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思品下册(全)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3 12: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会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理解公民权利的含义,了解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具备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理解公民可以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公民的权利是怎样得到保障的; 难点:人民和公民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2012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式。大家看到的这一场景是什么?你们会唱我们的国歌吗?了解我们的国徽吗?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一课,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伟大祖国。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页虚框内容 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小结: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悬挂的,国徽的图案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即: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维护国徽的尊严。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学们想一想你属于人民的范畴吗?人民包括哪些人?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学生结合教

1

材回答。 教师小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范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1、你知道公民、人民、国民这些词语吗?能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 阅读教材6页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然后引入公民的概念,并结合相关链接和讲解“华侨”“美籍华人”“中国人”“中国公民”的含义来加深学生对于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和联系。 2、教师引导学生区别公民与人民的概念: (1)含义不同。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人民是指国家的主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2)范围不同。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却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但属于公民。 (2)性质不同。 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大家都属于人民,我们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

2

(1)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通过这一材料的处理引出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案例分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页虚框内容,回答: (1)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2)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教师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才能落到实处。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它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提问: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参看P7虚框内容,要求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小品表演,八个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表演《尴尬的搜身--教材7页虚框内容》,分组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课堂小结: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板书设计: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1、我国的国家性质。2、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3、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不被动摇。

3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1、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2、人民和公民的区别。3、法律保障公民权利。 教学反思:

4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广泛而平等的权利,明确公民要依法正确行使权利。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划清是非界限的能力,分清什么是正确行使权利,什么是非法越权。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指导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培养国家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增强权利观念,学会正确行使权利。 (3)指导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民应该正确行使权利 教学难点:

(1)公民权利是广泛而平等的。 (2)公民应该正确行使权利。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板书) 1、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谈话式导入 活动:田甜的权利 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信息交流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形成对\公民权利广泛性\的深刻认识。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见教材第8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主人公田甜享受到了哪些权利?(填充书中的内容) (2)你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3)公民享有的这些权利于己、于人、于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什么益处? 教师指导,得出结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公民都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的(板书) 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见教材第9页),请学生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 (二)、正确行使权利(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做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那么怎样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哪?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教师提问:

5

(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 (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4)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论一: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板书) 学生划书并齐读P10第二自然段。 教师讲述课本中非典的案例,并提问: 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这一案例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参考P10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划书。 结论二: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板书) 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P10),讨论回答: (1)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2)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 教师指导,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 结论三: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板书) 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提问: (1)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 (2)这一案例说明我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 结论四: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板书) 课堂练习: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P11),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 板书设计: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二)、正确行使权利 结论一: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结论二: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

6

结论三: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结论四: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教学反思:

7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 第一框 公民的义务)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②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③了解道德义务含义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知道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能力目标:

①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的理解能力。 ②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 ③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 ②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和基本道德规范。

难点: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教学准备:

请学生总结自己履行过哪些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导入新课: 用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设问:在生活中,你承担了你的责任和义务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公民的义务》。 2、目标展示。 3、指导自学:自学提示。 (1)什么是法定义务? (2)为什么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3)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4)什么是道德义务?为什么我们要履行道德义务? (5)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围绕自学提示,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圈点勾划。 4、自学检测: 填空: (1)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等各个方面。 (2)法定义务是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8

(3)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性。 (4)我国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5)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辨别: (1)我们要获得才付出,要享受权利才履行义务。() (2)未成年人不必履行法定义务。() (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 (4)法定义务就是道德义务,道德义务就是法定义务。() (5)自觉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我们爱国的重要表现。()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法定义务 (1)生仔细阅读小明的图文资料,分组讨论,填写表格。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教师引导小结。 (2)师设问:什么是法定义务?生作答。 师引导小结: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 2、关于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师设问: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生阅读教材,思考作答,学生齐读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师作简要分析。 3、关于我们的道德义务 (1)生阅读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2)师设问:我国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是什么?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4、关于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师设问: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生作答并齐读。 5、关于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1)生阅读小珊的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珊是未成年人,到底该不该纳税? (2)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生阅读思考,师引导作答。 (三)即时训练 生独立完成训练习题,师巡视督查;师生评议。 分类选择:请将下列内容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类,把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②依法纳税。 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9

