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复习题(校选课)

更新时间:2023-11-14 16: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世界文化史》这门课程是如何定义“文化”这个概念的?

本课程采纳的“文化”观点::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由语言和符号构成的全部世界。包括以下四个层面:(1)物质文化(2)精神文化(3)行为文化(4)制度文化

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是广义文化内容的核心,它与其他层面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简述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人类的重要技术成就

打制石器的出现、火的使用、弓箭的发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是原始人类最突出的技术成就,也是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1)打制石器的出现

石器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成果,它的出现是人类形成的标志。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长期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两个重要器官——进行体力劳动的手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大脑。 (2)火的使用

原始人类对火的控制经历了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漫长过程。 170万年前,我国云南境内的元谋猿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火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了一种强大的自然力、使原始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帮助原始人御寒取暖、提供了照明手段、成为对付野兽和保护自己的武器、为陶器和冶炼金属奠定了基础)火的使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创举 (3)弓箭的发明

弓箭的发明提高了原始人类获取猎物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因而有力地推动了狩猎业的发展。 (4)农业革命

所谓农业革命,是指原始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为食物生产者的巨大变革。其主要标志是原始公社的生活开

始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中心。

考古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粟的国家,也是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

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是狗和绵羊,接着驯养了山羊、牛、猪、马、骆驼和鸡等动物。 1、简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古巴比伦文明)

迄今为止,考古挖掘已经证明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而苏美尔人则是这一文明的奠基者。 人们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统称为(古)巴比伦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

(1)宗教与法律

宗教是两河流域人们生活的中心。苏美尔人的宗教观念,特别是他们关于上帝从混沌的水中创世的观念,通过大洪水对人类进行惩罚的观念,影响到《旧约圣经》,从而也影响到犹太、基督教、穆斯林诸文化。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一种母体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人重视占卜:两河流域的占卜活动其实就是一种通天术。这种旨在沟通上天与人世的巫术,起着神化王权的作用,以利于专制统治。

《汉莫拉比法典》: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余法典仅存一些残篇。 (2)科学技术

数学:60进位法是巴比伦数学的基础。时间量度创自巴比伦人,他们把1小时分成60分钟,1分钟又分成60秒。

天文学:占星术是天文学的基础。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就已能区分恒星与行星了。巴比伦人还绘制了星相图,把天上的星体按方位划分为星座,共12站,每站为30度,这便是今天黄道带的由来。 使用太阴历

医学:出现专业医生,世界上最早的“医书”,医生已能治疗耳病、皮肤病、心脏病、水肿、泌尿生殖器病、妇科病和精神病等疾病。 (3)建筑与艺术

在建筑艺术上,巴比伦人的成就引人注目,“空中花园“、”通天塔“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空中花园:又名悬苑,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爱妻所建。

通天塔:通天塔原名”巴别塔“,Babel,意为“神之门”(gate of God),也指巴比伦城。 圆柱印章:圆柱印章是苏美尔文明传统的三项杰出成就之一(另两项是塔庙建筑、楔形文字) 音乐:在苏美尔,音乐主要用语宗教仪式,同时也是筵席、凯旋、葬礼等仪式的一种特色。 (4)文字与文学

公元前35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繁荣的乌鲁克神庙书记员所保存的记录是我们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比埃及的象形文字还要早,是当时两河流域地区的通用文字。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代初开始,它就向外传播。从而形成一个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因此,有人把楔形文字称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吉尔伽美什》

两河流域的文学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主要文学作品有神话、史诗、赞美诗、哀歌、记事文、辩论文、箴言和智慧文学等。19世纪70年代发现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代表了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史诗,成书于公元前2000多年。

《吉》比《荷马史诗》早1000年左右,它不仅影响了两河流域各地文学,而且也影响了西方古典文学 2、简述古埃及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在靠近尼罗河的地方逐步形成了一些被称为“斯帕特”的早期国家——这些国家经过联盟,形成了南部上埃及和北部下埃及两个政治中心——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的美尼斯建立了第一王朝,开始统一埃及的事业——先后分为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后王朝时期,一共31个王朝。

从古王国时期起,埃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法老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统揽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宗教等大权。

法老被尊称为最高神“拉”的儿子,是“真理”之神玛特的化身。古王国时期建筑的那些庞大的王陵——金字塔,就是君主专制的象征。

埃及文化的基本特点形成于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埃及人习惯于回顾往事,相信他们祖先的遗风是最好的。相信宇宙不变,尊重制度、传统和权威——这些永恒的化身。 (1)科学与技术

