期就传入中国,得到广大人

民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扶持。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公元67年)。

? 当时的寺院布局仍然按照印度和西域样式,即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佛塔是

早期佛教与早期佛教寺庙的建筑主体,也是主要的崇拜对象。

?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由皇室兴建的

极负盛名的大刹。此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核心是一座位于3层台基上的9层方塔,塔北建佛殿,

? 由此可知:此时寺院的主体布局仍然采用塔院,虽然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

是依旧突出的是佛塔这一主题。

? 同时盛行的(北魏开始)还有另外一种寺院平面布局,即所谓的“舍宅为寺”。在这种舍

宅为寺的平面布局当中,是以佛殿为主的,为了利用原有房舍,经常“以前厅为佛殿,以后堂为讲堂”,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另外一个时期。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然采

用对称式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以及大殿等。其中佛殿已经逐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双塔,矗立在大殿或寺门前;较大的寺院除了中央的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的不同划分成若干庭院,各有命名。

? 明清时期的寺庙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

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塔已经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以及经幢等依然兴建,但数量也不多。方丈,僧舍,斋堂,厨房等布置于寺庙一侧。从佛寺的总平面来看,似乎已经走向停滞。 第二节 佛寺

? (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 建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57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单体。

? (二)河北正定隆兴寺

? 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代时才改名为隆兴寺,总平面布局基本保留宋代佛寺的格

局;

? 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照壁、石桥、山门、钟鼓楼、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韦陀

殿、转轮藏殿、慈氏阁、碑亭、佛香阁、弥陀殿

? 摩尼殿建于北宋1052年,面阔7间,进深7间,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出抱厦。(在

主建筑物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 佛香阁高33米,内有24 米高千手千眼观音塑像 ? (三)天津蓟县独乐寺

? 始建于唐,后经过辽统和二年(985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和观音阁两处。 ? 观音阁,面阔5间,进深4间,建于辽统和2年(985年)。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座。 ? (四)河北承德外八庙

?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八座寺庙,最大的是其中的普陀宗乘寺和须弥福寿寺。

? 清朝统治者修建外八庙的目的在于笼络蒙、藏民族的上层分子,因此外八庙的设计 大

多吸收了蒙藏民族的建筑形式。 ? 普陀宗乘寺

? (一)楼阁式塔

? 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我国佛塔的主流; ? 可以登临;

? 楼阁式塔的变化:平面,结构,材料

? 平面:唐代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 结构:单层塔壁到双层塔壁;

? 材料:木构——砖木混合——纯砖石。 实例1:山西应县佛光寺释伽塔(应县木塔) ? 时间:辽清宁二年(1056年)

? 国内现存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完整的木塔。 实例2: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 时间:五代959年 ? 平面八角形; ? (二)密檐塔

? 密檐塔的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有的

虽然可以登临,但是由于檐密窗小,又不能外出,所以观览效果不如楼阁式塔。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砖石。

? 实例1: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 时间:北魏正光四年(523年)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平面为? ? ? ? ?

12边形,也是我国所有古塔中的孤例。

(三)单层塔

大多用于墓塔,或者在其中供奉佛像。 实例: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时间:隋代大业7年(611年) 平面方形,每面宽7。38米,中央各开一圆拱门。塔室中有方形塔心柱,四面雕刻佛像。塔檐挑出叠涩5层,然后上收城四角攒尖,最上置山花蕉叶托相轮,全高13米。 ?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 建于唐天宝5年(746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平面塔。

? (四)喇嘛塔

? 多分布在西藏、内蒙一带。作为寺庙的主塔或僧人的墓塔。内地的喇嘛塔始见于元代,

明代起塔身变高变瘦。 ? 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

? 时间:元代至元年间(1271年),是尼泊尔著名设计师阿尼哥设计。 ? (五)金刚宝座塔

? 在高台上建塔5座,或为密檐,或为喇嘛塔 ? 仅见于明清两代,数量很少。

? (1)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

? 此庙又称五塔寺,建于明初。塔建于明成化9年(公元1473年),是我国此类塔最早的

例子。

? 塔是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台座南面开一

高大的拱门,由此可登级而上。台上的密檐塔中以中间的一座最高,13层;其余的较矮,11层。 ?

