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文 2 我是什么》优质课教案 -

更新时间:2024-03-16 02:1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2《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我是什么》是部编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科学常识性精读课文。作者根据水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水的不同形态和人类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与人类关系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语言活泼,内容浅显易懂。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为了揭示课题,我采用了猜谜语的形式,简洁、有趣。并做了贴画和头饰,小云朵、小雨点、小雹子、小雪花,让学生来扮演。这样学生学习特别地积极,他们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对水的变化形成加深印象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拓展,我制作了视频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在最后,我还设计了课后作业,让学生及时地巩固复习,掌握知识。并给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奖励小星星,这样他们就会自觉认真地去完成作

业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15个生字,9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装成小云朵、小雨点、小雹子、小雪花,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并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让学生看、读、想、议中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变化。 教法与学法:

师:情境创设法,点拨法。

生:角色体验法、合作学习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代表学生身份的小标志(云、雨、雹子、雪)、贴画、纸质作业、配乐曲、自制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出示谜面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 落到田里秧苗绿,落到河里看不见。

谜底(雨)

2、出示课题:我是什么 3、板书课题。

二、 复习巩固,认读字词。

1、认一认生字。 2、读一读词语。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给课文描出自然段。 3、你明白“我”是什么了吗? 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云娃娃上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你知道“我”是怎样变成气的吗? (3)我”又是怎样从汽变成云的呢?

(4)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白衣服”“黑衣服”“红袍”分别指的是什么?

(我在白天的时候穿“白衣服”,人们叫我白云。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人们叫我乌云;早上,我穿上“红袍”,人们叫我早霞,傍晚,人们又叫我晚霞。)

(5) 依据学生交流,用多媒体展示云的形成及各种各样的云,加深学生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小组朗读这一自然段。 (2)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3)老师带着学生都来扮演“雨娃娃”“小雹子”“小雪花”,配上动作表演读。

(4)请学生上台来扮演“雨娃娃”“小雹子”“小雪花”, 配上动作表演读。

(5)水在空中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6)课件播放水在空中的变化过程。

(雨、雹子、雪。)

(7)体会句子中的“落”“打”“飘”的意思,并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老师范读这一自然段,读出水在不同地方的表现。 (2)说一说“我”有哪些活动?

(3)课件播放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情景。 4、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找出最能表现水脾气的两个词语。(温和、暴躁) (3)“我”做过哪些好事与坏事?

(4)学会用“有时候……有时候……”说一句话。

(5)小组讨论:你知道有哪些好办法管住我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6)课件播放我做的好事与坏事以及管住我的好办法。 五、总结全文,加深印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我”在空中能变成什么吗? (云、雨、雹子、雪 ) 六、拓展延伸,创新思维

(1)小组讨论:除了课文中讲的以外,你还知道水可以变成什么?

(露珠、雾、彩虹、霜) (2)播放视频“我会变”。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我是什么

汽 雨 雹 雪 水

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水的不同形态:汽、云、雨、雹子、雪。 2、 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 3、 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

课文以“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的介绍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密切关系。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我以游戏导入,猜猜她是谁。老师描述班上一位同学的外貌、性格、特长,让学生猜猜她是谁。导入形式简洁、有趣,一

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

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游戏,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尤为清晰而深刻。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分别扮演成小云朵、小雨点、小雹子、小雪花。在课堂上多次进行了小组讨论,特别是让他们讨论水还能变成什么时,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pm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