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简介

更新时间:2023-10-10 10: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民歌简介

小白菜(汉族) 这是一首在闻过则喜我国北方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儿歌。它以非常经济的音乐素材和洗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歌剧《白毛女》中著名的主题歌《北风吹》就是以它为素材改编而成的。

放风筝(汉族) 河北民歌,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阳春三月,百花盛开, 风和日丽,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也要趁此大好春光,出外踏青、游春,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尽兴地游玩。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嬉笑欢娱间带有娇嫩柔婉的气质,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它在我国流传甚广。除唱《放风筝》外,还唱《摔西瓜》、《回娘家》、《调兵》、《玉美情人》等,在南方又有《码头调》之称。

对花(汉族) 我国北方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小调。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智能、传授知识、娱乐嬉游。它的演唱形式也很多样,有的用乐器伴奏,有的甚至伴以锣鼓边舞边歌。

献花(汉族) 流行于抗日战争时期,用河北传统小调《反对花》曲调填词发展而成。民歌的情绪欢快热烈,生动地描绘了群众向八路军英雄献花的情景。

小放牛(汉族) 是民间传统歌舞小戏《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地唱。剧中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要村姑回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音调明快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王大娘钉缸(汉族) 原是地方歌舞小戏《王大娘钉缸》中钉缸人出场时的一段唱,又名《大补缸》或《锯大抽屉》等。这首河南民歌共有八段歌词,用一个乐段反复演唱。这首曲调较古老,踪迹遍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山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十多个省,甚至流传到南方。北方有些戏曲、曲艺音乐还吸收它为唱腔曲牌,称作\云苏调\。

沂蒙山好风光(汉族) 山东新民歌。最初叫《打黄沙会》。黄沙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的一个反动武装组织,利用迷信无恶不作,不断袭扰我抗日根据地。当地八路军山东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同志用民歌曲调编写了这首歌,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后来,人们保留了它纯朴的曲调和前两段赞美家乡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领袖的内容,很快在当地群众中流传、扎根。它又名《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手韦有琴的演唱,更增添了它的光彩。

洪秀全起义(汉族) 又称《四月榴花火样红》,流行于山东和江苏一带。十九世纪中叶。由洪秀全发动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洪秀全起义》就是当时产生的首革命历史民歌。民歌运用了山东民间秧歌的曲调,节奏紧凑,音调明快有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山东人民敲锣打鼓闹秧歌,载歌载舞迎亲人热烈情景。

丢戒指(汉族) 流传于东北、华北地区的小调。一位年轻姑娘不慎丢失了情人所赠的戒指,急得不她顾不得害羞,不惬应诺重酬,苦求拾到者送还给她。民歌用诙谐的笔调描述了这桩趣事。

翻身五更(汉族) 解放初期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农村的新民歌。它表现了在东北农村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农会组织集会,诉苦伸冤,半地主、分田地的情景、抒发了翻身农民的激动心情和团结一致发展生产的决心。它用当地流行的传统小调《月芽五更》(又叫《进绣兰房》)填词编成。

妈妈娘好糊涂(汉族) 解放初期在我国北方流传的新民歌。其原曲也叫《妈妈娘好糊涂》,唱一个责怪她母亲不理解自己已成年要选夫家办婚事的心情。新词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恳切批语母亲封建、落后的思想,要求学文化、参加劳动、婚姻自主。新民歌产生后在广大农村普遍流行,后传至全国,对宣传妇女解放和新婚姻法起了积极作用。填词后曲调基本生动。在北方还唱《妓女悲秋》、《十杯酒》、《东北风》、《凤阳花鼓》等词,传唱也较广。

交城山(汉族) 是旧社会一个嫁到交城县山区去的农村妇女对贫穷生活的叙诉:最好的食物是\莜面饴各各\(即莜面卷)和\山药蛋\(即土豆);出门就爬山,只能步行或骑毛驴,连姑娘出嫁也没法坐上好车马。

割莜麦(汉族) 流行于山西的山歌。它以开阔悠长的音调,表现一对农村青年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纯洁爱情。民歌是一首简单的上下句结构的乐段,但聪明的民歌手通过在句中加衬、夹垛的手法,使两名的旋律都发生了变化,结构都得到了扩充,还用了\疙崩\、\嘶喽\等象声的语言衬词,使歌曲表现的形象更富于生活气息。

妇女自由歌(汉族) 这是一首歌唱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新民歌套曲。歌词是诗人阮章竞于1949年创作的。全诗六段,用四首山西祁太秧歌曲调组成。解放初期,全国各地城乡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动人的歌声。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相波等,都曾以她们优秀的演唱艺术为它增添了光彩。

