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内容(完整版)

更新时间:2024-04-03 20: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一)教育心理学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理论性、应用性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四)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与标志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独立的标志: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

(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六)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

(七)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八)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九)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十)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教育心理学的的创建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普通心理学解释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自成体系。

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体系繁杂,内容各异,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理论体系学科。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内容日趋集中,形成共识,独立体系学科正在形成。 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注重与教学时间结合,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 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育个别教学研究 (四)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结构性整合、结构性分化

(五)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多元化和本土化、研究手段现代化、研究程序规范化、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

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儿童独立的人格、尊重儿童,卢梭。

幼儿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欧文与幼儿学校、福禄贝尔与幼儿园、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构建:皮亚杰与儿童智慧发展、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论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任务:理论建构、实践指导

作用:测量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和说明。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观察法的应用 (二)测量法的应用

第二章 幼儿教师心理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一)教师能力

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简介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二)教师人格

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

(三)情绪劳动

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四)情绪管理

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五)师幼互动 (六)踢猫效应

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一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六)应激

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七)教师专业成长

所有的旨在形成教师所需的专业只是、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品质的活动。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教师能力的种类

观察与领悟、言语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教育科研 (二)幼儿教师职业角色 执行者、治疗者和辅助者、解放者

(三)教师的情绪劳动

(四)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影响因素)

幼儿园组织分为、幼儿教师职业承诺、人际互动和人际行为、幼儿教师薪金待遇

(五)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表现 P29。(可作为简答,也可能演变为案例,需要读懂案例,知道案例表现的是教师职业压力)

(六)师幼互动的的分类

(七)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幼儿: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早期人际关系经历,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反省能力,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使幼儿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八)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儿童

(九)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

活动计划的差异、活动过程的差异、课程评价的差异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幼儿教师的人格特点

同理心强,富于爱心;有恒负责,细心周到;外向乐群,和蔼可亲;情绪稳定,自制力强;想象力丰富,敢于创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 塑造者、养护者、榜样、中介 (三)教师的情绪劳动

(四)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p66,此处出现案例分析题可能性较大,请认真复习)

(五)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表现

(六)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对儿童宽容尊重;情绪安全感;职业态度;教学风格;教学方法 (七)专家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教育监控能力;自我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是否具备能够有效地教育、引导幼儿,给予其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教育能力的知觉、信念或自我把握与感受。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幼儿教师应激的对策

悦纳自己,善待自己;友善待人,乐观对事;自我放松,自我疏导;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

(二)如何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 训练新手、反思、外部支持

第三章 学习的概述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一)学习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里变化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儿童的学习

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只是和社会经验的活动。 (四)内隐学习

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五)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

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六)操作条件作用学习

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链接,现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其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七)意义学习

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这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只是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八)先行组织者

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学习这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只是之间架设起桥梁。

(十)学习策略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之间的区别

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和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指导、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 (三)儿童学习的特殊性 练习获得、后天、稳定性

(四)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选择题)

反应性学习、联结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象征性学习 (五)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饿猫米笼”实验,“尝试错误”,“S-R”,学习的实质都是使某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反应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联结,并使其联结的力量得以巩固的过程。

(六)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条件反射,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反射的过程。

(七)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

格思里。学习的实质是肌肉动作与各组刺激要素之间形成的联结。 (八)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强化原理,“程序教学” (九)学习的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苛勒,学习的实质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十)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意义学习,学习的实质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先行组织者策略。

(十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的过程,学习者的经验,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解释或假设。 (十二)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结构模式

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学、思、习、行在内的生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作用

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

(十三)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 “S-O-R”

(十四)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十五)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

不能自发,指导也不能有效使用——不能自发,指导下学习——自发并有效使用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内隐学习

(二)格思里的学习理论与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的区别 刺激-反应的不同

(三)学习的三大定律及强化原理 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强化原理

(四)儿童常用的学习策略 复述、组织、表象加工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与奥苏伯尔的知识学习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奥苏泊尔的知识学习分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二)行为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在学习实质解释上的差异 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三)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

