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班汉语总阅读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17: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理解

第一册

(一)《我的老师》

1、本文作者魏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本文体裁是散文。结构是:总分总。 2、本文叙述了哪几件事情?

答:蔡老师假发怒,教我们跳舞,带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我们模仿蔡老师写字,放假时我依恋蔡老师,梦里寻师。(前面五件事略写,最后两件事情详写。) 3、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答: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 4、本文先用第三人称,后用第二人称“您”,人称的变化使用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用第三人称事实陈述事件,后用第二人称,感情上更为强烈,就好似在与蔡老师面对面交谈,使人感觉更为亲切、强烈,写出了作者渴望在暑假中希望与蔡老师面对面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依恋喜爱之情。 5、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蔡老师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6、第3段中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蔡老师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词语中展现了蔡老师的什么性格? 答:①“仅仅”“好像”“落”“轻轻”“敲”、“笑”②展现了蔡老师温柔慈爱的性格。 7,蔡老师教过“我”一些什么? 答:教我们文化知识,教我们跳舞,教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 8、第7段中“默默”“急于”流露出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感情?“默默”“漫长”似乎与孩子的天性不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答:①流露出了孩子们热爱、依恋蔡老师的深情。②“默默”一词写出了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漫长”看似反常,更显得学生对老师的思念和挚爱。 9,第⑦段中从哪些方面看出同学们喜欢蔡老师?(用原文回答) 答: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9,第⑧段记叙了放假时我舍不得离开蔡老师和梦里寻师这两件事;记叙顺序是时间顺序 10、文章通过这几件事情表达了师生之间怎样的感情? 答: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依恋和思念。 11、哪件事情表现了“我”对 蔡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答:暑假里“我”梦里寻师。 12、写出梦里寻师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时间:夏季的夜里; 地点:家里; 人物:“我”和母亲, 起因:太想念蔡老师 经过:梦见蔡老师,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去找蔡老师,被母亲叫醒 结果:母亲劝了一会儿我又睡着了。 13、“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中的“他”指的是作者

- 1 -

14、将反问句“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改成陈述句。答:像这样的老师,我们非常喜欢,非常愿意和她接近。

15、文章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若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行吗?为什么?

答:①抒发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激、敬佩和怀念之情。不行,原句感情深沉含蓄,改了后感情平直,表达效果较差。

16、如果你要当老师,那么你要当一名怎样的老师呢?

答:知识渊博,有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

(二)《散步》

1、歧 qí 霎shà 粼lín 蹲dūn 拆chāi 1、本文作者是莫怀戚,本文体裁是散文。

2、第1段和第6段中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第4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浓(淡) 胖(瘦) 重(轻) 老(幼) 温暖(寒冷) 高大(矮小) 强壮(虚弱) 4、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路的尽头有一口美丽的鱼塘。 5、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绿色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谁也咕咕地冒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2)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好走;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6、“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 寒冷的冬天”一句中的“熬”能否换成“度”,为什么? 答:不能换。因为冬天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本来就很难过的,加之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所以用“熬”字更能准确表达出母亲过冬天的艰难,而“度”不能。 7、选词填空

(1)不过,一切都取决(取决、决定)于我。我决定(取决、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和他在一起的日子还很长,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短了。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强壮、高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强壮、高大)的父亲。

8、文章第⑥段对“我”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9、母亲为什么“很听我的话”?

答:因为儿子长大了,而母亲已经老了,她在精神上依赖儿子。 10、为什么绿色、嫩芽、田里的水会使人想到生命?

答:因为绿色、嫩芽、田里的水都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初春生命的复苏、萌生。 11、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是什么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答:①“分歧”的意思是意见不一致,有差别。②围绕着如何走的问题,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好走;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12、母亲、儿子、妻子对“我”的“听从”,有什么不同?

答:母亲因为年老体弱,习惯听从强壮的儿子,是对儿子的信任和依赖;儿子年幼,习惯听从成年的父亲,是相信父亲的经验和智慧;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从丈夫,表示她对丈夫心理上的依赖和尊重。

- 2 -

13、“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 答:“我”决定走大路是因为“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却不多了,所以要听母亲的。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是因为小路景色美丽,更重要的是不想让孙子失望,是对孙子疼爱的表现。 14、“我”与“妻子”的动作都是“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但含义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答:不相同。因为“我”背的是年迈的母亲,“我”的动作中蕴含的是对母亲的爱,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我”对母亲不可推卸的责任;“妻子”背的是年幼的儿子,她的动作透露出的是对孩子的怜爱呵护,以及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15、怎样理解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所包含的意义? 答:“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责任,老人和孩子就是“我”和妻子感情生活的世界,表达出人到中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6、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尊老爱幼”的想法。 答:“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老人和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帮助小孩过马路等等。

(三)《海滨仲夏夜》

1、橘jú 染 rǎn 烁shu? 盏zhǎn 涌yǒng 鳞lín 皎jiǎo 1、本文作者是峻青(原名孙俊卿),体裁是散文。 2、本文写作顺序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词句。 答:本文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

相关词句: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引人注目的光辉,就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比喻) ②海水,轻轻地抚摸着沙滩。(拟人) 4、大海上的霞光又什么特点?

答:大海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燃烧着、闪烁着的火焰。 5、“夜色加浓,天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这里的“明灯”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的“明灯”指的是天上的星星。 6、“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比喻什么? 答:比喻映照在海面上的一片片灯光。

7、海水能“抚摸”沙滩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海水不能“抚摸”沙滩。这里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海水写得像人一样富有感情。 8、作者是用什么比喻月亮升起后的海面的?

答:作者用“鱼鳞似的银波”比喻月亮升起后的海面。 9、在文中找出表明颜色变化的词语。

答:橘红(晚霞)——深红(晚霞)——浅红(晚霞)——深蓝(天空)——乌蓝(海面)——银色(月亮)

10、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答:晚霞、星空、海滨灯火、沙滩、月亮和月光

11、按下列要求在文章第4段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1)触觉: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夜风静静地吹着。

(2)听觉:海水,轻轻地抚摸着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3)嗅觉: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庄稼相混合的香味。 (4)视觉:海水,轻轻地抚摸着沙滩。

- 3 -

12、“海水,轻轻地抚摸着沙滩”中的“抚摸”能否改为“冲击”,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抚摸”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海水轻细、温柔的特点,改为“冲击”就成了水急、汹涌的样子了。

13、说说“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传到这里那里,想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这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笑声一阵又一阵的情景,突出了人们欢快的心情。 14、第1段“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中的“燃烧”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燃烧”一词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和炽热。

15、第3段“夜色加浓”中的“浓”是什么意思? 答:“浓”本指颜色加深之意,在这里指天已经黑了。

(四)《蝙蝠和雷达》

1、补上文中空缺的量词。两(盏)灯;一(架)飞机;一(根)电线;一(间)屋子 2、第4段和第5段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敏锐:形容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没头苍蝇:形容没有目的,没有方向。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5、科学家的三次试验的结果是什么?

