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0-02 23: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题

1.周代的文化特征?

第一,宗教思想上。神、帝、上帝;祖先神宾于帝;上帝、祖先,后祖先与帝,慢慢开始结合,形成一元神;君权神授。

第二,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的修正。继承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惟命不与常”观念的出现;保留上帝,侧重人事,神人两全;依德求民主;以民情视“天命”。

第三,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尊天是利用天命为统治服务;敬德强调统治者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保民是民本思想;慎罚就是以德为主,刑为辅。

第四,天子独尊的思想。君权神授,把天子当作自己的祖先,天子则是代天行事,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五,周公制礼作乐。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二是宗法制度。三是丧服制度。四是庙数制度。

第六,礼乐文化。礼包括五礼:吉礼,祭祀求福的活动;凶礼,包括丧礼,荒礼,诸侯间相互救助的礼节;军礼,对军队建置与管理的制度;宾礼,天子与诸侯接待宾客之礼;嘉礼,饮食、神龛、庆贺婚姻等美好节日的礼。礼反映等级的差别。乐,反映对等级差别的确定,用乐来确定等级差别,具有调和作用,把冰冷的等级差别融入温情的氛围中。 2.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法家的思想?

(1)孔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陬邑人。

政治思想:一是提倡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内圣外王、以德化民)。

二是提倡礼(强调对民众外在的约束作用,将道德和政治结合、使道德成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一是提出以“仁”为核心,它是道德意识,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爱人”是“仁”的核心内容,“孝悌”为“仁”之本(推己及人),“忠恕”为人亡之“道”(一种比较积极的方式,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相对消极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是不害人,恕还有宽恕之意,古人提倡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二是克己复礼,要求民众要克制欲望,以礼而行。

教育思想:一是以教育作用为主,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之基,为政之本,对个人来说道德、意识和知识技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二是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三是教育目的是成仁、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四是教育内容,有四教文、行、忠、信,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五是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启发诱导。

天命观:首先孔子继承了之前的天命观,带有人格与自然倾向。

鬼神观:敬而远之,回避,怀疑的态度(如:未知生,焉知死,回避态度)。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舆,战国时期邹人。

第一,“人性善”说。按照孟子的说法,统治者将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运用到治理国家方面,就是“仁政”。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根源于人固有的善性。人的善性,孟子也称之为“良知”、本心”或“良心”。

第二,“仁政”说。孟子的“仁政”说思想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不仅有理论基础,而且有必须遵循的“推己及人”的原则,这就是“举斯心加诸彼”,将自己的良心运用到治理国家上,实行仁政。“仁政”说还有细化“推己及人”的三个根本思想。

1

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孟子提出了君权“天受”和“民受”论。其次,在治理国家的方式上,孟子提出“以善养人”、“以德服人”的原则。再次,在君民、君臣关系上,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主张。

(3)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 第一,“明于天人之分”。根据夏、商、周三代的宗教思想,人们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天如何如何,人便如何如何,人效法天,与天一致,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路。

第二,“解敝”说。荀子有丰富的认识论思想。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有认识能力,客观事物有可以认识的“物之理”。

第三,学习思想。荀子的学习思想对于人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了丰富而生动的描述,这是荀子发展孔子思想的表现之一。

第四,“人性恶”说。人性论也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孟子相反,荀子提出“性恶”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第五,“明分使群”说。荀子很重视礼法制度的建设,并且将礼法制度建立在他人性论的基础上。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性成分。除了提出人性恶的著名命题之外,荀子还发现“人能群”,而“礼法”制度则是“人能群”的条件。

(4)法家的思想:法家的主要主张是:第一,尊君抑臣,强化君主专制;第二,发展经济;第三,削弱贵族特权;第四,唯能是举。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第一,人性论,这是法家在恶意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即性本利;第二,历史观,不法古、不循今,与时俱进。

韩非以“法、术、势”结合的法治理论。 第一,“势”:分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人设之势分法和术,法又有信赏和必罚,术分为责效、防奸。

