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更新时间:2024-03-09 14: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

“理想国”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 (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 (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 (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

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 、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政治论》、《伦理学》“古代的黑格尔”,自成“逍遥学派” 经济思想:“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财富是达到幸福目的的物质手段的集合;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和交换;认为,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开始,再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最后又过渡到以赚取货币为目的交换,即大商业;为财产私有的辩护;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 家务管理 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

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1

第二节 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

概述

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

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法学家的经济思想:古罗马法学家在加点思想家自然观念的影响下,创立了自然法学说;论证了私有财产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利,把人氛围自由民和奴隶是不可动摇的原则;认为货币是为便利交换而产生的; 一、加图 著作:《论农业》、《起源》

经济思想: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主张把维持奴隶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减少到最低程度;让奴隶不断地工作,对奴隶严加看管,以防止奴隶偷懒和犯罪;在商业活动中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重视发展商品率高的和利于交换的产业。 二、瓦罗 著作:论农业

经济思想:明确把奴隶看作工具;大土地所有者应亲自管理农业,奴隶制庄园应自给自足;在对奴隶的管理上,主张刺激监督人(也是奴隶)执行管理奴隶的工作; 三、柯鲁麦拉 著作:《论农业》

经济思想: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更有利;

在农业经营和效率方面:主张用商品和货币确定农业经营目标,主张农业经营是要注意效率;

认为土地的位置和土地的肥力对农业经营很重要要加以注意;

农牧林等业相互联系应合理结合,农业专业化有利于效率提高,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 公平价格(平均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对古希腊、古罗马经济思想的评价

综上所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都是奴隶主经济学说,其特征都是维护奴隶制自然经济,服务于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第三节 西欧中世界的经济思想

概述

“中世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 君士坦丁大帝被称为西方的“千古一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是经院哲学,被称为“经院学派”; 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的经济思想 著作:《神学大全》

经济思想:财产论:如果没有私有财产,我们将赤身裸体。财产私有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主张财产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属于众人;

封建农奴制度论:依据“自然法”的观点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由神性支配的不变的规律,人类的行为和社会都要服从它;

货币论:货币知识便利交换,不能称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货币是由交换产生的;货币价值认识的二重性,一方面认为货币的价值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另一方面又认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内在的稳定性;

商业论:认为商业是卑鄙的行业,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

利息论:对“放债取利是否罪恶”问题采取了肯定的答复;根据罗马法,把物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叫“消费物”,第二类叫“代替物”,货币属于第一类物品,因此,出借不能收取利息;

公平价格论:成本原则、效用原则、供求原则;

2

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经济思想 一、奥雷斯姆 著作:《论货币的最初发明》,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

经济思想:货币起源是贤明的人未老方便交换而发明的工具;君主拥有铸币权但不是货币的所有者,货币属于社会;货币在流通中磨损过大或者是比价的变更都导致货币贬值; 二、莫利诺斯 著作:《论契约与高利贷》,尖锐批评和谴责了高利贷。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论轮、重金主义、货币主义;晚期重商主义强调“多卖少买”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1、社会财富观念: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财富源泉的观点: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

3、强调国家的作用: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 4、奖励增加人口;

5、生产是创造财富的前提;

6、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做到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中的顺差;

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西欧流行的追求金银的狂热,反映了新型资产阶级对积累货币资本的渴望。 早期重商主义

14、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 代表人物:

一、海尔斯 [英] 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

极力反对当时由于社会上铸造不足值的货币,使商品价格上涨,足值货币流向国外;反对从外国输入商品,特别是反对从国外输入奢侈品和原材料的出口。 二、马林斯 [英]:应禁止金银出口

三、博丹 [法]:提出法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金银数量过多 四、孟克列钦 [法] 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名称。 晚期重商主义也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

一、托马斯?孟;二、柯尔培尔;三、塞拉 著作:《略论无贵金属矿藏国家使金银充足的手段》 柯尔培尔的经济政策

1、一国拥有经营货币的多寡决定着该国富裕程度和军事政治实力; 2、力争外贸顺差是增加法国货币财富的唯一途径;

3、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从而发布条例,并设检察官监督条例;

4、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鼓励本国商品,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但对本国工业所需原材料不加限制; 5、主张发展远洋贸易,对殖民地掠夺;

6、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商业的政策,禁止法国的农产品和其他粮食的输出,并允许同类商品输入; 为什么说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索,但不是科学的:

1、重商主义是最早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2、最早吐露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经济学说;3、最早对资本主义经济起过积极促进作用的经济学说;

3

历史局限性:1、把财富和货币混同,货币同金银货币混同;2、研究对象局限于流通领域;3、国家干预经济的专断性、垄断性、片面性;

局限性的原因:1、处于资本积累时期;2、商业资本处于统治地位;3、中世界的封建思想; 为什么不科学: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不可能揭示本质;

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在英国从配第开始,经过斯密,到李嘉图结束,在发过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基本特征是“研究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关系”,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衣阶级的矛盾。

产生背景:经济:资本原始积累转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产业资本代替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 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得英国思想解放 威廉?配第的生平与著作 著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爱尔兰政治解剖》、《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唯物主义研究法、归纳、抽象

威廉?配第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科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广泛应用“政治算术”的方法 一般经济理论——价值、分配和货币 一、价值理论 贡献:

1、最先区分商品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市场价格),着重研究自然价格;2、最先认识到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决定,二者成正比;3、初步看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4、第一次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并认为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讨论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缺陷:

1、他只注意了对商品价值量的考察,而缺乏对价值本质的科学的分析,不理解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2、没有能够科学地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问题; 二、分配理论 ㈠、关于工资

1、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工资应随货币价值和物价的变动而变动;3、如果工资上涨,则利润将损失; ㈡、关于地租(剩余价值理论):地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

1、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地租;2、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3、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4、土地价格等于一定量的地租; ㈢、关于利息和土地价格

1、认为土地价格等于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把利息看成是货币的租金;2、利息率=地租/地价;认为利息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决定;3、要求利息自由,反对国家法律对利息和限制; (四)缺陷

1、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喜爱工资的实质,吧工资看作是劳动的价格;2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 三、货币理论

1、货币本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货币的基本职能,特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

的职能;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价格总和与货币流通速度; 经济增长理论的萌芽 一、财富观念

配第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做财富的主要源泉。 二、影响国家财富增进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看作一国财富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3、赋税对国家财富增进的影响; 配第以后的英国经济学家 一、约翰?洛克 著作:《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

1、把利息看作是对别人剩余劳动的占有,是剥削收入;认为劳动几乎提供一切东西的全部价值; 2、利息产生的原因是货币分配的不均,即占有权不均等; 二、达德利?诺思

1、第一次明确区分货币和货币资本,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资本的概念;2、第一个正确理解利息的人,认为利息是资本的租金而非货币的租金,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接待货币的供给量;3、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贸易的思想; 三、约瑟夫?马西

1、第一次把利润当成独立的经济范畴栏研究;2、明确提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高低取决于利润的高低;

四、大卫?休漠 著作:《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

提出了贸易差额平衡的学说,认为这种平衡是按照各国不同的经济情况而自然决定的,为自由贸易论反驳重商主义的贸易控制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詹姆斯?斯图亚特

1、提出实际价值的概念,即一国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2、对劳动的两种形式的区分(即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3、对让渡利润的新解释(相对利润vs绝对利润(增加社会财富)) 斯密的著作 《国富论》

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是什么、如何增加国民财富,是国富论研究的中心课题;2、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是贯穿全书的主线;3、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是国富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4、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是私密经济政策和法律主张的出发点和归宿; 斯密的方法论 演绎和归纳

斯密的经济理论和思想 一、分工思想

认为生产率是提高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斯密从分工入手,展开他的理论探讨;人工是人类本性决定的,人类本来就有利己心和交换倾向。 二、价值理论

明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提出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或两种对立的价值规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和商品所能支配、所能购买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 三种收入构成价值:工资、利润、地租共同决定商品价值;

价值规律:由于供求关系、竞争作用,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调节资本主义生

5

产;

三、斯密的货币理论

1、在货币的职能上,更多讨论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 2、说明了货币就是在交换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人人都愿意接受的特殊商品,纸币和金属货币有同等作用; 评价:3、讨论了货币流通的规律和纸币流通的规律; 社会结构理论

1、第一次比较正确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2、划分阶级的标准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 四、分配理论 ㈠工资理论

1、工资是劳动所得但并非劳动全部所得,仅指维持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2、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 ㈡利润理论

1、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本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创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2、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同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构成部分,是价值的独立源泉之一; ㈢地租理论

1、地租是工人劳动多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生产物扣除工资和利润的一部分;2、地租是使用地主土地的代价或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构成部分,因而是价值的独立源泉之一;3、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是这种垄断价格的结果(正确);4、地租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之一,或地租是生产费用之一;5、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五、资本理论

斯密认为资本是财富增加的主要原因;

资本的性质:资本的人与人关系看做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资本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手段的本质;资本的分类: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但没有进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资本的积累:斯密说:“资本的增加,由于节俭;资本的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与生平 背景:

经济:英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工场手工业变为机器大工业;政治:英国政权掌握在土地贵族阶级手中;思想:继承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观点; 李嘉图的著作

《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

1、抽象法,逻辑推理,体现方法论的严密性;2、一元论 李嘉图的经济思想 一、劳动价值论

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稀少性,价值由稀缺性决定;一类是正常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

第一,劳动量和价值量是正比例关系;第二,价值量与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第三,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倍数关系;第四,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不过,他把最坏条件下所耗费的劳动作为社会必要劳动;第五,李嘉图意识到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他认为商品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物化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 缺陷:

1、虽然比较正确的说明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分,但没从交换价值中提出价值,没提出商品二因素学说; 2、虽一贯坚持生产商品所耗费劳动决定价值,但只注重对价值量的分析,忽略对价值的分析,因此把价值看成是永恒的范畴; 二、货币及货币数量论

6

铸造货币的金银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一国所需货币数量正比例流通中的商品额,反比例货币的价值和流通速度;他赞同纸币代替金银,但不能发行过多纸币,否则引起通货膨胀; 缺点:没有研究货币的起源; 三、分配理论 工资理论

认为工资是影响利润的首要的、直接的和明显的因素;李嘉图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商品,提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还提出相对工资的概念;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是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工资的大小,利润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利润的变化取决于工资的变化,后者是原因,前者是结果,变化的方向相反; 地租理论

鉴定地租的含义(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产品);两种类型的级差地租;地租变动趋势是上升的;区分了土地地租和土地投资的利润和利息; 利润理论

利润的双重含义:⑴指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⑵指剩余价值; 其变动趋势是下降的; 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不会引起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出现;资本主义是可以自行调节、不断运行的经济机制;

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

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法国经济学的产生 背景:

1、法国处于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2、法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3、封建剥削,推行极端重农主义; 布阿吉尔贝尔

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重商主义的先驱者 著作:法国详情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及其经济计划 一、土地收益下降的原因 1、消费不足