答: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6、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呢?(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答: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一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为什么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答:因为飞机上的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雷达荧光屏上,驾驶员就能从荧光屏上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8、第7段中“反复”和“终于”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答:这两个词语说明了科学家发现蝙蝠利用嘴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秘密来之不易,是经过刻苦努力研究的结果。

9、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又什么关系?

答:人们从蝙蝠夜间安全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夜间也能安全飞行。 10、飞机上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答: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雷达屏幕上。 11、人类向动物学习本领,这在科学领域叫着“仿生学”,请你举出两个仿生学的例子?

①蚂蚁与拖拉机;②青蛙眼与电子蛙眼;③人脑与电脑

(五)《蚊子和狮子》

1,本文体裁是寓言,选自《伊索寓言》 2,解释词语:

较量——用竞赛,斗争的方式比本领高低。 凯歌——胜利的歌 3,“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中的“这么干”指的是用爪子抓,牙齿咬。 4,蚊子向狮子进攻时“吹着喇叭”,战胜了狮子后又“吹着喇叭”,两次分别反映了蚊子

- 4 -

怎样的心理?

第一次:表现了蚊子作了敌我条件的正确分析后,对自己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第二次:表现了蚊子的骄傲自大,炫耀自己的胜利。

5,文章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情描写来表现中心的 6,文章最后一句是间接引语,如果改为直接引语是: 蚊子叹息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你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7,“叹息”这个词可以看出蚊子当时 醒悟和后悔 的心理。 8,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讽刺了那些取得了成绩就得意忘形,骄傲自大的人。②即使取得了再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册

(一)《春》

1、酝yùn酿niàng 巢cháo 眨zhǎ 宛wǎn 嘹liáo 斜xi? 笼lǒng 黄晕yùn 烘hōng 撑chēng 抖擞sǒu

2、本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匆匆》和《背影》,体裁是散文。 3、本文开头连续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盼春心切的心情) 4、第3段中写小草时用到“偷偷”和“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将小草拟人化,使整个句子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情趣。“偷偷”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发芽的情态,写出了春天的悄然而至,给人以意外和惊喜;“钻”则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5,从第三段中找出描写春草如下特征的词语填空。 春草的幼芽,破土而出。(钻出来) 初生的春草,带着几分娇柔。(嫩嫩的) 色泽新鲜而又干净。(绿绿的) 一片片,铺向远方。(满是的)

6、第4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两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答: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在阳光照耀下争奇斗艳、竟相开放、争春比美的情景。

7、第4段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描写景物,请找出虚写的句子。这一句采用了(联想)的手法。

答: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8,从第4段中找出描写春花如下特征的语句填空。 ①繁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③香气:花里带着甜味儿。

9、文章第4段主要是写春花,后面却写蝴蝶和蜜蜂,是不是没什么关联?

答:不是,因为写蝴蝶和蜜蜂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春花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繁华似锦、花香诱人。

10、请在第4段中各找出一句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1)比喻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 5 -

(2)拟人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1、第4段描写春花图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即树上——花下——遍地。 12、第⑤段作者动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描绘春风?

答:作者动用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来描绘春风,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13、①第5段中“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的“抚摸”一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清香,写了泥土、青草、花香等三种景物。 ③“(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句是从听觉角度写春风悦耳的歌声,写了鸟儿歌唱、清风、流水、短笛 四种景物。

14、第5段中“卖弄”的意思是:炫耀,从感情色彩上来说,文中“卖弄”属于褒义词。 15,对同一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写出来。春风是温柔的话语。 16、从第⑥段中找出描写春雨如下特征的语句填空。 春雨连绵:一下就是三两天。 雨丝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雨雾蒙蒙: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7,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春雨连绵、雨丝细密、雨雾蒙蒙的特点,请写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8、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动听——宛转 (2)宁静——安静 (3)平常——寻常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然后选一个造句(不得用原文句子)。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解释:形容高兴的样子。 造句:她欣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 ②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

解释:比喻做各种准备工作,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越积越多。 20、“吹面不寒杨柳风”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中的双引号的作用是( C ) A、否定 B、强调 C、引用 D、特定称谓

2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按文章描写顺序填写)三个部分。其中绘春一共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2、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春天的景色的,分别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述?请在文中分别找一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答:四个方面:草、花、风、雨。

特点:草——绿,花——繁,风——轻,雨——密。 23、第6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4、文章最后三段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赞美春的?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最后三段分别是从 新、美、强劲有力三个角度赞美春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特点。表达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 25、以文章最后三段为例,仿写三个句子。

答:春天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用绿装点这个世界。

- 6 -

春天像一朵花,笑容可掬地朝我们绽放。 春天像一弯流水,叮咚叮咚,领着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二)《济南的冬天》重点是第三和第四段

1、羞xiū 贮zhù蓄xù 镶xiāng 澄ch?ng 任凭píng 薄báo雪 露l?u出

2、本文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骆驼祥子》。本文体裁是散文。 3、第1段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用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和、晴朗的特点。

4、第1段中的“奇迹”和“怪事”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奇迹”指的是冬天不刮风,“怪事”指的是冬天能看得见日光。 5、第2段中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一反问句又什么作用? 答:强调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6、第2段中的“请闭上眼睛想:”冒号又什么作用?答:提示下文。 7,第2段写济南冬天的人们采用的描写是心理描写 8、作者为什么说济南是一个宝地?

答:因为济南有一个响晴的、慈善的、秀美的冬天。 9、为什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还脸上含笑?

答:因为济南的冬天非常暖和,而且他们还有那些可以依靠的小山。

10、给第3段加个小标题:雪后的小山;给第4段加个小标题:济南冬天的水

11、第3段作者在描绘了雪后小山的美景时用了一连串表现色彩的词语,它们依次是: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微黄、粉色。 12、对第3段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因为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山上的矮松更加青黑了,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好像美丽的小护士。(比喻) (2)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上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拟人) (3)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拟人) (4)整个是块透明的蓝水晶。(比喻)

14、第3段是围绕文中哪个字来描写雪后小山的?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第3段是围绕“妙”字来写雪后小山的。写景是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进行的。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1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改为“最好的是下点小雪呀”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因为“妙”在这里含有美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喜爱的主观情感,语意和感情色彩比“好”重。

16、日落的时候,山上的雪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描写雪的情态的语句

答:①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②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7、冬天时济南的水又什么特点?(答:不结冰、绿、清亮)用原文来回答为: 答:(1)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2)河水清澈见底。 18、第4段“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绿的精神”指的是:生命与活力

19、第4段中说“水也不忍得冻上”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水不忍得冻上”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响晴而温和的。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第四段表现了济南冬天什么的气候特点?作者眼中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本文

- 7 -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①温暖的气候特点。②是温和、晴朗的,富有生机和情趣的。③本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和赞美大自然的感情。

(三)《我的小桃树》2013年中考题

1 .本文作者是:贾平凹 ,体裁是散文,采用的写作方法是托物言志。代表作:《月迹》作者借一颗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2 . 本文的线索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3 . 第1段中奶奶的话给了“我”什么启迪 ? “想让它在那儿孕育着我的梦”是什么意思 ?