⑤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⑥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 单选: 1、2008年5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文化艺术界千余名人登台,现场捐款15.14亿元人民币。文化艺术界千余名人的此行为是的表现() A.自信自强 B.忠实履行法定义务 C.相互攀比、炫富 D.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2、下列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权利就是义务,两者没有任何差别 B.两者相互独立,没有任何联系 C.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 D.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3、“权利是果,义务是花,只有辛勤浇花,方能结出硕果。”这句话形象地比喻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 A.一致性 B.广泛性 C.真实性 D.对等性 4、2011年1月25日晚,成都火车站值班员张某在站台边拾到一个包,里面装有13.9万元现金。但张某不为所动,最终将包交给了焦虑万分的失主。这反映了张某() ①拾金不昧,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②爱出风头,一心想赢得荣誉 ③追求真善美,弘扬了社会正气 ④积极履行道德义务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简答: 1、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2、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什么? (四)评点总结:(约4分钟) 师设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作答。 板书设计: 1、我们的法定义务 2、关于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3、关于我们的道德义务 4、关于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反思:

10

(第二框 忠实履行义务)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准绳对公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践行义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忠实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难点: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新闻播报:学生收集头一天的新闻进行播报+点评。 2、出示古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设问:两句古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古训,言简意赅,学生在讨论中揭示古训说明道理,开门见山,轻松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日本地震海啸及我国捐物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援助日本地震海啸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精神? 2、当你处在以下情景时,你会怎么做,理由? A:有一个同学因脚受伤,行动不便时—— B:团委号召参加植树活动时,你该—— C:在公共汽车上,在你的座位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你该—— 学生讨论回答,引出第一个目题: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为什么法律鼓励的,我们要积极去做?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组抢答: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做的行为还有哪些?学生可以从保护环境、讲究卫生、节约能源、从事各种公益活动等方面回答。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3、组织课堂活动:夸夸我们自己。 请学生分小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现学校、班级同学中积极做法律鼓励做的事情的相关事例及行为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同学中这些行为给予赞扬和鼓励。 4.读教材中第19页某中学地理环保小组的环保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编者提出的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法律要求做的,必须自觉去做。否则就

11

要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引出第二个目题: ——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5、组织课堂活动:看谁答得多 结合图片,分组抢答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做的行为还有哪些? 6、阅读教材P21案例回答:受到法律的制裁是贾某、姜某的初衷吗? 他们为什么会触犯法律?我们从中受到什么警示? ——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课堂活动:看谁说的多。我国法律禁止做的行为还有哪些?学生分组抢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和最根本的人身权,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能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辨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不危害别人的生命健康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和最根本的人身权,受法律保护。

教学难点:增强权利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导入:白云学校是一个美丽的校园,昨天下午我逛校园时,正遇到放学,非常热闹。这让我想到我的学校,放学时也是这么热闹。在校门口我随手拍了两张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两张照片:《真好吃》和《哥俩好》) 师:熟悉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相类似的场景? 生:举例(师:副板书) 师:回到照片上,小吃摊的东西吃了可能有什么后果?可能是什么导致的?生说。 师:这对哥俩这样的骑车方式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状况? 生说。 师:那这些场景呢?(指着副板书) 生说。 师小结:这些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在这里也许你会觉得很好吃,也许会与同伴玩得很开心。但就是这些简单的事情很可能威胁到我们的健康与生命。 (板书:生命、健康) (过渡):据我所知,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而受伤住院或在家休养的,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他们的心声吧! 问1:当时什么情况?这段期间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方便? 问2:这段期间有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但没能够做成的? 问3:当时的心情如何? 问4:听到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述,你有什么感受? 生答。 师小结:生命与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板书:宝贵)为此法律作了专门的规定: 《宪法》第71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13

