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高三5月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3-12 11: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龙江省鸡西市2017届高三5月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的意义。从“从未”看,作者强调的是“始”而非“皇帝”,即秦始皇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D项正确。

25.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 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牛的地位已超过了马,这可以说明北魏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来看,种植业的内容远超过畜牧业。综合分析可知,北魏非常重视农耕经济,说明北魏的汉化政策成效明显,汉族的生产方式已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选B项。A、D项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因为马的地位有所下降。

26.对人的认识,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提出“天人有分”、人道有为;有的主张人“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有的则认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下列人物中,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有( )

①荀子 ②普罗塔戈拉 ③苏格拉底 ④王守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普罗塔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故选C项。

27.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荣氏兄弟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1896年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1902年与人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这反映出( )

A.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日益衰落 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广泛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 D.商人投资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题干中没有提到中国传统金融业衰落问题,排除A项。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实业救国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答案为D。

28.1905年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说:“推欧人之学说,拨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者,则培根创实验学派为之先驱,而自洛克、霍布士、弥儿以至于斯宾塞,凡英国之学派皆偏重物质,故能致此大效也。”这说明康有为( )

A.赞成“科学万能说” B.仰慕西方的科技文明

C.主张先器物后制度 D.反对欧洲的技术垄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培根开创的实验学派产生了拨开欧洲“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的力量,可见他对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仰慕之情,故选B项。

29.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能说明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看法体现了( )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族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思想潮流。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潮,而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以前就存在的经济思想。据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层的看法明显体现的是自由主义,故选B。

30.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共和党为了谋求连续执政,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五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受到国会的弹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国会是美国国家的权力核心

B.尼克松谋求连任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

C.该事件是美国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的体现

D.尼克松也可以解散国会,由新的国会决定其去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代议制的特点。A不符合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的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中没有总统可以连任两届的规定,这是约定俗成的,B错误;D是英国首相可以做的,美国总统没有此权力。该事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C。

31.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下列观点中与卢梭主张相近的是( )

A.信仰得救 B.顺应自然的社会就是至善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人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A是马丁·路德的观点,强调理性和思想自由,因而错误;C是普罗塔格拉的观点,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与材料观点不符合,因而错误;B是斯多亚学派的观点,强调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因而错误。卢梭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因此D选项正确。

32.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

A.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根据材料“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可知,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它就成为过去了,C项正确。

33.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出( )

A.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

C.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D.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B项与题干时间及诗歌赞美的“从前是整洁、美丽”不一致,排除;诗歌是诗人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与史实不一定符合,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的贬责,D项符合题意。

34.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就职演说时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困难,和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此观点客观上反映了( )

A.美国政府机构过于庞大 B.美苏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C.美国经济已摆脱了危机 D.凯恩斯主义已经逐渐失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中的“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说明里根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说明了凯恩斯主义逐渐失灵,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35.1961年,肯尼迪总统在国会演讲时指出,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的贸易赤字总额增加将近110亿美元,国外美元持有者把它们转换成黄金,数目如此巨大,将会导致我们近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流失。美国外贸赤字的增加( )

A.是美国大量海外驻兵加剧美元流失的结果 B.动摇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说明马歇尔计划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D.是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的表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使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建立在美国丰厚的黄金储备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必将冲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B项正确。

以下试题中,第40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4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选做其中一题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变化: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大众娱乐休闲由传统走向现代,增添了西方元素;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

(2)原因:西方文明模式的影响;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等.

影响:积极影响:促进成都城市繁荣,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促进公民阶层的崛起;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 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受到破坏

【解析】(1)依据材料“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可以得出变化一是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依据材料“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可以得出变化二是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依据材料“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可以得出变化三是大众娱乐休闲由传统走向现代,增添了西方元素;依据材料“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可以得出变化四是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有西方文明模式的影响;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等政治运动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精英阶层的努力等;影响是积极影响:促进成都城市繁荣,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促进公民阶层的崛起;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受到破坏.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特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度发展迅速,但又迅速萎缩. 说明:迅速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政府的支持使其发展迅速. 迅速萎缩:外来企业排挤;封建因素的制约. 示例2:信息:经济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

说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信息:学习西方逐步付诸于实践.