答:①奶奶的话赋予了桃核一种特殊的含义,启发了“我”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②“孕育着我的梦”反映了作者在孩提时代对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的朦胧向往。 4,“我”为什么要把桃核埋起来? 答:“我”把桃核看做梦的种子,希望能收获幸福和快乐。 5,小桃树刚从土里冒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用原文回答。

答: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

6.作者写到小桃树长得“委屈”意味着什么?答:小桃树生长环境差,遭受冷落。 7.第5段中体会下面词语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我的小桃树千百次的弯下身去,又千百次的挣扎起来”。中两个“千百次”的区别? 答:两个“千百次”都是写数量,但着眼点完全不同。前者写小桃树在风雨中的被吹倒 的情景,后者写小桃树在风雨中的抗争精神的情景。

②“.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将开的花苞中”这一句中的“竟”字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作用

答:表达了作者了出乎意料、欣喜的心情。 8,理解句子:“花苞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红的光。”

答: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代表着一种精神指引,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9,文章最后一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 ? 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 ?

答:①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的。②文章以此作结有深刻含义: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10,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心里多少有了些安尉”,为什么?

答:因为小桃树虽然变得赤裸了,然而那树的顶端竟还保留着一个将开的嫩红的花苞,这是希望所在,“我”在小桃树身上寄托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它使我感到些许的安慰。 11、最后一段中写道“我的小桃树!我该怎么感谢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骨朵呢。”“花骨朵”有什么特殊含义?“我”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 答:“花骨朵”代表了作者的希望和梦想;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使作者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所以要感激它。

12.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答: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13,本文极力描写小桃树生长的艰难,赞美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

- 8 -

14,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出息:多指发展前途或志气。 眼睁睁:多指没有办法或无动于衷。

(四)《送小龟回家》

1, 小龟guī 妩媚wǔmai 涟漪liányī 潜qián yín吟 2,解释词语:

孤独:孤单无靠,感到寂寞。 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

小心翼翼:行为举止十分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3,通过“小心翼翼”这个词,表现了儿子怕小龟受到伤害。

4,在描写儿子送小龟回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①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②采用拟人把河水,秋雨和水鸟人格化,渲染出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气氛。

6,这段文字记叙了父母陪儿子送小龟回家的过程,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又把这种关爱延伸到小动物的身上,说明了亲情和关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源泉。

(五)《藏羚羊过马路》(作者:杨欣;体裁:记叙文)

战战兢兢jng 谨jǐn慎shan 率shuài先 滚gǔn烫 tàng 呼啸xiào 返fǎn回 跨kuà过 1,按照六要素的要求填空。

时间:2001年8月。 地点:青藏公路上 人物:过马路的藏羚羊 事情的起因:“我”随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志愿者进行野生动物调查

事情的经过:60余只藏羚羊准备过马路,但路上的汽车不断呼啸而过。在公路平静的间隙,胆大的母羊谨慎、小心和惊恐地率先过了马路,其他羚羊则在混乱中慢慢地过去了。这时,有几只小羊连上公路的勇气也没有,3只母羊又返回去引导鼓励自己的孩子。其中有两只母羊成功地带回了自己的孩子。

事情的结果:大部分羚羊在惊慌中过了马路,只有一只小羊受到惊吓不敢过来,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2、第二段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藏羚羊过公路时的紧张心理?

答:“战战兢兢”、“掉头逃离”、“汽车来了再跑”突出了藏羚羊对汽车到来的害怕恐惧心理。

3、第三段在写胆大的母羊率先过马路时,连用了三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羊怎样的心理。

答:①三个比喻:它每一步都在试探,就像是在走钢丝,或是踩着水流很急的溪水中的石头,或是走在滚烫的火炭上。②三个比喻极写母羊过马路时的谨慎、紧张、害怕和恐惧。

4,结合上文说说,母羊上公路前为什么要“四处张望”?藏羚羊过马路时为什么很害怕?答:①因为它内心有恐惧,担心汽车突然飞驰而过撞到自己。②因为不断有汽车飞驰而过。

5、“第一只羊总算过去了。”“总算”一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 9 -

答:让人感觉过马路的时间很长,现在终于让人松了一口气,提着的心也可以放下了。 6、本来已经离开了公路,母羊为什么还要以“极快的速度狂奔”?

答:因为刚开始太谨慎太担心了,度过了危险地段后,反而会快速跑到安全的地方,前后对比更突出了母羊的害怕和恐惧

7、课文最后说:“那几只孤单的小羊,失去羊群的保护,没有母亲的奶水,它们能平安度过今天晚上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三个短语,写小羊的孤单,失去保护,没有奶水,突出了它们无依无靠的生存环境;紧跟着提出疑问,对小羊能否度过今晚表示极大的担心,同时更暗示了对它们未来生活的忧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小羊的极度担心关爱同情与爱怜之情,也暗含着对人类侵扰动物生存空间的不满与批评。

8、动物也有亲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①胆大的母羊率先踏上公路;②三只母羊返回公路去寻找鼓励逃走的小羊。 9、这篇课文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最想说什么?

答:①感受:人类的活动挤占和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空间;动物之间也有亲情;人类应该和生物和谐相处,共同享有自然,享有社会。②我觉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来应该保护动物。

10、发挥想象,记述小羚羊独自生活的夜晚,揣摩小羚羊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答:那只小羚羊一直处于惊吓中,它不停地跑呀跑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跑到一个无人的安全的地方”。后来,它终于累得晕倒在地,它在急促的呼吸声中渐渐睡着了。但它一直在做梦,梦见自己被汽车撞死了,浑身都是血,它被梦中情形所吓醒,醒来一看天已经黑了。这时它又饿又渴,想象着妈妈平日里对自己的疼爱和呵护,它越发的自责和后悔,要是当初自己再勇敢一点,现在也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就这样它在孤独和悔恨中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夜。 11、解释并造句。

暂时:短时间之内。(造句:大家暂时都别着急。)

率先:带头,首先。(造句:每次老师提问,他都率先举手发言。) 引导:指导,指引。(造句:对于小孩子,大人们要善于引导。)

(六)《野草》

机械xia 瓦砾wǎlì 狭窄xiázhǎi 坚韧ran 曲折qūzh? 掀xiān翻 1,解释并造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造句:人人都向往新生活。)

能屈能伸:比喻人在得志的时候能施展他的抱负,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 (造句:小草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本文体裁是散文;作者是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现代戏剧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作《包身工》。本文又名《种子的力》。 3、用“有这样一个故事”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头,通过对“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这个问题的不同回

- 10 -

答,引出本文的主题“种子的力”,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4、在作者看来,种子的力量有多大?用原文回答。 答:一粒种子可以表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5、作者用了哪两个例子来证明植物种子的巨大力量?

