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

更新时间:2024-02-13 06:5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哲学与人生感言

哲学与人生感言

提到哲学,我想起古代的高僧,境界高深莫测,语道禅机,发人深省。想起古书中描述仙风飘飘的老道,淡泊宁静中,有一种洗涤人心的智慧。我还想起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名相,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端的是有神鬼莫查之机。

他们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如今都被我们称为先哲。;他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传教立道,为子孙后辈播撒了一颗颗智慧的种子,希望后来者能将之发扬光大。

读了《哲学与人生》,再联系所学古人之智慧,突然发现,不论是西方哲学,还是我们东方的思想,很多观点都能在心里发生共鸣,现在我才明白,什么是哲学,其实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才是我们最该继承的财富,那就是最经典的哲学。哲学来源于生活,哲学的诸多理论又可以指导生活,哲学与人生密不可分。

说一千道一万,哲学既然在指导我们的生活,那么,哲学是如何指导生活的呢?大家都知道哲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更是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有点像道家提出的天人和一 思想,人能够改造自然,自然也能够影响人。马克思给了我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会我如何客观地认知这个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国的传统思想则强调修身养性,道德节操,这个我深有感悟。

宽厚最难得,健康才光荣。我崇尚中国古老宗教哲学的?正?,

?清?,?和?。因为它们涵盖了真善美,却又不等同于真善美。这三个字分别来自于儒,道,释三家,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风,释迦尚和气。为什么僧佛叫做和尚?‘和尚’就是尚‘和’也。为什么把道观叫三清观?道家把清看得重要,‘清气’反对‘浊气’,‘正气’反对‘邪气’,‘和气’反对‘戾气’。欲求养生,其在贯通斯三气也,有了正气,清气,和气,就把邪气,浊气,戾气化解了,受用一生。

从精神上说,‘正’,‘清’,‘和’三个字代表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儒家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中,‘正心’是根本,是核心。‘清’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和追求,‘和’是佛家‘无,空,静’等思想的体现,曾有‘道家无为,佛家无欲’的说法。此三气超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正气,清正平和,使人心更加舒展,而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境地中。

中国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又岂是我这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的,如果有喜欢中国哲学的同志,我推荐一下几本书,大家一起探索,譬如《中庸》,《菜根谭》,《方与圆全集》,《道德经》,《易经》等。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空交错,以成大千。只要物质不灭,时间的车轮不停,宇宙就是无限的,人类在不断进步,各种哲学理论也在不断涌现,那么,面对着理论的冲突,我们该何去何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想,通过这句话,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而关于哲学与人生这个话题,也是如此……..

12药学营销2班

陈忠杰

篇二: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感悟人生,净化心灵--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真人棋牌游戏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

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篇三:哲学与人生作业(1)

哲学与人生结课论文

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

专业:133021

姓名:李宗明

指导教员:薛艳丽

时间:2016年7月

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

摘 要: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关键词:哲学;人生;哲学与人生

正文 :

当初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是想着在沉重的专业学习重负下能给自己点时间放松,至少就是想着一个星期听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让自己暂时解放出来,聆听哲学老师的人生智慧。现在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首看来,也觉得自己选这门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这门课里,老师用很多生活的鲜活例子来跟我们讲解哲学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对于哲学的想法。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

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那生和死就是两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

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一位学者曾说:“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我知道现在的我思考问题还不能达到哲学的高度和深度,但是我始终认为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一些事,看不透一些人,那是因为离得太远了。就比如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刚学医的那会儿对医生我是充满着期盼和憧憬的。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社会上频发的伤医事件,渐渐失去了当初的感觉,掺杂进了一些复杂的心情,到如今,我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感觉到这个职业所肩负的责任很重,要做一个好医生多不容易呀。

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人,总是会变的。现在的我,不再无病呻吟,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再一味任性。很多

时候我依旧会被一些人或事感动,但是不会每次感动都会泪流满面。不会像以前总是沉浸在那些哀伤的文字里,渐渐偏好看贴近生活、富含哲理和人间真情的文章。不会再把现实和理想割离成两块儿,已懂得人生既不是一片光明,也不是一片惨淡。我的内心似乎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成熟起来。我明白还应该学会让一切离愁别绪,聚散依依都生于眼底,藏于心,不动声色的只做风景观,虽然现的我还不能身体力行。

生活中,我们赞美崇高,却不愿去追求崇高;我们称赞信仰,却不愿去实践信仰。而布达拉宫下虔诚的信徒,却在用身体丈量心中纯粹明净的信仰。

我很赞同伊壁鸠鲁对幸福的定义,他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其实,一颗心,就如一个杯子。有人喜欢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谋划,努力把杯子填满,水满则溢。然而过于多的负累和欲望,总是沉的坠弯了胸膛,令人窒息。一路走过,来不及欣赏沿途的山清水色,来不及欣赏一路的美景美人,总是低着头,身体前倾,做一种攀登的姿势。人啊,不如,适时抛弃一些东西。给自己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于午后闲赏云卷云舒,也可听雨观潮,涉水卧波。

哲学引领你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要做到“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m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