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和间接融资现状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10 07:19: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和间接融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源融资 间接融资

论文摘要:融资难是新时期困扰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它已成为影响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对融资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内源融资现状和间接融资现状的全面分析,以期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启示。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当代经济生活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对任何

国家而言,其作用和地位都不可忽视。在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满足居民多样化及个性化需求、培育优秀企业家、进行局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3%的工业增加值、62%的GDP,占有金融资源却还不足1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并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因此,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二、内源融资现状:

内源融资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一个重要渠道,有着融资费用低、效益高的优势。因此,忽视内源融资,企业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在国外,就中小企业而言,内源融资占有绝对的比例,除日本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基本上都占其融资总额的55%以上 ,其中美、英达82%以上

,而且这一比例还在进一步加大。从20世纪70~9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的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占全部融资总额的比例不断攀升,美国由62%上升到82.5%,英国由58%上升到68.7%,德国由53%上升到65.8%,就连实行银行主办制的日本,也由29.5%上升到49.6%。但在我国,内源融资的比例过低,只有企业融资总额的30%左右。

三、间接融资现状: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来源相当一部分来自银行。但商业银行目前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四大政策性银行,它们的服务对象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因此,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取得贷款是比较困难的。从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月公布的当年金融统计资料来看,截止到2003年12月第,全国共发放短期贷款74 294.9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1058.8亿元,仅占1.43%。由此看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是严重不足,就目前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间接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依靠银行

实际上,间接融资不仅指银行贷款,还包括票据贴现、租赁融资、基金融资等方式。但在我国,在这几种间接融资方式中,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滞后,尤其是中小企业极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的;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和经营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通过租赁进行融资的也极少;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新生事物,只有少数高科技中小企业可以利用

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银行贷款则由于服务品种多样,手续简单方便快捷(相对而言),成为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

(二)银行贷款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较为发达,中西部落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部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经营质量

较好,银行愿意向其提供资金;而中西部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差等原因,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三)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较难,获得的资金量很少

实际上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很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 上存在这个问题。造成间接融资难的原因,各国国情不同原因也有所不同,在我国间接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银行思想未解放,对中小私营企业尚存偏见。

2. 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3. 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小,风险激励机制不健全。 4. 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5. 信用担保体系尚未确立,缺乏有效的手段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能力。 6. 银行的抵押担保信用条件,让中小企业难以实现抵押担保贷款。

7. 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存在问题。经营风险高、信用观念淡漠,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 8. 与大企业互动关系不强,难以利用 大企业的商业信用。

此外,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方向作了重大调整,实行抓“两头”战略,即一头抓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另一头就是面向个人的消费信贷。因此,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基本建设和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呈不断下降趋势。 就上述问题来说,许多

中小企业存在的管理者素质差,管理财务等制度不健全,也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际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中小企业欠息严重,呆账、坏账比例偏高。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放贷时顾虑重重,谨慎对待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影响了健康成长的那部分中小企业对贷款的合理需求。以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市分行为例,截至2004年6月,与该行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有5684户,欠息有3122户,欠息额占该行欠息总额的64.8%;不良贷款占该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8.5%。其中有43户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占改制企业的46%,涉及贷款本息13亿元,严重危及了该行贷款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胡小平.中小企业融资[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陈晓红等.中小企业融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及结构问题实证研究,2002年12月. 〔4〕胡援成.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与思考.管理世界(月刊),2004年第4期.

〔5〕熊国保,郑玉洁等.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及出路.企业经济,2004年第8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m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