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简报

更新时间:2024-05-12 02: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简报

2012年第16期 12月6日

“中国外交: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简报

2102年12月1日,由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和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外交: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召开,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由系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朱立群副院长致辞。朱院长介绍了外交学院外交学学科建设情况。朱院长提出,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国家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外交扮演着新的角色,这给外交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外交学院的外交学研究将围绕以下特色领域展开,即外交理论、外交史、制度决策、外交案例和外交政治哲学。朱院长鼓励大家做好外交学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外交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会议的研讨部分围绕着四个议题展开,即“中国外交回顾和总体评价”、“中国外交的创新与发展”、“周边形势与中美关系”和“中国外交的热点问题”。

第一阶段的讨论由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高飞主持,议题是“中国外交回顾和总体评价”。北京大学张清敏教授从国家实力的角度对外交进行了分类,论证了外交能力与国家实力不并正相关,突出了外交在维护国家权益方面的重要性。清华大学的赵可金副教授认为当前外交地位下降,外交学面临危机,提出“立体外交”的概念和研究思路。外交学院熊炜副教授谈了中国外交中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和外交,从多层次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解剖、分析,指出中国处在特殊发展阶段,对外交学需求较大,外交学面临机遇。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李志永博士从首脑外交层面运用数据分析法,论证了中国与不同类型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情况。外交学院的李潜虞博士主要从1958~1962年间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关系角

1

度阐述了当时的援助外交。

会议第二阶段由外交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熊炜主持,议题为“中国外交的创新与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董秀丽教授提出,外交的核心围绕“能源”,使我们失去了更多的东西,能源困境和外交解决的思路要转移到国内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志洲教授表示,外宣工作首先是思想创新,过去十年产生了“以人为本”、“和谐世界”等外交理念,但是总体上我们的软实力、文化说服力有待提高,话语权的需求增大决定了我们要创新思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崔洪建研究员提出了几个问题,即外交的顶层设计、改革攻关期的观念创新、问题的优先顺序排列等,论证了中国外交权能低、任务重,认为我国目前缺乏外交战略理论,反思了“利”字当头思想,提出外交是弱性的。北京师范大学张胜军教授认为,话语权包括权力规则制定、参与知识创新、外交结盟、传播与形象塑造等,是一条龙的有机体,而最重要的话语权在于实践,只有广泛参加国际事务才能提高;话语权是灵活可塑的,可以“借船出海”;政策的正确性要符合人类的利益。中国在国际战略上不能失去全球视野,偏安一隅。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曲博副教授主要谈了“中等收入国家陷井”问题和中国外交发展面临的挑战。

会议第三部分由北京大学张清敏教授主持,议题是“周边形势与中美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大慧教授提出,1949年以后的中日关系“三个20年”的划分方法,分析了2010年8月以后中国GDP超过日本以来中日关系现状和今后走向,认为未来十年日本对华将主要采取对抗政策,但中日合作的趋势也不可抗拒。中国社科院的周方银副研究员认为,当前在东亚,中国越来越明显成为东亚的经济中心,而美国的军事存在加强,这样就形成了亚太局势的二元格局。东亚地区国家的经济伙伴是中国,安全伙伴是美国。二元格局走向不会几年就过去,这是中美比较优势的结果。国际关系学院的林宏宇教授介绍了中美两国在G20平台上合作的优势,认为 C2即中美平等协商新型协商关系,可以解决“一山不容二虎”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的肖欢容教授提出了他对东亚形势和地区合作前景的思考。他认为,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地缘战略竞争开始,东亚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应该相结合。日中二者都要回归亚洲。我们需要推动地区公共产品建构,公共产品要制度化,从双边到多边机制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我们要学会使用价值理性,拥有普世价值心态。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兴教授认为,中国的周边安全问题与中国

2

的“陆权”还是“海权”国家的定位紧密相连,中美俄战略三角,可以双向灵活。我们需要反思三个问题:不结盟问题;不干涉别国内政问题;国内的声音一致性问题。

会议第四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系主任黄大慧教授主持,议题是“中国外交的热点问题”。外交学院苏浩教授提出了“东亚失去自我”、西方逻辑支配东亚的“东亚悲剧”概念。美国的“再平衡”政策的目的是要终止东亚整合。他分析了东盟对于美国具有的矛盾心理,预言东亚发展模式将是中国“平轴模式”取代日本“雁行模式”。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唐晓教授认为中非外交战略层面需要实践支撑,文化交流互建,而非洲新一代领导人接受了更多的西方观念,提出了如何和他们打交道、价值观不同,信仰各异,如何支撑战略合作、我们的经济等援助模式是不是可持续、贸易模式是否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贾烈英教授介绍了孔子学院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增进中外沟通理解,发展软实力方面的功能进行了解读。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的夏莉萍教授着重谈了2012年以来中国在海外公共安全保护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和保护方式所出现的新趋势。

会议在每个部分的最后都留出了比较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议题发言人就问题进行了回应,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会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思想的交锋不时碰撞出智慧的花火,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坦诚相见,学术研讨会取得了预期效果。来自外交部政策司的邹群同志也开诚布公地回答了学者的提问,并从外交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外交研究的重点课题。

最后,郑启荣副院长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高度评价了这次研讨会,认为中国外交传承不易,创新更难。指出我们是将强未强的国家,战略定位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有战略自信,我们遇到的是大国成长的烦恼,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声音,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过早地被推向世界舞台中心,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战略自觉,提高创新能力。

2012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 赵海清 供稿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h6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