学习过程是由以下三个系统协调活动的过程——加工、预期、执行控制 (四)维特洛克的学生学习过程生产模式

维特罗克的学生学习过程生成模式四个方面: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学习过程的解释:是学习者从外部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地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

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婴儿学习: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刺激的出现,个体的注意力立刻转向新刺激,对新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幼儿学习:是指幼儿在适应环境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学习准备:又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程度。

关键期: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

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学习品质:幼儿具有的那些勇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及主要方式 1.发展: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

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习惯化与条件发射的形成。 2.主要方式:

学习图式,特别是1岁前,通过使用图式,获得对周围事物的有价值的信息。简单图式(敲打、抓、握等)、混合图式(运用几种简单图式的)、社会性图式(人家交往图式)。

因果关系:明白了事件及由事件所引发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婴儿对因果关系的学习与不断探索、体验和实验密不可分。

使用工具:借助工具(哭喊、手的动作、养育者、某一物体)拓展自己的栗亮。 理解空间:距离、运动、视角等也是早期学习的重要方面。 实际上,学习是整合的,婴儿的学习方式也是整体的。 (二)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及主要方式 1.发展:

(1)一种说法: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是由单纯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包括换位、辨别换位学习、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偶发学习。在发展过程中,是由什么起作用?主要就是语言。

(2)另一种说法:从发展过程考察儿童学习,幼儿学习方式划分为三种: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构化学习。

2.主要方式:

观察模仿学习:主要方式。多种感官——观察——模仿——无意学习——榜样。 语言理解学习:用于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习——倾听 操作尝试学习:重要方式,意义和形式(重点)。 (三)幼儿学习的途径

1.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这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活动。游戏(重点)。

2.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即在关系中学习。同伴游戏中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冲突中学习。

(四)幼儿学习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1.按学习内容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按学习方法分类: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五)幼儿学习的特点

1.活动性与游戏性;2.直观性与操作性;3.指导性与模仿性;4.情绪性与依存性。 (六)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生理、心理; 2.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生理、建构经验。 (七)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主要作用,动机分为内部、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是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 辅助性动机与主导型动机:根据动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可分为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八)学习情境的理论依据

让·莱夫和爱丁纳·温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简单地说,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情境中进行的方式。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九)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类型

鲍姆林德,家庭式观测调查与实验室的观测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

我国学者白燕将教养方式分为启发诱导型、溺爱骄纵型、放任自流型、专制型; 刘金华把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和分歧型。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幼儿的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是主要借助实物操作,通过动作内化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幼儿学习的基本

活动模式是操作学习。

操作与学习的关系:操作与学习相互独立、互相拥有。最后,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操作学习的特点:在学习方式上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得经验的学习,即“动作—经验”;在学习内容上,操作学习的知识、技能是言语学习所无法获得的,言语学习是概括化了的操作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题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而言语学习中,有一定被动性,言语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他人经验。

操作学习的意义: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可以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而操作学习是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操作学习的分为:手把手的操作、尝试错的操作、模仿示范的操作、反复练习的操作。 (二)学习的关键期

1.学习关键期: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动物的“印刻现象”。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已有研究表明,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学习敏感期识记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尚不能证明除语言和感知觉以外的基本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实际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比较恰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语音方面,2~4 岁是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 5 岁~5 岁半。4 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与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品质最初开始形成、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又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时,可塑性最大。婴幼儿学习游泳和外语等。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

1.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2. 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有如下特征: (1) 自我中心,三山试验 (2) 只能片面的看事物 (3) 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 无逻辑的转换推理 (5) 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 能做出延迟模仿 (7) 能进行象征性游戏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幼儿学习的游戏性与情境性 1.游戏性

