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 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更新时间:2023-08-09 12: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转载至百度文库第一份。

Lewis57 高中地理必修3·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刘易斯地理工作室 策划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包括[4]

☆地理位置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2.松嫩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2]

☆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此外有畜牧业

3.不同阶段区域发展的人地关系[3] ☆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4.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3]

们开垦困难 ☆农业社会:棉花生产基地

5.[7]

☆资源调查 ☆环境监测 ☆国土开发规划 ☆大众化应用

6.遥感技术(RS[

]

7.☆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8.[2]

☆资源调查 ☆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9.GPS系统的组成部分[3]

☆空间部分(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地平面至少有4颗) ☆地面控制部分 ☆用户设备部分

10.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特点[4] ☆全球性 ☆全能性 ☆全天候 ☆实时性 11.GPS的应用领域[3]

☆野外调查(考察地理位置、高程) ☆旅行 ☆汽车导航

1

转载至百度文库第一份。

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 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12.GIS系统的应用[3]

☆自然灾害动态监测、评估预测 ☆城市管理 ☆空间分析、应用评价 13.GIS系统简要程序[5]

☆信息源 ☆数据处理 ☆数据库 ☆空间分析 ☆表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4.荒漠化的主要表现[3]

☆土地沙漠化 ☆石质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15.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和植被景观的变化[2]

☆降水量: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新疆塔里木盆地,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植被景观(东→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6.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

☆主要: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17.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2]

☆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移民实边”、 ☆20世纪50 1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5]

☆合理利用水资源 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19.☆营造薪炭林 ☆兴建沼气池 20.荒漠化防治的内容[3]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1.

22.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繁衍物种 ☆维护生物多样性 ☆吸烟除尘 ☆防风固沙) 23.[3]

☆东南亚地区 ☆非洲刚果河流域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24.[见P33图理解记忆]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森林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的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陷于崩溃 25.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5]

☆过度的焚林开垦(迁移农业) ☆大规模农场和牧场开发 ☆商业性木柴采伐 ☆采矿、水利 ☆公路建设

26.巴西政府亚马孙开发计划内容(公布:1970年)[4]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1975年) ☆移民亚马孙平原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开发 ☆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允许毁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2

转载至百度文库第一份。

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 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27.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6]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8.可再生能源包括[5]

☆水能 ☆风能 ☆生物能 ☆潮汐能 ☆太阳能 29.非可再生能源包括[3]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30.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3]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市场广阔 31.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5]

☆储量丰富 ☆分布范围广 ☆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 32.山西煤质特点[4]

☆低灰 ☆低硫 ☆低磷 ☆发热量高 3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方式[4]

☆扩大煤炭开采量 ☆注重能源的综合利用

34.山西煤田的分布[6](见P44

☆大同(优质动力煤) ☆沁水 ☆霍西

35.[2] ☆建设坑口电站

36.☆煤—电—铝 37. 38.[3]

☆调整产业结构 ☆注重“三废”的治理 39.山西省调节产业结构的具体举措[2]

☆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40.河流流域开发的方向[3]

☆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是流域开发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资源的保护 41.田纳西河的概况[1]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

转载至百度文库第一份。

42.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4]

☆地形: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水系: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较大

☆矿产资源:流域内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43.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的后果[3] ☆土地退化 ☆植被破坏 ☆环境污染 44.流域开发的核心[3]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TVA A河流开发的具体措施[6]

☆防洪 ☆发电 ☆航运 ☆提高水质 ☆旅游 ☆土地利用 46.田纳西河发电的开发利用[3]

☆水电(汛期发电,依靠水库) 47.田纳西河土地利用的措施[4]

☆建立自然保护区 ☆对采矿区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48.区域农业发展的依托[3]

☆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49. ☆熟制:一年一熟 4-10月 50.<草原牧场>;中部、东

51.[3]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5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3]

☆耕作农业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特产:鹿茸,人参,苹果梨,柞蚕,苹果)

☆畜牧业区(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品种: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舍饲畜牧业)

5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2]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政策支持) ☆地区专业化生产

4

转载至百度文库第一份。

5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2] ☆主题:生态建设,增加收入

1平原区:继续加强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方向:○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

3山区: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

55.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7]

☆水土流失 ☆黑土退化严重 ☆土地沙化 ☆盐碱化 ☆草场退化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 ☆环境污染 56.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2]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5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4]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58.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

[2]

☆1979年-1990年: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 ☆1990 59.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表现[3]

☆许多乡村地区变为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6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61.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问题[5]

☆水污染严重,

62. ☆产业结构调整

63.西气东输路线及示意图[2]

由轮南油气田到上海市。 途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全长4200千米。

5

转载至百度文库第一份。

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 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6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今后,我国能源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天然气代替煤炭) 65.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带来的问题[2]

☆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酸雨影响危害严重 ☆北煤南运给我国铁路、公路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 66.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1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设施建设 ○2增加就业机会 ○3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对西部:○

4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2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 ☆对东部:○

3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67.西电东送工程的三条通道及其示意图[3]

68.[2]

69. ☆市场因素 ☆国家政策的调整 ☆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严重)

70.20[4] ☆20世纪50年代:日本

☆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 71.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6

转载至百度文库第一份。

地理必修3(新课标·人教版) 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72.产业转移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的表现[2] ☆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产业转移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73.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1经纬度位置 ○2相对位置 ☆地理位置:○

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自然条件:○

土壤)

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 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

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

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 ○

1人口2交通 ○3○5历史☆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 ○(包

6国家政策 括:工农业基础) ○

刘易斯地理工作室 策划

努力超越 精益求精

2008年01月08日第一版 2009年12月13日第二版

版权所有 未经批准 谢绝翻印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cn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