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2-20 09:4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湖,再图北伐。署湖南巡抚陆元鼎侦悉,于计划起义前二十余日,大肆捕杀党人。黄兴易装逃往上海,旋赴日本。1905年8月,与兴中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共进会: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国革命团体,同盟会会员张百祥、邓文 、刘公等先后任会长,自称是同盟会的革命实行机关。为联络会党,将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1908年至1909年,湖北籍共进会会员孙武、刘公等先后回国,在汉口设湖北共进会机构,积极在新军和会党中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9月,与文学社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参与发动和领导了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立宪派: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大资产阶级和部分官僚地主利益的政治派别。其代表人物有张謇、汤化龙、谭延 等。主张在不损害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和平改革,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1909年以后,立宪派以各省咨议局为基地,发起多次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4月,皇族内阁成立。五月铁路国有法令颁布,立宪派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排挤和打击,开始对清政府表示绝望,转向正在兴起的人民反抗运动。辛亥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纷纷投机或转向革命,获取胜利果实。

“皇族内阁”:1910年清廷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国会召开前,先设责任内阁。1911年5月诏改官制,废军机处,置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载泽、载洵、荫昌、绍昌盛宣怀等十人为各部大臣。以上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贵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清朝统治者借立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从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

辛亥革命: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在各省和海外华侨中发展革命力量,开展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领导和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1911年夏秋,鄂、湘、粤、川等省的暴露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趋于成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瓦解。12月,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4月,孙中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革命遂告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湖北新军:清末驻湖北的一支新式陆军。1896年,湖光总督张之洞回任时,带回他在署理两江总督时编练的自强军一部,分为前、后两营,添募兵员,聘德国军官任总教习,教练洋枪洋操,从而奠定湖北新军的基础。以后逐年扩充,到1907年,官员共约一万六千余人,编成一镇(第八镇,镇统张彪)一混成协(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各辖步、炮、马、工、辎等标、营、队。湖北新军的士兵多数出身于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工人和贫苦知识分子,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军队中进行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到辛亥革命起义之前,湖北新军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团体或倾向革命,他们是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

南北和谈(南北议和):辛亥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北洋军阀与南方革命党人的“和平谈判”。1911年11月,袁世凯先是直接向黎元洪诱和,接着又通过英使朱尔典电令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出面调停,12月初达成在武汉停战的协议。谈判地址随即移至上海。12月18日,双方达成在湖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的停战。20日,双方代表在讨论政体问题时,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向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唐绍仪则根据袁世凯的旨意,进行讨价还价和要挟。后在得到南方提出的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妥协后,于1912年2月达成协议。清帝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临时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归于失败。

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抵制革命、拉拢立宪派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夏,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中央设“考察政治馆”,筹议立宪大纲。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命筹设资政馆于京师,各省设咨议局。1908年公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是年至1916年共九年 为预备时期。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经过各省立宪派的多次 联合请愿活动,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长沙抢米风潮:1909年前后,湖南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各州县饥民十余万人纷纷流入长沙等城市觅食。1910年春,湖南官绅、奸商及外国洋行,竞相抢购米谷,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米每升由二十文陡涨至七十余文,群众愤激。4月13日,长沙城乡内外的农民、手工业工人和饥民万余人,齐集巡抚署前,要求减价粜米。巡抚岑春竟命令军队开枪,群众死伤数十人。于是,愤怒的群众数万人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焚烧抚署、洋行、教堂,捣毁外国领事馆和大清银行,抢夺米店、房。全省各地和湖北邻县的群众纷起响应,先后掀起“抢米”和焚烧教堂的风潮。18日,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英、美、日、法、德各国派军舰配合,起义群众伤亡很大,纷纷散去,风潮平息。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3年4月,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兵,与日本妄图独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野心相抵触。1904年1月,,在美、英支持下,日本不宣而战,向旅顺口俄国舰队进攻,日俄战争爆发。3月,日军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日海军击溃。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下,日、俄两国代表在英国朴茨茅斯签订和约,确定日本在朝鲜和东三省南部的特殊利益和支配地位,并迫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地区的侵略势力。