当时法国消费不足的原因是税收的变化无常和分配不公; 2、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二、财富理论

1、财富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谷物是主要的财富; 2、财富来源于农业特别是土地的耕作; 三、价格和价值理论 ㈠、商品价格理论

1、各种商品的价格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主张以谷物价格为基准来调整各种商品的价格; ㈡、劳动价值论

1、变化不足的市场价格背后存在着“真正价值”,即价值,这种“真正价值”的基础是劳动的耗费;

7

2、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形成价值,只有将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时间按正确比例分配于各个产业部门的条件下才能决定商品价值;

3、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个人劳动时间按正确比例分配于各个产业; 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只从使用价值来探讨价值,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混同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㈢以劳动为基础的均衡生产论 1、各生产部门之间要协调发展;

2、以农业为基础,实现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其学说特征:

1、作为重商主义的对立而出现; 2、重视农业;

3、重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认为农业为基础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是其学说的基本特征; 四、经济改革计划 1、改革税收制度;

2、要求建立谷物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

第三节 坎蒂隆的经济理论

生平和著作 著作:《商业性质概论》

一般经济理论 一、价值理论

提出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这个关于财富的定义一开始就表现出与重商主义根本对立,是进步的;

把任何物品的价值归结为土地和劳动来决定,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和物质财富,把创造价值的因素与创造物质财富的因素混为一谈;还认为物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土地,从而把土地看作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创造价值的一个因素,这是受重农主义偏见的束缚;

提出物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 提出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围绕其内在价值而上下波动,表明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工资理论

注意到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三、货币理论

提出金属的真实价值或内在价值同在金属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和劳动成比例,表明他已接近于正确地理解货币的本质;

考察了货币的起源和作用,认识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 论述了流通货币量增加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的机制;

认为流通货币量的增加与物价水平上涨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 四、利息理论

认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 重农主义思想的萌芽

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 把农业年产品分为:

⑴、租地农场主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主要的和真正的地租;

8

⑵、维持生产的原材料价值和支付农业雇佣工人的工资价值; ⑶、租地农场主的经营利润; 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

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农业年产品如何经过流通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

把租地农场主的全部农产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的1/3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以作为地租;剩下的2/3农产品,一半用作补偿成本、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半是租地农场主的经营利润;这一分析为后来魁奈的《经济表》的制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发; 3、农业生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人数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用来维持生活的资料,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能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度;

第五章 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剥削更加残酷; 2、法国处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3、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自然秩序观念对重农学派产生影响,奠定了哲学基础); 4、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仍统治法国;

重农学派的形成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

马克思称重农学派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重农学派学说的特点 1、“自然秩序”观是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基础; 2、重农思想;

3、重农学派体系的矛盾(重农学派理论的资产阶级实质,却获得封建主义的外观);

第二节 魁奈的经济学说

魁奈的生平和著作 著作:《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人口论》、《赋税论》、《经济表》 研究方法:

“自然秩序”是魁奈及其学派的世界观和和方法论

“纯产品”学说

实际上时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重农学派政策主张的基石; 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农业; “纯产品”表现为剩余农产品;

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纯产品”及剩余价值,农业是唯一生产部门,此观点是片面的; 第一次提出剩余价值来自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流域;

社会阶级结构

1、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9

2、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及其丛书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态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

3、不生产阶级,不结果实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

资本理论

农业资本 年预付,每年预付的资本;

原预付,几年预付一次的资本(有折旧);

魁奈的《经济表》

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假定前提:

1、整个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 2、社会上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 3、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

4、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

5、商品和货币流通只在三个主要阶级之间进行,各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不谈; 6、不考虑对外贸易; 《经济表》的创见: 1、运用抽象法;

2、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

3、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做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在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因素,是为在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

4、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给人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在生产过程的要素; 《经济表》的缺点和错误:

1、片面地把农业视为唯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 2、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能科学论证“纯产品”的真正来源;

3、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 4、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

魁奈的经济政策和主张 1、发展大农业经济 2、整顿税收

主张废除其他赋税,实行只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一种单一的地租税。 3、改革贸易政策

提出发展农业和自由贸易的措施和主张,要求在国内取消各州之间和各州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限制;

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杜尔哥的生平和著作 著作:《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关于商业的重要问题》、《市集与市场》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发展

进一本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阶级,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

10

业资本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更接近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实际情况,反映很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阶级关系;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主要阶级,进行了比较正确的说明; 重农主义偏见;

发展“纯产品”理论,强调这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赐予;

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

杜尔哥的经济政策主张与社会改革

取消了对谷物贸易的限制,在国内实施谷物贸易自由; 取消了对酒类贸易的限制;

重农学派与中国的重农思想的历史渊源

1、作为重农学派理论基础的思想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对自然的敬畏”; 2、作为重农学派重要特征的重农思想更是与中国的重农传统有直接关系; 重农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深受中国“无为而治”论的影响;

第八章 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西斯蒙第在经济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西斯蒙第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产业革命,资产阶级大革命

主要矛盾: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理论前提:不仅继承、修正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也批判了李嘉图的学说;

西斯蒙第的生平与著作 著作:

《托斯卡纳农业统计表》、《论商业财富》、《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社会科学研究》、《自由人民之宪制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 学说的特点:

西斯蒙第一身二任,既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他把道德因素引入研究,他认为正字经济学应以人为本;其目的是研究国民财富和国民享受的关系;研究人民福利

第三节 价值学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

价值学说

把价值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价值,另一种是相对价值;前者是生产品和取得这种产品的劳动之间的比例,后者是生产品与需要这种产品的人们的需求之间的比例。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

同资本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11

第四节 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及原因

把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于收入不足、消费不足,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无限扩大与消费不足;

生产无限扩大的原因:

1、资本主义大生产由错误经济思想指导,把积累财富作为生产目的,而不像小生产以消费为目的,消费有限,而积累财富无限;

2、资本主义分配造成利润不断增长,从而资本不断积累,而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是与需要相适应,而是与可利用的资本相适应,使资本不断积累;

3、资本主义下生产者之间自由竞争,竞相提高生产力,竞相使用机器,都想压倒对方,就要不断扩大生产; 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发生消费不足?