左权将军(汉族) 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千余人向我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腹腔心地区山西辽县进犯。为了保卫根据地,十八团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指挥所部,在麻田附近与敌人激战竟日,将敌人全部击溃,而左权将军在战斗中也不幸英勇牺牲,时年三十六岁。辽县人民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县名改为左权县,并编了这首革命历史民歌。它以山西晋中民歌《害虫伢麦》的曲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经

徐缓深沉、亲切的音调,追忆左权同志参加革命十七年的功绩,抒发了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和衷心崇敬。

绣荷包(汉族) 这类小调,流行于全国各地,但曲调各不相同,其中以山西的《绣荷包》最为人们所熟悉。内容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刻划一个少女思念情人,亲自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由两个乐句构成,旋律明快,有起有伏,十分抒情。四川的《绣荷包》音乐很有特色,曲调同四川的方言密切结合。

脚步夫调(汉族) 这是一首陕北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蓝花花(汉族) 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象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拼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这首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民歌,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李波、刘燕萍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舞剧。

走绛州(汉族) 又名《一根扁担》,流传于陕北和山西。歌词只有两句:\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要到绛州。\通过重复和加衬的手法,使结构扩充成五个乐句,从而使民歌所表现的情绪更为活跃进,非常逼真的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挑担者的形象。

三十里铺(汉族) 这首民歌是根据陕西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发生的一件真真事编成的,故名《三十里铺》。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是个思想进步、敢于斗争的农村姑娘,她冲破了习惯势力的挠,和\三哥哥\邱双喜相爱。双喜参军离家,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据说这歌词是同村姓常的一个青年于1942年编成的,最初用信天游艺机的曲调演唱,歌词只有几段。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五十年代,王方亮将它改编为民歌无伴奏合唱,并亲自指挥陕北民歌合唱,并亲自指挥陕北民歌合唱团公演,使这首歌得到了丰富、提高与推广。

走西口(汉族) 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在旧社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得人们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走西口》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

东方红(汉族) 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词作者李有源是葭县有名的\伞头\(秧歌的领唱、歌舞者)。他用《骑白马》调编了几段新词,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革命领袖。1943年其至李正增副食移民队运河延安开荒,便与他一起用这几段新词为头,续编成长达十余段的《移民歌》。这首歌随移民队到处传播,深得群众欢迎。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它整理为三段词,改名《东方红》,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从此传遍全国。作曲家贺绿汀曾将它改编成混声合唱曲,作曲家李焕之曾将它改编为大型歌舞《东方红》序幕的交响合唱。

绣金匾(汉族) 以陕西传统小调《绣荷包》填词发展而成的革命民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流行于陕北,随着全国的解放,又很快地流传到全国各地。1976年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怀念逝世后,歌唱家郭兰英怀着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这首歌,给了它新的解释,特别是将第五段词改填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把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

解放区十唱(汉族) 又名《军民大生产》,是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填上十段词改编而成。它表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劳动生活。曲调健壮豪迈,节奏坚定有力。由两乐句的乐段构成,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众和时以\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等富有劳动号子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的气氛,起到鼓舞情绪、协调劳动的作用,所以不久便在解放区普遍流传。

翻身道情(汉族) 原有秧歌剧《减租会》中的一段,贺敬之词,刘炽编曲。这首歌以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陕北道情调为素材改编发展而成。是歌唱家郭兰英、李波等经常等演唱的曲目。 刘志丹(汉族) 刘志丹同志是陕西保安人(今志丹县)。陕北人民用《打宁夏》调,填了十二段词,热情颂扬他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卓著功勋,深切怀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音乐开阔、嘹亮,高昂而热情,旋律大起大落,句幅先紧后宽,气势壮阔,恰切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深受陕北人民喜爱,流传全国。

四季歌(汉族) 流行于青海一带的传统情歌。五十年代曾被吕冰等改编为歌舞曲,名为《花儿与少年》。在当地,\花儿\代表姑娘,\少年\代表小伙子。《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盛开什么花为起句,表现姑娘对\小哥哥\的爱情。

草原情歌(汉族) 流行于青海一带的传统情歌。歌词共四段。头两段词赞美姑娘的容貌,比喻十分生动:\她那粉红的小脸好象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后两段词是青年表达对姑娘的爱慕,用语俏皮而又可爱:\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嶉咚嶉(汉族) 流行于湖北中南部潜江县的打 枷号子。因衬词段中有很多\嶉咚嶉\。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地站着打 枷,这排上、那排下,噼啪噼啪,一领众和地唱《嶉咚嶉》,歌声与劳动凳合在一起,使人忘记了疲劳。