可见,法律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生命健康权。 (板书:生命健康权) (过渡):其实生命健康权是人身权利的一种,我们下面来认识一下人身权利。相关链接:人身权利 教师解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健康强壮的体魄,有着充分的自由,要有自尊地生活,这些最基本的权利就是我们所说的人身权利。 问:在这些权利中,哪个权利最重要? 追问:一旦我们的健康受到伤害,可能会失去什么? 生说。 师:生命健康权既是享有其它权利的基础,也是参加活动的基础,可见生命健康权是最根本、首要的人身权利。 (板书:最根本、首要的) (过渡)生命健康权如此重要,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活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生活中侵害我们生命健康权的真实事例、新闻。(抽几个追问一下当时的感受、想法。) 生说。 师过渡:这些行为真令人愤慨啊!那老师也选取了几个最近发生的事例,大家来看一下。 1、三全、思念、湾仔码头三品牌的水饺被检出可引起肺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一醉汉驾车把行人撞伤。 3、小博士幼儿园接送车是一面包车,只应载9人,实际搭载了64人。 4、医院一护士将活婴当成死婴丢弃致婴儿差点丧命。 问1:你如何看待事例中的这些行为?(生答得违法行为、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的行为等) 问2:这些行为都触犯了什么法律?(逐个讲一下,点到为止) 师过渡:其实除了同学们讲到的这些法律,还有其它的法律也在维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结构图片) 总结过渡: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法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板书:法律保护)那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的呢?我们就跟着小石来体验一下吧! 小石,14岁,父亲因工伤常年躺在床上,母亲不堪劳累离家出走。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很贫困。 师:小石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如果你有能力,你可能用什么方式帮助小石?生答。 村上的小煤矿业主王老板出于同情,安排小石在矿上捡煤渣,每天中午负责下井给工人送午饭,出于照顾每个月给他1000元钱。 师:你认为王老板这个人怎么样? 生答。

14

该地的劳动监察人员在巡察时,发现了小石。执法人员当即要决定对王老板处罚,王老板大声说:“他家里苦,我出于同情给他安排了非常轻松的活,工资也不低,我在做好事啊,为什么还要罚我?” 师:你认为王老板该不该罚? 生各抒己见。 (过渡):同学们都讲出自己的观点。那我们来看看王老板的行为对不对,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二条规定: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 师:小石属于童工的范畴吗? 生判断说明事实依据。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师:法律的规定可能出于怎样的考虑? 生答。(年纪小,这个年龄阶段站在读书、身心健康发展等)(板书:特殊保护)师:那王老板行为对不对?要不要处罚? 生答说明事实依据。 师:非法使用童工是严重摧残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并且殃及民族兴旺大业的违法行为,法律严惩这种行为。 问:在小石的经历中,你有什么感受?(生答得我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也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法律对未成年人以特殊保护;法不可违等) 过渡:王老板因为行为不合法而被法律处罚,而小石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石的经历被1818黄金眼“2011年彩虹计划”宣传,当地中学承诺”零收费,并补助生活费”,甚至有好心人愿意帮扶直到大学,小石又回到了学校;村里也为小石家申请了低保户,每月能拿到500元保障金。小石的脸上又有了纯真的笑颜。 师:在这里小石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得到了什么关爱? 生答。 师: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老师借助板书对全课作总结。教师寄语: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体验权利,感受法律,依法做人。 教学反思:

15

(第二框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增强学生的义务观念。 2.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增强判断危害生命健康权所造成的危害的能力;提高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3.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明确每个公民负有不得侵犯和危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正确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 难点: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课前2-3分钟教师播放《生命如此美丽》短片。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材料: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规定: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党和国家号召我们:“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说明了国家非常重视公民的哪项人身权利? 2.学生阅读,齐答。 3.教师: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首要的人身权利,我们应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呢? 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明理篇人具有社会性 活动一 体验活动我是谁 1.教师发给学生一张纸;出示体验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教师可先简单示范。 2.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角色写出至少5个“我是谁”;大声说出“我是谁”。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角色,也承担着很多的责任,因为生命具有社会性,生命一旦诞生,就具有社会责任。我想说我们的生命其实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 3.教师播放视频《儿童溺水,父母悲痛欲绝的场景》;观察全班学生。

16

4.学生观看并谈感受,不珍爱生命健康权的危害。 过渡:当一条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他给父母留下的是永远的伤痛? 教师:注意自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第二环节践行篇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活动二 各抒己见我的好做法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有哪些好做法? 2.学生小组交流班级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走近学生,积极成为参与者;适度点拨评价,予以肯定。 4.总结学生发言。其中:强调正当防卫条件。 5.播放互动视频《蹦踏踏蹦踏》;学生看视频,听音乐节奏,一起动起来。 6.学生谈活动后的感受。 第三环节践行篇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 活动三 心的呼唤爱就在身边 过渡:我们必须要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不仅如此,我们在积极行使自己生命健康权时,还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1.伴随歌曲《我和你一样》,教师播放《爱就在身边》短片并解说,创设氛围。 2.引导学生交流:受人关爱的体验。 3.教师倾听,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活动四 合作探究远离暴力关爱生命 过渡:多一点爱,世界就多一缕阳光;多一点爱,世界就充满希望。但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1.多媒体出示甘肃校车案(图片);药家鑫案(图片); 2.多媒体出示校园暴力事件:《小君和小哲的故事》教材29页,分析问题: (1)此事给小君小哲及双方家庭造成什么后果? (2)“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者受制裁”。结合这两句话,谈谈此桩惨案如何避免? 3.学生小组交流探究,交流。 4.教师小结:每一个人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公民,我们应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与人相处应懂得宽容、调控情绪,关爱生灵,远离暴力,做一名即遵纪守法有助人为乐的人。 三、收获平台 1.出示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知识点,梳理知识。) 2.课堂巩固练习。强调: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当别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应

