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27 23: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反思

新兴中学 符谷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同时也对美术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让美术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欣喜之余,对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思考, 回顾美术教学,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轻负高质,省时高效“有效”课堂教学呢?反思如下

一、有效课堂教学教学问题反思

问题一:美术课堂评价过于机械死板单一

长期以来对中学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无外乎展示学生的习作,或给习作打分等,过于偏重知识、技法等认知内容的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概念化评价。还有一种就是全模糊论评价,即给学生的评价看不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此评价也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忽略情感的培养,带有较强的指令性。如果我们采用的评价方法单一,手段陈旧,那么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将会受阻,同时也会使课堂教学公式化,美术教学呈现出僵硬、缺乏生气的局面 【案例】

我到某校听一堂初二美术《美术外国作品欣赏》课,教师在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一字一句都按教材中所描述的“达·芬奇用画笔表现了蒙娜丽莎惊人的容貌和内心的迷人魅力,那神秘的微笑像迷一般使人永远难忘??”此教法先人为主地将固定的观点强加

于学生,无论现代学生是否欣赏《蒙娜丽莎》的神秘,是否喜爱《蒙娜丽莎》的忧 伤,都得无条件地接受,都得认为这就是“美”。却有几位学生窃窃私语: “没有眉毛”、“一脸浮肿”??课堂中的小议立即被教师严厉的眼光所制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受历史背景,欣赏者 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美术 教学怎能以教师或书中搬来的观点去统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怎能不尊重学生个性,不 让学生参与评价呢?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全是健康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但审美标准 本身并不是统一的。

问题二: 问题设置过多过难背离教材体系

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互动效果,不分问题难易,将目标、知识简化为一系列的问题,一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在课堂中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疑惑更多了。 【案例】

一次开学到我区一所中学听课随机视导,年轻的美术教师在上《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一课,她力求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历史知识和欣赏的基本要素设置成一连串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大跨度的将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连珠炮似的发问,殊不知初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历史知识和艺术欣赏的能力不足,对教师的“好意”并不领情,学生问题回答不上来,教师显得尴尬,在这样的状态下,年轻的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发问,一会儿是宗

教神话故事的提问,一会儿是希腊、罗马的历史设问,学生回答的辛劳,高密度的问题,过高估计了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实现不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效果不好。

问题三: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许多课的设计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出现为了追求气氛而合作,讨论就没有意义,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

初中美术教科书中的手工制作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教师要依据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合作学习是其中选择的方式之一。《动物造型》是七年级“设计·应用”课。执教的教师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方块式的课桌排列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在课程的开始,对一个简单的几何形分解后重新组合的训练也要小组合作,实质上只要学生个体动手操作,完全可以完成的作业也要走一走小组合作的过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毫无意义。

问题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被淡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呢?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意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的表现发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注意对学习成果的适当评价,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些该讲授、指导的知识、技能,教者以为学生都能够掌握,成为袖手旁观的“观众”,学生在“精彩”“炫”“主体”,知识技能被淡化,教师作用被弱化,导致预期的目标和知识要求不能完全实现。 【案例】

在一次视导听课上,教师上的《中国山水画》一课,教师的教学做了精心的设计,课前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策划的精致有序,整节课似乎是学生在表演。导入的情境设计,是由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和讨论引出的;在新授课的环节中也是由学生主持人的形式提出问题的,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强,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新知识”一个接一个呈现,让听课的教师很惊讶,学生的水平很高。而上课的教师则旁听,教师知识讲解,范画演示都没有,就是学生表演。

问题五: 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轻视美术课本身的“双基”教学

谈到美术学科的教改,并不是脱离美术学科教学特点,对于传统的东西完全抛弃,重新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子,才叫教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过去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和技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假如我们在教

学中不敢面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那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谈起呢!美术学科的“双基”是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的,必备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缺乏“双基”的教学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是实现不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前提。 【案例】

到一所学校检视导听课,美术教师正在上一节《静物写生》写生课,于是我感兴趣的走进了课堂听课,教师简单摆了一组静物水果和罐组成,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写生涉及到绘画透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关于如何取景构图,如何使用工具表现对象明暗调子等方面知识学生究竟掌握了没有,是教师有意回避“双基”,还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作业”。在看学生完成的作业,罐子的透视错误,歪歪倒倒,构图忽大忽小,是一幅幅低龄儿童的画, “双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 不了解美术基础知识,不了解美术基本语言,不了解和初步习得美术技法,也就谈不到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类课业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散也好,创作也好,都是以美术学科的“双基”作为基础的。 二、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

有效教学策略即是教师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美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强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轻负高质。

教学方法过程的最优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1、重视导赏--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一幅画作,如何能迅速燃起学生的激情,是许多老师常遇到的困惑。在美术鉴赏作品中有很多美术作品画面没有生动的内容形式,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千篇一律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意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相关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

到五十中听课《外国美术作品欣赏》教师讲解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教师用flash 制作的动画再配上优美的主题曲和震撼是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视观感受,在介绍《向日葵》不急着说这幅画哪里哪里好,而是介绍了这幅画的相关材料: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听了这段介绍,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转移到这幅画来了。所以说好的导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抓住教学成功的关键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示范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绘画始终保持兴趣,而兴趣的保持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学生灵感迸

发后如果教师不帮助他们很可能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走近孩子,俯下身子,个别示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师生的情感,加快了学生技能提高的步伐。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生效率。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教学示范可使学生少出差错,从而掌握了正确的绘画技能技法。 【案例】

印象最深的就是听中国国画《用彩墨画鱼》这一课,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师不断地示范彩墨鱼的不同画法(勾线法、没骨法)、画面的构图(大小、疏密)、不同技巧的画法(弹指法、喷溅法)等,并将创作的形象组成一幅大型的水墨画。精炼笔墨一下子征服了学生包括听课教师的心,以说这样的课一定是能震撼学生心灵的,并且学生能够学到扎扎实实的美术技法,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打下良好的绘画基础。

3、提问设疑—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 【案例】

在市美术评优课上我区美术教师上《春天的畅想》教师巧设问题,这么美的春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唱歌、写文章、画画、跳舞、歌曲《小燕子》《春天在那里》《春之歌》《春天来了》《春

天的故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数说着,这样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赏识激励—激发想象、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激励,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潜能;善于运用成功激励,从而使学生体味成功,在胜利的喜悦中萌生指向学习新目标的动机,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常情况下,还可采用以期望、目标、关心等手段激励学生。 【案例】

在听一节美术评优课《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画,有的同学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教师对学生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尝试用各种表现形式将最能表现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每个同学都是最棒的。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5、合作互动—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师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美术,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充分激活美

术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间的互动,以达成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例】

在一节听课中教师《最后的晚餐》讲述了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从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画面表现的人物繁多,神态各异。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人物的表情动态呢?教师灵机一动走到讲台中央学着耶稣的样子把双手一摊,然后对着下面的同学说:“谁来演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七个男生和五个女生分别走到了我的两边饰演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他们把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都表演得唯妙唯肖,特别是饰演犹大的那位男生,把犹大惊恐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满堂的喝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种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教学理念和目标。

总之,美术课绝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教育改革还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需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会为之

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代替。

2011年7月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u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