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会考复习(修改)

更新时间:2023-10-23 1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会考复习

经济常识部分

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一节 商品

1、 什么是商品?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所必需的条件有哪些?

答: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物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该劳动产品要于其他劳动产品进行交换。

2、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商品产生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先有商品(商品交换),再有商品经济。 3、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答: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4、 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什么是价值?

答: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必备的条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注:两个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成功,就是因为二者的价值相等或相近。 5、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实物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6、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7、 什么是商品价值量?它由什么决定?

答:商品价值量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 什么是劳动生产率?

答: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10、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第二节 货币

1、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答: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2、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答: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1页

3、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金银在货币和人类产生之前便已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宜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4、什么是货币?

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注: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商品。 5、货币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前两种是基本职能。 6、什么是价值尺度?

答: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注:货币行使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1、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如何?

答: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 价格的含义是什么?

答: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3、 什么是商品流通?什么是流通手段?

答:以货币为媒体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注: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指货币的流通手段。 10、什么是贮藏手段?

答: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 11、什么是支付手段?

答: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税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

注:平时我们见到的“延期支付”情况就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12、什么是世界货币?

答: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3、货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哪些作用呢?

答:具有以下作用:第一,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流通手段);第二,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支付手段);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贮藏手段)。

14、什么是纸币?

答: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5、纸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纸币的本质是货币符号。

16、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谁?由谁发行?

答: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17、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18、什么是通货膨胀?

答: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19、如何正确对待货币?

答: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性,但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经济活动需要货币,我们要坚决反对“金钱万能论”,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2页

第三节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注: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惟一)表现形式。 3、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如何?

答:供求影响价格,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价格反过来也影响着供求。 4、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答: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什么?

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什么是国有经济?它的作用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答: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4、什么是集体经济?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集体经济,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把分散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因而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5、我国农村集体经营体制是什么?意义有哪些?

答: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一方面,在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收入;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这种体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村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答: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7、采用何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标准是什么?

答: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3页

8、什么是个体经济?

答: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9、什么是私营经济?

答: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10、什么是外资经济?

答: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11、什么是所有制结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之为所有制结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公有制的地位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3、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呢?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4)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14、什么是“三个有利于”?

答: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15、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及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6、现阶段我国除了按劳人分配外,还有哪些分配方式?

答:还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 1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定义及其分类是什么?

答:是指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和按管理要素分配。 18、为什么我们要实行当前的这种分配制度呢? 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2)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应的。

(3)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4)最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4页

1、市场产生于什么时候?市场经济呢?

答:市场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2、什么是有形市场?什么是无形市场?什么是广义市场?

答:狭义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找货源或买主,实现交换。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什么是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答: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5、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答: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平等性。平等性包括地位平等和交易平等。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6、什么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答: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前提,是市场经济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4、 什么是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答: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5、 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6、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 10、市场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答: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1、为什么必须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呢? 答:(1)市场有调节不到(市场失灵)和调节不了的领域,这需要进行国家的宏观调控。

(2)在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首先,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其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再次,市场经济还具有滞后性。

(3)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12、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答: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4、什么是经济手段?

答: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15、什么是法律手段?

答: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16、什么是行政手段?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5页

利。

(6)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此外,消费者还享有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利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13、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机构有哪些? 答:有:(1)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2)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3)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4)大众传播媒介。 14、依法保护消费者权利的途径有哪些?

答: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是哪几个? 答: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是怎样的?

答: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它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有哪些? 答:(1)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3)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4、世贸组织实施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答:非歧视原则。它强调各缔约国之间实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公平交易,反对贸易歧视。 5、中国与世贸组织的关系如何?

答:中国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方之一。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加入WTO,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使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享受最惠国待遇和更多的国际贸易权利;同时也面临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承担相应的国际贸易义务。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分别是什么机构?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于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它们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7、什么是国际收支?什么是顺差?什么是逆差? 答: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因贸易收支和非贸易收支等因素而产生的收支状况的总和。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其收入大于支出,叫做国际收支顺差;其支出大于收入,叫做国际收支顺差;收入与支出相等,叫做国际收支平衡。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贸易银行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答:第一,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

第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9、中国与这两个组织的关系怎样?

答: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5月15日,中国恢复了在这两个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10、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等。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16页

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答:(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4)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2、为什么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答:(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13、为什么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答:(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 14、什么是对外贸易?

答: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和构成了世界贸易。

15、对外贸易包括哪些内容?

答:对外贸易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国际劳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商品贸易是指一国与别国进行曲的以商品为主要内容的交换活动。它是一国对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形式。

国际劳务贸易是指劳务输出国向输入国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劳动,以获取外汇的贸易活动。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一国与别国进行的有偿的技术转让活动。技术贸易有两种形式:一是技术知识(又称软件)的买卖;一是与转让知识有关的机器设备(又称硬件)的买卖。 16、什么是贸易顺差?什么是贸易逆差?

答: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17、如何看待贸易差额?

答: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收支的重要指标。在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优势;贸易逆差则反映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劣势。 18、如何看待对外贸易?

答: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搞好出口才能多创外汇,保证进口。

进口是对外贸易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要适当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往往还能带动出口。 19、什么是关税?关税有什么作用?