收回利权运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加强以掠夺中国铁路和矿藏的投资、修筑和开采权威目的的侵略活动。因此,收回被清政府出卖和被帝国主义掠夺的路况权益,是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斗争有:1905年,鄂、湘、粤三省人民废除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的铁路合同,收回粤汉路主权;1907年苏、浙两省拒绝苏杭甬铁路借英款修筑;苏、鲁、直人民收回津浦铁路主权;山西收回福公司;次年,辽宁收回锦西煤矿,山东收回县煤矿,四川收回江北厅煤矿,安徽收回铜官山矿权,湖南收回醴陵锑矿等,均归民办,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保路运动:清末湘、鄂、川、粤等省人民进行的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行动。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并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出卖粤汉和鄂境川汉铁路主权的借款合同,随即派员强行接收四省商民筹集的路款,因而激起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纷纷集会游行,罢工罢市,誓与铁路共存亡。湖北宜昌的筑路工人甚至与清军发生械斗,打死清兵二十余人。保路运动在四川发展得尤其广泛和激烈,形成全省范围的武装反抗,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武昌起义:1911年夏秋,经过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的宣传发动,湖北新军和学堂中有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学生加入了革命团体或同情革命。9月下旬,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组成起义总指挥部,预定10月上旬发动起义。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因制炸弹失慎受伤,汉口秘密机关被破坏。当晚,设在武昌小朝街的起义总指挥部及秘密机关多出同遭破获,革命党数十人被捕,彭楚藩、刘尧、杨洪胜三人遇害,蒋武逃匿,形势危急。10日晚八时,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率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武昌城内外各标营奋起响应,分三路向湖广总督署猛攻。总督瑞穴墙逃走。次日黎明,武昌为革命军占领,起义获得胜利。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中央政权。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29日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3日,补选黎元洪为副总统,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国务员名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制订了《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共和民主政权。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请辞职,将政权让给了袁世凯。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夭折。

兴中会: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次年2月在香港设立总部。兴中会的章程和诗词中,指出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并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策划起义。因事机不密,起义未及发动就遭镇压,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此后数年中,他奔波于南洋欧美各地,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先后在横滨、河内、旧金山,建立兴中会分会。1900年在香港创办机关报《中国日报》,并组织发动惠州起义。1905年8月,与华兴会i、光复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

光复会:江浙地区的反清革命团体。1904年冬由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等发起成立于上海。又名“复古会”,另设“龙华会”以联络会党。次年8月,与兴中会、华兴会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但继续保持独立活动,先后发动过徐锡麟、熊成基领导的两次安庆之役,均失败。1910年,陶成章因不满于孙中山,重组光复会于日本东京,并于南洋各埠遍设分会,与同盟会相颉。辛亥革命时,光复会会员在江、浙及广东汕头等地响应。1913年1月,陶成章被陈其美暗杀于上海,光复会解体。

文学社:湖北革命团体,辛亥武昌起义的直接发动者之一。1906年日知会被破坏后,湖北革命党人先后成立了军队同盟会i、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等革命团体。1911年1月,因振武学社已暴露,改名文学社,推蒋翊武、王宪章为正副社长,继续在新军和学堂中秘密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同时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9月,在中部同

盟会的推动下,与共进会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起义后,文学社并入中国同盟会。

新政: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实行的假维新变法的整治措施。1901年1月,逃往西安的清朝廷发布“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实施“新政”的机构。所谓新政主要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绿营、练新军、设巡警;设商部、奖励商人设商会;废八股、设学堂,奖励留学,等等。其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同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恢复和加强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勾结,通过改变某些统治方式来延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不过,新政中的某些措施,多少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学说与自然科学的传播。

爱国学社:江浙地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的进步学校。1902年夏,上海南洋公学当局压制学生议论时政,引起学生罢课风潮,二百多名进步学生愤而退学。蔡元培于是招纳一部分退学学生,于上海泥城桥福源里设爱国学社,聘章太炎、黄炎培等任教员。校内师生高谈革命,并出版《学生世界》杂志,还以“国民公会”名义常在张园集会演讲,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903年7月“苏报案”发生,学社被迫解散。