? (2)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 是金刚宝座塔的另外一种形式,由高台上的五座喇嘛塔组成。建于清朝。 第四节 经幢

?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

到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 唐代的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也较简单。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乾符4年(公元877年)

幢为例,全高4.90米,幢身直径约0.60米,下有须弥座(由宝装覆莲一层,刻壶门及佛像的束腰以及仰莲组成),承以刻陀罗尼经文的八角幢身,上覆饰有璎珞的宝盖,再置八角短柱,屋盖山花蕉叶,仰莲及宝珠。

? 宋代的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为瘦长,幢身分为几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 以河北赵县北宋景佑5年(公元1038年)幢为例,全高15米,幢身也是八角形,但由

下往上面积递减。 第五节 石窟

?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 ? 印度佛教石窟有两种形式:

? (1)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 ? (2)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 ?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土木建筑较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经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工程量大,耗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艺术中,保存了大量我国早期建筑形象,是研究我国早期建筑结构、形象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建筑史——陵墓

? 1、侍奉意义2、祭祀意义3、荫庇意义4、显赫意义 一、商周时期

? 商周到西汉时期陵墓的地下墓室一般有两种做法: ? (1)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到数层,内置棺。 ? (2)“黄肠题凑”——短方木垒成墓,内置棺。 ? 商周时期的帝王、诸侯的陵墓已经出现斜向的墓道——“羡道”。如河南安阳后岗殷代四

出羡道大墓

? 当然,羡道并不是普遍的行为,有的陵墓仅仅深埋,高级一些的在地下墓室的正上方建

造祭祀建筑——享堂。如妇好墓。 ? 可以看出,(1)商周时期的陵墓等级高低主要在于殉葬品的多少,而不在于建筑的有无;

(2)商周时期的陵墓,无论级别高低,都还处于“墓而不坟”的阶段。这个阶段到了春

秋时期就结束了。 二、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的陵墓已经出现地面以上的封土

? 战国时,已经有人将高大的坟丘称作“陵”,显示帝王的崇高。从此以后,帝王的坟墓

就称为“陵寝”。

? 战国时期的陵寝在封土之上已经有了享堂。 ? 战国时期由于空心砖的发明与陵墓防水的需要,开始兴起砖石墓室,在后来漫长的岁月

里,经历了由大砖到小砖,由平梁板结构向拱、穹隆的转变。 三、秦朝 ? 始皇陵:

? 具有极大的地面封土,呈3 级方截锥体,夯土建造,最下一级南北长350 米,东西

345 米,现存残高46 米,是迄今最大的人工坟丘。 四、西汉

? 西汉时期帝王陵墓的地下墓室大量使用“黄肠题凑”的方式建造,东汉以后逐渐淘汰。但

是早在战国时期兴起的砖石墓室在西汉也与“黄肠题凑”同时使用,所以这是一个地下墓室木石混杂的时期。

? 地面之上的封土采用所谓“方上”,即标准的方形截锥体。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佛教的传入以及动荡的 社会使得这个时期的厚葬制度衰落,历代帝王都主张薄葬。 ? 因山为陵,地面之上不起坟。

? 但是南朝大型陵墓之前出现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石兽,帝王用麒麟,贵族用辟邪。石

兽之后,排列墓表和碑。 六、唐朝

? 唐代重新掀起厚葬的制度,采用因山为陵或封土为陵的体制。

? 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在山下设下宫——寝以供食,从而形成上下

宫制度。唐陵的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是陵前的神道加长,门阙和石像生增多,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又仿照汉制,设陵邑。 七、宋朝

? 宋代帝陵规模远不如汉、唐。受风水中 “五音姓利”的影响,陵区东南高,西北低,陵

台设在地势低的北向,一反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北宋诸陵集中布置,是明清时期帝陵集中布置的先声。

? 各陵的布局大体是:陵台采用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

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

? 陵台到神墙南门之间的空地是献殿的遗址,也称为上宫。陵的西北方向的建筑群,是皇

帝死后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为下宫。下宫一般有正殿和影殿,供奉帝后的影象与衣物等,四时而上,事死如生。整个陵区遍植松柏。