收入及消费的差异决定市场大小,自由竞争的结果使小生产者破产,从而沦为无产者,缩减其收入从而缩减消费,资本主义分配的趋势是不断增加利润,压低工资,导致工人阶级收入和分配减少,这会导致市场缩小,而小生产的生产和消费是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柱。 二、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三、资本主义为什么能继续存在,为什么生产还能无限扩大? 他认为是因为第三者的存在,即小生产者及国外市场; 四、怎样克服经济危机? 1、发展小生产;(他认为小生产者具有无比优越性,不存在剥削情况,主张取消大生产,发展小生产;主张建立以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 2、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他要求通过立法使工人享有权利,称为国家全面干经济的倡导者,同时使他成为第一个与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决裂的经济学家) 五、评价

他的重大贡献在于敏锐地看到了为生产而生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看到劳动人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减少所导致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他强调消费先于生产和国家干预经济,对现代经济学中的凯恩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渊源。

第五节 社会改革设想

西斯蒙第的社会主张改革主张

一、对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批判

对竞争提出严厉批评,对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派反对国家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的主张提出异议,认为自由竞争是违反全人类的利益的,妨碍到的的建立和发展。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西斯蒙第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个人不受自由竞争的危害,保护个人利益,建立法院,制定法律; 对农业人口主张政府支持小土地所有者,对城市人口主张提高其身份地位; 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主张

强调道德教育和改造力量,通过这两者改变人们自私的本性,自利和利他相协调,在保障人们信誉方面行之有效,其经济理论充满人道主义色彩。

英法国点政治经济学的比较

12

同:

1、研究对象: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

2、研究重心和方法: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同时又不同程度的运用了抽象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内在联系;

3、理论本身:两国都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初步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及其对立的经济根源; 4、局限: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说都包含一定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异:

1、产生的方式和阶级倾向不同:

英国的产生不仅早于法国,且其产生还表现出重商主义向古典政治经济学过渡的特点,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倾向;

法国不仅晚于英国半个世纪,而且是以激烈的抨击重商主义、与重商主义断然决裂的姿态出现的,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开始就具有小资产阶级倾向; 2、理论研究的广度和侧重点不同:

英国广泛考察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各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剩余价值的各个具体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做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社会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国际分工与贸易都有深入研究;

法国缺乏系统性,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比较重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的研究;

3、在某些理论问题的认识上有存在对立:

威廉·配第VS吉尔佩尔对财富和货币的看法:

前者重视财富的交换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后者重视财富的使用价值,即物质内容,而仅把货币作为交换的手段,主张取消货币;

李嘉图VS西斯蒙第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 前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自然的、和谐的、永恒的,不会有大的经济危机,对其前景乐观;后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弊病,不能实现自由配置,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因而要对资本主义制度改良; 4、完成的方式和理论归属不同:

英国李嘉图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在资产阶级视野和资产阶级利益许可范围内,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结论并发展到顶峰;法国西斯蒙第以特殊方式结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即怀疑、批评、补充,与此同时,开创了小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九章 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概述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6~17世纪)

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 莫尔 [英] 代表作:《关于最完善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 康帕内拉 [意大利] 代表作:《太阳城》 第二阶段(18世纪)

代表人物: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 摩莱里 [法] 代表作:《自然法典》 (平均分配、禁欲主义)

13

马布利 [法] 代表作:《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平均主义、禁欲主义) 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

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地位 历史功绩: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时期,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说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什么永恒的制度;

2、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且预见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景象,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天才般的猜测和描绘;

3、他们的思想对其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推动了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 缺陷和错误:

1、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

2、认为合乎“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迄今尚未统治世界,是因为缺少天才人物;(主观唯心主义)

3、否认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宣传和示范的方式,使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平实现社会主义;

第二节 圣西门的经济学说

圣西门的生平和著作 圣西门 [法] 著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人类科学概念》、《论财产和法制》、《寓言》、《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信基督教》

《信基督教》是他最成熟的一部著作,标志着圣西门创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成。

圣西门的社会历史观

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有规律性的,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批评许多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历史看成一个个偶然事件的堆积,也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社会制度看成是一种永恒的、一成不变的观点。

他也接受了启蒙学者的错误观点,用人类的理性来说明社会的发展规律。她所说的理性包括理智、科学、道德、宗教、哲学等在内的意识形态。

包含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也带有辩证法的因素。

圣西门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完全是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

造成这些社会弊病的原因是充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的利己主义; 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实业制度”:这种制度是由实业家掌握权力和财产,并使一切人都得到最大限度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社会制度。 “实业家”:包括工人、农民,也包括工业资本家、农场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占社会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没有他们,社会其他阶级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评价:

14

缺陷:

1、仍然保留了私有制,仍然存在着阶级,利润仍然存在; 2、

第三节 傅立叶的经济学说

第四节 欧文的经济学说

第三篇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史

第十章 19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概论

一、产生

概念的由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演变过程中,即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阶段。

