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语文版

更新时间:2024-05-14 03: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庄子二则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倏(shū) 沌(dùn) 渻(shěng) 恃(shì) ....2.找出通假字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反通返 意思:转身。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语理解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2.一词多义辨析

?浑沌(叫做,称作)?中央之帝为.

(1)为?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给,替)?.

?乎(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鸡已.

(2)已?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已经)?.?(恩情)?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3)德

?其德全矣(精神)?.

3.词类活用解释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活用词语:第一个“日” 解释:名词作状语,每天。 4.古今异义区分

(1)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古义:恩情。今义:德行、品德。 (2)以视、听、食、息 .

古义:呼吸。今义:休息。 三、作家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

1

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浑沌在被开了窍之后为什么会死?

点拨:浑沌的本性、生命之门就是不开窍,开了窍,破坏了他的本性,所以他会死。 2.“十日又问”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点拨:“十日又问”,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既表现了宣王的急躁,又交代训练时间,更为了引出纪渻子的答话,用以说明这只斗鸡的变化。

3.核心图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倏( ) 纪渻子( ) ..

恃气( ) 几矣( ) ..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德/其德全矣 ..B.日凿一窍/十日而问 ..C.鸡已乎/已无变矣 ..D.尝试凿之/望之,似木鸡矣 ..

3.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的寓言有________、________等。

4.翻译句子。

(1)十日而问:“鸡已乎?” (2)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5.《浑沌之死》中“七窍”指什么?“倏”与“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开“七窍”? 6.《呆若木鸡》中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请你说说其中“德”的内容。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7.解释加点词。 犹________________ .

2

无敢应者________________ .几矣________________ .

8.翻译句子。

(1)方虚骄而恃气。 (2)犹应响影。

9.纪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是为什么? 10.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东施效颦”“螳臂挡车”等。请简述两故事的内容。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 河:这里指黄河。 .

B.河伯欣然自喜 欣然:高兴的样子。 ..C.不见水端 端:端来。 .D.闻道百 闻:听说,知道。 .

12.对下面加点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之:的。

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之: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之:他,指浑沌。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之:她,指淑女。 13.翻译句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阐发了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B.出自本文的成语有: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C.河伯引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一句意在谦称自己并非如常人所说懂的道理很多。 D.本文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表达交流】 15.《混沌之死》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不按照规律办事、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事情发生?说一说与大家共勉。

【体验中考】 16.(2011·湖北恩施)在建始县大沙河老渡口,有一位为来往行人义务摆渡的老人,他的名字叫万其珍。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他就会出现在渡口。民国初年,万家祖上逃荒至此,被村民接纳。为报村民接纳和帮助之恩,郑重承诺,要为村民义务摆渡。为践行这个承诺,祖孙三代在这个渡口坚守了百年之久,从未收过一分钱。坚守风雨渡,义举感

3

乡民。万家坚守的既是河水的渡口,也是人心的渡口。

假如记者采访你,如何看待万家祖孙三代百年接力为村民义务摆渡这件事,你怎么回答?

参考答案:

1. 答案:shū shěng shì jī 2. 解析:A项,第一个“德”意思是恩情,第二个“德”意思是精神;B项,第一个“日”意思是每天,第二个“日”意思是天;C项,第一个“已”意思是训练完毕,第二个“已”意思是已经;D项,两个“之”都用作代词。

答案:D

3. 答案:周 战国 思想 文学 《秋水》 《东施效颦》 4. 参考答案:(1)(齐宣王)十天后就问:“鸡训练完毕了吗?” (2)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就转身逃跑了。

5. 参考答案:指眼、耳、口、鼻七个孔。他们想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友善。(谋报浑沌之德)

6. 参考答案:没有骄傲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都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都凝聚于内,貌似呆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7. 参考答案:仍然 应战 差不多 8. 参考答案:(1)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2)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9. 解析:文章中凡略写内容多与主题关系不大。

参考答案:这些内容与文章主题无关,因此省略不写。

10. 参考答案:东施效颦: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东施看到后,觉得很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却丑得可怕。后人用此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差。

螳臂挡车:路上一只螳螂看到车过来了,非但不躲,却举起前腿来挡车子,结果一命呜呼。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11. 解析:C项中的“端”意思是尽头。 答案:C

12. 解析:B项“浑沌待之甚善”中的“之”是代词,代指倏与忽。 .答案:B

13. 参考答案: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14. 解析:“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一句不是在谦称自己而是在反省自己的自高自大。 答案:C

15. 参考答案: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

鹰潭市一市民好心让同事搭乘免费车,车祸中同事摔成重伤,花费医药费等6万元。最终,伤者不但将肇事车主告上法院,还将好心同事告上法院。 16. 解析:从感恩、奉献和守信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坚守承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报恩,万家祖孙三代百年接力为村民义务摆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把这种坚守承诺、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c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