天文和数学在古埃及科学方面最早获得了发展。

实际的原因:每年六月份的河水泛滥冲毁良田,为了重新丈量土地,古埃及人发明了几何学。

古埃及人最先使用的是太阴历,后来他们根据尼罗河水上涨和天狼星出现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了较为准确的太阳历。把一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增加5天,作为年终宴乐之用。

古埃及的太阳历较之古巴比伦的太阴历更为准确。他们还绘制了天体图,认出了主要的恒星,并能准确地断定星球位置。

古埃及人的算术、几何比较发达,他们很早就知道加、减、除的一般规律,但还不知道乘法;计算采取10位进制,但没有表示零的符号;他们已经懂得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埃及的几何学相当发达。已能算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梯形和圆的面积。

古埃及人利用滴漏计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钟,他们还发明了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日晷。

古埃及医学比较发达,那时已有内、外、妇等科之分,有眼科、牙科、外科、胃病等医生,《奥德赛》一书中将埃及的内科医生称为“佼佼者”。

因制作木乃伊之需,古埃及人常常进行尸体解剖,这使他们较早知道用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来诊断病情。

对脉搏的意义也有了某些认识。

古埃及人记录了许多药物的治疗性能,并编纂了第一部《药物录》

发明了美容术,以各种方法染发,画眉毛,描眼角,涂嘴唇,做假发等,并设法消除皮肤皱纹。 玻璃制造技术相当发达,主要用于念珠、镶嵌物和器皿,从新王国时期向外传播。公元5世纪,玻璃制造法传到了中国。 (2)建筑与艺术

古埃及人在建筑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与娴熟的技巧。其建筑物特点是规模宏大,这体现在诸如金字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上。

如第四王朝的胡夫大金字塔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亦是19世纪巴黎艾菲尔铁塔建成以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古埃及国王修建金字塔,有其双重目的:一为宗教的,即他们想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二为政治的,即用金字塔来神化王权,表示其君临一切的至高权威。

在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神庙取代金字塔成为主要建筑形式,神庙是祭祀敬神的地方。建于新王国时期的卡尔那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最为著名。

古埃及的雕像和绘画大都附属于建筑物。严明的等级制度、图案式的象形文字、规整的建筑等决定了古埃及艺术的第一个特点:明确的秩序(正胸侧面式);比较闭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埃及艺术的第二个特点:稳定的形式。 (3)文字与文学

象形文字应用十分广泛,不仅用于宗教信仰,而且用来书写商业和官方文件;可以刻在石碑、石棺、墙壁、陶片上,也可以写在纸草上。

古埃及文字分为圣书体、祭司体和世俗体。在日常生活中,古埃及人的文书记录一般采用简便的世俗体,祭司体主要用来书写文学作品、正式的商业文书以及公文等,在石碑的铭刻上则采用圣书体。

古埃及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前王朝和古王国时期,埃及就已产生了神话、戏剧、箴言和故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后来又出现了传记、教谕文学、诗歌、散文、亡灵书等文学体裁

总之,古埃及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遗产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研究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而且还在于它对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古埃及文学对整个世界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是不可言喻的。 3、简述中国三代文化

中国三代文化:夏、商、西周通常称为三代,其实它们曾经是子部落而并列存在,并且联合成华夏部落联盟。我们一般把夏代视为村落社会与国家、原始文化与文明时代的分野。夏代已经出现了以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的行政区划,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城市,拥有一支常备军,产生了初步的历法和法律,可能已经使用文字。一般认为,夏、商、西周三代属于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 (1)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熟练使用,无疑地是原始文化与文明时代分野的主要标志。在中国的传说时代曾经经历过结绳而治、契刻以记事的阶段,然后有仓颉造字之事。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出线了刻划纪事符号,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都出现了陶器刻划纪事符号,而大汶口文化的纪事符号更接近于文字。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不是中国人使用文字之始,应该存在比甲骨文更为原始的文字。 数量、规则、接轨是区别文字与刻划、图画记事符号的分界线。 (2)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相传夏代的学校称校,商代的学校称序,西周的学校称痒(xiang)。国家主管教育者为西周政府中九卿之一的大司徒,其职事之一就是对全体民众施行“十二教”(即“六德”、“六艺”) (3)史官与文献

文献的形成当为三代文化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周易》:成书于西周,共64卦,384爻

《尚书》:在先秦典籍中单称《书》,《汉书艺文志》始称其为《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产生于上至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间。

《周礼》:反映了巫政结合的特点,符合西周君权神授、怀保小民的人神并重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君权神授的思想已经淡薄,民为神主的思潮明显抬头。《左传》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已不同于《周礼》的体系。 《周礼》所记的内容就是西周的职官、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它的作者应该是西周的史官,由史官作记录,又由史官修改和编篡。 (4)青铜文化