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进程和阶段矛盾尖锐的程度,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关系的,是科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 庸俗政治经济学:只在表面的联系上兜圈,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相对立而提出;

产生:庸俗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上产生发展,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对付来自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而产生,前一方面使它必然以反对无产阶级维护资产阶级为使命,后一方面使它必须以解决、缓和阶级矛盾为使命,这种双重使命决定庸俗政治经济学具有辩护性和实用性两大特征。

庸俗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理论自己的

二、发展脉络

1、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和形成):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存的时期

特点:以注释和通俗化的手段,即采取隐蔽形式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修正,使其庸俗化 18世纪末~19世纪20年代:亚当?斯密理论庸俗化 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

19世纪20年代~19世纪30年代:李嘉图理论庸俗化 代表人物: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

2、19世纪20年代~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庸俗政治经济学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特点:公开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用新的辩护术来效忠资本主义制度 代表人物:西尼尔、巴师夏、约翰?穆勒

3、19世纪70年代~20年代初: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自由竞争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而更加庸俗化的时期

特点: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

流派:边际效用学派 门格尔、维色?庞巴维克——维也纳学派(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 ——数理学派 瓦尔拉斯——洛桑学派

克拉克——美国学派 (边际生产力论) 马歇尔——剑桥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

15

新历史学派

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1、代表的阶级利益:都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理论的形成:庸俗政治经济学最初是靠吸取古典政治经济学成分产生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家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庸俗成分分离出来加以发挥,形成系统的政治经济学里了呢,因而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自身的“异化”; 区别:

1、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矛盾、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产物,作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它是新型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思想武器;

庸俗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已尖锐化时期的产物,作为代表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说,它是资产阶级用来欺骗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反对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为资产阶级辩护;

2、研究方法:

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力图讨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和“自然规律”,代表人物在不同程度上都运用了科学的抽象分析法;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限于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或曲解科学的抽象方法,因而不能揭示甚至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规律; 3、理论内容的科学价值:

古典政治经济学固然存在许多缺陷和庸俗成分,但毕竟在科学上作出许多贡献,因而是资产阶级的科学的经济学;

庸俗政治经济学则是从根本上丧失了科学性质,虽然在某些实际材料的专门研究上和个别经济现象的分析上并非无可取之处,甚至提出某些合理的、有价值的观点,然而就其理论体系而言,则是一种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反科学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概述

马尔萨斯是英国早期的庸俗经济学家 著作:《人口原理》、《价值尺度》、《地租的性质与发展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原理》

人口理论

一、两个所谓的公理

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二、两个比率

1、人口数以几何级数比率增加; 2、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比率增加;

三、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增长受自然规律限制,两个比率即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必须平衡,要抑制人口增长,否则会发生贫穷、罪恶; 四、两个抑制

1、积极的抑制:饥饿、战争、贫困、疾病??

16

2、预防的抑制: 道德:不结婚

不道德:不正当节欲 五、评价 科学:

1、把人口问题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问题提出,认为实现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受自然规律决定; 2、确定了生活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长有一定的关系,并提出过剩人口形成是对就业手段的压力; 3、主张从道德上限制人类生殖的本能,节制人口的增长,也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4、其人口论的提出及其发展为社会科学中人口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拓了人口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错误:

1、抹杀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所起的决定作用;

2、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过剩人口歪曲为绝对过剩人口,把造成人口过剩的社会原因说成是自然原因,归罪工人本身人口繁殖过快,从而掩盖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业、贫困的真正原因; 3、两个比率作为论据出现是不能成立的;

4、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是以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为基础,错误根源在于其辩护性;

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1、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和让渡利润作为基础;

2、在价值论上,马尔萨斯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是由 他认为商品价值不仅包含投入的劳动形成的价值,而且还包含另一个价值即利润;

3、利润是由一批只购买不生产的非生产者来支付和实现的,非生产者包括地主、国家官吏、军队、司法、卫生、牧师及教育人员等,这些靠地租以及靠赋税维持的人给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和有效消费,资本家的利润就是从这个阶级中产生的;

第二节 萨伊的经济学说

概述

萨伊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西欧各国庸俗经济学的奠基人。 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1、 首先提出确立研究对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确定研究对象,科学才能沿正确道路发展;

2、为政治经济学确定新的定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 3、为了正确确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必须把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统计学等部门分开; 评价: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提出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以及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科学的主张,并以此为依据,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第一本通俗而系统的教科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普及、发展有一定贡献;

“三分法”

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交换包含在生产里)

生产三要素

1、生产的定义: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效用; 2、劳动、资本、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

17

3、把劳动过程的劳动手段和对象的相互作用叫服务,认为效用就是由生产三要素提供的服务造成; 4、三要素的所有者都提供服务,都生产效用,都是劳动者; 评价: 错误:

1、歪曲了生产的实质;

2、否定了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割裂了效用与一定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 3、不仅把人类劳动与土地资本等量齐观,且抹杀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 合理:

把生产劳动划分为理论、应用、执行这三种是科学的。 ⑴、理论: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科学家的劳动;

⑵、应用:应用科学家的知识而创造新产品的农场主、工厂主和商人的劳动; ⑶、执行:在前两种人的指挥和监督下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劳动;

价值学说 一、效用论

1、价值的基础是效用;

2、效用是由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由土地、劳动、资本共同决定;

3、把三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同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责怪斯密把劳动作为价值的唯一尺度; 评价:

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不同的概念,把创造剩余价值的因素和创造价值的因素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二、供求论