? 北宋有8座帝陵聚集在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台地上,这是中国出现集中陵区的开始。 八、明朝

? 明代帝陵有创新

? (1)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宝顶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向圆形人工构筑物的技术和形象上的转变。

? (2)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做法。但是陵体、祭祀建

筑串联在轴线上,并且致祭区形成三进院落,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重要性:北京明十

三陵共用一条神道,也是明代特有的做法。

? 根据礼书的记载,在帝王陵园中建筑有“寝”的陵寝制度,开始于秦代 。

? “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於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

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 “寝,日上四食 ”

? 秦以前陵上没有称为“寝殿”的建筑,此制始于秦,建于陵墓的一侧。寝殿内放有衣冠、

被衾等物。守陵的人按时上膳,并“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梳妆用具)。”《后汉书》,象征虽死犹生。

? 河南安阳后岗殷代四出羡道大墓:

? 这个帝王级陵墓的墓室就采用了木枋构成箱形的椁室; ? 天子四出,诸侯两出(南北),也有一出的(南)。 ? 无地面封土,不起坟。

?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 妇好曾经是一位女将军,深得商王武丁的宠爱。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 ? 地下墓室的正上方建有祭祀用的建筑——享堂,并无地面封土,不起坟。 ? 地下的棺椁也采用木枋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史——色彩与装饰

? 色彩

? 一、建筑色彩的产生

? 早期建筑的色彩来自于 建筑材料的本色 ,没有多少人为的加工,记载中的“ 茅茨土

阶” 就属于这一类;

?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了某些矿物和植物的颜色,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应用到建

筑上,作为装饰和防护涂料 ;

? 春秋时期的宫殿已经使用强烈的原色 ;

? 《 论语》——“山节藻木兑(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 二、建筑色彩中象征意义 的反映 ? 三、建筑色彩中等级观念的反映 ? 四、彩画

? 从功能的角度考察彩画,也会发现彩画的作用:

? 木建筑物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木材之所以能避过虫蚁蛀蚀,也是因为檐枋的彩画。

颜料可以防潮,有些更含有巨毒,令虫蚁退避三舍。古老的木建筑得以保存,一层油彩,作用非常之大。 ? 清朝彩画:

? 出现的主要部位:梁、枋。另外在柱头,斗拱,檩条,垫板,天花,椽头等部位也可以

使用;

? 种类(1)和玺彩画; ? (2)旋子彩画; ? (3)苏式彩画; ? (1)和玺彩画

? 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构图特征:

梁、枋上的彩画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1)箍头(2)藻头(3)枋心; 色彩

(1)和玺彩画

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构图特征:

梁、枋上的彩画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1)箍头(2)藻头(3)枋心; 枋心:每根梁、枋中间1/3叫做枋心;

箍头:每根梁、枋端部略为正方形的部位叫做箍头; 藻头:剩余的区域叫做藻头;

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或西番莲图案; 藻头(1)大额枋——齿形衍眼和降龙;(2)小额枋——齿形衍眼和升龙;(3)由额垫板都用红色打底;(4)平板枋——若用兰色,则绘制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制工王云;(5)梁——齿形衍眼和双龙(升龙与降龙)(6)随梁枋——同梁。 枋心:行龙 (2)旋子彩画

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的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 处。 构图特征: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旋子以一整二破为基础;

梁枋长时可在旋子间加一行或两行花瓣,称为加一路或加二路; 梁枋短则用旋子相套叠,称为“勾丝绕”; 略短于一整二破的叫做“喜相逢”;