第二,论法:君主设定的,有文献记载的,向民众公布的成文法令。法的严格性,“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残酷性,刑用于将过,以刑去刑,严刑酷法。

第三,论术:术为君主一人专用,是用于驾驭臣民的权术。韩非关于术的运用有:君主要高深莫测,令臣下可望而不可及;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君主要设法阻塞大臣之间、大臣和民众之间的通道,以维护自己的尊严,独尊地位。

第四,论势:势就是位,值国君的威势、政权。君主保势,应做到:权势为人主独揽,绝不能与臣下共事;君主要警惕臣下对君权的窥窃;法、术、势三者结合。

3.汉初黄老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两汉经学;对西汉时期“独尊儒术”进行分析:为什么儒术得到重视,成为统治思想?

(1)汉初黄老思想:汉代初期,鉴于秦朝用法而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采用经过改造后的道家学说—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于是黄老之学成为一时风尚。黄老道家思想的理论探讨经过六七十年的政治实践,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部总结性的理论巨著《淮南子》,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第一,《淮南子》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第二,《淮南子》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构建了一个宇宙图式,在这个宇宙图式中,宇宙的演化是从“虚廓”开始的,由此而有时间和空间,气在时空中运动形成天地、阴阳、四时、万物。

第三,《淮南子》重点论述了作为本源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第四,《淮南子》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它认为“人亦物也”,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在造化者手中,人只不过是创造的材料。

第五,《淮南子》反对人类的自我中心论,它认为人的理性能力就是洞察到万物之中的“固然”,并依据事物的固然去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而又不破坏事物的整体和谐。

2

在社会政治层面上,《淮南子》总结了历史上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大法就是无为,只有无为才能保证国泰民安,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

(2)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6—公元前104年),西汉广川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第一,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第二,天与万物有血缘伦理关系,是它们的缔造者。第三,天人相应证明是存在的。第四,天与阴阳五行,阴阳,天之道,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刑,整个国家用刑德治理。五行:金木水火土,金:司徒;木:司农;水:司寇;火:司马;土:司营。第五,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出符瑞说,看其是否是神授君命,“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新继位君主要徒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邑,天子要事天如事父,以孝道。民与王上,主张民本思想。第六,通过对天的品质的论定,提出君主的使命。天是社会正义和道德的化身,要统治者效法天道,任德不任刑。第七,天人感应(君主政治与祥瑞灾异说)。要求国君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约束王权。

第八,性三品说。 把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3)分析:“独尊儒术”、儒术得到重视,成为统治思想的原因(课本的内容): 第一,儒道思想学说在汉初一度产生严重的对立。汉景帝时,黄老道家黄生与儒家博士辕固生就汤武伐桀纣发生争论。

第二,就对天道的认识来看,新道家特别重视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运动过程,而儒家则注重这种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稳态属性。

第三,就政治理论主张而言,新道家虽然认为仁义礼制等形式规定不可一概抹杀,但始终认为这些都是失道而后的次要的东西,新道家重视人性中的自然属性,主张自然表露伦理情感,反对繁文缛节,而儒家自荀子对人性善作了彻底否定之后,礼的“化性起伪”的属性得到进一步强调,更加重视在礼仪仪式中潜移默化,他们根据古代的风俗习惯裁定了祭天祀地之礼,祭祀鬼神名山大川之礼,以及君臣父子之礼,夫妇之礼。

第四,治国方略上,新道家主张“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行事,无所不宜。而儒家则认为君主的地位源于他超过常人的心智,君臣都有责任积极地辩分人伦,调节物欲,发展生产,因而“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重视君主臣僚以身作则。

第五,儒家和道家最早是作为两种不同价值选择而提出来的思想体系。道家侧重于人的自然发展,而儒家侧重于现实生活的伦理价值,道家之所以变为新道家并最后被儒学体系所融会,就道家思想体系而言,老子和庄子都没有指出实践其价值理想的具体途径。新道家吸取庄子寓道于德的思想,并通过积极发挥,扬弃了传统道家社会批判的一面,潜在地走上与儒学同一的思想路径。