中国的青铜时代与文明时代的开端是相合的,可以作为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它象征着权力的集中,它的铸造技术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器皿的造型、纹饰、铭文又能反映其时的艺术、文学和史学的成就。

我国约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进入青铜时代。考古资料表明,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的遗址都出土过青铜器。学术界多以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

根据我们所获得的大量青铜器,大体上可以分成农具、工具、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洗器、乐器等七类。 在这七类器皿中,饪食器、酒器、乐器的品种和数量最富,铸造工艺复杂,纹饰繁多而优美,又多有铭文,所以这三类器皿是青铜文化的代表。

青铜器铭文的功用是颂扬先祖的功绩,使后世子孙永志不忘。

4、简述哈拉帕文化(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

哈拉帕文化:根据地理概念,南亚次大陆在古代称为印度,它包括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南亚次大陆在地理上同欧亚大陆基本隔绝,但其历史上充满着外族的入侵,这使古代印度文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风貌。

我国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汉张骞通西域的时候,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来称为天竺、贤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后在其著作中始称印度,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南亚次大陆最古老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由于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今巴基斯坦旁遮晋省境内),所以它也被称为哈拉帕文化。 (1)哈拉帕文化的发现

1924年,约翰·马歇尔向外界宣布,哈拉帕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它比一般历史学家已知的印度文明还要古老久远。其存在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19世纪是哈拉帕文化的全盛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印度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是这一文化的创造者。 (2)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

农业是哈拉帕文化的基础和主要经济部门。

棉花的栽培是印度河流域古代居民最突出的农业成就,古印度人种植棉花要比埃及人早几个世纪。 在哈拉帕文化的全盛时期,印度的冶金、粮食加工、车船制造、首饰镶嵌等手工行业达到了较高水平。纺织和制陶是当时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商业贸易活跃。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的罗塔尔和巴林这两个重要的遗址进一步说明了哈拉帕文化时期印度海外贸易的规模。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城市的精心规划与建设是哈拉帕文化的重要特征。 哈拉帕文化的衰落

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起,哈拉帕文化的中心地区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开始衰落,曾经灿烂辉煌的哈拉帕文化逐渐消失,甚至被人们完全遗忘。摩亨佐·达罗被后人称为“死亡之丘” 哈拉帕文化衰落的原因:

(1)不同的假说:外族入侵说、地质和生态变化说、内部阶级斗争说、大爆炸说

(2)综合因素说:自然灾害加剧了哈拉帕诸城市的政治经济危机和阶级冲突,内部的削弱给外敌入侵造成可乘之机,社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互相影响,最终导致了哈拉帕文化的衰亡。

总结:哈拉帕文化虽然衰落了,但它对南亚文化发展与东方国家地区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它在棉花种植及纺织、城市建筑规划和语言文字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成为世界文化史的重要篇章。作为印度文化的先驱,它在宗教、医药、耕种技术等许多方面对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发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5、简述古希伯来文化

希伯来文化::犹太人在古代被称为希伯来人,他们属于闪族的一支。

后来,希伯来人开始自称为“以色列人”,因为他们相信,先祖雅各曾经与一位天使摔跤过。犹太人是希伯来文“犹大”一词的希腊文与拉丁文的翻译名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

起初,“犹大”人是古希腊人、罗马人对流离在外的希伯来人的蔑称,后来逐渐为世界各地通用,被用来统称希伯来民族留存下来的后代和信仰犹太教的人。

希伯来历史: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弱小民族,在古代历史上,它先后受到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和罗马等外族人的奴役,长期过着受人歧视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希伯来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不但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也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1)犹太教的产生和发展

希伯来人能够历经浩劫而不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犹太教作为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雅赫维:其实就是后来的上帝,犹太人把其作为主神来崇拜,并举行割礼作为与其订立神圣盟约的标志,这反映了希伯来人开始由多神信仰向一神信仰过渡

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上帝雅赫维赐予的“十戒”,重申了与上帝的盟约,并砸碎其兄亚伦等人铸造的金牛犊,从而初步创立了犹太教。

巴比伦之囚::所罗门时代结束之后,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和南方的犹太两个国家,两个国家不断进行争夺,力量逐渐衰弱。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率领新巴比伦王国的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禁毁所罗门圣殿,灭了犹太王国,并把大批犹太人掳到巴比伦,在那里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囚徒般的生活,史称“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皇帝居鲁士征服巴比伦,为铺平进攻埃及的道路而允许希伯来人返回故国。 吸取了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关于末日审判、天堂地狱等观念,使犹太教义、教规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至此,独尊雅赫维为宇宙唯一真神的犹太教最终建成和确定下来。 (2)希伯来《圣经》及其宗教思想

