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学案

更新时间:2023-10-25 13: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子江中学2016届第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学案

文言文翻译:文意准顺,满分保证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也就是说,即便你把全部常规采分点都翻译到位了,而句意不正确、不准确,恐怕也很难得分。这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情况有哪些?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本学案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做到“文意准顺,满分保证”。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译文: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译文:

1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4分)★ 译文:

(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4分)★ 译文: 问题反思

做完上述题目后,你发现自己在翻译的句意准确、文意通顺方面有哪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它们?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走出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常见误区 边练边悟

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

译文:

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译文: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

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译文:

二、解决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重难点

(一)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改。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而是要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

3

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尤其是使用了比喻、借代手法的词语,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

边练边悟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0.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1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1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1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译文:

(二)坚决避免硬译和误译问题

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另一种是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

误译属常见现象,有的属于个别词语的误译,有的属于表述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对此,需要联系语境及译句与上下文关系推断大意;另一种是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理解错误,回避这种失误的方法就是要提高警惕性,必要时当需整体理解全文,翻译时力求思维严谨。

边练边悟

请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译文的硬译或误译之处并改正。

14.(陈子昂)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译文:

15.君讳嘉(指孟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译文:

4

16.(2011·新课标全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人名)南奔,灌(指传主何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17.汉(指传主吴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三)当补必补:当补不补,表意不明,文意不畅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通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呢?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是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

(1)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2)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字。

边练边悟

18.在下面句中括号内填出省略的词语。 (1)(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6)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7)竖子不足与( )谋。 (8)得之(于)心而寓之( )酒也。 (9)赐之( )彘肩。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3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