答:①种子的力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了。②石块和瓦砾下面的一棵小草的成长。

6、作者列举这两个例子的好处?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①这样写让我们在强烈的对比中鉴别,表现了野草虽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力量却是巨大无比。②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7、“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这句话的正确语序是“一粒种子力量如此之大。”颠倒语序是为了强调这种力量的惊人。

8、描写石块下面一棵野草的生长采用的动词有:透、钻、挺,三个动词表现了小草力量之大,生命力顽强,勇于 斗争。 9、用文中的话阐释“种子的力量”?

答:①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②这是一种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10、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的写法?赞美了野草什么精神?

答:采用了对比,把野草和玻璃棚中的花朵进行对比,突出了野草了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勇于斗争,积极乐观的精神。

11、指出“肥土”、“瓦砾”和“玻璃棚中的花朵”的象征意义?

答:“肥土”代表顺境;“瓦砾”代表逆境;“玻璃棚中的花朵”代表了那些不经风雨,脆弱不堪的事物。

12、本文采用了象征了写法,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古诗中能表现植物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朝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3、读后感:我们要像种子和野草一样,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做一个坚强自信的人,在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敢于磨炼自己,做一个强者。

14、哲理:种子的力量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只要坚韧顽强,就一定能战胜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册

(一) 《珍珠鸟》

垂蔓wàn 瞅chǒu 扒bā 雏chú儿 蓬p?ng松 啄zhu? 趴pā 1、 本文作者冯骥才,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挑山工》和《摸书》,本文体裁是散文。 2、 文章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 文章第2段写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用意是什么?

答:为下文写 “我”关爱小珍珠鸟作铺垫,与后面写鸟亲近“我”进行对比,也为读者设置了悬念:“这种怕人的鸟是怎样由怕变得不怕的呢?” 4,文章第2段写“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来珍珠鸟却与“我”相依相伴,非常亲密,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珍珠鸟的确是一种怕人的鸟,但由于在相处中,“我”爱护它们,尊重它们,

- 11 -

所以珍珠鸟才会与“我”亲近,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中心——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珍珠鸟的胆子渐渐变大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①首先是活动范围的变化:先在笼子四周活动,继而扩大到整个屋子;然后是在“我”周围活动,陪我写作了。②对我的亲近和信赖。它一点点接近“我”,试探我,喝我杯子里的水,绕我我的笔尖蹦,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最终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6,找出描写珍珠鸟情态的语句。答: 便一点点挨近我,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7,本文对珍珠鸟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请分别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一句话写下来。 答:外形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外形描写:红嘴红脚,蓝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动作描写: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细节描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毛盖住??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8,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全文中心的句子,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①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② 理解:不管是人与动物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信赖,才能给这个世界增添一抹温柔的色彩,才能够创造出美好、和谐的气氛和境界。 9,“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中“信赖”指的是什么?“美好的境界”指的又是什么? 答:“信赖”,指“小家伙”和“我”的亲近、信任、依恋。“美好的境界”指人与动物间互相依恋的情意,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时的创作灵感。 10,词语填空(课文第8段)。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11,仿写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宽容,往往激起人由衷地佩服。 1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小珍珠鸟的可爱?描写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从外形、声音、动作和神态四个方面来写小珍珠鸟的可爱,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3,文中写到小鸟对大鸟的两次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次:大鸟叫一声,小鸟立即飞回去。

第二次:大鸟再三呼唤,小鸟才回去。 这种变化说明了小鸟对作者的信赖和留恋逐渐增强。

14,文章叙述了“我”和珍珠鸟的关系变化过程,请从珍珠鸟的角度把这一过程写出来。 答:开始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15、“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够赢得珍珠鸟的信赖?

答: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小鸟的爱、尊重与呵护。作者用爱心为小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自

由的空间,所以赢得了小鸟的信赖。

16,先结合本文内容,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信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答:是爱和尊重。 1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家伙亲近的情意。(精神上的满足) ..

- 12 -

②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表示程度深) ③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舒服,安逸) ..

(二)《羊拐》

1,本文作者是王蒙,体裁是微型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们”第一次回北京时3岁的女儿正玩羊拐,于是“我们”向她保证一定从新疆带拐来,而且是又多又好的。回新疆后,“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找羊拐。第二次回北京,我们给女儿带了又多又好的羊拐,女儿看到后没有兴奋,没有感谢。而且还说:“我们早就不玩拐了,我们现在玩的是跳猴皮筋。 3,“我怎么没有拐呀!”这句话为什么使我们热泪盈眶?

答:这句话本是孩子的一句无心之言,但父母觉得一直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就连这点小小的要求都满足不了孩子,所以每每想起便热泪盈眶。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描写羊拐的“洁白”“光滑”“多彩多姿”?

答:这是为意想不到的结尾埋下伏笔,这里面蕴藏着父母的一片深情,和结尾女儿的漠然态度形成对比。

5,女儿看到那一桌子的羊拐时,有什么反映?作者安排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答:①没有兴奋,没有感谢②把女儿的漠然态度与当初父母找拐的热情形成对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无限的感叹和反思。

6,根据结尾,试想象一下父母当时的表情和心情。

答:父母当时一定惊呆了,随后便是更加自责和伤感,更加愧对年幼的女儿。 7,给加点的字和词解释。 ①兴犹未尽( 还) ②热泪盈眶( 充满 ) ③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 ....(三)《心灵有耳》(体裁:小小说)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聚精会神:( A )A合在一起;聚合 屏声静气:( B )B抑制;抑止 2,找出文中的两个反问句。

①谁叫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不合身的衣服呢? ②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

3,那个小女孩为什么被排除在合唱团之外?

因为她长得又矮又瘦,而且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不合身的衣服。 4,文中两次提到“姑娘惊呆了”,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因为小姑娘没有想到还会有人欣赏她的歌声

第二次:因为她没有想到那个天天屏声静气聚精会神听他唱歌并热情赞美她的老人竟是聋子

5,那为老人虽然是聋子,但他一直在用心灵耐心倾听小姑娘的歌声,并真诚地赞美她。作者这样按排有什么好处?