其他来源:

中部同盟会:中部总会简称中部同盟会。清末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分支机构。1910年(宣统二年)6月,宋教仁、谭人凤、赵声等人会集东京,召集11省区同盟会分会长会议,决定组织中部同盟会,以全力推进长江流域革命运动。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湖北小学(一说在湖州公学)召开中部同盟会成立大会,会上推谭人凤、宋教仁等为总务干事,并发布宣言和章程,以“推覆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宗旨,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总机关设于上海,各省设分部。会员共20余人(一说40余人),旋分头回省发动,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设立分会,推动了革命的进行。11月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总部自日本迁回上海,该会遂告结束。

宪政:

新党:人称之“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 ,有洋务派如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等;出国考察大臣:载泽、端方、戴鸿慈等;驻外公使孙宝琦、汪大燮、梁诚等;开明的满族新贵与汉族官僚,如善耆、锡良、赵尔巽、瑞征、岑春煊、沈家本、张百熙、唐景崇、程德金等人。新党党人是新政的指导者与主持者;对外了解西学,与洋人、洋书、洋货接触广;对内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关系密切;要求把君权专制转变为日本式的二元制,实质上已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政闻社:由梁启超、蒋智由等在东京组织,于1908年2月本部迁沪,由马相伯主持,成员主要是康门徒子徒孙。纲领为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

篇二: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_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黄爵滋

清末江西宜黄人。字德成,号树斋,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鸿胪寺卿、礼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职,以敢于直谏而负时望。道光十八年(1838)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力陈鸦片之害,创议严禁。1840年,他奉命赴闽、浙查办禁烟,筹划海防,奏报厦门抗英战况,力主抗英。黄爵滋有《黄少司寇奏疏》、《仙屏书屋诗录》和《仙屏书屋文录》传世。

3.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4.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5.义律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侵略军代表。出身于英国贵族。1815年,他参加海军,在印度和牙麦加服役。1834年随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来中国,任秘书。1836年,他接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1839年,他极力抗拒和破坏中国禁烟运动,并主张武力侵华。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副全权代表。1841年1月,他强迫琦善割让香港;5月,又迫使奕山订立《广州和约》。1841年夏,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接替其职务。

6.《穿鼻草约》

亦作《川鼻草约》。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琦善。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问。

7.广州反入城斗争

又称“广州入城问题”。它是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排外情绪在广州转化为广州绅民长时期的反对英国人入城的一系列英勇斗争,以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为结局,历时长达15年之久。由于战时英军侵略行径及战后部分英国人无礼傲慢行为以及深植于中国绅民心灵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民众在英国人入城问题上的态度。广州绅民这种勇敢抗击外来入侵者的不屈不挠、决不妥协、屈服的斗志,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与爱国激情。

8.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1841年5月29日,一股英军闯到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抢掠,被村民打死数人。为了对付敌人报复,三元里群众在村北古庙集合,相约以三星旗为指挥令旗,联络附近103乡群众共同对敌。5月31日,又有400多乡的群众前来支援。

义律也被群众包围,向广州政府求援,奕山派人前往解围。起领导作用的部分士绅听劝,迫令群众解散,侵略军才得以撤退。三元里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嚣张气焰,也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卖国丑恶面目。

9.公行制度

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公行,亦称官行。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分局相关条约而撤销。

10.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12.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13.琦善

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他早年任河南按察使时,镇压过白莲教起义。1836年任直隶总督。1840年8月,英军北犯白河口,道光帝派他与英国侵略者谈判。琦善向敌人献媚求和,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后,压制广东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裁撤军备。琦善在阵前妥协,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不久,广东巡抚怡良、两江总督裕谦揭发了琦善的妥协行径。2月,道光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拿办。但时隔不久,琦善就得到赦免。1853年又被派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江北大营,在扬州屡战屡败。1854年秋病死于军中。