17

该见义勇为,但更应该见义智为,在维护他人生命健康的同时,还要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3.教师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谈收获; 4.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5.师生共勉:生命健康是可贵的,践行生命健康这就是爱,一种可以传递的爱,爱可以使我们健康,使我们快乐,让我们温馨。 板书设计: 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 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教学反思:

18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提高 依法维权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重点难点:

重点:公民的人格尊严、名誉权受法律保护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案例导入 讨薪的辛酸:老板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干涉下,给打工小佳2520元工资是半袋五角、一角硬币,撒在工厂门口,指着小佳的鼻子说:“这就是你的工资,自己去点吧。” 思考:你如何看待该老板的做法? 师引入主题 二、 新课互动 4.1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板书) 【温故】人生而平等集中表现 人权内容 【问题导读】1.人格尊严不可辱 ? 人人都有人格尊严权吗? ? 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表现各是什么? ? 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内容)是什么? ? 侮辱人格尊严权会有什么结果? 生:预读P34-35“相关链接” 找出上述问题答案。 ① 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表现 含义:享有-----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表现:自尊与他尊 ② 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内容)------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 ③ 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后果(板书) 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法律责任 【说一说】“违法犯罪分子的人格尊严不受法律保护。”这个观点正确吗?

19

·未成年人有人格尊严权吗? ·你能找出同学间不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做法(不允许指名道姓)。 结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问题导读】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 什么是名誉?良好名誉有何作用? ? 良好的名誉取决于什么?侵犯名誉有什么危害?(法律保护公民名誉权利的原因是什么?) ? 名誉权含义及表现各是什么? ? 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是什么? 生:阅读P35目题-39 找出上述问题答案。 ①名誉的含义及良好名誉作用(板书) 含义:品德、才干、信誉等 客观的社会评价 作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获得经济利益。 ②良好的名誉取决于什么? 个人的良好表现。 ③侵害名誉行为的危害性 不仅践踏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且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破坏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 【说一说】怎样获得良好的名誉? 生答:(1)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2)以实际行动争取好名声,珍惜好名声。 (3)主观努力追求一个好名声,弘扬中华民族看重名誉传统美德。 【议论纷纷】小明污蔑大江作弊一事 思考: (1)假如你是大江,遇到这 种情况,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2)你同意大伟、小辉、小敏三名同学看法吗?说明理由。 (3)品德优良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 (4)大江的说法给你什么启示? ④名誉权含义及表现 含义:依法享有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侵害的权利。作用: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名誉权主要表现: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讨论】小林“动口不动手对吗?为什么? 结论: ④ 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 侵权形式:侮辱;诽谤 后果:既侵害他人人格尊严(不尊重他人、损害他人名 誉),又是损害自己的形象的不道德行为。 轻则受到道德的谴责,重则承担法律责任。 【学以致用】 材料中的行为侵犯了小华和同学的哪些权利,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P39活动) 拓展: 当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公民应该怎么做呢?

20

依法维权: 公民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害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如因非法侵害造成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民事责任 ) 三、 课堂小结 人格尊严不可辱,我们在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 板书设计: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人格尊严不可辱 人格尊严权的含义、表现、内容、侮辱的后果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①、名誉的含义、良好名誉的作用、侵犯名誉的危害 ②、名誉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及后果 教学反思:

21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学难点:

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见教材P40页材料) 议一议: ①齐为什么如此在意自己的照片呢?②你认为小路的想法有道理吗? 教师讲述: 因为齐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在一定意义上说,照片代表着齐齐,齐齐和照片合一,正是肖像与人格的不可分,使齐齐如此在意其照片。如果小路没有认识到肖像与人格的密切联系,需要关注自己的形象,那是她的片面。但她的想法是不必不过分关注外表,而应该把精力用在正事上。 2、板书框题: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二、讲授新课: 1、我有肖像权 (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板书)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每个人都有一张不同的面孔,以此区别于他人。所以,肖像再现了个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的标志,所以,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22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41页) 想一想: ①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②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 (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板书) 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板书) 侵权表现: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因在挂历上等;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42页) 想一想: ①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②丽丽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维护自己的肖像权(板书) 2、维护姓名权 情境活动三:集思辩疑 呈现材料——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想一想: 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 教师讲述: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那么,什么是姓名?姓名与个人的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的内容有哪些? (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板书) 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姓名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姓名与每个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着密切联系,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例如,我们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现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教材P43页) (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按教材P43页第二段简述)(板书) 法律赋予姓名权的原因 姓名权的含义 不得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23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44页)想一想: ①张楠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②受害人应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3)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板书) 冒用、盗用他人姓名权,是侵害他人姓名权的具体表现。无论是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 板书设计: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1、我有肖像权 (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 (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 (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4)维护自己的肖像权 2、维护姓名权 (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 (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 (3)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教学反思:

24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观看美国大片《国家公敌》。

学生:寻找影片中哪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隐私权?同学间可以相互先议一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1.情景故事导入——“隐私知多少”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小隐说,这事一定要告诉老师。思思同意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设问: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组织讨论,引导学习什么是隐私,哪些属于隐私等,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2.情景故事二——“隐私就是丑事吗?”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班来了个新同学小红,小隐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她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可小红说,这是我的隐私我现在还不想告诉你?于是有同学给小隐打抱不平地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们说。”设问:①“隐私就是丑事吗?”②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处理这一议论? 教师行为:故事描述,引导分析,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隐私意识和态度。

25

教学建议:老师在第二问中,可以设置A:小红告诉了同学想知道的情况。B:小红就是不告诉同学。让学生在选择中去学会分辨、学会思考?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隐私。 3.情景故事三——对照影片,联系现实 活动内容:故事延续——小隐看了美国大片《国家公敌》之后,对影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要与大家讨论:①犯罪行为被别人用隐性摄像机拍到时,拍摄者是否侵犯了他人隐私,是否该把录像带还给犯罪行为人?②影片中的主角罗伯特?狄恩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的败类、家庭的破坏者,都是因源于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现代科技让我们的个人隐私越来越没有了?③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利用现代科技可能或已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④我们为什么要制止这些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教师行为:教师可先抛出①、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某些具体行为进行辨别分析;然后问题③让学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问题④让学生感悟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后两问都是对内容的深入。 4.情景故事四——“600明星电话曝光”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最近上网看到以下一则消息:某一黑客黑了一家经纪公司的电脑,并把600名明星的电话号码公布在了网络论坛中,造成众多明星纷纷接到不明电话的骚扰。而自称是“黑客高手”的人士说,这一切不过是他们的一场恶作剧游戏。设问:①该黑客是否构成侵权?侵犯了明星的什么权利?②什么是隐私权?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通过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隐私权;然后可以让学生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思考,自己尝试界定。最后再重点点明隐私权的内涵,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5.情景故事五——“要不要开门” 活动内容:故事续——夜深了,天气很冷,小隐一家人睡得正香。这时,公安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现在他们要求小隐家开门接受检查。?? 设问:①你认为小隐爸爸要不要开门?说一说你的理由!②与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隐私权还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的具体内容;出示相关法律,明确我国宪法和刑法对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具体规定。 6.课堂辩论——“是爱?是侵权?” 活动内容:生活中常常有老师或者父母拆开未成年学生、子女的信件,他们强调这是因为他们有教育、保护我们的责任。你是如何看的呢? 教师行为:呈现生活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引导学生

26

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并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建议:围绕“是爱?是侵权?”的辩论,教师可以呈现两种观点给学生提示,如:A.父母、老师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他们做得对; B.我们的隐私是第一位的,父母没权利干涉。围绕这两种观点进行辩论,可使得辩论更具体明确,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父母、老师的行为,学会正确对待并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反思:

27

(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并探索出保护隐私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尊重隐私的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隐私权。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教学准备:

教师:寻找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并制作好教学课件。学生:①课前(网络)搜索一个有关隐私的故事,并谈谈你的看法。②针对课前的预习内容,请给大家设计一个思考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1.情景故事一:“QQ号的密码” 活动内容:用自己拍摄的影音资料——琳琳最近一段时间,一回家就上QQ跟网友聊天,妈妈看到后,她就马上关掉。开学近一个月来,老师反应琳琳学习不是很认真,成绩退步得很快。妈妈对此很怀疑,坚持要看女儿的QQ聊天记录,要求女儿告诉自己QQ密码。辨一辨:A:把密码给妈妈看;B:不给妈妈看。 教师行为:呈现资料,组织辩论,适时地给以引导和点拨。如,逆反心理会给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带来不愉快的体验。 教学建议:本环节的辩论既可从监护人、年龄等角度谈;也可从琳琳保护自己隐私权的角度看,从而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在两难问题中学会明辨是非,尝试做出正确选择。老师也要给以适时适当的指导,这正是为学生提供解决两难问题的有效调节方法,可增强学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故事二:“我想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 活动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出现——琳琳为人热情,好朋友很多,小雪就给她看了QQ聊天记录。琳琳知道了好朋友的很多秘密,可是她却说“我心中藏不住秘密,很想告诉我的另一个好朋友,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设问:你们说她应该怎么办?A:告诉别人;B:不能告诉别人。 故事连接——琳琳最终告诉了好朋友真真,真真又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于是??,你如何评价琳琳的行为? 教师行为:呈现故事、设疑启思、组织辩论、适时引导、明理学法。 3.情景故事三:“我需要你的帮助”

28

活动内容:配以图片或漫画——琳琳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看到了以下一些生活中可能涉及隐私的问题,请你帮忙判断一下,哪些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哪些不是?并选择两项进行剖析。①“你有过男朋友吗?”“体重多少”“身高多少”??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了这样的“拷问”。②“日记教学”,老师要求学生上交自己的日记用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③李某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发现有4名实习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④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法院对其进行了公开审理。⑤妈妈刚要到取款机前取钱,发现有一个人正在输密码,琳琳马上拉住妈妈的手说“??。”说说你生活中看到、遇到的有关隐私的事情,或者你已经感受到的伤害。 教师行为:呈现资料,分组讨论,参与合作,并给以适当的指导。 4.情景故事四:“校长拆了我的信” 活动内容:以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有一所学校,在圣诞节时期,收到了很多的贺卡和信件,校方认为应该提倡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反对过洋节,同时觉得过多地信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于是截留了学生的信件与贺卡,校长在学生集会的时候,点明了校方这一行为的目的,并把信件最多的同学小童的信当场拆了开来,还念了几段,要求大家专心学习。而小童从此却成了全校同学嘲笑的对象,整日神经紧张兮兮的,你说小童怎么办?设问:①校方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②请你给这个故事设计一个结果。 教师行为:讲述故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给故事设计一个结果并加以呈现,对学生设计的结果给以一定的评价。 5.合作探究:——“给隐私一个自由的空间” 活动内容:小组合作,当我们遇到隐私及隐私遭到以上的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 合作探究一:保护隐私,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合作探究二:保护隐私,我们的建议与思考? 合作探究三:(可以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29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第一框 知识助我成长)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教育的含义、作用;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地位;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要采取各种合法的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履行自己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帮助学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教育的作用

2.难点: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教学准备:

相关材料和图片的收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学识”接力(通过学生游戏活动初步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入新课学习)。 教师:1.要求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以“学”字打头进行成语或名言接力。2.接力中断后,多媒体展示课件:学无止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海无涯苦作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永远不晚;学富五车?? 学生:1.思考后开始接龙游戏。2.学生谈对“学”的感想,表达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见解。 过渡:咱们都知道学习很重要,可以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 板书:知识助我成长我们享有受教育权 环节一知识与教育 (通过数字计算能使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学生深刻又透彻地认识“知识与教育的意义”) 多媒体出示资料: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使我国每年增长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1998年6月24日中国首次对农业科学家品牌评估结果揭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价值1008.9亿元。 设疑:以每人一年消费300公斤粮食为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每年可以养活多少人?对“袁隆平1000亿元人民币”,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1.讨论你发表自己看法。感悟“知识改变生活”。2.阅读教材第58-59页。 (1)讨论: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