箍头内仍然使用盒子,大多不绘龙,而以西番莲、牡丹、几何图形为主。枋心绘锦纹、花卉等。

旋子彩画等级: (0 )雄黄玉

全部以金线勾勒而成,等级最高。 (1 )金琢磨石碾玉

一切轮廓线条都用沥粉贴金,花心与菱地都点金,花瓣上的蓝绿色都退晕(二道)。枋心可用行龙,平板枋用工王云。 (2 )烟琢磨石碾玉

基本同上,但花瓣线条用墨线。 (3 )金线大点金

轮廓线条用沥粉贴金,花心与菱地点金,但花瓣不起晕。箍头盒子内可用坐龙,枋心可用行龙、锦纹。平板枋用支花。 (4 )墨线大点金

基本同上,但线条都用墨线。箍头盒子内用异兽。枋心可用夔龙、锦纹。平板枋用支花。

(5)金线小点金

仅线条与花心用金,花瓣不起晕。箍头盒子内用西番莲、牡丹等花卉。 (6 )墨线小点金

基本同上,但线条都用墨线。

? ? ? ? ? ? ? (7 )雅伍墨

完全不用金,线条用墨,旋子用蓝、绿、白、黑四色,花瓣不起晕。 (3)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箍头内 多用连珠,回纹,万字等。

藻头内 画由如意头演变而来的卡子(又分软硬两种)。

枋心 称为包袱,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博古器物等,基本不用金。

? 第三节 大木作(官式建筑)

? 一. 前言 ? 几个概念

? 1. 开间:我国木建筑正面两檐柱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做面阔),各开间宽度

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 建筑的开间在汉代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代以后用11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通常

用3,5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5,7开间,十分隆重的用9开间。至于11开间的建筑,有西安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其他未见实例。

? 各开间之间的距离,自商代到战国时代的遗迹多在3米左右,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唐

代的宫殿庙宇以5米居多,宋代以后扩大到7,8米,清朝的太和殿明间面阔到了10米,最大的是明长陵棱恩殿的明间面阔为10.34米。

?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

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 步:屋架上的檩条(宋称为团)与檩条的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

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 二. 柱. 柱的分类 ? 1. 柱的分类

? 总的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

? 按照结构所处的部位可以分为檐柱(檐下最外一列柱子,不论前后或两侧),金柱(檐

柱以内的柱子,除了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山柱(山墙正中的,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中柱(在纵中线上,顶着屋脊,但是不在山墙内的柱子),童柱(在梁上,将上一层梁垫起,使之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等。 ? 柱. 梭柱与直柱

? 我国已知最早的梭柱形象出现于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上(569年)。 ?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抹角方柱和佛光寺大殿的圆柱都是木质直柱,仅上端略有卷

杀。

? 宋代《营造法式》有关于梭柱的具体做法,规定将柱身依照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

杀,中下两段平直。

? 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有些地方复用梭柱。 ? 梭柱

? 梭柱定义: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 变化过程——由大变小,反映了人们对于材料特性的认识过程: ?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1/2---1/5之间;

? 唐代建筑木柱柱径较粗,大约为1:8与1:9,如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 宋、金时期檐柱仍然保持这种粗壮的比例,但是内柱则较为细长,为1:11到1:

14左右;

? 元明之后趋向细长,多为1:9到1:11; ?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轻,一般在1/15左右。

? 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现出缓和的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

为“生起”。

?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

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 平面柱网

?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 单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

寺观音殿(金);

? 双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如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唐),北京

清故宫太和殿(清);

? 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

? 移柱法: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称为移柱法,如山西大同华严寺

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其中央五间前后檐的内柱都向内移动一椽长度;

? 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方法,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金代所建的文殊殿,面阔7间进

深4间,只用内柱2根;

? 三. 枋

? (一).额枋

? 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宋代

称为阑额。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在清代叫做大额枋,下面的叫做小额枋(宋代称为由额)。两者之间用垫板(宋代称为由额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做内额,使用在柱脚的叫做地袱。

? (二).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构件。宋辽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

逐渐变矮变窄,至明清宽度已经窄于额枋。早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切割或雕刻海棠花纹。

? (三). 雀替(宋称绰幕枋)

? 是置于梁枋下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在建筑的末端,由于开间较

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 ? 四. 斗拱

? (一)斗拱的作用

? 在结构上向上承托出檐,并将重量向下传递到梁枋与柱上;向内聚敛以承托藻井和天花; ? 是屋顶与墙身之间的过度;

? 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 ? “小型建筑用不着,等闲建筑不能用” ? 是重要建筑物尺度衡量的标准。

? “斗拱是整栋建筑物重复的最多的构件,历来都被用做计算物料及工程体积的参考基数。

到了宋代就正式称为建筑的基本模数,令到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真正实施建筑模数的国

家。”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史》 ? 斗拱的组成

? 斗拱,顾名思义,是由“斗”与“拱”组成。“斗的形状象一个盛米的斗;而拱的形状象一

张挽起的弓”。

? 一、坐斗(大斗或栌斗)

?