希伯来《圣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共有39卷,由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组成。 《圣经》具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有手抄本和“七十子译本”。 西方学术界把《死海古卷》的发现称为文艺复兴以来最重大的文献发现。

希伯来《圣经》是希伯来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它不但为研究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史料,而且对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希伯来人的习俗与节期

割礼:作为希伯来人和上帝立约的标记

安息日:源于阿卡德语,意思是“七”,在希腊语中,其含义是“停止工作、休息”。 守安息日是犹太教最重要的表征之一

逾越节:《出埃及记》记载,上帝为保护希伯来人逃出埃及,要杀死埃及人家中长子和头生牲畜,故命令希伯来人家家杀羊食肉,把羊血涂在门框上作为标记。上帝一见血就逾越过去,以避免误杀希伯来人。 “两希文化”:以信仰为主要特征的希伯来文化和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它们“各自依靠其精神实体中固有的特殊内质,一起构架了西方世界。”因此,希伯来文化常与希腊文化一起被人们并称为“两希文化”。

6、简述古爱琴文化(包括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

爱琴文化:爱琴海地区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使这个失落文明的图景日益丰满。由于该文明的中心先后

在克里特和迈锡尼,故而史学界又称之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其存在时间为公元前3000年至前12世纪。 (1)米诺斯文化

克里特岛坐落于爱琴海南端,是爱琴海中的最大岛屿。传说中的克里特岛的第一位伟大国王米诺斯的名字命名古希腊文明。米诺斯文明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种种证据表明,米诺斯文化确实与亚非古文明有某种亲缘关系。米诺斯文明形成一个以宫殿为中心的文化。其中尤以克诺索斯王宫的规模最为宏大。

米诺斯人的宗教:在米诺斯人那里,女神崇拜极为普遍。在米诺斯,女神不仅主宰着大地和天空,而且还主宰着农业的丰歉和狩猎、航海的成败,因此,她是一位自由女神。

米诺斯文字划分为两大发展阶段,即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阶段。学者通常将这种最早的线形文字称为“线形文字A”

米诺斯文明是一个海上文明,它的航海业和商业贸易相当发达 (2)迈锡尼文化

迈锡尼文化建立于青铜文明的基础之上,它以伯罗奔尼撒为中心,其创立者是希腊人。 在迈锡尼时代,他们被称为亚该亚人。

亚该亚人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来到巴尔干半岛,并由北向南步步入侵,至公元前1600年最终征服了希腊本土。在征服的过程中亚该亚人接受米诺斯的文化成果,并不断发展壮大,至公元前1400年,摧毁了米诺斯人的各城市,随后迈锡尼文明便迎来了它的鼎盛期。

公元前1500年,亚该亚人便在米诺斯王宫书吏的帮助下用线形文字字母记载其语言,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文字——线形文字B

米诺斯人喜好充裕、优雅、平和的生活,而亚该亚人则崇尚武力,冒险和奢华的生活;米诺斯人的建筑充满了分散性和流动感,而亚该亚人的建筑则显示出了一种集中性。

宙斯、波塞冬、雅典娜、赫拉 特洛伊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无法挽救其衰弱的命运 1、什么叫“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的概念

公元前800—前200年(一说前600-前200年间)在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中国等地出现了哲学的突破,人类有了自我意识,精神生活得到质的飞跃。文明基本形态成型,文明早期格局由此而奠定,而且自此以后,人类历史上就再从没有出现过这种类似的现象。

希腊哲学思想为西方政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此外,通过柏拉图思想与基督教教义发生了联系,而继承希腊文化衣钵的罗马则把希腊文化加以发扬光大。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佛陀、孔子奠定了东方思想的两种类型。在中国出现了儒教、道教,以孔子、老子为代表,在印度出现了婆罗门教、佛教、以佛陀为代表;在伊朗出现了索罗亚斯德教在巴勒斯坦出线了犹太教,以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等先知为代表。在希腊则出现了智者运动与各派哲学,以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阿基米德等为代表。

2、简述古希腊文化(包括古典希腊城邦文化和希腊化时期文化)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1)什么是希腊化时代?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前334-前323),古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其征服的领域从希腊开始,波及波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等)在其东征的过程中,希腊文明被传播到其所征服的地区,这段时期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自然科学的繁荣及其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第凯尔库斯是第一个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纬度线的人。

这种繁荣局面的出现是古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相接触、碰撞的结果。当希腊人征服美索不达米亚之后,巴比伦人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就全部被希腊人所吸收。如在解二次方程时,希腊人显然采用了巴比伦人的方法。第欧根尼是第一个教人认识地球外围天体与地球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的人:月亮、水星、金星、太阳、