幸福歌(汉族) 湖北民歌手蒋桂英编唱的歌颂解放后幸福生活的新民歌。它的旋律明亮舒畅,演唱形式生动活泼,反映出社员满情信心建设新农村的精神面貌。多年来为湖北农村经常传唱的民歌曲之一。

喜庆丰收好热闹(汉族) 又名\喇叭调\,是一首湖北江陵的\穿号子\民歌,传唱于农田劳动等场合。民歌中穿插衬词衬句,早在唐代的\竹枝\体民歌。它以\喇叭\词为衬句,由众人和唱。在湖北\穿号子\曲体的民歌,分布在江陵县以西以川东万县地区各县。

马桑树儿搭灯台(汉族) 是一首男女二人对唱的革命民歌。1935年以后流行于湘西的桑植。歌词大意是:郎云当红军,写信回家中,要姐另改嫁,莫要误青春;妻子回信说,丈夫你莫挂牵,奋勇杀敌人,姐心永不变,等你回家中。

澧水船夫号子(汉族) 湖南省有湘、资、澧、沅四大江河。澧水位于西北部。由湖南省民间歌舞团整理、改编的《澧水船夫号子》,通过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川江船夫号子(汉族) 四川境内的长江称为\川江\。《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贝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其中有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旋律舒畅、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又有当发现险滩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的急促紧张、气势强烈的〈上滩号子〉和〈拼命号子〉。

川江号子的演唱是一领众和的,领唱者又叫\号工\,也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和声部的交接也因劳动条件而异,〈平水号子〉、〈下滩号子〉。是唱完一句再交接的,〈见滩号子〉句幅渐缩,交替渐紧,到了〈上滩号子〉和〈拼命号子〉时,交接非常紧密,甚至领和重叠,和部又出现了呼哨,相互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多声部合唱织体。整个号子的音乐丰富多变,有很高的艺术性。

槐花几时开(汉族) 川南山歌。它的歌词只有四句,语言纯朴生动,富于想象。

尖尖山(汉族) 在第二次国革命战争时期广泛流传于川北各地。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生活在某难深渊中的劳动人民对被剥削、被压迫生活的强烈不满和渴望解放的急切心情。

康定情歌(汉族) 康定位于我国四川省西部高原。〈康定情歌〉是一首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民歌抒唱了青年男女热烈相爱,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情感。旋律流畅、优美、深挚。这首民歌于抗战时期为专业音乐工作者收集、演唱,以后流播全国,成为歌唱家喻宜萱、周小燕等的保留曲目。

太阳出来喜洋洋(汉族) 四川儿童上山砍时唱的山歌。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它的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

采花(汉族) 流传于四川南坪的传统小调。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作了叙述,使人们从中得到不少生产生活的知识。演唱时一般用琵琶自弹自唱。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首小调曾被填上新词,名为〈盼红军〉。

小河 水(汉族) 云南弥渡山歌(当地称\调子\)。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五个乐句。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

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情,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浓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歌唱家黄虹的演唱,使这首民歌更加迷人。作曲家朱践耳曾将它改编为钢琴曲〈流水〉。作曲家孟贵彬、时乐蒙还将它改编为混声合唱曲。

赶马调(汉族) 流传于云南汉族地区。在云南的宾川、祥云一带,又叫〈大赶马〉和〈小赶马〉,名称相似,但曲调相异,且各具特点。解放以来由歌唱家黄虹经常演唱、为音乐爱好者熟悉的〈赶马调〉,是经过加工改编的。

放马山歌(汉族) 流行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非常简朴,七言两句为一段,反映牧童生活。是歌唱家黄虹的保留曲目。

十大姐(汉族) 云南民间歌舞\花灯\中的一首歌。它与弥渡山歌〈埂子调〉有密切联系。可能是富于生活气息的山歌被\花灯\吸收之后,为适应歌舞的需要,原来较自由的节奏受到约束,但保持了悠长宛转的山歌曲调特色。

猜调(汉族) 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对歌由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开始,接着就通过一连串的排句\什么长,长上天……\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毛风细雨(汉族) 流行于贵州汉族地区的山歌。根据山歌的唱法特点,人们往往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前者曲调高亢、激昂,音域宽,音程跳动较大;后者曲调抒情、平稳,音域不太宽,音程跳动较小。〈毛风细雨〉是属于\平腔山歌\一类。

石榴青(汉族) 看过歌舞万里《刘三姐》的人,都记者那首刘三姐唱的主题歌:\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开朗、热情的性格和秀美、动人的音调,象征着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令人难以忘怀。其曲调取材于广西北部柳州的山歌《石榴青》。