效用 价值 价格 供求 评价:

供求只能影响价格背离价值的方向和程度,不能说明价格波动的基础,用供求论来说明价值,是把问题从生产引向流通,完全背离了劳动价值论; 三、生产费用论

价格决定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购买或租用生产三要素必须给他们的所有者支付的代价,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也就是由工资、劳动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的; 效用 价值 价格 生产费用 三种收入 评价:

生产费用论不过是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的进一步庸俗化。

分配理论

“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 评价:

萨伊离开了亚当?斯密的科学论断,利用其错误观点,割裂工资、利润与地租之间的内在联系,掩盖资产阶级收入的真正来源,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各阶级之间的利益都是和谐一致的。

销售理论

1、把销售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产品只能用产品来支付; 2、提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基本命题;

3、某些产品的暂时过剩是可能的,但整个生产的全面过剩是不可能的(否认经济危机); 萨伊根据上述观点,演绎出以下四个结论:

18

⑴、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就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和需求一起增长;

⑵、每个人都和全体共同繁荣利害想关,一个企业的成功,就可帮助其他企业也能够办得成功; ⑶、购买或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

⑷、仅仅是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提供消费的手段,刺激生产是英明的政策,鼓励消费则是拙劣的政策;

评价:

萨伊的销售理论也被称为“萨伊定律”,它是错误的;

1、理论的前提是错误的,即把销售等同于简单的物物交换;

2、用以解释某些生产过剩的观点,只不过是一种用想象中的生产不足来否认事实上的生产过剩的诡辩论;

第三节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19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界的大论战

针对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存在的矛盾,在英国经济学界围绕着价值概念的规定和价值对资本的关系开展了一场大论战。

一派:以马尔萨斯、贝利和托伦斯为代表的李嘉图学说的反对者,他们利用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矛盾,企图证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

一派:以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维代表的李嘉图学派,他们在和反对者进行的论战中,把李嘉图的经济学说看作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体系,对其存在的矛盾与错误作了庸俗化的解释,从而导致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不成功的尝试 詹姆斯?穆勒 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李嘉图的经济理论,可看作是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通俗本。 对李嘉图两大矛盾的解释:

第一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把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归结为商品和商品的交换;

第二个矛盾,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宣称资本也是一种积蓄劳动; 评价:

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1、他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看作是一般商品的交换关系,从而掩盖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和矛盾;

2、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没有看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还混淆了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

麦克库洛赫进一步使李嘉图理论庸俗化 麦克库洛赫 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 对李嘉图两大矛盾的解释:

第一个矛盾:区分了“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实际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而“交换价值”是以它与其他商品或劳动所能交换到的劳动量或商品量来表示的。劳动和其他商品一样,是一种普通商品,劳动与资本的交换也是等价进行的,二者之间不存在矛盾,从而也不存在利润; 第二个矛盾:认为李嘉图所以不能解决这个矛盾,是由于把商品交换价值只是看作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

19

决定的,而没有把商品在购买或生产后一直到适合于使用前这一段时期内,有时增加的交换价值也看作是劳动的结果所致。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在这个时期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完全夺取了政权;(法国七月革命) 2、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尖锐化;(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3、英法两国政治斗争表明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已降到次要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成为主要矛盾; 4、思想意识方面,当时广泛传播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乡构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 二、进一步庸俗化的表现:

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抛弃以前注释和通俗化的手法,转而采取代替、补充和调和的方式,对自斯密以来的各种经济理论进行混合、折中,从那时起,科学的经济理论讨论探讨就被有意识的、露骨的变化所掩盖,对资产阶级有利或有害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唯一标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

第一节 西尼尔的经济学说

西尼尔生平与著作 著作:《政治经济学绪论》、《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 西尼尔是最露骨的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范畴

主张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以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为限。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

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或限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数的原因,不是由于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就是出于各个阶级中人们按照固有的不同风俗习惯的要求,担心财富可能会不足以适应他们需要的顾虑;

3、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将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可以无限制地增加;

4、假定农业技术不变,在某一地区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劳动,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

上述四个命题中,第一个命题是意识问题;其他三个基本命题,则是观测的问题,是对第一个基本命题的注释。

西尼尔比萨伊更强调之研究实证经济学不研究规范经济学,因而成为纯粹经济学的倡导者。

节欲论(节制)

一、价值及其构成要素(价值论、分配论的中心线索)

1、从分析价值入手,来证明利润来源于节欲,认为价值由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决定。

其中,效用:并不是商品本身价值使用,而是人类主观感受决定的 商品直接、间接所提供的 ;供给有定限:供给的相对稀少性(最重要);可转移性:效用可以一次或在一个期间内转移或转让;

2、节制:是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

20

能够影响商品供给而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的是劳动,节欲劳动是工人对个人安逸的牺牲;节欲是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和眼前享乐的牺牲;所谓工资就是对工人牺牲安逸的报酬,利润就是资本家牺牲眼前享乐的报酬;

资本家的利润分为单靠节欲获得的利息;以及靠劳动和节欲相结合而获得工资、利息的总和即利润; 评价:

掩盖了资本的真正来源和资本积累的实质,完全否认了资本的历史特性,否认资本的积累是以暴力和榨取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来抹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其错误在于抹杀了最初的生产手段也就是资本的掠夺性;

“最后一小时”理论 分析:

1、每一单位的劳动时间都包含旧价值的转移、新价值的产生; 2、混同价值的生产和出现形式(按生产过程实现的)

第二节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第三节 凯里的经济学说

凯里的生平与著作 凯里[美]