第六,就儒家学说而言,它有比道家和新道家更现实、更积极地实践其价值追求的手段。从孔子重视宗族孝悌情感到孟子家庭的宗法伦理和社会伦理两种情感并重、再到荀子对外在制度化的礼的重视,儒家愈来愈趋于平实。同时,儒家总是随时吸取前人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融入其思想内容,尽管表面上它批驳对立学派的各种观点,而实质上却形成了浓厚的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术风格。

第七,道家最后内化于儒家,最深层的原因是古代中国礼仪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这种文化始终以现实的人生和社会作为价值目标,它影响了思想家们的心理结构,提倡符合封建宗法情感基础的王道政治,有可能加强社会群体的自律,使社会群体各自找到在封建等秩序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为汉代政治的稳定提供保证。

(4)两汉经学:(P187—221) “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汉初,天下初定,政治上以黄老无为而作为指导思想,与民休息,直到文帝、景帝时,儒学也未曾引起重视。汉初对儒学经典的研究并不能完全继承春秋战国以来的学术传统。

3

西汉武帝之后经学的研究,在气象与规模方面都与西汉初大有不同。汉武帝以后,儒家礼学研究也取得迅速发展,昭、宣时期比较有影响的礼学已经四家之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戴德和戴圣。

西汉时期经学特点:

第一,它认为五经是王道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他们是汉代政治原则的主要依据。 第二,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最重要的特点是大一统。 第三,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的主要内涵是仁义教化。 第四,天人感应式名教礼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第五,在学术传承上重师法。 经学思想与汉代政治实践: 第一,儒家经典神圣化,儒家经典所意味的政治思想和对社会秩序的理念逐渐被确立为正统的信仰系统。

第二,儒学教育的普及化。自武帝以来,汉代历朝君主皆自幼读经,临政治国之际犹延师讲论不辍,这成为遵从儒学系列措施中的一个中心环节。

第三,政治意识形态儒学化。汉代一般君主都能通晓经义,掌握基本政治理论,而天资聪颖、悉心向学者达到了精通经义、从容驾驭的水平。

第四,政治法律制度儒家化。汉武帝之后,经学思想逐渐对汉代的法律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经济政策经学化。在推行重农政策的同时,政府的工商业也出现变化,运用经学抑制工商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第六,政治行为阴阳灾异化。推阴阳五行,讲灾异谴告,是两汉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4.魏晋玄学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什么是“三玄”?

(1)魏晋玄学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提出“贵无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无”为体,认为天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无”是抽象的概念;二是以“无”为用,具体现在万事万物体现在各自的现象中;三是圣人与“无”同体,是得“无”和“体”“无”,是无的境界性表现,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调和儒道。

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玄学。自然论,认为名教不合于自然,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风度:放达,放:从名教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恣意任性;达:审贵贱而通物情、情不系于所欲,达于大道。名教:伦理纲常,规范。自然:人的自然之性,心无违道,与道同体。最后由放达到放纵,很多人效仿竹林七贤形成放纵的风气。

裴頠的“崇有论”。“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众有存在的构架即名教,从而认为自然本于名教。提出:始生者自生。

郭象的“独化论”。调和“有”、“无”的关系,即物自性间的有无关系,本物性和他物性的统一就是悟的本性(自性)。“有”、“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性,也是其本性本源所在,自己就是自身存在的原因和本体。 (2)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5.隋唐时期的学术、宗教特点及成因;华严宗、禅宗的思想?

(1)隋唐时期的学术、宗教特点及成因:(P277—316)

(2)华严宗的思想:华严宗由法藏(643—712)于武则天时期创立,以阐明《华严经》而得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为“法界缘起”论。“法界”即真知、实相、佛性,法界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有内在联系。“法界缘起”就是说,俗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现象都由“如来

4

藏自性清净心”生起,都由真如法性生起。华严宗大师澄观明确提出事、理、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四法界。

总之,华严宗对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在认识上是颠倒的,但它以颠倒的世界观为前提,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相辅相成,园融无碍。