送人离别水东西(汉族) 广梅县的传统客家山歌。\客家\是我国古代历次战乱而从黄河流域大批南迁的汉族居民,现大多定居在广、福建、台湾、广西、湖南等省内,分布甚广。客家人酷爱山歌,客家山歌有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传统,词的编作颇为讲究,音乐的编唱手法也很丰富。梅县是粤东著名的\山歌之乡\。《送人离别水东西》的产生年代较久,清代爱国诗人黄遵宪法曾采集、修改过它的词,编入《入境芦诗草》诗集。

落水天(汉族) 流传于广东客家方言地区的一首山歌。\落水天\即\下雨天\。这首山歌歌词朴素:\落水天落水天,落水落到我身边;湿了衣来又无伞,光着头来可怜。\表现了旧社会穷苦人遇到下雨天,没有雨伞遮雨的可怜情况。

天乌乌(汉族)云 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虽为童谣,但大人小孩都很喜爱,传唱十分普遍。歌中唱道:\天快下雨了,爷爷在外面挖了一条泥鳅回来,爷爷要烧咸的,奶奶要烧淡的,二人相争把锅都给打破了。音乐形象纯朴、天真,富有农村生活的气息。

思想起(汉族) 这是一首比较古老的台湾闽南语民歌。因最早是在台湾南端的恒春一带流行,所以又叫《恒春调》。远离家乡的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用《恒春调》填词抒发对大陆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思想起》最早的歌词就是这些人填唱的,后来也有人用这个曲调填唱反映爱情生活的歌词。

丢丢铜(汉族) 流行在台湾和福建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叫《丢丢铜仔》。原是一首儿童们做丢铜板游戏时唱的儿歌,流传于台北、宜兰,故又称《宜兰调》。后被吸收入台湾的歌仔戏和闽南的芗剧中,称做\客人调\,多由丑角演唱。

六月茉莉(汉族) 流行于台湾的一首情歌。它表现一个少女以六月芳香的茉莉花自喻,感叹时光易逝,而自己盼望找到如意郎君的心思却不为人们所理解。

牛犁歌(汉族) 台湾和闽南都很流行的传统民歌。又称《驶犁歌》或《渡伯调》。

风吹竹叶(汉族)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创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当时涌现了大批革命山歌,宣传了革命,教育了群众,从而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

韭菜开花(汉族) 又名《剪掉 子当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于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民歌。这首歌充满激情,富有朝气,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翻身劳动妇女,为了保卫革命、保卫胜利果实,满怀革命的激情,毅然剪掉 子踊跃参军,奔向前方杀敌的动人情景。

兴国山歌(汉族) 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作,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送郎当红军(汉族) 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中央苏区的一首革命民歌。它以当地流行的小调和\锦歌\(一种说唱形式)的曲调填词编配而成,表现了当年扩大红军支援前线,妻子送郎当红军的情景。

我们的山歌牛毛多(汉族) 这是一首由五个乐句构成的加垛合尾式的江西牧童山歌。歌词是\五句半\,最后半句\歌太多\具有点题的性质。生动形象的歌词、明快活路的节奏、与语言密切结合带朗诵性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热情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

李有松(汉族) 浙江西部的牧童山歌。它以谐趣的语调尖锐地批语了李有松包办婚姻的封建思想。作曲家黎英海曾将它改编为独唱曲,并由歌唱家蔡绍序演唱,提高了原民歌的思想性,丰富了它的艺术表现。

对鸟(汉族)浙江乐清县牧童的\对山歌\。它与一般对山歌不同,对的不是花名,而是鸟名,要求歌者有更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更高的对答技巧。

李三宝(汉族) 浙江西部地区民歌。歌词产生于解放以后。它尖锐地批评了农村中一个好吃懒做、自私贪乐、不听劝告的落后青年。音乐诙谐风趣,形象生动逼真。

救命恩人共产党(汉族) 浙东慈溪山歌。它记叙一个替地主放牛的孤儿,尝尽人间的艰辛,唯有在梦中才能见到死去的亲娘,找到欢乐与安慰。

撒耥子撩在外(汉族) 流传在江苏北就的\秧号子\(田秧山歌)。大多传唱于插秧、耘稻等秧田劳动中。旋律开阔,声调高亢,音乐材料很丰富。这首歌是初恋者对爱情的表白。歌词较含蓄,但音乐性格爽朗、奔放。

拔根柴花(汉族) 流行在江苏北部的\秧号子\(田秧山歌)。它常由高音区起腔,声调高亢,起伏度大,具有山野风格。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显现了纯朴的乡土气息,还隐喻着美好的爱情。五十年代,经江苏民歌演唱家雪飞的改编与演唱,丰富了它的表现力,使之为广大群众听熟悉和喜爱。