答:如果只是描写老人对小姑娘的鼓励就会淡然无味,结尾点处老人是聋子的事实,让女孩和读者都感到意外,小说歌颂了老人美好的心灵。

6,课文用“心灵有耳”这个标题有什么意义?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讽刺了老师怎样的行为?

答:①意在告诉我们许多美好的事物,不能只凭眼睛或耳朵去发现,更要用心灵去发掘②

把老师和老人作对比,讽刺了老师只凭外表看人的丑恶行为。

- 13 -

(四)《松鼠》

矫jiǎo健 敏捷ji? 翘qiào尾巴 前爪zhǎo 圆锥zhuī 光溜liū 驯xùn

1本文作者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体裁是科普说明文,结构是先总后分 2.全文介绍了松鼠哪三个特点?漂亮、驯良、乖巧 3.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外形的漂亮?面容和肢体,好看的尾巴,吃食的样子 4.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筑窝的特点?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窝口的设计 5. 松鼠不是肉食动物的原因是松鼠常吃的是松果,榛子等食物。

松鼠最不像四足兽的原因是松鼠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望嘴里送东西吃。

6.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答:补充介绍松鼠换毛和精心梳理皮毛的习性,突出了它卫生干净的特点,照应开头的“很讨人喜欢”,

7.认真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着重介绍松鼠哪个方面的特性?

答:着重介绍松鼠驯良的生活习性。它从松鼠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以及主要的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它的驯良。 8.作者介绍松鼠搭窝的目的是?

答:从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和窝口的设计三方面介绍松鼠的筑窝的特点,突出一个“巧”字,表现了松鼠的灵巧与能干。窝址的选择与窝口处理的合理科学,更突出松鼠的智慧,富有灵性,因而“很讨人喜欢”。

9,第5段第一句中的“通常”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通常“一词多带有规律性,并不排除有例外,如果去掉了就显示不出事实的科学性

10.④⑤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答:第④段: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轻快。第⑤段: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窝口的特点。

11.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简要说说它的窝是什么样的?

答:①时间顺序。 “先搬些??再用一些??然后??”②松鼠的窝通常塔在树枝分叉的地方,由木片和苔藓组成,窝口朝上,很狭窄,窝口上还有一个盖儿,可以防雨 12,第②段突出了松鼠的漂亮的特点,这一段共五句话,可以分两个层次①②③ // ④⑤,其中第一层主要写松鼠的外形,从头部写到身躯,写了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和尾巴。第二层主要写松鼠的体态 13,反义词。舒适(难受)

敏捷(笨拙) 警觉(迟钝) 轻快(笨重) 光滑(粗糙) 宽广(狭窄)

(五)《文成公主》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使命:比喻重大的责任。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2.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答:看到了广阔的草原,帐篷点点,牛羊成群。

3.文成公主进藏的旅途艰难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艰难; 跨过了一条条大河,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 4.文成公主为什么要扔掉日月宝镜?你能想象一下她当时的心情吗?

- 14 -

答:.①因为日月宝镜里出现了长安的热闹情景,勾起了文成公主的思乡之情,但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她必须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所以她扔掉了日月宝镜。②她当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既难过,又为自己的使命而感到自豪和责任重大 5、试想一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的意义?

答:加强了两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促进了吐蕃和内地之间的往来,促进了两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颜色的力量

1、 作者吴竟,体裁说明文。

2、 文中四个问句处都用到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设问;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3、 富兰克林做试验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雪要厚且干净;②天气晴朗,阳光灿烂;③要准备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绒布。 4、 富兰克林的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了解哪一种颜色反射和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 5、 富兰克林的试验说明了什么样的科学道理?

答:①各种不同的颜色反射和吸收阳光的能力是不同的,黑色吸收阳光最多,反射最少;白色吸收阳光最少,反射最多;②颜色是有力量的。 6、 富兰克林实验的结果?

答:黑色吸收阳光最多,反射最少;白色吸收阳光最少,反射最多。 7、试举出颜色的力量特性来改变环境的例子。

答:(1)军人作战时穿的迷彩衣;(2)公路上的红绿交通指示灯;(3)夏天人们选择穿白色的衣服或浅色的衣服;冬天人们选择穿黑色的衣服或深色的衣服。 8、 文中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9、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装饰:装扮。 确实:的确实在。 特性:特质。 恰恰:恰好。 留心:留意 如果:表示假设。几乎:差不多或接近于。

(七)快乐的风

1、 体裁是说明文,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写成。主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2、 文章开头介绍了风的快、轻、柔三个特点。

3、 文章开头先不说是什么事物,而是先介绍事物的特征,最后点明“我就是风”。这样

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用拟人的手法,优美的语言开篇,使人在好奇中去猜测,去想象,去了解,最后再点名要说明的具体事物富有情趣。

4、 风的性格:a、活泼好动。b、乐于做好事。c、偶尔调皮捣蛋。 5、 找出第6、7、8自然段的中心句。(三个比喻句)

答:6自然段:风是不知疲倦的运输工。

7自然段:风是各种植物忠实的朋友和热心的媒人。 8自然段:风是人们得力的助手。

6、 第6自然段介绍了风对空气和气候的影响?

答: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冬天我能把西伯利亚寒冷而干燥的空气团向南推送,给大地造成严寒的东季气候;夏天我又能把温暖的热带海洋空气吹往北方,给大地带来充足的降雨。)

7、 第7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风对植物生长的帮助?

答:(1)帮助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2)帮助花蕊授粉;(3)帮助植物播种。

- 15 -

8、 第8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答:①愿意帮助放风筝的孩子;②愿意帮助那辛勤的船工;③能够推动风车;④作为新的能源,不污染环境。

9、 第8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10、 文中三次用到了省略号:(1)(2)第7自然段的两个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的类似的植物;(3) 第8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风还会带来其它的好处。 11、 风的理想和愿望是什么?

答:理想是希望人们充分利用它的能源。愿望是盼望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改变我的性格,让我永远造福于人类。 12、 本文为什么题为《快乐的风》?

答:因为风认为自己是人类的朋友,能够帮助人类和万物做许多有益的事,并盼望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改变我的性格,让我永远造福于人类,所以说“风”觉得自己永远是快乐的。 13、 “风”的快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风的快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我是不知疲倦的运输工。

(2)我是各种植物忠实的朋友和热心的媒人。 (3)我还是人们得力的助手。

14、例举风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答:a、风力发电b、吹风机c、电风扇d、空调 15、风的危害:(1)沙尘暴 (2)龙卷风 (3)台风

16、风不快乐的表现:当我调皮捣蛋的时候,也会和人们开些玩笑,给大家带来麻烦,甚至损失。

17、本文用“风”自述的形式写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举例说明。 本问题为“快乐的风”,为什么还要写“不快乐的风”?