14.陈连升

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累擢曾山营参将。1839年在回击英国侵略军制造的官涌武装挑衅中,因功擢三江口副将,调守沙角炮台。1841年1月7日,英军猛攻沙角炮台。他镇定自若,指挥守军多次击退敌人进攻。英军闯入炮台后,他身先士卒,奋勇抵抗,不幸中弹扑地,英勇捐躯。

15.关天培

字仲因,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平时勇于任事,治学练兵注重实效,被称作“干济之才”。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1839年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措施,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加强战备,曾多次击退英军的进犯。1841年2月25日,英舰18艘向虎门发动进攻,关天培与游击麦廷章在靖远炮台率将士奋勇抵抗。26日下午英军再度发动猛攻,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仍亲燃大炮杀敌。最后与守炮台将士四百多人壮烈牺牲。著有《筹海初集》。

16.裕谦

字鲁山,号舒亭,蒙古镶黄旗人。1817年,他考中进士,1826年任湖北荆州知府。1841年2月,清政府命他为钦差大臣,赴浙江,筹划海防。他支持林则徐抗英,反对伊里布、琦善的投降卖国活动。他揭发伊

里布私受英军礼品的劣迹。清政府将伊里布调京审讯,命裕谦为两江总督,仍为钦差大臣,督办江浙军务。10月10日,英军进攻镇江。他率兵英勇抵抗,力战不支,投水自尽,遗著有《裕靖节公遗书》。

17.陈化成

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1830年任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6月,英国侵犯福建,陈化成和闽浙总督邓廷桢一起进行抵抗,击退英军。不久,调任江南提督。他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积极备战。1842年6月,英舰驶近吴淞口,两江总督牛鉴欲向英军求和,陈化成坚决反对。陈化成坚守西炮台,指挥守军发炮还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击毁击伤敌舰数艘,击毙击伤侵略军多人,使英军不敢正面登陆。然而最终陈化成负伤多处,仍英勇抵抗,最后和八十多名兵士一起,壮烈牺牲。

18.海龄

满洲镶白旗人。1841年他任京口副都统。1842年7月,英军7000人在海军配合下,进攻镇江。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守卫城外各山高地。海龄率旗兵1000人和青州兵600人守城垣。镇江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英。21日,英军登陆,攻占城外高地,炸破西口入城。他督率部众与侵略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城陷后,海龄自缢殉国。

19.耆英

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1842年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他先后与美、法两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因擅自回京,咸丰帝令其自尽。

20.伊里布

满族,爱新觉罗氏,字莘农,满洲镶黄旗人。1801年他考中进士,1821年参加镇压云南永北人民起义,1833年任云贵总督。1840年1月,他调任两江总督,8月授钦差大臣,赴浙江办理抗英军务。他惧怕敌人擅自与英军达成停战协定,承认英军继续占领舟山及附近小岛。1841年,裕谦揭发此事,清政府将伊里布革职逮问。1842年4月,受英军压力,清政府又起用伊里布,让他随耆英向英国侵略者求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任命伊里布为广州将军、钦差大臣,办理善后事宜。1843年3月,伊里布病死于广州。

21.牛鉴

甘肃武威人。字镜堂,号雪樵。他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1841年5月,英军进攻吴淞口。他领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舰炮击,仓皇逃命,致使吴淞口孤军无援,最后失陷。此后,牛鉴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不久,他被革职拿问,到1844年获释。1854年,他参与镇压捻军起义。

22.璞鼎查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全权代表。他从1803年起,在印度从事殖民侵略近四十年。他在侵略阿富汗战争中,被封为男爵。1841年4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全权代表,代替查理?义律,来华扩大侵略战争。他按照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规定的侵略步骤、勒索条件以及扩大鸦片贸易的训令,一面抛出“议和纲要”,胁迫清政府无条件接受;一面指挥英军从香港北犯,相继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和宁波,扬言要把中国沿海省分“并入(英国)女王陛下的版图之内”。1842年8月,英国军舰到达南京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1841年至1844年,璞鼎查为首任英国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1843年,他被授予爵士衔,次年回国。后来,璞鼎查先后担任好望角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1856年,他死于马耳他。