火星、木星、土星、恒星。

亚历山大所采取的民族融合政策也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宽容的社会背景。其思想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和帕加马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公元前3世纪,该城已成为地中海东部世界最大的商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中心。分为四个大地区:埃及人区、犹太人区、希腊—马其顿人区和皇家区

在城外法罗斯岛的东南部,矗立着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 所谓博物院(Muses),实际上是一个进行科研、教学的学术机构

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拥有巨大图书馆的帕加马,在文化事业方面与亚历山大里亚发生竞争。 帕加马卫城既是帕加马王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也是王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所以当时的帕加马城有”小雅典“之称。而且他也是希腊化时代各诸侯王国中唯一具有”卫城“的一个国家。 羊皮纸

文学与艺术

民间传说、传奇故事、哀怨的恋爱故事以及天方夜谭式的罗曼史就成为希腊化时代文学家猎取题材的对象。希腊文学的“白银时代”:希腊人在文学方面的创造力已经枯竭。

希腊化时代韵文的主要类型是戏剧、田园诗及拟剧。戏剧几乎全是喜剧,以出生于雅典的米南德(约前342-前281)为代表,他被称为“荷马第二”,可见其地位之高。

其戏剧的特色是自然主义,而不是讽刺的,是关注生活黑暗面的,而不是关注政治或文化问题的;主要题材是浪漫的爱情,被称为是家庭戏剧风格的奠基者。因此他的喜剧不同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一生创作作品达100多部,但大多只有残片存世,完整存留的只有《恨世者》。罗马诗人普劳图斯、泰伦斯改编了他的喜剧。

希腊化时代田园诗人中最具意境、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提奥克里图(约前310-前250),现存30首田园诗,但有人怀疑其中一些作品的真实性。

所谓拟剧,就是滑稽剧,起源于民间的滑稽剧,不同于悲剧、喜剧。起先模仿的是神话人物,后来模仿的是现实生活。拟剧的演出方式完全是大众化的,它不受宗教教条的约束,穿着普通服装登台表演。以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大城市的浮华、有产者的争吵。

以今天的标准来审视希腊化时代的艺术,所得出的印象是当时人们的口味越来越世俗化了。古典时代的高贵、庄严、和谐、质朴让位于现实、激情、夸张、怪异;质朴的神庙为奢华的皇宫、高贵的官邸和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公共建筑和纪念碑所取代了。雕刻也同样表现出华奢与伤感。当然,也有不少作品具备了安静、肃穆等特色,例如,老妇人像、胜利女神像、米洛的维纳斯、拉奥孔群像等。

希腊化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化首次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人类进入了欧亚非大陆间文化大交流的新时代。后来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以及十字军东征等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各民族或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人类就是在逐步突破空间所造成的藩篱的前提下进入文化上的大融合、大发展的。 3、简述古罗马文化

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与“两希文化”一起汇成了西方文化之河。罗马文化也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它在文化的诸多领域中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巨大影响。然而,罗马文化绝不是对希腊文化的简单模仿,在罗马人开拓疆土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它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希腊文化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在文学、史学和哲学领域中,罗马人的原创性要比希腊人稍逊风骚,在政治、法律和建筑等方面,罗马的创新和成就则比希腊人更胜一筹。

罗马文化在希腊文化和中世纪及近代西方文化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在西方文化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1)罗马文化的缘起

古罗马文化兴起于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它是在拉丁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伊达拉里亚和希腊文化的

因素逐步形成的。

罗马的神与希腊原有的神合二为一

天神宙斯与朱庇特相对应,天后赫拉与朱诺混为一体,诸神的使者赫尔墨斯叫做墨丘利,对爱情女神阿弗洛狄特的崇拜与对维纳斯的崇拜相结合,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与罗马的月神狄安娜化为一体。希腊人在意大利建立的殖民城邦是希腊化的城市,因此,常被通称为“大希腊”。 (2)民族精神与罗马文化的特点 BC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形态,它表现的是文化共同体,也就是民族的群体心态,这种心态是一个民族的特质结构、自然人文环境与文化积淀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罗马人与希腊人的在心态上和品格上的差异?

