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理论创新的思想逻辑和历史经验

更新时间:2024-04-06 18: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把握理论创新的思想逻辑和历史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史党建学科 金民卿

2011年07月08日16:1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把握理论创新的思想逻辑和历史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系列独家专访:总书记讲话要点、亮点、创新权威解读 人民网专访多位权威专家 推出“七一”讲话系列解读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朱佳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了六件大事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从世界历史的视角看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搞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至关重要,而搞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首先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90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和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及其创新成果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揭示其内在规律,并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运动过程,具有自身的逻辑特征,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思想逻辑。一是吸收与内化。这就是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学习、宣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吸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并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武装头脑,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方法论,实现主观世界的根本改造,实现外来理论向自身思想结构的转换。中国共产党在自己奋斗发展的90年历程中,就不断地在学习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越来越深入,理解越来越透彻,运用越来越娴熟,信念越来越坚定。二是结合与转化。这就是在吸收、内化、信仰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同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理论建构,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针对性,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通过这个结合与转换的过程,实现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风格上的空间转换,在理论应用域上的时间转换。三是突破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同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一致的,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始终是追随人类实践步伐不断发展前进的,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对人类实践的时代特征的把握。不断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坚持基本原理和结合转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新变化,在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在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突破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提出新的概念论断、新的理论体系、新的对策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动态性思想进程,必然凝结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或者体现为新的理论体系,或者是外在化为实践道路,或者固化为特定的制度或政策体系,或者具象化为特定的民族风格。第一,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第二,中国化的实践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第三,中国化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第四,中国化的民族风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一个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有深刻的把握,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了90年的历史发展,实现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的教训,这些

经验和教训,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给当代人以极大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是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任何教条主义的做法都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党之所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时还没有全面介绍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不完善阶段。土地革命时期,党之所以多次陷入到错误路线的漩涡当中,与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分不开。毛泽东在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要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理论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是实事求是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地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任务,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模式的做法都不可能真正形成实践和理论的成果。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革命道路、土地问题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重大失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当时还没有摆脱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没有摆脱对俄国革命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就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实事求是地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历史实际的结合,取得了实践和理论上的巨大进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生长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任何主观主义的空谈和盲动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就是深入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矛盾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国后,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特点,创造性地探索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道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革命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牢牢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矛盾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怎样把握新的时代特点和矛盾态势,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生长点,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新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主体,是独立自主地从事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政党及其理论家队伍,任何幼稚的、不成熟的、缺乏理论涵养的人占据了党的主要领导岗位,并以某种所谓的权威为支撑来强行引导理论发展的方向,都会给党的革命实践和理论事业带来重大挫折。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所经历的实践磨难和理论曲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家占据了理论领导地位,而像毛泽东这样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被压制。改革开放前夕,我们国家出现了徘徊和曲折,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在政治和理论上不够完全成熟。而当邓小平等一批成熟的政治家和理论家重新走上主要领导岗位,我们的实践和理论事业都迅速发展起来。当前,压制理论家的情形当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进一步培养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仍然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和基本路径,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交锋中展开理论创新,任何放纵和“宽容”错误思想的作法都将给党的理论创新造成混乱。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是领导全党同党内存在着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最终使得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即毛泽东思想,确立了在党内的指导思想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建国后,毛泽东之所以在50年代提出判断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标准,也是着眼于当时党内外的各种错误思想而提出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之所以提出思想政治方面的四项基本原则,其根本就是要反对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以免其扰乱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建设,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当前,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也必须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经过了9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特别是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中国正以其豪迈的姿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新的起点,新的任务,新的问题,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勇敢承担和应对,也需要在理论上以创新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是要善于进行理论学习,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十七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在“学习型政党”之前冠以马克思主义,毫无疑义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学习,决不是泛泛的、中性的、无方向的学习,而是内含着党的基本性质和政治方向的学习,这个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学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重点搞好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把提中高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作为重中之重,他们的理论水平是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根本基础与根本保证。领导干部的学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及党性修养放在首位,因为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最需要解决好的就是理想信念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质,因此决不能用学习其他知识代替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把握精神实质上下工夫,做到系统地实际地、完整地准确地学习,这就首先需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存在,是经典作家思想最直接、最集中、最完整、最客观的记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都深刻地包含在这些经典著作当中,因而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就告诫青年们:“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 只有以甘坐冷板凳的心态去阅读经典,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在这个方面任何偷懒都是要不得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决不能割裂,否则必然带来思想混乱。要特别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不是仅仅了解表面,仅仅记

住个别词句。

二是需要善于进行理论提升,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我们必须追随时代发展和实践进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指南,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站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所提出的新的历史性课题,分析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回答和解决与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人们感受最深切、议论最热烈的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的矛盾,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效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切实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和保障水平,消除社会矛盾激化的隐患。在此基础上,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发展着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中国化”,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三是需要善于进行理论武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搞好理论武装,必须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社会大众,就必须从思想家所创造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社会大众的集体意志,实现由思想家的个人思想向广大群众的集体思想的飞跃;广大群众要实现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转变,就必须把基本理论深化到实践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为此,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通俗化语言、简明化形式、大众化风格,转化为群众乐于并能够接受的形态,转化为群众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集体意识,真正掌握群众并形成强大的实践力量,实现时代精神精华向民众群体意识的转化。

四是需要善于进行理论斗争,在思想交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原则捍卫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划清界限,揭穿各种假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打退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其实质和危害。同时,坚决反对一些人打着解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学习借鉴等旗号,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偷换指导思想、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企图。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党史党建学科负责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jb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