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创始人 著作:《社会科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过去、现在和将来》、《农工商礼仪一致论》

在生产费用价值论

1、价值的定义: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以及人们对它的主观评价; 2、在生产费用论:物品的价值由再生产费用决定;

3、物品在生产费用的减少引起物品价值降低和劳动价值提高;

其学说旨在说明随社会发展,劳动的价值或报酬会不断提高,资本的价值或报酬不断下降;

分配理论

核心是利润降低,工资提高

认为地祖师资本投到土地上取得的利息,是利润的一种形式;地租和资本家取得的利润一样,都是合理的,企图证明工人、资本家、地主是和谐的; “阶级利益和谐论”

人口理论

1、认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各阶级利益的和谐不会被人口过快增长所破坏;

2、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违反自然法则;认为马尔萨斯不理解自然生态平衡规律;认为他根据两个阶级得出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理论没有丝毫根据(人口不一定按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不一定按算术级数增加,);反对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限制生产增长的观点;批判他把罪恶、贫困的原因归结于劳动人民、工人身上。

保护关税

把它和阶级利益和谐论结合起来

认为实行国家保护关税政策,是实现人类高度联合的手段

21

第四节 巴师夏的经济学说

巴师夏的生平与著作 著作:《经济和谐》、《经济诡辩论》

服务价值论

1、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是人类全部,而是个人利益即个人欲望的满足,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是人的努力,所以欲望、努力、满足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关于交换

认为交换是社会的基础,交换就是各种服务的交换,以服务换服务的规律是社会的最高规律; 3、价值论

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测定服务的尺度是努力和紧张,即提供服务的人所作的努力是和紧张的程度,以及接受服务的人所免除的努力和紧张的程度; 价值论的评价:

把价值纯粹看成主观的经济范畴,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限,抹杀了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区别,从而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分配论

1、利润和工资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报酬,把利润分解为利息和企业家收入,用“延缓”来代替“节欲”,企业家收入是对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努力和紧张的报酬,地租是地主开发、改良土地时提供服务的报酬; 3、证明经济和谐最有利的工具是“资本规律”;

简析凯里与巴师夏的阶级利益和谐论:

1、巴师夏的和谐论是同经济自由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认为国家干预经济会破坏自然经济和谐,而凯里是将阶级利益调和和保护关税结合,即把国家当成经济和谐的守护神和最后的避难所。

2、在对问题的研究上,巴师夏所提供的不过是一堆只注重形式逻辑,冗长的陈词滥调,而凯里对特殊的经济问题如地租、信贷都进行了独立的、真诚的研究。

第四篇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为人类未来探索的量为革命导师的早期活动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确立

第一节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

22

第二节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的创立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一节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

第三节 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时期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

第十五章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一节 概述

德国政治经济学的特点

1、德国从未同时具备过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德国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庸俗政治经济学,没有古典政治经济学; 条件:

资本主义产生方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公开化;

2、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有历史主义倾向,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 3、具有国家干预倾向(对内:保护国内市场;对外:保护关税)

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

生平、著作和学说特色 保护贸易理论首创者 著作:

《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1、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扶持德国工业的发展史其整个经济学的目的;

2、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应着重探讨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忽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他要用“国家主义经济学”取代“世界主义经济学”; 3、适合德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就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保护关税与生产力理论

1、生产力是财富增长的原因;

2、财富的生产力是指创造财富的力量,包括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评价:

23

他重视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以及基于生产力理论而提出的以保护关税为主,并包括实行专利政策,以保护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科技管理人才,制定经济法律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生产力,是符合当时德国的经济实际,有利于德国工业发展;

2、把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视为生产力这种广义生产理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为以后的生产力经济学提供思想材料,对精神资本的分析是人力资本论的先声;

3、强调国家综合生产力,强调工业的主导作用,强调社会经济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 缺陷:

把基督教王位继承作为生产力的源泉;

保护关税与经济发展阶段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一般必须经过以下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一个国家从原始未开化时期向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和农工业时期的过渡时,对经济发展最有利的政策是自由贸易。到了农工业阶段,则必须实行关税保护政策。

李斯特理论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比

1、古典学派重视一般规律,李斯特强调不同国家特殊性,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于落后的或正在兴起的国家的经济学,要研究各民族自己的发展道路;

2、古典学派把当时国际分工模式看成永恒不变的,李斯特强调历史的发展,强调国际分工模式的可变性; 3、古典学派重视微观经济分析,李斯特重视宏观考察,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强调民族精神、国家组织、法律制度、教育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古典学派强调自由竞争,李斯特强调国家干预,提倡在一定阶段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鼓吹社会改良; 5、方法论:李斯特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法、演绎法,主张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

第三节 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代表人:威廉·罗雪尔 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 《现在和将来的政治经济学》 卡尔·克尼斯 《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罗雪尔的经济学说 著作:《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主要观点

1、否认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普遍的经济规律,推崇历史方法,反对抽象方法; 2、提出种种历史发展阶段,宣扬庸俗的历史主义; 3、攻击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辩护;

特征:

1、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说明一切经济生活的现在和过去的事实;

2、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只有与法律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经济生活作出完整的说明; 3、国民经济学不以研究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单个的国民为满足,而必须结合过去的情况和国民整体进行研究,以获得启示和教训;

24

4、历史的方法不轻易颂扬一种经济制度,也不轻易否定一种经济制度,因为没有哪一种经济制度对所有国名和一切文化阶段是完全有益或者完全有害的。

第四节 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新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9世纪70年代