(3)禅宗的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独有的宗派,正式产生于唐朝中叶,其创建人慧能被后人推尊为禅宗六祖。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即心即佛”说,就是认为“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性就是佛性、真知,本心流露,无不解脱,这就为众生通过心性修养而成佛提供了可能性。”“顿悟”说则是对南北朝时期竺道生的继承和发挥。

6.宋明理学的三个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1)张载的气本论。这是他对宋代思想文化发展和理学发展的独特贡献。“气”本体论便是张载的宇宙观。他用“气”来说明宇宙本体,是他深入研究《周易》的创获,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幽”,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明”,但这两部分不过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这种物质就是“气”。

(2)程颢、程颐、朱熹的理本论。二程的理本论认为:理或天理是万物的本源;性即理(生之为性,天命之为性、在天为性,在义为理,在人为性,在物为心,其实也。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才清,气浊才浊);穷理(格物致知,他们认为格物致知是一个类推的事情,重视类推与积累的方法);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认为人性之本为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朱熹的理学(P405—415) 朱熹在二程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基础上,吸取并发展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理论,继承并改造了张载的气本论,将“天理”的内函及功能作了更充分的论述,建立了更为严密、精致、深刻的本体论。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源、根本,天地万物及人都是由最根本的理产生的。

吸取并深化了张载、二程等人关于人性论方面的资料,建立了最为完备、最为精致的道德起源论与心性学说。人与万物均是“天道流行”而发育出来的,因此,人性、物性均源于“天理”。

在人性论方面,承载了孟子的性善论,也继承了张载、二程的思想资料,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创造。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如草木、鸟兽、虫鱼、人类所具有的天理,因为有了天理,人类万物才得以出现。

认识论:“格物致知”。格物即认识、了解社会自然万物,达到物理的至极至尽处,完全感知蕴涵在事物中的天理。“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等,主要目的在于明德之善。其认识论,实质上是其道德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陆九渊的心本论(416—418)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其思想: “心即理”。陆九渊对“理”或“天理”是宇宙本原的命题是认同的,认为“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秩序。“心”是一种伦理性的实体,它表现为知觉作用和伦理道德行为。“仁义者,人之本心也。”认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保养灌溉,此乃为学之门,讲德之地。”同时“心”又是万物根源性的实体,天地万物之理,则存在于心中,发自心中。他说“道,未有外乎其心者。”“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声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在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中,心和理具有同一性或合一性。其“心学”理论,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发展了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进而阐发了独特的认识事物和道德修养的思想。

5

陆九渊的学术思想虽与正宗理学有较大的不同,但二者仍属于一个大的系统。注重务实,讲求事功,强调经世致用,一反南宋思想界说理言性的学风,表现出与理学绝然异趣的风范。

(5)王阳明思想(P440—449)

王阳明,字伯安,初名云,浙江余兆人。其思想主要为:

“知行合一”是阳明早年提出的,在阳明是一个道德意志与道德实践的问题,并不是在知行全部内涵与外延的意义上对知行关系的正面揭示。“知行合一”目的在于解决道德实践问题,强调付诸实践的重要性,否则,各种认识即不成为真正的认识。

本体论上、圆心上进一步对朱子学提出否定即“致良知”学说。坚持心本体论,对朱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和批判,尤其是在晚年表现出不妥协的态度。

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继朱熹之后最有概括力度思想家,其学说打破了几百年来程朱理学之学术界独尊的地位,成为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而风靡天下。

7.明清三大思想家、学说及思想内容?

(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和思想家。

王夫之治学,既深入传统由立足现实,而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王夫之认识到,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的。在论证气的存在的绝对性时,王夫之始终不脱离阴阳对立的关系。王夫之认为“气”的“不息不滞”的运动有其自身规律性,这叫做“理”。王夫之对理学中的理气心性作了细致的分析,批判了王学,改造了陈朱,发展了张载的道器论,强调了辩证思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王夫子把人性看成一个后天发展的过程,反对先验的、不变的人性论。

