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下册

更新时间:2024-04-09 18:2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 繁荣与开放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建立:581年北周外威杨坚(隋开国皇帝: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统一:589年灭陈(南朝), 灭亡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2.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原因有:○1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 ○2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3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4隋文帝的决策正确 3.开皇之治(在位皇帝-隋文帝):

○1中央设三省六部○2地方减为州县两级○3分科考试选拔官员○4)勤政节俭、经济发展 开皇之治(原因):隋文帝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1隋朝官仓储粮多○2造船技术水平○3高洛阳商业盛极一时○4开凿大运河

4.隋炀帝的统治和隋的灭亡

(1)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2)开通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3)实行暴政○1修洛阳,造宫殿○2游江都,索贡物○3征高丽,打败仗○4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5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开工的时间:隋炀帝 605年开始.1条2长3点4段5河6省(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二长:2000多公里长 ;三点:三个中心[涿郡(北京)、洛阳(中心)、余杭(杭州)];四段:分为四段[永济渠(海河与黄河-洛阳、长安)、通济渠(黄河与淮水)、邗沟(淮水与长江-江都今扬州)、江南河(长江-江都今扬州与钱塘江);五河: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六省-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浙江) 6.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1)主观动因:○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根本目的)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

掠夺○3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2)客观影响:○1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2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作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6..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7..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8.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胡曾《汴河》“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重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皮日休(唐朝)《汴河怀古》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作者胡曾《汴水》诗中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作者认为隋亡原因是大运河的开凿。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夸大开运河对隋亡的影响. (2)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的观点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答:比较符合史实。作者认为隋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奢侈腐化。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既肯定开运河的功绩,也指出巡游江都的腐败,比较全面,比较中肯。

(3)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样看(对大运河的评价) ?

答:大运河开通用个好或坏来评价太简单了。应该说“好事”是主要方面。因为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隋亡的根本原因:隋的暴政○1奢侈腐化,滥用民力(主要原因)。○2繁重的兵役、徭役 隋亡的直接原因:隋末农民大起义(611年开始)

其他一些对隋朝大运河的诗句:《元和郡县图志》说的:“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 “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9.如何评价隋炀帝

答: 隋炀帝:○1改革官制和设科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2开通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3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的暴行,使当时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大众遭受到无比的痛苦:○1首先,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2其次,隋炀帝好大喜功,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3隋炀帝用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人民○4隋炀帝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残忍猜忌,寡恩无情。

隋炀帝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决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拟

10..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答: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11.隋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王朝?

答:①隋炀帝的暴政:营建洛阳;乘龙舟游江都,沿途扰民;发动对高丽的战争。②暴政的结果:农民离乡背井;大量田地荒芜;人民忍无可忍,爆发隋末

农民大起义。

第二课 贞观之治

1 唐朝的建立和(灭亡907年唐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贞观之治(李世民—唐太宗)

○1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沿用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勤于政事、任用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注重节俭。○2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3经济上:轻徭溥赋,发展生产。 3.你知道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与“贞观之治”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你能否说出为什么?

答:相同之处是:这几个时期都是在其朝代的初期;都有着相似的盛世局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社会秤,经济繁荣。

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背景:均是统治者在建立王朝后吸取前个朝代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的结果。

4: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政治 有真才实学的人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经济 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军事 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事机构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文化 学员民族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友好 5.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接着他又说:“……为人主,可不畏惧!”——引自《贞观政要》

(2)A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答: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他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防重蹈隋亡的覆辙。 B看到了什么重要问题?他这样讲的意图是什么?

答: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强大;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C.应该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作为统治者一定要重视人民群众,关心他们的疾苦。它说明了统治者的英明,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就能稳定,反之将遭到人民反对,最后要推翻它。

D这位皇帝在此思想指导下,实行了哪些政策?促成了什么局面的形成?

答: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 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发挥国家机关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治世局面形成,史称“贞观之治”。

材料三:唐太宋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优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五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说明“贞观之治”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

答:是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要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4)材料四中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隋末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 (5)材料五这种情况被称为什么?材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贞观之治。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6)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五这种情况(贞观之治的原因有哪些)?

答: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6.简述唐太宗为巩固其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第一,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第二,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第三,注意吸收隋亡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 7.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答:唐太宗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进一步调整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国力逐步强盛的“贞观之治”的局面,所以说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8.如何评价武则天?

答:武则天先为高宗的皇后,为称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施政期间,一方面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发展生产、重用人才的措施,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罗致人才。使唐朝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又滥用酷吏,大兴佛教。征讨高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一句话 说就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 开元盛世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回答: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作者是杜甫; ②“开元”是哪位皇帝的年号? 答:是唐玄宗的年号

③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情况? 答: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家繁荣富庶的景象 2.(1)世界上出现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世界三大饮料荼、咖啡、可可。

(2)唐朝国际性大都市是长安。唐朝的繁荣的大都会有长安、洛阳、成都、扬州。 (3)唐朝专业的商业区叫市。居民居住区叫坊。唐玄宗任用姚崇当宰相。

(4)唐朝的手工业发达,唐朝的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和唐三彩最为出名。

(5)公元9世纪末唐朝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朝统治瓦解,907年唐朝灭亡。

(6)开元盛世的表现: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农业发达出新型生产工具等。

3、.材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有人口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有

人口41 419 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有人口52 919 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有人口16 990 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有人口15 762 432

阅后请回答:上述唐朝人口从统计表看曾出现过一次直线上升、两次下降,其中一次急剧下降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后果?

答:安史之乱(安?山和史思明叛乱)。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 4、阅读以下材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注:“城指”:长安)——杜甫 请回答:

①“国破”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答:“安史之乱”。叛军攻入唐都长安,玄宗逃走。 ②这句诗在诗歌创作内容上的特点是什么?

答:深刻反映唐由盛转衰、复杂而动荡的历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5、阅读以下材料: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请回答:

①诗中描写的是哪位皇帝的所作所为? 答:唐玄宗。

②这句诗折射出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答:天宝年间,唐玄宗日益骄奢,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不理政事,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6、什么是开元盛世?

答: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7、.阅读图1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诗中“开元”指的是何时?为什么称为“开元全盛日”?

答:开元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因为当时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进入了全盛时期,故称“开元全盛日”。

(2)全诗说了什么问题?

答:全诗反映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3)“开元”为何出现全盛时期?

答:因为唐初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唐玄宗初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4)“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开元之治”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是“开元之治”的结果。

图1 图2

8、读图2,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图2中两图的名称叫什么?各有何作用?

答:左图为曲辕犁,右图为筒车。曲辕犁的改进可深可浅,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筒车对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l6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