P125.分析P140案例。 2.情境性

(1)学习情境的定义

(2)学习情境的理论依据及关于学习本质的认识。 (3)学习情境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P136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学习品质具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种

轻松自由地环境下幼儿自主无忧的探索、思维,再加上家长的适时引导,最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2)案例中的??,因此我们建议需要改变??,倡导诱导型的教养方式。

(3)案例中??,父母要转变教养类型,尽量减少溺爱骄纵型教养方式,既要爱孩子,又要适当放手。

(4)案例中的??,要遏制放任自流型/专制权威型。

总之,父母的自身具备影响孩子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自己做起,树立榜样,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五章 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知识的类型

依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依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三)知识的表征与表征方式

1.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构。 2.知识的表征方式

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产生式 (四)知识学习

广义: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狭义: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五)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六)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1.知识的同化:对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同化;

2.知识的顺应: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七)知识理解

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八)知识整合 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九)知识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十)概念形成

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十一)概念同化

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知识学习的过程

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即同化与顺应的双向建构过程。

1.知识的同化 2.知识的顺应

(二)知识的类型及表征 1.知识的类型:

依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依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2.知识的表征

(1)知识的表征定义

(2)知识的表征方式: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产生式 (三)知识理解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P103. 首先是长时记忆中影响注意和知觉的各种内容及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作为过去经验进入短时记忆。这些过去经验会以动机的形式帮助学习者主动对感觉到的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使学习者保持持续的兴趣去从事选择性的知觉。经过选择性知觉所获得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学习者主动尝试将其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建立联系,以主动去理解新信息的意义;接下来还需要通过与感觉经验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经验的对照,进一步主动建构并检验新信息的意义;如果经检验,建构意义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重新尝试如检验成功,即达到了对意义的理解;最后对新生成的意义从各方面进行评估,以检验其合理性及与长时记忆,感觉信息中其它信息间的一致性。评估导致在短时记忆中建构生成的意义进入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可能导致认知结构的重组。

(四)知识整合及其过程 P155

(五)幼儿知识整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P155-156

知识整合有利于幼儿知识结构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识潜力

有利于培养幼儿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六)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1.来自学习者的因素: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学习者已有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概括水平、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2.来自学习对象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七)幼儿概念水平的检测方法和指导方法 1.幼儿概念水平的检测方法 分类法 排除法 解释法

守恒法

2.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 例证法 变式法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知识迁移的实现 为迁移而教。

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

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 (二)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和指导方法 1.幼儿概念水平的检测方法 分类法 排除法 解释法 守恒法

2.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 例证法 变式法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幼儿的知识理解及其教育指导 情境性教学

材料的直观与直观教学

(二)幼儿的知识整合及其教育指导

一日生活经验的合理整合: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 (三)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及纠正(重点)

成因:儿童可能接受错误的信息;迷信;经验局限;缺乏辨识能力;错误的推理;将想象当成事实;语言理解错误

两种错误和纠正:不合理的缩小概念-多提供非本质特征的变式;不合理的扩大概念-多提供具有本质特征的变式

(三)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重点) 例证法、变式法

第五章 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一)技能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分类

根据技能所具有的功能:知觉技能、操作技能、认知技能 根据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三)技能学习

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四)动作技能的界定与分类

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细微型动作技能与粗放型动作技能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连续型动作技能与断续型动作技能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闭合性动作技能与开放性动作技能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徒手型动作技能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五)智力技能的界定与分类

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1)感知技能 (2)思维技能

(六)智力技能的特点 内潜性、观念性、减缩性 (七)运动教育

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师幼儿运动技能培养中适应个人需要、促进个性发展的一种主题性教育方法。 (八)感觉统合

人脑将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刺激的环境中和谐有效地运作。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技能与知识的关系

区别: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一种认知性的经验,知识的学习对活动起定向作用。技能是对动作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的概括,属于动作经验,控制着一系列动作的执行。

联系: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深浅。技能的形成于发展有助于人们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与扩展。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