23.《南京条约》附件

即指《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10月8日,英国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通常称为《虎门条约》或《虎门附约》。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主要内容为: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2.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又称为《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共15款,还附有一个《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绝大部分货物的税率为值百抽五,遂开中国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

24.顾盛

美国外交官,律师出身,众议院议员。1843年,他受美国总统泰禄委派,以专使身份来华。次年2月,他到达澳门后,立即同两广总督程采交涉,要求到北京向皇帝呈递国书,跟中国订立“永远和好条约”。他的要求被拒绝,就用炮舰相威胁。7月3日,他同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此约成了中国和法国以及其他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25.中美《望厦条约》

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26.剌萼尼

法国外交官。他曾任法国驻希腊公使。1843年,法国政府任命他为特使来中国。第二年,他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为外国传教士谋得在通商口岸传教的特权。1846年,他又强迫清政府废除1733年颁布的查禁天主教法令。

27.中法《黄埔条约》

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28.旧民主主义革命

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29.“亚罗号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30.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31. 额尔金

英国外交官。他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姓名是詹姆斯?布鲁斯。1841年继承“额尔金”伯爵爵位。曾任牙买加、加拿大总督。1857年3月,英国政府派他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与法国侵华全权专使葛罗率领英法联军北犯,于1858年5月,攻占大沽口炮台,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额尔金与葛罗再度指挥英法联军侵华,后攻入北京并下令烧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同年11月,额尔金率舰队窜到南京,对太平天国进行挑衅。1862年,他调任印度总督,不久病死。

32.葛罗

法国外交官。1857年10月,法国政府任命他为全权专使,与英国全权专使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他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签订以后,他立

即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策划援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2年,他调任法国驻英国大使。

33.叶名琛

湖北汉阳人,进士出身,1852年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是个昏庸虚骄的封建官僚。1856年“亚罗号事件”中,对英国采取妥协态度,释放了被捕人犯。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前夕,不作战守准备,每天只在衙门里“扶乩”(请神仙下界出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广州失陷后,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后死于囚禁中。时人讥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34.柏贵

蒙古族,字雨田,蒙古正黄旗人。1852年,他任广东巡抚。1857年12月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他派绅商伍崇曜、梁纶枢与侵略军议和。在英人巴夏礼、哈罗威和法人修莱组成的“联军委员会”严密控制下,他照任原职,为外国侵略者维持殖民秩序,压制人民反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35.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留守北京,“督办和局”。奕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咸丰帝死后,奕与慈禧勾结发动政变,搞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36.广州三十行

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广州海关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不完全固定为十三家,习惯上称为十三行。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传达官府政令、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起清政府与外商之间一切交涉的中间人作用。另它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十三行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为官府勒索去的不少。《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渐趋没落。

37.赫德

英国人。1854年来中国,先后在香港、宁波、广州任要职。1859年出任中国粤海关副税务司,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他改组海关,确立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并代清政府对外借款、采购军火等。1876年,赫德参与订立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战争期间,他策动清政府向法国妥协,签订《中法新约》。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赫德提出“以华制华”的政策,主张利用清政府统治中国,为各帝国主义所采纳。1901年,他支持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8年赫德请假回国,1911年正式卸职。他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6年,是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9月,赫德病死于英国。

38.华尔

华尔,美国殖民主义者,长期从事海上冒险活动。1859年,他流浪到上海。英美等国为了阻止太平军攻占上海,委派华尔召募外国籍人组成“洋枪队”,任领队,驻松江。在进攻青浦太平军负重伤后,他企图诱骗中国人充当炮灰,并谋英国资助。1861年8月,他在松江改组洋枪队,任用欧美人当军官,招骗中国人充当兵士,组成中外混合军。1862年初,当太平军进军上海的时候,洋枪队配合英法在上海的正规军、清军进行抵抗。清政府赐给华尔官衔,称洋枪队为“常胜军”。中外反革命军保住上海以后,开始进攻嘉定、青浦、南桥等地的太平军。9月,华尔率“常胜军”和英法侵略军一起进攻浙江慈,华尔受重伤,不久毙命。