?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叫做“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

?

?

? 二、拱

? ? ? ? ? ? ?

略似弓形,位置与建筑表面平行的构件 三、翘

形状与拱近似,方向与拱成正交的构件(宋代称为华拱或卷头) 四、昂

翘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构架。起杠杆作用 五、十八斗(交互斗)

?

? 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或昂头上的斗叫做“十八斗”(宋称“交互斗”)

注意十八斗上开的是“十字口” ? 六、三才升(散斗)

? 位于横拱两端上的叫做“三才升”(宋称“散斗”)注意: ? 三才升上开的是“顺身口” ? 七、槽升子(齐心斗)

? 位于横拱正中央的构件叫做槽升子。(宋称“齐心斗”)

? 拱的命名

? 拱的名称依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叫做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

叫做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叫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宋称慢拱)。

? 斗拱的组成

? 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数目,清代称为踩(宋代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 ?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 设出跳数为N,踩数为2N+1,铺作数为N+3。 ? ?

? 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 汉代建筑中没有发现此构件;

? 唐佛光寺大殿的柱头斗拱上的批竹昂使现在已知的最早形象,它的后尾延伸到天花之

上的草袱下,但补间铺作尚未使用;

? 宋代的柱头铺作仍有这种做法,唯昂尾较短,如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上檐斗拱,而下檐就

使用了昂式华拱,是假昂的一种; ?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 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镏金斗拱的形式,原来斜昂的作用丧失殆尽。

? 梁思成. 斗拱发展的总趋势(1)

? ? ? ? ? ? ? ? ?

唐宋元明清历代斗拱相比较可知: (1)由大而小 (2)由简而繁 (3)由雄壮而纤巧 (4)由结构的而装饰的

(5)由真结构的而假刻的,如昂 (6)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宋代规定平身科斗拱数量 为1—2朵,清代增加到了4---8朵 ——————梁思成 《清代营造则例》

? 梁思成.斗拱的发展趋势(2)

? 斗拱与柱身的高度比例越来越小。后代的斗拱,日趋繁杂纤巧;斗拱的功用,日渐消失:

如斗拱原为支檐用,至清代则将挑檐檩放在梁头上,其支出长度无所依赖于层层支出的曲木,而辽宋的斗拱负责的承受檐及屋顶的荷载。明清以后的斗拱,除在柱头上的斗拱尚有相当的结构功能外,平身科已成半装饰品。

? 至于斗拱的分布,在唐代及独乐寺所见,两柱之间斗只用补间斗拱1朵;《营造法式》

规定当心间2朵,次间梢间1朵;明清最多用到了8朵之多. ? 五 屋架

? 中国古建筑有着特殊的曲面屋顶,这种曲线有着以下的用途:

? (1)“反宇向阳”。 反宇的屋顶有加长的日照时间,令空气更加流通。 ? (2)可以将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宣泄的更远一些。是谓“吐水急而流远焉”。 ? (3)使屋顶的形式优美。 ? (4)成为封建等级的象征。

? 屋架————举架(宋称“举折”)

? 宋代官方编订的《营造法式》内,称这种将屋顶坡度逐步上升的技术为“举折”,清代工

部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称之为“举架”。

? “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在计算屋架的高度时,由于各檩条升高的幅度不一样,所以求得

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由若干折线段组成的,这就是“折”。

? 对比:

?

? 宋代的举折制度是先定下脊檩的高度,再向下定各檩高度——自上而下“折”。

?