(二)技能与能力的关系(P172)

区别:能力是一种本领,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可见,技能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种构成要素,他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也是活动自我调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联系:相辅相成。

(三)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 区别:(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动作技能具有客观性,智力技能具有观念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动作技能具有外显性,智力技能具有内潜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动作技能具有展开性,智力技能具有简缩性。

联系:它们统一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的控制与协调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时,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两者缺一不可。

(四)知觉技能、操作技能与认知技能的关系(p172)

(五)技能学习的特点

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的过程 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条件 (七)莱本的运动分析理论

(八)运动教育与传统动作技能教学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 ①重点放在一种具体的练习上或分析一种技能的组成部分上 ②要求立刻做出反应 ③要求反应 运动教育 ①重点放在运动思想或概念上;格式塔 ②问题解决,实验,幼儿要求有时间来进行思考 ③在反应的多样性方面,有个体的差异 ④重点放在教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正确④重点放在幼儿的发现和学习上,教师对种方法”的示范者 类和特性等方面进行讲解示范 (九)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特点 (十)幼儿智力技能学习的特点

(十一)表征性思维在幼儿智力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十二)蒙台梭利感觉教育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幼儿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

(二)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

1959.提出智力(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⑤内部言语阶段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智力技能分阶段练习的培养 (二)感觉统合训练与感觉统合游戏 (三)幼儿阅读技能的学习与指导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一)社会性学习

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二)社会化

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 观察学习、角色扮演、同伴交往

(四)移情

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五)品德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具有社会性的特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六)情绪智力

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社会性的含义和结构

社会性实质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二)社会性学习特点

1、机性和无意性2、长期性和反复性3、实践性 (三)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 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第2水平:习俗水平

第3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 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 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

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五)霍夫曼的道德情感发展理论

普遍性移情、自我中心移情、对他人情感的移情、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

(六)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动摇了智力的绝对地位;幼儿的情绪性特征;情绪能力的发展。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影响社会化的的因素 家庭、学校、同辈、传媒

(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原则 (1)综合渗透性原则 (2)生活随时性原则 (3)实践参与性原则 (4)适宜发展性原则 (5)时代性原则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p212社会-个体

(四)幼儿品德的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情感发展理论(霍夫曼)

(五)情绪智力的发展p220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1)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核心:替代性学习、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学习就是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指人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 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及其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正强化,而避开负强化。

在为儿童树立榜样时要注意:

①高大的榜样形象与身边具体的事迹结合 ②以情境故事的形式呈现榜样事迹

③使儿童把榜样中的助人原则、规范与自己的行为选择相对照,减少榜样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者与榜样的相似性。

(2)强化评价法

即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成人和同伴的强化、评价,幼儿把别人肯定、认可的行为保留下来,发扬光大。把别人否定、批评的行为逐渐抑制,最后消退。

教师可运用的强化评价的方法:

正强化方面:表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轻轻拍肩、轻轻摸一下头、精神奖励(发五角星、获得某种优先权)等。

负强化方面:批评、表情严肃、剥夺某种权利等。 运用评价手段要注意: 适度

尽量引导幼儿从自身体验中得到奖惩 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3)体验思考法

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语言传递法

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规范、社会人士,以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语言传递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讲述、讲解、谈话、讨论、评论等。 角色扮演法

创设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移情训练

移情: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生理解和分享。

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两个方面。

主要途径: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

(二)幼儿品德教育

道德认知:传授相应的道德知识、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 道德情感:创设良好的氛围、知情合一、引导幼儿学会情感调节。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训练、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幼儿情绪智力教育

家庭教育:重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善良仁爱地对待幼儿、富有积极意义的”约束“

幼儿园教育:情境教学模式(形象逼真、情深意长、知情意行合一)、赏识教育模式(注重儿童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儿童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源自内心的全纳。具体内容在p223)