说明: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进行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首先解读材料提取信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者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然后对信息进行说明.如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1873﹣74”年到“1876﹣77”内船值数据增加得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度发展迅速,据材料“1886”年到“1893”内船值数据减少分析得出又迅速萎缩;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从发展迅速、迅速萎缩两个角度回答,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政府的支持使其发展迅速,得出迅速萎缩是由于外来企业排挤,封建因素的制约.如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信息,第一小问信息,据材料“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经济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学习西方逐步付诸于实践;

第二小问说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得出,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思想角度结合所学得出,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进行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4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要之,新生活运动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如何能使国民之生活合理’日曲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三、提倡“札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

﹣﹣《新生活运动纲要》

材料二 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时“新生活”的理解却截然相反.贺衷寒说:“‘五四’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张学良却大唱反调:“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法学家章渊若当日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只有在一个赏罚分明、贪污绝迹、纪律振肃的国家,社会才有是非,才有公道,而民众才会明礼义,知廉耻.有纪律,守秩序.”如高华所言:“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姒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

﹣﹣摘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的目的.(5分)

(2)综合下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10分)

【答案】(1)目的:以儒家“礼义廉耻”为依据准则,达到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5分)

(2)认识:蒋介石理想化地希望新生活运动能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并在基础上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抗战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对“新生活”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国民党专制、腐败及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等,导致最终失败.(10分)

【解析】(1)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日曲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三、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可以得出目的是以儒家“礼义廉耻”为依据准则,达到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

(2)本小问的认识,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消极方面依据材料二“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时‘新生活’的理解却截然相反”可以得出对“新生活”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依据材料二“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姒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可以得出国民党专制、腐败及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等,导致最终失败.积极方面,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蒋介石理想化地希望新生活运动能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并在基础上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抗战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北约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和他国发生战事时必烦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冷战结束后,随着“集体防御”对象﹣﹣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消失.北约对其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为了填补在中东欧出现的“安全真空”并遏制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迎合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愿望,开始制定和实施北约东扩计划.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背负大西洋军事联盟职责,置身于与俄罗斯对抗的前沿,冷战后有所淡化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 (一)将集体防御提升为联盟首要宗旨. (二)指认俄罗斯为主要安全成胁. (三)制定加强集体防御的军事纲领. (四)促推与乌克兰当局的军事、政治合作.

﹣﹣邢骅《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北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约东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约东扩的影响.(9分)

【答案】(1)苏联和华约组织的解体;遏制俄罗斯的需要;中东欧国家的愿望;美国的推动.(6分)

(2)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改变欧洲的安全格局,而且对世界安全也产生深刻影响;扩大了美国在欧洲的影响.(9分)

【解析】(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随着‘集体防御’对象﹣﹣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消失”可以得出苏联和华约组织的解体;依据材料一“为了填补在中东欧出现的‘安全真空’并遏制俄罗斯”可以得出遏制俄罗斯的需要;依据材料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迎合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愿望”可以得出中东欧国家的愿望;美国的推动.

(2)依据材料二“指认俄罗斯为主要安全成胁”可以得出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依据材料二“冷战后有所淡化的军事集团性质与功能再次凸显”,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改变欧洲的安全格局,而且对世界安全也产生深刻影响;扩大了美国在欧洲的影响.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13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后,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对其一生作出亦毁亦誉的评价.《每日电讯报》为撒切尔夫人撰写的讣告说,货币主义、私有化、放松监管、小政府、低税率、削减福利以及自由贸易这些当年撒切尔夫人为扭转英国经济下滑而开出的药方,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和运用,这些政策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普遍做法.在英国近现代诸多首相中,只有撒切尔夫人的儿时偶像丘吉尔比她拥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而那些曾受到撒切尔夫人压制的工会、心怀愤懑的矿工却为撒切尔夫人的逝世而欢呼,民调显示英国34%的人对她持否定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推行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夫人受到亦毁亦誉评价的原因.(6分) 【答案】(1)背景: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行、福利国家的建立、能源危机,使西欧国家出现“滞涨”状态,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特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8分)

(2)原因:一方面,撒切尔夫人通过改革,实现了英国经济形势好转,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削弱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等措施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损害了工人的利益,引发了民众的不满.(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撒切尔夫人是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实行改革.所针对的二战以来经济调整所造成的问题: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行、福利国家的建立、能源危机,使西欧国家出现“滞涨”状态,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货币主义、私有化、放松监管、小政府、低税率、削减福利以及自由贸易这些当年撒切尔夫人为扭转英国经济下滑而开出的药方”得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2)评价:材料中不难看出“民调显示英国34%的人对她持否定看法.”说明既有肯定由于反对者,肯定者看到撒切尔夫人改革的有效性;反对者,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那些曾受到撒切尔夫人压制的工会、心怀愤懑的矿工却为撒切尔夫人的逝世而欢呼”得出:削弱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等措施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损害了工人的利益,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比知识你海纳百川,比能力你无人能及,比心理你处变不惊,比信心你自信满满,比体力你精力充沛,综上所述,高考这场比赛你想不赢都难,祝高考好运,考试顺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rs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