? 清代的举架制度是由下而上定各檩高度——自下而上“举”。 ? 屋架——推山

?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顶)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

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的正面与山面的坡度都不一致。

? 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是从宋辽到明,建筑中有用有不用的,到

清代才在成为定规。

? 屋架——收山

?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

庞大。

? 屋架——梁

? (一)梁的分类(按照位置)

? 清朝:按照在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单步梁(承担一根檩条,这种梁中包括抱头梁和

挑尖梁),双步梁(承担两根檩条),三架梁(承担三根檩条),五架梁(承担五根檩条),七架梁(承担七根檩条)等。名称是根据梁上所承担的檩条数目而定的。 ? 宋朝:按照在承担构架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搭牵(承担一根椽子),乳袱(承担两根椽

子),平梁(承担两根椽子),四椽袱(承担四根椽子),六椽袱(承担六根椽子)等。名称是根据梁上所承担的椽子数目而定的。

? 梁的外观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后者在汉代文献中又叫做虹梁。特征是梁肩作成弧形,

梁底略往上凹,梁的侧面作成琴面或做雕刻,外观比较秀美。

? 六. 檩条

? ? ? ?

大木大式建筑中檩条的名称:

按照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脊檩,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金檩,正心檩,挑檐檩等。 檩条头部伸出山墙以外的称为“出际”或“屋废”。

在宋代建筑中,檩条末跨的背部放置“生头木”,使屋面在纵轴方向呈现曲面升起。它和因举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相配合,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这种做法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则很少见。

? 七. 椽子

? ? ? ? ? ? ? ?

是垂直放置在檩条上,直接承受屋面重量的构件。

按照部位可以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屋架)等。 飞檐椽——飞子;

檐椽 ——压在飞檐椽下面的椽子;

花架椽——两端都由金檩(金檩,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承担的椽子; 脑椽 ——最上一层椽子,一端在扶脊木上,一端在上金檩上; 顶椽 ——卷棚顶最上之曲椽;

扶脊木——承托于脑椽上端之木,脊檩之上,与之平行,断面六角形。

? 八. 其他构件

? ? ? ? ? ? ? ?

1.瓜柱(宋称侏儒柱或蜀柱):

最早只用在脊檩下,如北魏宁懋石室;

其他乘梁处都用驼峰,矮木加斗拱,如南禅寺大殿,晋祠圣母殿; 2.叉手:

叉手用在侏儒柱两侧;

用于唐宋辽金元,明代偶用,清代几乎不用。 3.托脚:

托脚是支撑金檩(金檩,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的构件,多见于唐到元代,明清极少用。 ?

? (一)北京四合院

? ? ? ? ? ? ? ? ? ?

三进四合院平面布局结构: (1)前院

大门、照壁、倒座、塾、 (2)内院

垂花门、正房、厢房、耳房、抄手廊 (3)后院 后罩房、(后门)、井

大门是反映主人身份地位高低的一个象征: 广亮大门形式是广为一间的房屋,门安放在房屋正脊的下方。

其余的大门是用门扇安在大门里的前后不同位置来区分不同的等级。门扇越靠外的等级越低,分别称为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

? ? ?

? (四)河南窑洞住宅

? 河南的窑洞住宅分为三种形式(1)靠崖窑(2)地坑窑(3)锢窑 ? (1)靠崖窑

? 垂直崖面上开凿的土窑。这种窑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当需要多室时,则向深处

发展,中间留隔墙,深可达20米;或向两侧发展,于崖面开窗而部设门。为增加辅助面积,还可以在土壁上挖成各种形状的壁龛。靠近窑口门窗处,空气阳光较为充足,安排炕,灶和日常生活起居。深处用做储藏。靠崖窑之前加地面建筑(厢房。门等)形成院子,更便于农村生活,因此最为普遍。靠崖窑除横向发展,也有上下发展成为层叠者,称为“天窑”。靠崖窑为保护土层不坍塌,经常用砖面保护,防水冲刷;窑内顶壁也有用砖镶面的。

? (2)地坑窑(天井式)