(2)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一反传统尊君论对君主专制的种种美化而犀利地指出,至高无上的君主并非拥有强大的民众力量作支撑,君主实际上不过是一介“独夫”而已。黄宗羲相继提出一系列制约君子专制的设想。他认为,天下与君主的关系,应是“天下为主,君为客”。还主张以法制来抑制君主专制,提出了设学校以监督朝政的设想。

(3)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认为明朝之所以“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实乃理学空谈误国的结果。顾炎武一生治学,具有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不但严谨而且追求创新。顾炎武治学,从根本上扫除了理学空疏的流弊,而开清朝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故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顾炎武还呼吁“鄙俗学而求六经”,治学著义,一定要与六经之值、当世之务相一致,这就叫“务本原之学”。

8.明清文献学和考据学的特征?(P479—489) 9.乾嘉学派?P486

在考据学启蒙时期,除阎若璩、胡渭外,其他如万斯大、万斯同、姚际恒等人,也都通过各自的考证辨析,纠正了前人尤其是宋学的谬误,动摇了人们对理学偶像的信仰。不过,从阎若璩、胡渭开始,“通经致用”的学风渐弱,逐渐形成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入“避世”,从“救世”转入“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经学”。这种学风,到乾隆、嘉庆时期更加盛行起来,形成了考据学全盛期的“乾嘉学派”。

6

陆九渊的学术思想虽与正宗理学有较大的不同,但二者仍属于一个大的系统。注重务实,讲求事功,强调经世致用,一反南宋思想界说理言性的学风,表现出与理学绝然异趣的风范。

(5)王阳明思想(P440—449)

王阳明,字伯安,初名云,浙江余兆人。其思想主要为:

“知行合一”是阳明早年提出的,在阳明是一个道德意志与道德实践的问题,并不是在知行全部内涵与外延的意义上对知行关系的正面揭示。“知行合一”目的在于解决道德实践问题,强调付诸实践的重要性,否则,各种认识即不成为真正的认识。

本体论上、圆心上进一步对朱子学提出否定即“致良知”学说。坚持心本体论,对朱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和批判,尤其是在晚年表现出不妥协的态度。

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继朱熹之后最有概括力度思想家,其学说打破了几百年来程朱理学之学术界独尊的地位,成为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而风靡天下。

7.明清三大思想家、学说及思想内容?

(1)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和思想家。

王夫之治学,既深入传统由立足现实,而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王夫之认识到,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的。在论证气的存在的绝对性时,王夫之始终不脱离阴阳对立的关系。王夫之认为“气”的“不息不滞”的运动有其自身规律性,这叫做“理”。王夫之对理学中的理气心性作了细致的分析,批判了王学,改造了陈朱,发展了张载的道器论,强调了辩证思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王夫子把人性看成一个后天发展的过程,反对先验的、不变的人性论。

(2)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一反传统尊君论对君主专制的种种美化而犀利地指出,至高无上的君主并非拥有强大的民众力量作支撑,君主实际上不过是一介“独夫”而已。黄宗羲相继提出一系列制约君子专制的设想。他认为,天下与君主的关系,应是“天下为主,君为客”。还主张以法制来抑制君主专制,提出了设学校以监督朝政的设想。

(3)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认为明朝之所以“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实乃理学空谈误国的结果。顾炎武一生治学,具有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不但严谨而且追求创新。顾炎武治学,从根本上扫除了理学空疏的流弊,而开清朝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故在方法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顾炎武还呼吁“鄙俗学而求六经”,治学著义,一定要与六经之值、当世之务相一致,这就叫“务本原之学”。

8.明清文献学和考据学的特征?(P479—489) 9.乾嘉学派?P486

在考据学启蒙时期,除阎若璩、胡渭外,其他如万斯大、万斯同、姚际恒等人,也都通过各自的考证辨析,纠正了前人尤其是宋学的谬误,动摇了人们对理学偶像的信仰。不过,从阎若璩、胡渭开始,“通经致用”的学风渐弱,逐渐形成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治学目的由“经世”转入“避世”,从“救世”转入“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经学”。这种学风,到乾隆、嘉庆时期更加盛行起来,形成了考据学全盛期的“乾嘉学派”。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6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