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文化之桃文化浅析

更新时间:2023-09-18 05:26: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桃文化浅析

桃与园林文化

早春游园观赏桃花是一项传统盛事,传出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例如体现忠义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更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使得美人常被比喻成“面如桃花”。《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对桃花的描述,唐宋关于桃花的诗词更多,所以古人对于栽培观赏桃树有着特有的执着。、使得桃花成为了中国园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风水学中桃花的摆放与桃树的种植也与个人的姻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的食物与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人最早发现了桃子,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而且营养极为丰富,食之使人健壮。而桃子不仅仅营养丰富,更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这也使得桃子渐渐地被神化了。民间传说的麻姑献寿,捧的就是一枚“寿桃”,更有西游记中蟠桃使人延年益寿。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寿星爷也总是手捧寿桃。如今,人们给老人祝寿时,把寿酒称为“桃觞”,把寿馒称为“寿桃”。古人认为,桃花有美容,“令人好颜色”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桃花含有山柰酚、香豆精,维生素A、B、C等,具有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的功效。鲜桃肉质细密,甘甜多汁,除富含葡萄糖、果糖、维生素C、铁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钙、磷、镁、钾等多种矿物质,是果中珍品。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桃叶、桃皮、桃胶、桃毛等都能入药,与其他药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桃能适应许多的地域环境,使其成为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全国各地结果的水果。而桃这种食物也在我的家乡甘肃极为流行。每年夏秋之交,大量的鲜桃上市。油桃,水蜜桃,毛桃等等。品种丰富多样。尤其以兰州的红山桃极为有名。个大多汁,而且价格极为便宜,极为受当地人的喜欢。

桃与中国民间习俗

中国是桃的故乡。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野外劳动,采集果实时,发现了桃这一果树,红色的花,赏心悦目,甘甜的果,饱食充饥。先民便将野桃树进行人工栽培,其栽种历史更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桃的美丽神话,《夸父逐日》这一动人心魄的故事,便是有关桃神话的代表作。“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夸父这位被神化出来的英雄,在那旱魔肆虐,赤日炎炎的灾害年代,为了部族的生存,他带领人群去寻找水源,万里征途中不惜献出了生命。而他那浸染生命热血的手杖又化为桃林,拯救部族人民的生命。这不正是远古先民们战胜恶劣环境的美好赞歌吗?而救人性命的桃,正如前文中提到过的,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使其成为了古人心目中的吉祥神圣之物,从而对桃产生了敬仰、信任、崇拜,进而被神化了。所以,桃、桃花也深深地浸透了中国文化史、风俗史、宗教史、文学史等方面之中。古代尊桃树为“仙木”,认为它可以驱邪制鬼。战国时,民间就有在岁时用桃木制偶人,又称“桃梗”“桃人”,立于门侧,可御凶避邪。《晋书·礼志》云:“岁旦,常设苇茭,桃梗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后来渐渐演化成“桃符”,也叫“门神”,在两块桃木板上面画上神荼、郁垒画像或者写上二神大名,悬挂门房,

镇邪驱鬼。到宋代,人们在桃符上写新春祝辞和祷语,用以表示平安吉祥。如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成为家家爱写的名句。很多80,90后对于早先香港林正英主演的恐怖片颇有记忆,而饰演道士的林正英总是手提一把桃木剑,在道教中桃木剑是道教的一种法器,在汉族传统习俗中也被认为有镇宅、纳福、辟邪等作用。一般认为,桃者为五木之精,亦称仙木,故有辟邪镇宅的作用,桃木剑则因而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历代文人与桃

早春时节,桃树蓓蕾满枝,阳春三月,先花后叶,重葩叠萼,姿色艳丽,远远望去,云蒸霞蔚,似红云飘动。“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杜宇青山三月暮,桃花流水一溪云”??历代诗人把最美的诗句献给桃花,歌颂桃花也赞美了春天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宋代诗人徐俯以神来之笔,一个“蘸”字,画出了桃红映水的阳春美景。春日漫步桃林,欣赏桃的风采之时,不禁令人想起桃、桃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的不解之缘。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二月十五为花朝节,京城人有孤山探梅、马塍看花、荷荡泛舟、湖山寻桂、重九赏菊等四时赏花的习俗。观桃在禁宫的桃源或在嘉会门外包家山的王保生私家花园内,桃花盛开,浑如锦障。半山西侧有桃花坞,两岸均栽桃树,每年逢春,桃花盛开,灿如云锦。据史料记载,有宋高宗临幸看桃诗:皋亭山下旧桃源,刘阮忘归我也然。循辇有香春草细,翩翩清兴若登仙。高宗皇帝坐着御驾行进在皋亭山下的桃源,前往山北一座显宁寺的路上,触目繁花春草和扑鼻的桃花暗香,如同进入仙境,欣然自得而忘却了归途,半山的桃花给宋高宗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代时,杭人已有“西湖探梅、半山观桃、藕榭看荷、湖山赏桂、茶坊菊景”等四时赏花的习俗。初春踏青去半山观桃,成为杭人赏花的习惯和风俗,从而使半山的桃花声名鹊起。 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清代“三朝”元老、二任浙江巡抚、著名学者阮元从海塘坐船行上塘河回杭州过半山看桃花,在《癸亥闰二月海塘回舟过半山看桃花作歌》诗中吟道:

皋亭万树桃花红,李花三千争暖风。 梨花淡白不相竞,菜花满地黄蓬蓬。 如此花光真烂漫,百二春天方过半。 ??。

桃花使阮元流连忘返,每逢春季在杭时,数次与同人游皋亭山看桃探梅唱和,胞弟阮亨收录家兄与同人的唱和之作,纂《皋亭唱和集》。这首清代桃花诗的代表作,仿佛一幅水墨戏春图就在眼前,使人感到天趣无限,神韵卓施,更让人领悟到绿水红花只有在万物浸满了春的气息的季节时才会出现,相依而存,又各自相得。

杭州的文人雅士借半山观桃赏花之机,召集诗友聚集在溪涧修禊,使半山观桃的民俗活动内容得到充实,品位得到提升。据《晋书·礼志下》载:“修禊,汉仪,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春秋两季时,古人修禊常在水滨举行临水洗濯

以消除不祥的祭祀仪式,阴历三月三日上已修禊,尤为流行。相传,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山阴(绍兴)兰亭集会“修禊”,作有诗序《兰亭序》。清人丁澎《皋亭显宁寺志序》载:“太平全盛时,沿山十余里,多种桃树,每年春和花开,烂漫如锦,游人争放小艇泊花下,饮酒赋诗。”清人陈文述有《庚申上已云台师偕同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图记事》诗:漫如锦,游人争放小艇泊花下,饮酒赋诗。”清人陈文述有《庚申上已云台师偕同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图记事》诗:

迎眸山色一痕青,修禊人来画舫停。 一种桃花与修竹,皋亭原不让兰亭。 ??。 孙韶唱和道:

纷纷宾从皆名士,流觞齐向桃花水。 桃花颜色冶春词,一样风前舒艳绮。 我愧羊刘诗后成,如陪羲献会兰亭。 兰亭禊后皋亭禊,修竹桃花万古情。

农历三月初三,半山山碧林青,修竹茂盛,桃花盛开,水边红霞万点,溪中清流激湍,诗人依次列坐,让酒杯在水中缓缓流淌,当酒杯停在谁的边上,谁就得罚酒作诗,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是多么的逍遥自在啊!

桃文化影响国外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莫过于韩日了,而日本的桃太郎想必也是每个人孩提时耳熟能详的日本童话了。桃花,是我们中国人所非常喜爱的一种花。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这是我们中国人在谈到春天时,几乎谁的眼前都会浮现出来的一种景象。它已经成为一种意象,深深地渗透到每个炎黄子孙的遗传基因里。桃花与春天,这已经是一个分不开的组合了,而这种组合也深深影响到了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

严绍盪《中国文化在日本》认为这是一种贯穿于中日两国文化中的除恶意识。虽然严绍盪指出在日本远古时代的“记纪神话”里,就有男神伊耶那岐命从桃树上摘下三个桃子,打退了追赶他的黄泉军的内容,而且在其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关于这一神话也有相同的记载。但是严绍盪还指山,在“记纪神话”形成的十个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中早已出现了同样的“桃意识”。比如《春秋左氏传》中就有鲁襄公在公元前五四四年访楚时,不巧碰上楚康王死去,于是楚人便请鲁襄公为康王穿衣。为消除他的恐惧,楚人先用桃枝扫除棺木,表示驱除了邪恶。这说明,公元前六世纪汉民族就具有这种驱邪的“桃文化”了。 同时严绍盪还指出,“记纪神话”和《日本书纪》中桃驱邪文化的故事情节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及晋代《荆楚岁时记》中的传说,在基本情节和心理形态上非常接近。由此可见,桃太郎之所以为“桃”,完全是中国桃文化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观赏桃》 胡东燕,张佐双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宋协毅

《美丽动人的“桃文化”》 《知识就是力量》2006年第04期 《唐诗宋词鉴赏》

《桃文化略论》

王焰安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7b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