第八章 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一、识记(名词解释、选择)

(一)创造性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二)华莱士的“四阶段论”

他认为,任何创造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四)泰勒对创造性层次的划分

表现性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性创造、首创性创造、杰出的创造 (五)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认知风格 (六)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史密斯给创造性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过程。

儿童创造就是运用自我表现材料,进行想象游戏,解决问题或想出新的结论。幼儿的创造性主要属于表现性创造,创造行为可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

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 幼儿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七)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八)真创造与类创造 真创造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类创造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九)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

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十)功能固着

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复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吗,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十一)反应定式

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创造、创造性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创造性是一种心理品质,它比创造力的使用更普遍,范围更广。既包括创造力又包括创造性人格。

创造力指的是创造的能力,偏重于认知,是一种智力品质。

(二)创造性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正相关、负相关、矛盾关系——创造结果的最低、最高、中等

(三)创造性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高创造者必有中上的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性、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四)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理和遗传、认知(场依存型)、环境与教育(社会、家庭、学校)

(五)游戏适合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原因 激发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艺术适合于自我表现能力培养的原因

幼儿心灵贴近艺术的自由、艺术的表现性明显,且适合幼儿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创造性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高创造性者必有中上的智力 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性 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二)环境与教育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大众传媒 学校教育:教师类型和教学风格

家庭教育: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出生顺序

(三)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主动性、创造性游戏、借助想象实现、受情绪影响较大。

(四)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环境、教师态度、教育方式、游戏环境、有助于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特点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 头脑风暴法、分合法联想技术法

(六)问题解决过程与创造性

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

发现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发现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明确问题的能力

提出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包括了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检验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监控能力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建议 准备:环境、材料

过程:鼓励想象和创新——教师是参与者和建构者 评价:关注创造性情况

(二)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表现能力的建议

提供自我表现的材料:认识材料、尽量少干预、关注过程、足够时间和给予正面评价、尊重有疑虑幼儿的不参与权利、美观性。

综合艺术教育:衔接自然、幼儿自己体验。

(三)问题解决方法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算法式:一步一步的程序——幼儿自我表现。例如:认识材料-尝试-表现 启发式:目的分析法:子目标、子问题。

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如案例: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

爬山法: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临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结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

类比解决问题法:尝试将某一问题的解决结构用于指导解决另一问题。

6.简述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第九章 幼儿教学心理

一、识记(名词解释、选择)

(一)教学心理学的诞生 格来赛 《教学心理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 P259.

(三)教学指导

从指令性向指向性转表。P264

(四)幼儿教学指导的层次 宏观-微观,内部-外部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进行策划,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到预计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六)区域活动

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教学心理学的发展 P257

(二)幼儿教学心理的特点 P258

(三)三种观点的批判 皮亚杰:教学与发展对立起来;

詹姆士和桑代克:教学与发展等同起来;

考夫卡:教学不仅可与发展齐头并进,而且可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出新的形成物。

综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四)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内涵 年龄、个体

(五)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类型 适宜型和不适宜型

(六)教学指导与游戏指导的关系 P269

(七)教学活动的设计观 课程决策论、教学设计论

(八)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特征

针对指向某一部分幼儿、正面价值、基本规律、短期和长期目标、系统的方法指导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论构想 P260

(二)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效果 儿童学习

儿童的压力和焦虑水平 社会技能发展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教学指导 P266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目标的筛选和确定

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选择与分析教育资源

确定学习活动的性质与类型 制定完成主题的进度表 空间和环境的安排 教学指导策略

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五)区域活动的设计

环境的创设:贴近幼儿生活,便于操作。空间布置。 材料的投放: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探索性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影响因素 儿童:年龄、数量、特殊儿童的数量

教师:观念、对自身教育影响力的认识、专业与教育培训。 外界环境

(二)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指导 P268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指导 观察、导入、提问、回应

(四)区域活动的指导 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索 教师从旁指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p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