答:如果单单只写快乐的风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不能让人全面了解风的性格,显得太过于片面了。因此文章最后简单地写了不快乐的调皮捣蛋的风,运用了正反两方面对比的写法。 第四册

(一)匆匆

1、本文体裁是散文;作者是朱自清,我们还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如:《春》、《背影》 。

2、读了文章,我觉得作者是在告诉我们时间过的很快,需要珍惜时间。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是说自己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②.“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意思是“我没有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

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和“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都是指时间。 ④文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第一段的表示解释说明;第三段的表示递进 ⑤“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这句话中,“去的”是时间,“来的”是时间。 ⑥文中的“痕迹”指的是奋斗的业绩。

⑦文中作者把时间比作人、水滴、河水,非常形象生动。 ⑧“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从“溜”字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虚度光阴二十多年。

4,第①段写了哪些自然现象?(用原文回答)。这一句用了排比的修辞

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16 -

5,第②段“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原因是什么?

答: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自己却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 6,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拟人)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比喻) ③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设问)

④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反问) 5.用你的词、句描绘太阳、时光的飞逝。

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词语:逃往如飞、稍纵即逝

6、举例说说你要如何珍惜时间。(可以写一写如何抓紧时间学习,充实自己这样的例子) 7、说说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时间对于我们何等宝贵,一味的叹息是没有用的,只有加倍珍惜它,在世上留下一些奋斗的痕迹,才是正确的态度。 重点段:第三段

1、找出中心句:去的尽管去子,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3、第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效果?答:反问,突出作者对过去时间的留恋

4这段话具体通过( 洗手 )时、( 吃饭 )时、( 默默 )时、、(天黑 )时等四个方面表现了时间匆匆而逝的特点。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表示停顿 )。

6、第三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了时光匆匆而逝的情景,也写出了作者对时光飞逝、虚度年华 的叹惋和思考。

7、用“//”给第三段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8、时间本来是无形的,作者却把它描写得像人一样,能逃走能被偷走。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运用拟人把无形的时间当作人来写,赋予时间以生命,让无形的时间变的具体可感,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时光飞逝,突出了匆匆的主题。 9.从文中几个例子说明太阳他有脚。 答:文中这几个例子说明了太阳他有脚:“日子从水盆里过往”“日子从饭碗里过往”“日子从凝然的双面前过往”。

10、抄出表示太阳匆匆而去的动词。 答:“挪移”,“过去”, “跨过”,“飞去”,“溜走”,“闪过”。

11、从“茫茫然”到“觉察到”时间的匆匆流逝,从“伸手遮挽”到“掩面叹息”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对时间的无比珍惜和对时间如流水般消逝的惋惜。 重点段:第四段

(1)这段话主要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哀叹与无奈 )。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和薄雾,是想说明时间流逝的必然

(3)文中第一个赤裸裸和第二个赤裸裸分别指什么? 答:第一个写人来到世界上的一种自然的、显示的状态。 第二个写时间无情的流逝,以至人生命的终结,是无法左右的。

(4)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 17 -

答: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和无奈。②对自己没有作为的自责③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 (5)“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思索的结果是生命短暂,需要珍惜。

(二)社戏(重点是水乡夜航去看戏10——12段)

1,本文体裁是小说,作者是鲁迅,他的原名是周树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节选自小说集《呐喊》 2,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动词,模糊不清 。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跳 跃 。 3.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点、磕、退、上前、出 ,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的特点。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并夹杂着些许的急不可耐的心情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①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②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③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④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5.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答:开船动作利索,行船速度快,从“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可以体现。 6,为什么“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此时“我”有怎样的感受? 答:舱中比较安全,这里写出了小伙伴们对“我”的照顾。“我”此刻的心情是轻松愉快。 7,“我”的心为什么原本“很重”,忽而“轻松”了? 答:“很重”是因为外祖母和母亲不答应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戏,心情很沉重;后来双喜说服了外祖母和母亲,“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去看社戏了,心里很高兴,所以“轻松”。 8,“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中的“忽而”,“也”“似乎”都是什么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我”此时什么心情?

答:都是副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表现了“我”心想事成时的愉快、兴奋、满足的心情。

9,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似乎(料想、依稀) 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果然 。 10.“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歌吹 。 11.“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这里描写的心境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答:宛转,悠扬的笛声。第一段表达“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第二段表达我被笛声和景色陶醉的轻松愉快心情。

12.这段文字是从嗅觉、听觉、视觉、触觉 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

13.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有何作用? 答:“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比喻,

- 18 -

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1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他们望见的是不是赵庄?是不是真的听到歌吹了?加点的词“似乎”“依稀”能否删去?

答:他们望见的不是赵庄,也没有听到歌吹,而是“我”急切想看戏产生的幻觉。“似乎”“依稀”不能删去,因为赵庄只是隐约可见,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火光也只是猜测,它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有助于展示人物的急切心情。 15,第二段景物描写表现了夜航动人的景致,作用是?

答:作用是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16,从第一、二、三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一段画线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活泼轻松)

第二段画线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急切 焦虑) 第三段画线句是:“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惘然 陶醉) 17.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D )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周晔)

追悼 dào 呻吟yín 水浒hǔ 绷bēng带 囫hú囵lún吞枣 1,理解句子的含义?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伯父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说明“我”听懂了伯父委婉批评的话,感受到伯父对“我”学习的关心,我”因自己的不认真而羞愧。

2,伯父和“我”谈水浒传这件事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下一代的关心

3.“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里描写动作的词语是( 扶,蹲,跪,夹,洗,敷 ,扎 ),表现了伯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4.“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它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句话是情态描写,伯父的表情变得严肃是因为他从车夫的遭遇想到了旧社会的黑暗,而且联想到更多的穷苦下层的中国人民,心情变得沉痛。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和对旧社会的不满而感到愤慨。 5.第一自然段和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6.“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一个关联词将第一段联系起来。答: 点名中心的作用;因为和所以,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7,给文章各个部分加小标题:追悼伯父,教我读书,救助车夫,伯父的为人 8,伯父去世后,人们是表达对他的爱戴之情的?

答:许多人都来追悼他??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四)几件小事(作者:叶至诚)

1,拣 jiǎn 捏niē 签qiān 砰pēng 告 诫jia 戳穿chuō 2解释词语。

嘀咕:小声地说 手足:比喻兄弟 倘若表示假设,如果。 3画“”句子是一处心理描写,请描述作者当时的心理?“出门不认货”是一个比喻,

- 19 -

意思是什么呢?