创始人:古斯塔夫·师穆勒

代表人物:卢约·布伦坛诺、阿道夫·瓦格纳、谢夫莱、毕歇尔、桑巴特

新历史学派的主要经济观点 经济观点:

1、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

3、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 方法论:

历史归纳法(根本方法)、统计学 影响:

1、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思想来源; 2、成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制度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哲学、职能主义的心理学说,着三者的融合。 创始人:凡勃伦 (社会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康芒斯(社会法律学派)、密契尔(经验统计学派)

研究方法:

1、以职能主义的本能心理学说为基础来研究人类行为习惯,及其对社会各种经济制度发展演变的,认为人类本能心理支配人类行为是经济制度发展演变的本源;

2、用历史演进、历史趋势、历史起源方法来研究经济中各种制度从远古以来的各种形态,及其历史进步过程,说明这些制度的变化同其所属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当前社会经济制度的优劣以及变动趋势;

3、依据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哲学来说明制度变迁,强调经济学是一门进化论的科学(错)

4、制度学派是一种激进的经济学说,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缺陷,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改良社会主义(错);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 著作:《有闲阶级论》、《企业论》、《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工程师和价格制度》 经济学说:

1、制度的定义: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实质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2、社会制度演进的动力室人类的心理;

3、人类生活普遍存在两大制度,一类是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制度;一类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的工具供给;前者出自人类的虚荣本能,后者出自人类的工作本能;

25

康芒斯和密契尔的经济学说 康芒斯代表作:《制度经济学》 制度学派第一部系统的著作 密契尔代表作:《商业循环及其原因》

新旧历史学派的异同 一、方法

同:都反对抽象法,主张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都否认存在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认为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同的,因此,用抽象演绎方法不取得任何实际结果,只有对各民族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历史现状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后,才可能用历史的方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异:新比旧更走向极端,它们不仅把历史学派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抽象方法、历史方法向排斥相对立的见解推到极端,而且对酒历史学派没有否定的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也表怀疑,加以否定。 二、对社会经济及其历史的研究和叙述方面:

同:二者都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演化过程,认为现实的一切经济现象都不过是历史上同类经济现象演化的结果。

异:新历史学派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当时已较为发达的统计方法来取得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生理方法,且他们特别强调心理因素、伦理道德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甚至认为社会经济组织不过是受伦理道德规范制约的秩序,而经济范畴不过是心理、伦理或道德范畴的表现。 三、政策主张:

同:都强调国家法律与经济生活有密切联系,反对自由贸易、自由竞争,鼓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异:新历史学派特别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极力宣传国家的找阶级性,鼓吹可以由国家通过法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给各种改良主义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旧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质在于指望国家保护德国国内市场,使落后的德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新历史学派强调国家作用的实质在于抵制、削弱社会主义的影响,并通过德意志的干预实现德国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要求。

历史学派的评价

积极:1、重视历史的实践,从中汲取有益东西以指导实践;2、强调不同国家的特殊性,按国情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3、重视对经济社会的综合有机的研究;4、重视法律、伦理道德因素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一定程度纠正自由学派完全自由放任的偏差。

错误:1、片面强调历史的方法,批评抽象的方法,使经济研究走上另一个极端,实际上他们所作的工作只能称之为科学的揭示规律的初步准备,仅以此为限,只能流于经验主义;2、由于不要抽象方法,缺乏体系和一贯性,往往一边批评古典学派理论,一边又引用古典学派的理论观点;3、具有浓烈的沙文主义色彩。

26

康芒斯和密契尔的经济学说 康芒斯代表作:《制度经济学》 制度学派第一部系统的著作 密契尔代表作:《商业循环及其原因》

新旧历史学派的异同 一、方法

同:都反对抽象法,主张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都否认存在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认为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同的,因此,用抽象演绎方法不取得任何实际结果,只有对各民族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历史现状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后,才可能用历史的方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异:新比旧更走向极端,它们不仅把历史学派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抽象方法、历史方法向排斥相对立的见解推到极端,而且对酒历史学派没有否定的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也表怀疑,加以否定。 二、对社会经济及其历史的研究和叙述方面:

同:二者都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演化过程,认为现实的一切经济现象都不过是历史上同类经济现象演化的结果。

异:新历史学派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当时已较为发达的统计方法来取得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生理方法,且他们特别强调心理因素、伦理道德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甚至认为社会经济组织不过是受伦理道德规范制约的秩序,而经济范畴不过是心理、伦理或道德范畴的表现。 三、政策主张:

同:都强调国家法律与经济生活有密切联系,反对自由贸易、自由竞争,鼓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异:新历史学派特别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极力宣传国家的找阶级性,鼓吹可以由国家通过法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给各种改良主义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旧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质在于指望国家保护德国国内市场,使落后的德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新历史学派强调国家作用的实质在于抵制、削弱社会主义的影响,并通过德意志的干预实现德国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要求。

历史学派的评价

积极:1、重视历史的实践,从中汲取有益东西以指导实践;2、强调不同国家的特殊性,按国情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3、重视对经济社会的综合有机的研究;4、重视法律、伦理道德因素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一定程度纠正自由学派完全自由放任的偏差。

错误:1、片面强调历史的方法,批评抽象的方法,使经济研究走上另一个极端,实际上他们所作的工作只能称之为科学的揭示规律的初步准备,仅以此为限,只能流于经验主义;2、由于不要抽象方法,缺乏体系和一贯性,往往一边批评古典学派理论,一边又引用古典学派的理论观点;3、具有浓烈的沙文主义色彩。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eu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