答: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

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 20、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 21、什么是对等贸易?什么是展卖?什么是加工贸易?什么是补偿贸易?

答:卖方承担向买方购买同等商品或劳务,这种贸易方式叫对等贸易。它是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

在本国举办和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性博览会或集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进出口交易,采用这种贸易方式叫展卖。

加工贸易通常称为“三来贸易”,它包括来料加工贸易、来件加工贸易、来样加工贸易。

补偿贸易,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形式。我方先以赊购的形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17页

和技术等,待投产后,用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偿还货款的本金和利息。 22、发展对外贸易有哪些作用? 答:(1)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4)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23、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24、什么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这就是说,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

25、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呢?

答:第一,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

第二,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2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答:(1)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2)另一方面,发展对外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7、什么是平等互利?

答:平等互利,就是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有何差异,都应在国际经济中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 28、如何处理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

答: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相辅相成,不能分割,更不应对立。

哲学常识部分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 3、什么是物质?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它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 4、什么是意识?

答: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5、为什么说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实在?

答: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18页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如何看待宗教?

答:宗教观念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它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但宗教观念对“某种原型”的反映不是真实的,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决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也有什么。 7、为什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答:(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2)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指出不可知论的错误。

(3)从客观事物看,它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这给人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从认识的主体看,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大脑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基础,人脑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

(4)不能机械地理解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也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8、从主客观方面看,哪些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呢? 答:(1)从主观方面看,第一,立场不同。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论也会不同。

第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第三,知识构成不同。 (2)从客观方面看,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制约,这就使得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状况出现差异。

8、在主观方面,我们应如何做才能尽量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呢?

答:我们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注:(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3)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9、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10、什么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答: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11、意识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反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1)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

(2)意识中的错误思想,短视目光和对狭隘利益的追求,片面的认识通过人的活动去影响自然界,反作用于自然界。这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消极表现。

(3)进步阶级的意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动阶级的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 12、我们应如何对待意识的作用?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19页

答: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一,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第四,积极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13、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14、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其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最后,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会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15、怎样坚持从客观出发? 答:(1)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2)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注意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整体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注:1、简要讲解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含义。 2、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就成了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3、哲学上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人们的活动中就是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 4、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使主观符合客观。

16、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要做什么?

答: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17、我们当前最大的实际是什么?

答: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有何意义?

答: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9、青少年应如何认识和把握国情?

答: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就要了解我们的现实,就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20、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答: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1、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答: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对于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3、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什么?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20页

(3)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原则,对内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如何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答:(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成长,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机遇,辩证地对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我们要以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答: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在数量、程度、水平、排列顺序(结构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相比较,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则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二要注重量的积累。 5、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答: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怎样认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2)由于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以拟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还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又因为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旧事物决不会自动消亡,并且总要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这在社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事物发展的途径必然是曲折的。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困难,既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又要有必胜的信心;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7、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二者的分歧和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为: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二者的根本分赴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8、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26页

答:(1)努力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片面化和绝对化。

(3)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我们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我们之所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原因有三个。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答:(1)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增强的。这些不断增强的因素,就成为制约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的主观因素。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2)价值取向正确,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 3、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什么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答: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5、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科学理论?

答: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在获得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1)要占有什么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7、什么是认识的两次飞跃?

答: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将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8、认识是发展的原理内容是什么?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发展的。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需要不断发展,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同样需要深化,需要扩展,需要向前推移。 9、什么是分析?有何重要性?

答: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不分析各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或过程的基础。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分析方法如果运用不当,“只分不联”,就会导致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应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本质性的东西,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 10、什么是综合?有何重要性?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27页

答: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认识整个客观对象。系统综合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离开系统综合,是不能得到正确结论和提出有效方案的。 11、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做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答: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无论怎样,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它要求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12、什么是合理想象?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答: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3、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一是要关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科学的社会意识为何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答:科学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由于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4、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5、为什么说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答: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6、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如何?

答: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7、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因此,应该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做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维护。第三,社会集体利益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28页

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答: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9、在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时,集体主义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一方面促使各种经济法律和法规的贯彻,使国家整体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它要求各市场利益主体必须从国家大局、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去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以便实现各自的利益,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10、坚持集体主义总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贯彻这一价值取向? 答: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1、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答:必须做到:第一,要尊重人;第二,要主动关心人;第三,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12、怎样理解“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答:(1)顾全大局,是成就大事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2)小团体主义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利益。因此小团体主义实质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3)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团体主义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妨碍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反对小团体主义的办法,从思想道德上讲就是要坚持集体主义,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 13、什么是个人主义?为什么要反对个人主义?

答: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对个人、对社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危害极大。第一,从出发点来看,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第二,从结果来看,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惟一价值目标。这种只顾个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原则,必然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危害社会稳定。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1、什么是人生价值?

答: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人生价值就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答: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第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3、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二,要有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而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培养、利用和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 4、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5、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其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总之,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29页

6、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首先,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其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1、什么是实践?

答: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什么是认识?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答:(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2)实践目的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6、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答: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而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践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7、为什么说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答: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的活动,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怎样的?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2)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什么是认识世界?什么是改造世界?

答: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10、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什么?

答: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

政治会考复习教案第30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f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