39.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冯云山、洪?a href="http:///shigejiansha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诗\成为最早的信徒。洪秀全的拜上帝思想是中西杂糅的产物,实现了基督教义的中国化。他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为天平天国运动做了充分的舆论和组织准备。

篇三: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虎门销烟: 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三元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穿鼻草约》: 琦善与义律签定的 ,《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3)中、英官吏平等。(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虎门条约》:《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即为南京条约附约。1843年10月8日,英国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通常称为《虎门条约》或《虎门附约》。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主要内容为:1.“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2.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又称为《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共15款,还附有一个《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

1.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绝大部分货物的税率为值百抽五,遂开中国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

《中美望厦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

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是西方列强在近代蓄意侵夺中国司法主权的特权制度,是他们通过鸦片战争,用不平等条约强行建立的,其后又获得进一步发展。这项制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自鸦片战争后清朝与外国列强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这为列强在中国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租界:租界是近代西方列强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某些城市或通商口岸划出供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是列强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军事威胁、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的基地。在这一地区里,实行完全不受中国行政系统管辖和法律制度约束的统治制度,号称“国中之国”。“租界”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瀛寰志略》徐继畬著,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书中对亚欧北美洲介绍有为详细,对南美大洋非洲也有所记载。书中还对欧美民主政治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魏源:中国晚清思想家。湖南邵阳隆回人。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琦善(1790?—1854),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姓博尔济吉特,袭一等侯爵。他早年任河南按察使时,镇压过白莲教起义。1836年任直隶总督。1840年8月,英军北犯大沽口,道光帝派琦善为代表与英国侵略者谈判。琦善向敌人献媚求和,并保证要重治林则徐,“代伸冤抑”,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议和。11月到达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压制广东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裁撤军备。1841年1月6日,英军向虎门口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发动进攻。

琦善惊慌失措,表示英国可以在九龙尖沙嘴和香港岛的西南隅两处“择一地方寄寓泊船”,但要奏明道光帝批准。英国侵略者未等道光帝批准,就擅自派兵强行占领了香港岛。琦善的阵前妥协,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不久,广东巡抚怡良、两江总督裕谦揭发了琦善的妥协行径。2月,道光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拿办。但时隔不久,琦善就得到赦免。1843年,他任驻藏大臣,后任四川总督。1853年被派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江北大营,在扬州屡战屡败。1854年秋病死于军中。

耆英(1790—1858),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1838年,他任盛京将军。1842年3月奕经在浙江战败,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将军。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他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因擅自回京,咸丰帝令其自尽。

义律(1801—1875),出身于英国贵族。1815年,他参加海军,在印度和牙麦加服役。1834年随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来中国,任秘书。1836年,他接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1839年,他极力抗拒和破坏中国禁烟运动,并主张武力侵华。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副全权代表。1841年1月,他强迫琦善割让香港;5月,又迫使奕山订立《广州和约》。1841年夏,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接替其职务。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永安分封、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洪秀全洪秀全,农民家庭出身的穷苦知识分子,从《劝世良言》中吸取西方基督教教义,创拜上帝教,与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结成异性兄弟,组成领导核心,筹划奇艺。1851年1月11日,率众在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占领南京后,改为天京,并兵分两路北伐和西征,北伐败二西征胜,颁发《天朝田亩制度》,推行乡官制度。入天京后,深居简出,奢侈享乐,讲求礼仪,咸丰六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昌辉有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杀韦昌辉,用石达开主政,次年,石达开收猜忌出走,太平天国濒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进攻的形势下,他缺乏积极防御措施,对内滥封王爵,迷信天父,固守