前者严肃、质朴、坚忍、勇敢、虔敬、爱 国、守纪,但又有些固执、粗暴、缺乏想象力;后者活泼、奔放、善辩、崇尚智慧、爱好自由和理想之美,但又有点多情、散漫和不切实际。前者忙于文治武功的实践,后者长于创造性的理论思考。

罗马人的民族精神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质朴务实的传统美德。早期罗马人不仅淳朴节俭,而且大多保持着诚实清廉的美德

第二,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爱国主义是罗马民族精神的最主要特征。米格诺指出:“希腊政治的基石是理性,罗马政治的基石是爱——爱祖国,爱罗马。”

第三,虔诚敬神的宗教态度。大地女神、家神、门神、森林和田野之神、果树女神、播种之神、谷神。维斯塔女神是灶神,她在古罗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看成是家庭和社稷的保卫者。 第四,遵纪守法的习惯风气。

质朴务实、忠勇爱国、虔诚敬神和遵纪守法构成了罗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们是罗马崛起的重要秘诀。 在罗马民族精神的影响下,现实主义和求实致用成为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罗马法与法学

罗马人以崇尚法制而著称,罗马法律和法学思想是他们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他们对西方和世界文化作出的最主要贡献。

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

罗马的历史分为王政时代(约前753-前509)、共和时代(前509-前30)和帝国时代(前30-公元476)三个时期。

《十二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被人们赞誉为罗马法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立法里程碑。它适应了当时罗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

公元3世纪,罗马法进入了整理和编撰的阶段。《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新律》等四部法典,被后人合称为《民法大全》或《国法大全》

罗马法学家与法学

西塞罗(前106-前43)是罗马共和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其政治法律著作主要有《共和国》、《法律篇》等。认为自然法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高于一切人定法和权力的意义,它是衡量一切人定法的标准,只有与之相符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

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范围,罗马法被分为公法和私法。前者是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法律,后者是保护个人利益的法律。根据法律适用的范围,罗马法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私法通常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三部分。

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法理精深,是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 现代西方的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打上了罗马法的烙印

(4 )作为世界统治者的世界建筑 罗马建筑艺术的特点:雄伟壮观 罗马的建筑艺术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实用价值。公元前1世纪罗马杰出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撰写了《建筑十书》,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的设计思想和原则,这是对罗马建筑艺术原则的归纳和总结。

第二,讲究整体规划。与希腊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肃守纪而富有组织才能的罗马人注意建筑物的整体规划和空间统一,强调正面中轴线的效果。

第三,追求宏伟壮观。炫耀胜利的凯旋门与胜利纪念碑表现出了罗马人追逐宏伟的热情。

第四,努力开拓创新。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西方古典建筑经典,其理论卓越,资料丰富,自文艺复兴后300余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的基本教材。

形式多样的罗马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住宅、城防建筑、宫殿、宗教圣地、娱乐场所、公共设施和纪念物等几类。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屋“是有名的宫廷建筑群,用黄金、象牙、名贵石料等把它装饰得金碧辉煌。 罗马最著名的神庙建筑是万神殿

娱乐场所主要有剧场和竞技场。巍峨高大的哥罗赛姆竞技场是这类建筑的最杰出代表。

凯旋门和纪念柱是罗马帝国时期颇有特色的纪念物,它们是为了纪念皇帝对外战争的胜利而修建的。 在雅典,重建巨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工程在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得以完成。 罗马人的建筑活动加速了地中海世界古典文化区的形成。 (5)拉丁文学与史学

文学:在罗马时代和中世纪,拉丁文是欧洲的通用文字。直至今日,拉丁文仍是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语言工具。从BC3世纪到BC2世纪的100多年时间里,罗马文学由萌芽走向成熟,尤其是在诗歌和喜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安德罗尼库斯:首次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还创作了一首祭神的赞美诗,这首诗是第一首真正的拉丁抒情诗。因此,安德罗尼库斯被称为罗马的第一个诗人和剧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只留下了一些残篇。

普劳图斯:罗马著名的喜剧作家,也是罗马第一个完整作品传世的作家。一生著有130部剧本,主要作品有《一坛金子》、《孪生兄弟》等

4、简要比较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与“两希文化”一起汇成了西方文化之河。罗马文化也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它在文化的诸多领域中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巨大影响。然而,罗马文化绝不是对希腊文化的简单模仿,在罗马人开拓疆土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它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希腊文化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在文学、史学和哲学领域中,罗马人的原创性要比希腊人稍逊风骚,在政治、法律和建筑等方面,罗马的创新和成就则比希腊人更胜一筹。

罗马文化在希腊文化和中世纪及近代西方文化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在西方文化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5、简述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文化交流

公元2世纪,在世界的东西方分别耸立着两个庞大的帝国:汉代帝国和罗马帝国。 罗马的涂釉技术在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灰釉技术和绿褐釉技术。