? 没有垂直崖面可以利用时,就在土层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方形,

面积相当于庭院,或称为天井院或地坑院。

? 进入地坑院的方式是由地面辟斜道下降。为了减少土方量,不完全除去阶道上的土,

而是到一定的深度后成为隧道的形式进入天井。为了使入口不至于距离地坑太远,坡道经常作成折角而贴近地坑院。

? 院内排水:如果附近有地势更低的冲沟可以利用,就挖掘地沟到排水沟;如果没有,就

在院子里挖渗井排水。井一般深10米,直径0.5米。 ? 地坑院还可以成组,用隧道连接。

? (五)云南一颗印住宅

?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气候温暖但多风,所以墙体厚(夯土或土坯),瓦重(筒板

瓦,一如北方住宅)。住宅地盘方正,外观也方正,当地称“一颗印”,是云南地区最为普遍的住宅形式。

? “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是“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厢房)东西各两间。稍大一

点的则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正房三间加暗室两间)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祥部演变

? ? ? ? ? ? ? ? ? ? ? ? ?

一、台基 二、踏道

1、阶级形踏步;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半穴居建筑中已经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 后来使用了夯土,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中使用土坯; 在踏垛两边放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垛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的用天然石块作成不规则的形状。 2、坡道;

慢道(礓碴)——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辇道(御路)——坡度平缓,用于行车的坡道,常与踏垛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被装饰化所替代。 三、栏杆(勾阑)

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的聚落遗址仲,就已经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栏杆的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的纹样也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

? 须弥座图案

中国古代建筑史——坛庙

? 一、祭祀自然神的坛庙建筑 ? 先农——先农神又叫“田祖”,汉以后通称先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

代表人物是炎帝神农氏; ? 四海:

东海(山东莱阳)

北海(山海关)望祭,无庙 南海(广东番禺)

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 ? 四渎:

江渎——长江(四川成都) 河渎——黄河(山西永济) 淮渎——淮河(河南唐县) 济渎——济水(河南济源) ? 五镇

东镇沂山(山东临朐) 西镇吴山(陕西宝鸡) 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宁) 中镇霍山(山西霍州)

? 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由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由皇帝遣官祭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祭天

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 “受命于天” “君权神受”;

祭祀采取郊祭、露祭、坛祭形式 坛:

中国古代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除了供祭祀之用以外,还是很多重大仪式庆典进行的地方,例如盟誓、誓师、拜将、封禅等等。“坛”具有舞台的性质,很适合举行隆重的大场面集会,而且在技术上,筑坛比建造一座大礼堂容易的多。而且在古代,在坛上进行那些重大仪式似乎还有取得天地为证的意思。

坛这种建筑类型发展的最高潮出现在明清北京的天坛建筑群。 天坛建筑群

天坛是明永乐18年(1420年)与紫禁城同时完成的,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求丰年的场所。现在的规模是明嘉靖9年(1530年)形成的,除了祈年门和皇乾殿为明代遗物之外,大部分建筑经过18世纪的重修与改建,其中主要的建筑——祈年殿是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雷火击中焚毁后按照原来形制于次年(1890)重建的。

天坛的正门在西侧。在位于两道坛墙之间的主路南侧,是神乐署和牺牲所,负责演习礼乐以及饲养祭祀用牲畜。

在内坛墙入口南侧,有一组供皇帝斋戒用的斋宫,斋宫作为皇帝在天坛斋宿的住所,以其森严的警卫戒备和浓厚的肃静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坛的南北主轴线位于坛院的偏东位置,轴线上最南端为祭天用的圜丘。

嘉靖9年(1530年)初建(之前由于实行天地合祭制度,在现天坛东北建天地坛,上有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即现在祈年殿的前身)

圜丘的设计极具象征性,它以圆象天,以方象地,以“阳数”象征“天数”,以九象征“极阳数”。

在圜丘以北是一组小型的圆形建筑——皇穹宇。单檐攒尖,内供“昊天上帝”的牌位。皇穹宇以及神厨,宰牲亭,神库等构成了圜丘的配套建筑。 在轴线的最北侧为天坛另外一个主要建筑——祈年殿。祈年殿的前身是明永乐年间天坛的太祀殿,原来是天地合祭的场所。嘉靖9年改天地分祭之后,太祀殿被拆除,于嘉靖24年(1545年)在原址建成三重檐攒尖顶圆殿,称为大享殿,作为祈雨、祈丰年的场所;大享殿的三重檐原来分别是青色、黄色,绿色,象征天、地、万物。