孟姜女(汉族) 又名《十二月花名》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但从音乐来看,它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更密切的渊源关系。全曲十二段词,分别用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相传,坚贞的孟姜女为被迫去筑造长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路经苏州浒墅关时被守关吏卒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惨身世编成这首小调献唱,终于感动了吏卒,开关放行。

月儿弯弯照九洲(汉族) 南宋来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民歌。这首歌以问话的形式,揭露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茉莉花(汉族) 《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流传于全国。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其内容。北方的《茉莉花》还常唱《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传说故事。各地有好些不同的曲调,而且各具特点。东北、华北等地都广为流传。现在人们听得较多的是江浙地区的一首,曲调细腻优美。

无锡景(汉族) 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面对着万顷碧波,憩歇品茶,一位少女在一把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我有一段情,唱拨拉诸公听……\幽雅清脆的歌声为游客们助兴,也为迷人的太湖胜景增添了美色。这就是传统民歌《无锡景》旧是演唱的情景。全同生动地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小九连环(汉族) 流行在江浙等地的传统小调,歌唱了一个少女在家中游玩解闷的情景。九连环是我国旧时的一种玩具,把互相套联的九个铜环缠上一根短棒,或从棒上解下来,制工精巧,费人思索。

大九连环(汉族) 又名《姑苏风光》。是用五首江南流行捍调联接而成的民歌套曲。歌唱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美妙景致和风俗民情。全歌共分六段:1、\码头调\、\满江红\调虎离山3、\六花六节\调4、\鲜花调\、\湘江浪\、\码头调\。

杨柳青(汉族) 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因第二名句尾用\杨啊杨柳青\作衬词而得名。曾被填唱过多种歌词,其曲调变化较自由,大致有两种形态:一种旋律起伏度稍大,节奏较跳跃,常唱表现农村生活的题材,多流传于苏北、皖北一带;另一种旋律起伏度较小,第三句的垛句常代以念白数板,三字一垛,琅琅上口,便于即兴编词,叙述性较强,常被用作宣传演唱,多流传于苏南、浙江一带。

溜溜山歌(汉族) 安徽山歌。因歌中多次出现富有特点的衬词\溜溜\而得名。歌词比喻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教育意义。歌曲的形式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唱中间说,领合呼应,情绪活跃风趣,使人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受到教育,因而流传很广。

凤阳花鼓(汉族) 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封建阶级的剥削和连年的水患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舞。清代《缀白裘》一书中记载:\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子跟着跑\,就是描写当年演唱的情况。

八月桂花遍地开(汉族) 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用当地的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0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有的革命斗争,洋溢着饱满的革命热情。

阿妈勒俄(藏族) 藏族古典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阿妈勒俄\是歌曲开始时的衬词。\囊玛\原为达赖喇嘛官邸内的歌舞,十九世纪末流传民间。\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

埃马林几(藏族) 又名《请你听一听》,是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的一 首歌舞曲。\堆谢\的音乐分为两类:一是\降谢\,速度较慢,曲调抒情悠扬;一是\觉谢\,速度较快,曲调轻快活跃,一般在歌唱之前有几小节前奏,中间是四个乐句的歌唱部分,最后是较长的后奏。《埃马林几》属于后者,内容是歌唱文成公主的。

当哩哦(藏族) 西藏的巴塘,地处长江上游,和四川、支南毗邻。这里流传一种歌舞,伴奏时用类似京胡的拉弦乐器\弦子\,人们把这种歌舞也称为\弦子\。表演时,一人在前拉弦子,后面男妇相随,边歌边舞。

森吉德玛(蒙古族)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聪明美丽的蒙族姑娘,名叫森吉德玛,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青年。他们的爱情不幸受到阻挠,森吉德玛被迫嫁给财主家。青年日夜思念,常常远道而来,在她的屋旁留恋徘徊,但无法相见。有一天,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相见了,但森吉德玛却不幸昏死。相传,《森吉德玛》一歌就是这个青年所编。他在回家途中边走边唱,把歌词写在道旁和旅店的墙壁上。失去心爱的人,他悲痛欲绝,最后跳崖自尽以身殉情。这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流行于内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部落聚居的地方。

辽阔的草原(蒙古族)这是流行于内蒙呼伦贝尔盟的一首传统长调民歌。全曲表现一个年轻牧民虽然有了爱人,但爱人的心思象随时都可能遇到泥滩的草原一样,令人难以捉摸。

牧歌(蒙古族) 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典型的蒙族长调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形象纯朴且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水平热爱。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t0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