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支那”。据考证,“支那”就是“秦”的对音,塞勒斯是汉语“丝”的音译。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被德国学者李希豁芬首称的“丝绸之路”联系着东西方,是远东和地中海西欧各地经济交往的重要途径,而帕西亚的国家财富全靠控制和盘剥经过其国境的商路而来。贸易交往所起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由阿姆河到幼发拉底河一线的和平安宁完全依赖

于中亚商旅的正常经营。 1、简述中世纪时期世界政治格局 (1)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文化圈的形成

阿拉伯人不仅占领了她们的发源地整个中东地区,而且最终占领了北非、西班牙、巴尔干半岛、印度、东南亚以及中亚大部分地区。 (2)突厥人和蒙古人对世界的征服

公元1000年到1500年的500年间,他们占领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的欧亚大陆大半陆地 (3)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继续生存了整整1000年,后被奥斯曼帝国毁灭。

2、简述阿拉伯文化的全盛时期阿拉伯帝国三大文化中心的成就(包括巴格达、科尔多瓦、开罗)

至阿拔斯王朝时代(750-1258),由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在这个时期,阿拉伯帝国出现了三大文化中西:巴格达、科尔多瓦、开罗

巴格达文化中心

哈里发是阿拔斯王朝所掀起的文化建设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麦蒙在文化上的突出贡献就是主持了名垂青史的“百年翻译运动”。830在原先巴格达图书馆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智慧馆”。这是一个集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学术机构。

“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人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文化运动,它为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年翻译运动”的影响:

(1)在政府的倡导下,阿拉伯天文学家在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设立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并利用所获得的精确数据纠正了托勒密《天文学集成》中的一些错误(2)医学上,阿拉伯医学家在眼科学、解剖学、药物学和普通医学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并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医学家。同时,阿拉伯人还建立了许多医院(3)化学方面,阿拉伯人的主要成就是在研究中推广科学实验的方法。我们今天所运用的苏打、酒精等化学药品名称就源于阿拉伯语。(4)在阿拔斯王朝时代,文学方面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争奇斗妍。(5)教育事业发达。类似于中国古代私塾的书院遍及各地。清真寺仍然是普及宗教和文化知识的主阵地。麦蒙时代建立起阿拉伯世界第一所科研结构——智慧馆。1607年,塞尔柱王朝建立起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所大学,即米采尼亚大学。至12世纪末,仅大马士革的高等学校就达20多所。同时,作为教育和文化发展之基础的图书馆业也相当兴盛。 科尔多瓦文化中心

公元715年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但是直到阿卜杜拉·拉哈曼在西班牙建立独立的倭马亚王朝(756-1031),西班牙文化才最终走向发展之路。 穆斯林西班牙的文化繁盛状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穆斯林西班牙的图书馆众多。(2)高等学校也几乎遍及各个城市。最负盛名的是科尔多瓦大学。它不仅开设教义学和法律学系,而且还设有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系。(3)发展了双韵体和民歌体等新的韵律形式的诗歌。(4)在科学和哲学上,穆斯林西班牙的成就尤为突出。阿拉伯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易德里西,穆斯林和犹太天文学家合作制定的著名的拖莱多天文历表,盖伦之后最伟大的医生伊本·佐胡尔,阿拉伯最伟大的犹太医学家伊本·麦蒙,最伟大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士德,伊斯兰苏菲派最伟大的思辨天才伊本·阿拉比等等。(5)穆斯林西班牙的建筑艺术也别具特色。希腊——罗马式风格和阿拉伯风格相互融合,从而发展出具有当地独特风格的建筑艺术。在众多建筑中,尤以科尔多瓦大寺、托莱多的高塔、塞维利亚的皇宫和格拉纳达的“红宫”最为著名。 开罗文化中心

埃及这个文明古国在“法蒂玛哈里发王朝”时代重新焕发了青春。哈里发是文化发展的扶持者。正是在这个时期,爱资哈尔清真寺发展成为伊斯兰世界一所著名的大学。 另一个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则是1005年建立的“科学馆”。

在这个时期,埃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取

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相对于阿拔斯和西班牙穆斯林王朝来说,埃及的文化成就稍显逊色,学者们在独创性的研究方面较为单薄。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历代统治者将新都开罗建设成为一个富丽堂皇的大都市。 繁荣昌盛的文化使埃及的开罗成为了伊斯兰世界一个与科尔多瓦和巴格达相鼎立的著名的文化中心。 3、简述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与繁荣的原因

(1)“加洛林文化复兴”(2)刚刚复苏的西方人也在11世纪走向了扩张之路。他们恢复了一度被阿拉伯人所占领的西班牙、西西里和地中海诸岛屿的统治权,而且还将其势力扩展到了西亚。这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最终实现了他们重新控制地中海的愿望,另一方面则打开了他们同外部世界联系的大门。(3)西方社会出现了学习和吸收古希腊和阿拉伯文化的热潮,从而导致了“12世纪文化复兴”和13世纪文化繁荣的出现。