答:①怕闹笑话,②比喻不理会,不承认。

4本文记叙了两件“父亲管我”的事:给人递东西,冬天随手关门;两件不管“我”的事:写毛笔字和拿筷子

5简答。父亲“管”与“不管”的原则是什么?“管我的”和“不管我的”分别反映了父亲什么品格?

答:①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② “不管我的”反映了对子女的民主,管我的”反映了父亲关爱他人,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的品格。

6本文的结构属于先分后总,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用了回忆的写法 7.从这篇文章看,叶圣陶《要养成好的习惯》中的“好”的含义是什么? 答:指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8 ,从上文看叶圣陶在为人处世方面主张(用文中原话填写)

答: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五)乡愁诗二首

1. 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 2.《乡愁》(一)中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这种抽象情感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①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②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形象具体,真切可感。 3,《乡愁》(一)中作者是通过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每个阶段因什么而愁?试做点分析。 答:诗人的乡愁随时间顺序由个人的故乡之思升华到了家国之思。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邮票)——长大后的夫妻分离(船票)——后来的母子死别(坟墓)——现在的游子与大陆分离(海峡) 4.《乡愁》(一)的最后一节诗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将全诗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人把个人的悲欢与对祖国的爱和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交融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思想感情。 5.《乡愁》(二)中诗人用三幅画面表达自己的感情,分别是:故乡月夜的笛声,故乡模糊的印象,没有年轮的树 6.《乡愁》(二)“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表达对故土,对祖国的思念古老而长青,不会因时空的位移而淡忘、而改变,表达了诗人的赤子之心。 7,《乡愁》(二)中,“故乡的歌”为什么“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为什么说故乡的面貌是“模糊的怅惘”?

答:①明月当空,思乡情浓是中国人传统的心理,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诗人的思乡之情就像月夜里传来的清脆悠远的笛声年,让人神往。②作者离乡日久,故乡的景物人事在记忆中已经模糊,留下了深深的怅惘,但乡愁却反而更浓。 8,两首诗在修辞上都用了比喻,感情上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国分离的悲哀。

9.请找出对两首诗表述有误的一项( B )(3分) A.诗(一)中把“乡愁”比作“小小的邮票”,来烘托“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相互眷恋之情。

B.诗(二)中的“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意思是只有在有月光时才会引发乡愁,才会想起哼唱思乡的歌曲。

- 20 -

C.诗(二)中,把对故乡的印象比喻成“却是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写出了自己对故乡缠绵的思恋之情。

D.两位诗人都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将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10.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表述正确的是( A )(3分) A.诗(一)比较旷达,意境宽广;而诗(二)感情细腻。 B.诗(一)感情细腻,而诗(二)豪放。

C.诗(一)感情充满愉悦,而诗(二)充满忧伤。 D.两首诗都表达了同一主题,没有不同点。

11.今天,我们殷切希望两岸关系能逐步变好,明天的团聚、欢乐、美好定能够取代昨日的乡愁。此刻,你一定想对台湾的同学说点什么,请你试写一段话表达出你对两岸统一的愿望。答: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尽早实现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囯”的共识,反对台湾独立,同时肩负起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为祖国统一工作做出贡献。

(六)我的信念

简陋l?u 拖累lěi 纯粹cùi 琐事 蹂r?u躏lìn 获益匪fěi浅 1.读第①段回答如下问题:

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答: ①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②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读②③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它们和我非常相似。 ②“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答:对真理的探索。

3,读第⑤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梦想家”有什么特点? 答:讲就现实的人比较喜欢追求物质财富;而梦想家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梦想家;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把工作当作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完全不考虑物质利益的得失。

②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居里夫人属于哪一种人? 答:对前者,居里夫人表示理解,对后者表示赞同;属于梦想家 ③居里夫人最大心愿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④“我坚信我们是对的。”一句中的“坚信”能不能改为“相信”?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坚信”一词比\相信\一词更能体现出她的坚定信念,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 自己这种做法的肯定。 4.读第⑦段回答如下问题:

①“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答:这一比喻强调了科学家要痴迷自己的科学事业 ②“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理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何中“科学的这种魅力”指的是什么? 答:“科学展现出的崭新的远景”和“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 ③写出你对“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的理解?

答: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像一个小孩,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的大自然中。

- 21 -

④为什么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要像一个小孩?

答:这里是说科学家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对科学充满了求知欲,好奇感和极大的兴趣。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来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答:“专心致志”、“追求真理”、“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勤奋努力等 6.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2)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 ..(3)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 ..

答:(1)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之中。(2)督促、激励。(3)把工作当作职业,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

7.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玛丽· 居里的科学精神? 答:不计个人得失, 无私奉献, 工作态度一丝不苟。 第五册

(一)《踏青的风日》

重点段落“去年春天??”(16段至21段)

1、本文作者是李佩芝,体裁是散文。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大风”。文章主旨是:使我快活的风

2、文中所描绘的早春二月的风的特点是:遒劲粗犷的狂风。 3、作者所感受到的风的特点是: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 4、作者联想到母亲的哀叹,其用意是:为了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更增添了“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5、怎样理解“人,一到大自然中,便纯净了.”?

答:这句话是说大自然使得人内心变得单纯平静,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然、热爱自然和享受自然的心态。

6、第一段有四个错别字,请分别改正在下列括号中。

( 洒脱 ) ( 挺拔 ) (险峻 ) (清冽 ) 7、解释词语。

迷迷蒙蒙:昏暗,看不清。 狼狈:比喻处境困苦,难堪的样子 8、指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第1句: 排比 (迷迷蒙蒙的雨雾里,竹会更翠更洒脱??泉水会更清冽 ) 第2句:比喻 (而风,像跳迪斯科似的,拍打着你的心胸) 9、文章写的是“风中踏青”,插入“雨中登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联想 “雨中登山”的情景,把 “雨中登山”和“风中踏青”作比较,烘托出“风中踏青”更有情趣。

10、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作者在“风中踏青”中怎样的生活体验?用原文回答

答;①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潇洒气派。没有了斯文,没有了矜持,人人都显露出现代人的热情与开放。②让你强烈地意识到你还年轻,你还强健,你热爱生活,你充满了生命的原动力

11、作者在后面写到看见孩子们在放风筝,其用意是什么?

答:因为风中踏青昭示着潇洒、热情、奔放的生命力,而风中放风筝的孩子们正验证了这种生命力的强健和自由奔放的热情。

(二)《纸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冰心,她的原名是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我们还学过她的散文《笑》;冰心的作品中都体现出“爱的哲学”三大支柱是:母爱、童真

- 22 -

和自然。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托物抒情;本文的主题是:对母亲的思念和眷念 2、“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中,“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答:是指母亲的身边,或母亲的梦里。 3、为什么说“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答:因为女儿长期身在异地,旅途漫长,她思念祖国和母亲的感情极为深切,所以不但不是“无端入梦”,而且是因思念亲人情深之故而进入母亲梦中的。 4、怎样理解“含着泪叠的”?