孤城,终于使形势恶化,1864年病逝。

杨秀清(1821~1856)中国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者。广西桂平人。烧炭为生,因阅历较广 ,足智多谋,为冯云山赏识,邀入拜上帝会。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冬,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返广州设法营救,拜上帝会主持无人,杨秀清即假托天父附体,取得代天父传言的地位,并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为异姓兄弟。称天父第四子(洪秀全为天父次子) 。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任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12月,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大权,节制其他各王。次年指挥太平军由广西永安突围,进入湖南,和西王萧朝贵联名发布《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3篇檄文。不久,与洪秀全等商定循江东进、夺取南京的战略方针,率军攻克湖北汉阳、汉口和武昌。1853年3月(咸丰三年二月)占领南京后 ,提出就地建都的主张,使太平天国政权正式建立。其后,策划组织了北伐、西征等重要战役,成为太平天国起义前期的实际指挥者。随着起义的发展,杨秀清逐渐自恃功高,专擅跋扈,与天王洪秀全明争暗斗,常以天父名义,否定洪秀全的主张。对同僚也苛责挫辱,加以压制。这使他在领导集团中一方面位高权重,一方面处境孤立。在胜利的形势下,他志得意满,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一说没有逼封)。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带兵回京图之(一说无密诏)。韦昌辉带3000多人从江西入天京 ,1856年9月2日凌晨攻入东王府,刺杀杨秀清。杨秀清大批亲信、部属也在交战中被杀或被诱杀。这一事件引发内讧,成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石达开:(1831—1863)清末广西贵县客家人。地主出身。因当地土

客斗争尖锐,难以安身,入拜上帝会。1850年(道光三十年)夏,率二千人到金田。1851年1月金田起义,任左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为翼王、五千岁。1855年(咸丰五年)督师西征,屡次击败清军,次年6月与秦日纲攻破江南大营。*杨韦事件后,回天京辅政。1857年6月因天王洪秀全猜忌,他从天京负气出走,率精锐部队十万单独行动,给太平天国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此后活动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1863年(同治二年)5月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失败,6月自投清军被杀。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秀才,28岁时考中进士,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咸丰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但失败被彻职。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湘军、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 ,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教练,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湘军于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编练建成,共1.7万余人。是年夏,出省作战。以后几年间与太平军在湖北、江西的沿江地区争夺。1858年5月,其精锐李续宾部即深入皖中,气势很盛。至11月间,李续宾及所部6000余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三河之役被太平军歼灭,锐气顿减。1860年,曾国藩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后,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号令统一,筹饷较易,湘军势力大为扩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

1861年9月,攻陷安庆。次年(同治元年)春,曾国藩再以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沿江进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左宗棠部及李鸿章新募淮军进攻江浙其他地区。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声势愈大。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 ,大量裁撤直系部队,其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 、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湘军水师则守湘军旧制,取绿营规模 ,改建为长江水师。以后,左宗棠平定新疆虽也利用湘军,但湘军已不是国家的主要军队。

乡官制度、在天朝田制度中,规定有军制组织人民的制度:「凡设军,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先设一军帅。次设军帅所统五师帅。次设师帅所统五旅帅,共二十五旅帅。次设二十五旅帅各所统五卒长,共一百二十五卒长。次设一百二十五卒长各所统四两司马,共五百两司马。次设五百两司马各所统五伍长,共二千五百伍长。次设二千五百伍长各所统四伍卒,共一万伍卒。通一军人数共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凡设军以后,人家添多,添多五家,另设一伍长。添多二十六家,另设一两司马。添多一百零五家,另设一卒长。添多五百二十六家,另设一旅帅。添多二千六百三十一家,另设一师帅。共添多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另设一军帅」。计一军自军帅至两司马共六百五十六员,将官员六百五十六家从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除开,其伍长、伍卒共一万二千五百家,才是一军管辖的家数。故两司马管辖二十五家,卒长管辖一百家,旅帅管辖五百家,师帅管辖二千五百家,军帅管辖一万二千五百 &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公库﹑国库﹐太平天国以一切财物为上帝所赐﹐初时又规定惟上帝得称圣﹐故称公库为圣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太平天国后期﹐各王及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圣库制度名存实亡。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厘金、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亦称“厘捐”或“厘金税”。 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行厘一般是货物在起运地征收一次厘金后,在转运途中又重复征课,有所谓遇卡纳税及一起一验或两起两验的办法。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为清军江北大营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饷,在扬州里下河设局劝捐,逐渐推行厘金制度。它虽然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助长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

《天津条约》、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dr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