30

(2)学习理解:教育的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1)教育的含义(2)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板书: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过渡:既然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对民族对国家这么重要,我们该做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教育权。 环节二受教育权 教师:1、出示案例——(小余的困难,见教材60页)2、设问: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处理。 学生:1.学生借助教材实例分析“受教育权的意义”2.同组讨论,探究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板书: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 过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为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国家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同时,着力发展义务教育。那么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哪些特点呢? 环节三义务教育含义及特征。 (通过教材上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受教育是权利更是机会) 教师: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1页案例2.设问:小丽爸爸的话有无道理?老师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1页正文,引出义务教育的含义,组织学生思考。 学生:1.阅读案例,生生互动,展开交流2.学习61页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积极讨论解决小丽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点评。 板书:义务教育含义及其特征 过渡:我们了解了义务教育的相关法律知识,那么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吧。 分析案例,认识保障(案例教学使学生思维活跃;教会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保障作用)。 教师:1.展示“小陶辍学”案例,组织学生剖析。2.总结提升义务教育的意义。 学生:1.学生阅读案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2.认识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教师:总结提升义务教育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评,自我教育;互谈收获,分享学习的快乐;将学生的道德情感推向高潮,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1.自评,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组内互评本节课中小组成员的表现。 教师:总结全课并提出希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和学问探究的能力)。 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我们更加明白教育可以促进

31

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受教育是一种基本权利。我们一定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希望大家努力学习,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认真总结本课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一框 知识助我成长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含义及特征 教学反思:

32

(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采取各种合法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重点难点:

维护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知识助我们成长这一节。知道了只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使我们的个人素质、人生价值得到提高,社会文明才能得到进步。 问:请问一下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得到知识? 上节课学到: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受教育的机会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人都享有的权利。 例如在封建社会,能接受教育的是贵族的子弟官宦人家的孩子,象太学、国子监等都是贵族的学校,上不了太学、国子监的地方乡绅可以把老师请到家里设立私塾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特地为一般的百姓办的学校是很少的。 问:为什么穷人受到教育的机会这么少呢?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老百姓是被统治的阶级是很低下的,不配拥有教育的机会,让百姓学习知识说不定还要捣乱。 但是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就不一样了,现在每个公民都享有权利受教育,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生长和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护公民的这个权利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还出台了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教育法》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的原因是我们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象P62上的材料。小梅的爸爸就以小梅是女儿,将来会嫁到别人家,上学浪费钱为理由侵犯了小梅受教育的权利。 问:如果你是小梅在你们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 小梅找老师来帮助自己,除了找老师外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方法。 (小讨论) 方式二:自己自己跟父母说明受教育的重要性。

33

方式三:社会舆论利用社会舆论来教育自己的父母。 方式四:法律把父母告上法院,通过法院来强制维护自己的受教育的权利。 备注:用法律的手段把父母告上法院的这种方式就是书上说的诉讼方式。通过自己说服父母或者找老师、社会舆论等方式都是非诉讼的方式。 如P63材料。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整体受到教育权利上的侵犯是,我们都可以用P62上的方法处理。 我们找老师反映,通过老师象学校领导反映,让校长出面处理,要是处理不成功,就利用社会舆论来报道这样的不法事实,还是不把寺庙搬走的话就只有告这些村民,通过诉讼的手段来强制解决。 问:是不是我们维护了我们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就算是履行了受教育的权利了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 我们是个大国,人口有14亿的人口,想普及义务教育是很不容易的,要真正的履行九年义务教育就更难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履行涉及很多的方面,学生、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方面缺少一项都不可以,缺少任一项义务教育就成为空谈。 具体分析 1、家庭 父母在孩子6岁是就应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是法律强制对家长的责任。一旦有父母不愿意或者没有钱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的话我们就是想接受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是吧?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有知识有学问,以后能有一个好的前途。 (联系P63的小材料三) 2、学校 学校提供了老师、教室、操场。学校的这些人力、物力来自国家的教育支持 (联系P63的小材料二) 3、社会 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在学校周围开网吧、游戏厅、舞厅、寺庙、工厂不要招应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为偏远的山村捐钱、捐物、建希望小学。发动青年志愿者自愿到落后地区服务。(联系P64的材料) 4、自己 问:学生才是受到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的重要的部分,作为学生在履行教育义务是要作到哪些要求呢? (请同学回答,答案在P64最后一段) 1、认真履行按时入校的义务。