4、简述中世纪时期的贵族骑士文化与市民文化

贵族骑士文化

骑士制度源于中世纪西欧的采邑制和封君封臣制。骑士既是一位封臣也是一位战士,但其主要职业就是进行军事训练和打仗。

骑士精神

核心是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

有论者认为,骑士精神这种封建贵族的生活方式是封建的、宗教的和宫廷的三种精神的总和。其封建性的特征在于骑士的好战品质,其宗教性的特征在于骑士伦理的宗教影响,其宫廷性的特征在于骑士所追求的浪漫的爱情理想。

骑士以战争为职业。最早的比武大会发生在1127年。比武大会是一种军事竞技,有类于今日的“国际军事五项”。狩猎、赛马、射箭、拳击、摔跤以及各种球类运动。

“骑士之爱”或“典雅之爱”

其不同于以往爱情的特点就是专注于对已婚贵妇人的爱。

二、骑士之爱是一种掺杂着适度肉欲的理想化的爱。歌颂远方贵妇人的爱已成为其中的一个主题。 三、骑士阶层不仅创造了自己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且还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骑士文学。除了抒情诗之外,骑士文学还包括骑士传奇。

市民文化

中世纪西欧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城市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自由或自治。这种自由或自治城市的出现及其繁荣则导致了西欧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市民文化的出现,尽管它并不超脱于统一的西欧基督教文化之外。 西欧自由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了西方自古典时代以来所创立的民主制度,而市民也在这种政治文化氛围的熏染下,将一种民主传统保存了下来。伴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市民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外在于封建社会的力量,从而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支生力军。

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中心,西欧城市还促进了西欧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西欧文化向世俗化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提倡一种世俗教育。许多不受教会控制的世俗学校应运而生,其中大多是私立学校。在12世纪,佛兰德尔就出现了世俗学校。

城市学校和大学的出现及发展无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是城市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民文化

包括散文或诗歌形式的寓言故事,其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其中《玫瑰传奇》和《列那狐的故事》最为有名。

市民文学既反映了城市市民的性格特征:即狡猾、机智,同时又赋予其一种合理的地位加以肯定。可以说,市民文学的主题普遍具有一种反传统的精神。而这种反传统的精神被“哥利亚德”这个特殊的城市知识分子团体推向极致。

“哥利亚德”的绝大多数成员是贫穷的流浪学生,他们的诗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歌”。 5、简述中世纪时期各大文化圈的文化交流。 (1)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广义上的西方古典时代,是介于两次大规模的蛮族入侵的历史事件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狭义上的古典时代是指介于古风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个时期。本节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义上的古典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

(2)希腊化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世界,并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囊括了当时地中海世界的主要文明——两河文明、犹太文明、埃及文明、中亚文明、甚至印度文明。

希腊化时期地中海世界文明中心发生了转移,雅典只是文学、哲学意义上的中心了,其他地区涌现出各种文化中心,最卓越的有四个: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小亚细亚海岸外的罗得岛。

中国和希腊——马其顿人在这一时期通过丝绸进行交流。华夏文化的西渐希腊文化的东渐便构成了第一个世界性的文化开放期。

希腊文明伴随亚历山大的步伐也直接来到印度,两种古典文明逐渐碰撞、融合,一个重要的成果便是艺术史上著名的犍陀罗艺术。

中印文化交流在秦以前就已经开始。长沙战国古墓出土了玻璃,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发现了大量琉璃、玛瑙、玉石和海贝。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时期,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3)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文化交流

公元2世纪,在世界的东西方分别耸立着两个庞大的帝国:汉代帝国和罗马帝国。 罗马的涂釉技术在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灰釉技术和绿褐釉技术。

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支那”。据考证,“支那”就是“秦”的对音,塞勒斯是汉语“丝”的音译。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被德国学者李希豁芬首称的“丝绸之路”联系着东西方,是远东和地中海西欧各地经济交往的重要途径,而帕西亚的国家财富全靠控制和盘剥经过其国境的商路而来。贸易交往所起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由阿姆河到幼发拉底河一线的和平安宁完全依赖于中亚商旅的正常经营。 思考题: 1、 2、 3、 4、

东亚儒家文化圈、南亚印度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

请用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征服欧亚三大洲的史实说明人类的文明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

请用相关史实说明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现象 请用相关史实说明历史是螺线形向上发展的

简要阐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明朝后期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y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