乾隆16年(1751年)改名为祈年殿,并将三重檐一律改成青色,取得了统一庄重的色调。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

(1)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弘壮阔;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肃穆宁静;

(2)以圜丘、祈年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

(3)以高高突起的圜丘、祈年殿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示出天穹的分外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

(4)通过一系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方地圆”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天的意识;

(5)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规则,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 (二)祭社稷

? 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东西南北中)之神,稷是五谷(稷即小米;黍即黄米;稻;麦;

菽即豆)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社稷坛,只是规格小于京师。 ? 北京社稷坛建于明永乐19年(1421年),按照“左祖右社”的礼制,设于故宫前方御道

西侧。

? 社属阴,所以北京社稷坛内建筑采取坐南朝北的格局。 ? 二、祭祀祖先的坛庙建筑

? 无论是帝王的祖庙还是庶民的祠堂都是提供实行宗法统治的场所,从祖庙到祠堂都是宗

法制度的物质象征。 ? 庙有两种形制:

? (1)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供奉一位祖先——每庙一主;

? (2)在一坐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室供奉一位祖先。当神主超过7或9时,按照功

德大小和亲疏远近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位神主,其余的迁到殿东西夹室供奉。(另:远庙,祧tiao庙)——一庙多室,每室一主 ? (二)民间宗祠建筑

? 按照《礼记》的规定:帝王、诸侯、大夫、王各设有不同数目的宗庙进行祭祀活动,而

庶人不允许设专门的庙,只能在家里祭祖。直到明朝,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从此以后,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称为祠堂。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现,分布在各地。

(1)祭祀祖先(2)宗族议事,审断犯事族人(3)举行娱乐庆典活动 (4)族人进行各种礼仪的场所(5)宗教活动 (三)祭祀先贤的祠庙建筑

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宋“材分制”

《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分制”。

它以斗拱中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进一步细分为“分”,“分”是材高的1/15,材宽的1/10。 从“材”、“分”再派生出“契”和“足材”,“契”高6分,宽4分,1材加1契,共高21分,称为“足材”。。 建筑的开间、进深、层高和木构架中一系列构件的尺度,根据不同的等第,都规定为若干材、契、分。

如柱子直径,殿阁用2材2契至3材,厅堂用2材1契;华拱长度用72分等等。 《法式》规定“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一等材高9寸,宽6寸;八等材高4.5寸,宽3寸。殿阁、厅堂、亭榭等不同等次的建筑,按其不同的间数,相应采用不同的材等。 这样,设计房屋只要选定建筑的等次及其开间数,就选定了用哪等材,就可以确定整个建筑的长、宽、高和全部大木构件的具体尺寸。

材分制最晚在初唐已经应用,在《营造法式》中以文字形式定成规范的制度。

清“斗口制”

清《工程做法》确定以“斗口”作为建筑的基本模数单位。

作为标准模数的斗口,指的是平身科斗拱中,大斗迎面方向安装翘的那个斗口的宽度。 斗口分11等,一等斗口宽为营造尺6寸,二等斗口宽5.5寸,各等斗口宽依次递减0.5寸,至十一等斗口宽为1寸。

由单向值的斗口派生出具有双向值断面的单材和足材。清代单材的宽高比为1:1.4,足材的宽高比为1:2,由此形成与11等斗口相对应的11等单材和足材。

有了标准的斗口单位,凡是带有斗拱的建筑,所有尺寸全部规定为若干斗口,或在斗口的基数上,辅以尺寸的增减作为调节。如檐柱直径为6斗口,金柱直径为6斗口+2寸;小额枋高4斗口,宽4斗口-2寸。由此建立起一整套定型体系。只要选定斗口的等第,就能确定整套木构的尺寸。

清制的11等斗口在实施中,一至三等材未见用过;城阙角楼建筑最大用到四、五等材;平地殿屋最大不过七、八等材;太和殿斗口宽3寸,就是七等材;一般房屋多为八、九等材;垂花门和亭类小建筑用十等材居多;十一等材在房屋中少见。 小木作一律不以斗口计量,而以檐柱直径定分。 不带斗拱的建筑也以檐柱直径定分。

? ? ? ? ?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l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