34

(6岁上学) 2、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退学。(九年义务就是要上满九年。教育义务是不可以放弃的一个义务。) 3、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重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联系P65材料) 小结: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是这个权利的履行是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就算是我们入了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因素会侵犯到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使我们的义务没有办法完成。我们的学习机会是多么难得,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机会呢? 板书设计: 珍惜学习机会 一、维护受教育权利 1、受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 2。、在受教育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①自己要争取 ②找老师帮忙 ③社会议论 ④法律手段 教学反思:

35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第一框 财产属于谁)

课 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法律保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能力目标:

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自己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重点难点:

重点: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难点: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课时安排: 1课时 共享预案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拾金不昧”。 教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 (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教师: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我们看看这张图片。 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内容: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教师:看到这儿,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 (学生说这个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教师:看来大家是很能辩证地看待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的。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 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

36

王某上了火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钱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教师: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为什么? (支持) 好,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财产的归属问题说起,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财产属于谁”这一课的内容。 板书:财产属于谁 二、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要想理解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 教师: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法定节日)?(学生回答) 教师:春节期间大家一般可以收到多少压岁钱?(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好。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了1000元压岁钱,你会如何安排这些钱呢?(学生回答) 教师:你会把这1000元放在哪里?(学生回答存银行) 老师说,看来同学们年纪虽小但却十分具有理财思想。近期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调高了存贷款利率,相信你这时存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教师:如果你去商店看到了自己十分喜爱的物品,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 教师:(找存银行的同学继续提问)刚才你说会把这500元存入银行。如果你过一段时间去银行取钱,钱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的部分叫什么?是归银行还是归你自己。(学生回答) 教师:如果你在报纸上也看到了类似出租车司机李某听到的消息,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 教师:从我们拿到这500元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这500元都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将大家做的这些行为后面加上一个“权”字就是我们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学生

37

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好!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到在我们周围可为我们所有的财产越来越多,刚才有同学说到对家庭财产(家庭中的电脑、电视等)享有所有权。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接到了这样一个咨询电话: 6月初,我花3600元买了一架数码相机。三个月后,我发现相机不见了,经再三追问,儿子说他将相机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学。我找到那位同学及其家长,表示愿以1000元将相机赎回,但那位同学的家长认为:张明是14岁的中学生,不是小孩,说话是算数的,买卖已成交并写有字据,双方出于自愿,哪有反悔之理,不同意退回。请问我该怎么办? 教师: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和第12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根据这些规定,一般情况下,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上述材料看,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只能进行简单的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子的行为能力。因此,其与买方之间的买卖行为应是无效的。 教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下面请看图片,看看这些财产的所有权都归属于谁? (出示图片:学校的桌椅、路边的电话亭等。) 教师:我们如何划分财产归属的种类呢?(学生回答) 我们可以将财产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有哪些呢? (二)公民合法财产的范围 财产范围的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教师:我们看教材第68~69页出示的五种财产占有情况,判断一下哪些应该属于个人,哪些不属于个人?为什么?(学生判断,教师总结) 所谓合法财产是指公民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取得的内容合法的财产。 因此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

38

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这个规定强调合法性。 过渡: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 (过渡:请同学们看家庭盗窃现场的图片) 教师: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了图片中的情形,你的反映是什么?(家中被盗了) 教师:看到如此情景,你接下来会做什么?(打电话告诉家长,或直接打110报警) 教师:由同学们对刚才情景所作出的反映,我感到大家还是很有法律意识的。即在自己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应该说依靠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最有利的武器。 (三)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具体手段有哪些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我们请右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法官,你又会做出怎样的处理?(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上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普遍的做法。 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下面的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播放FLASH──抢劫 教师提问:画面中的开车人遇到了什么事情?(学生回答抢劫) 教师提问:抢劫行为使你的什么权利遭到了损害?(学生回答财产所有权和人身安全) 教师提问:如果该抢劫犯在对你进行抢劫时,恰好被公安机关抓获,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他?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相信大家对他的处理意见是一致的,即交由公、检、法机关依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具体来讲,就是运用刑法这一最为严厉的法律武器对犯罪人进行最有力、最有效的打击,从而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因为这些进行抢劫、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行为的犯罪人,他们的存在不仅会给公

39

民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害,而且还对公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不仅如此,这类实行侵犯财产所有权犯罪的犯罪人,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如果仅用民事手段来解决,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保护作用。因此,国家在规定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同时,还规定了公民可以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教学反思: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xy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