答:女儿每天都“含着泪”叠纸船,这是对母亲难分难舍感情的流露,也是思念之深的流露。 5、“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中的“他”和“她”分别指什么?“爱”和“悲哀”又该如何理解? 答:“他”指纸船;“她”指诗人自己;“爱”指对母亲的爱,对母亲及亲人的深切思念;“悲哀”指因身在异乡倍感孤独而悲哀。

6、请说一说本诗中的“纸船”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象征着漂泊无依的孤独;寄托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眷念;代表着诗人美好纯洁的祝愿。 (三)《看云识天气》重点是第一和六段

1、本文体裁是说明文。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本文的说明结构是总——分——总。 2、第1段的中心句是: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第1段总写出了云的两个特点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第一段结构是:总——分——总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比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旨在说明: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天气可以由天上的云来决定

4、第一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形态、特征。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分别统领哪些语句?

答:“姿态万千”统领的语句是“有的像羽毛??像奔马”;“变化无常”统领的语句是“它们有时把天空??大雨倾盆”。

5、给第一段划分层次 ① ▏▏ ② ③ ④ ▏▏ ⑤ 6、本文的中心句是: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7、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滴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第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8、第1段中冒号、双引号和省略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的含义;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对列举内容的省略。

9、第一段中运用了许多比喻,说说它们的重要作用。 答:形象地说明了云的形态之多。

10、文章第1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作比较和举例子,但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1、第1段最后一句中“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天气”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的气象变化,而“气候”是指

- 23 -

一定地区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12、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第二段)

13.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天空的薄云并不总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也并不总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往往”、“常常”的应用体现出了说明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14、第2段与3、4、5段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答:总分关系,作用是概括和提示下文。

15、第3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答:第3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共同点:高而且薄,都是很美丽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16、第6段的中心句是: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第6段的结构是:总——分。主要说明 方法是下定义 17,请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光圈叫做晕。(下定义) ②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引资料和作诠释)

③云上的光彩可以推测天气的情况。如:晕、华、虹、霞。(举例子)

④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打比方和作诠释)

18,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①那最轻盈,站的最高的云,叫卷云。(生动说明) 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平实说明) 19、“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谚语与天气和我们的旅行有什么关系?

答: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所以最好别出门;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即出远门也不用担心。

20、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试写出一两句。 答: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燕子低飞要下雨。

(四)《背影》重点是第六段

1、本文体裁是散文,本文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春》、《匆匆》。本文的线索是“我”对父亲感情的心理变化;本文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6段加个小标题:买橘送别 2、选词填空。(第六段中哪三个动词反映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3、判断下列解释是否正确。

(1)本文中的“漂亮”是指说话得体,有文采、通畅。 (√ ) (2)本文的“聪明”是指愚蠢,不聪明。用了反语。 (√ ) (3)“迂”在本文中指他反应迟钝、愚笨。 (× ) (4)“蹒跚”是连绵词,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4、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外貌特征的句子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5、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我”前后两次流泪的语句,请概括流泪表达的感情。

第一次:因为看到老父亲步履蹒跚,衣着寒酸,爬上爬下,情真急切而流下的感激之泪。 第二次:因为父子匆匆离别依依惜别而流下的惜别之泪。

- 24 -

6、“我赶紧拭干了泪”是因为:怕父亲看见我流泪而伤心,也怕别人看到而难堪。 7、分析“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所蕴含的感情。

答:父亲明知道对他来说过铁道买橘子很难,但仍坚持自己去买,而命令儿子不要走动,点滴的爱子深情从简短的话语中表露无遗。 8、分析下面三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谋事与送行之间,父亲最终把儿子看得更重。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担心儿子路上的安全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担心儿子的行李丢失

9、怎样理解“心里很轻松似的”?答:表现了父亲因能为儿子做点小事而开心,也为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而踏实。

10、第六段两次写背影,前一次祥写是因为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这最感人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父爱;后一次略写是我留恋父亲,所以一笔带过。

11、本文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答: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父亲形象最突出的是动作描写。

12、理解“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

答:表现了父亲的坚强的性格、豁达的心胸、乐观的精神,以及对孩子的体贴与劝慰。 13、文章最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句话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以此作为全文结束,意犹未尽。

14、概括第6段的主要内容:通过买橘送别,重点写父亲的背影,表现出深挚的父爱以及儿子对这种感情的理解。

15、作者为什么要将第6段中父亲的背影写得这样详细呢?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答:因为这个背影给作者感受最深,不仅让他深受感动,也改变了他对父亲对自己疼爱的看法,使他深深体会到了父爱。

16、课文写父亲离去的背影时,是怎样写的?

答: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放在了车站的匆匆人流中,由近到远,渐渐消失。离别本身已伤感,而此时再见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关爱顿时涌上心头,令作者感动不已,再想到父亲的境况,格外让人心痛,作者的泪水也就来得更自然、更感人了。

17、文章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答:因为父亲在信中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说明父亲身体已不太行,而且心境已是伤感凄凉,这足以使作者泪如雨下,在这种情形下,再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关爱,想到父亲的背影,自然流下伤感之泪。 18、第5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

答:因为在当时情况下,作者并没有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所以才觉得父亲有些“迂”,说话“不大漂亮”,后来作者明白了父亲的苦心,自然觉得自己不应该那样想,心里很惭愧,很后悔,所以作者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其实都是反语。

(五)《变幻多彩的地球》

1、本文的体裁是说明文;结构是总分总;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说明对象是地球上五颜六色的衣裳。

2、本文中提到的蓝色的衣裳,黄色的衣裳,白色的衣裳,绿色的衣裳分别指什么? 答:蓝色的衣裳指海洋湖泊;黄色的衣裳指沙漠或半沙漠;白色的衣裳指冰雪;绿色的衣裳指森林草原。

- 25 -

3、解释词语并造句.

雪中送炭:下雪天送炭给人,比喻在他人陷入困境时给以及时的帮助。 (造句)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雪中送炭。 4、蓝色的衣裳冬暖夏凉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答: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作者是列数字说明的 5,根据第③段,分析海洋湖泊对于气候能起怎样的调节作用.(3分)

答: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6,蓝色的海洋和湖泊冬暖夏凉,而黄色的沙漠和半沙漠却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造成两者巨大差异的原因的什么?(3分) 答:(第5段)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的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7,根据第⑦段分析,为什么南北两极气温非常低?(3分)

答: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沿途被阻挡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就使温度更低了。

8,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三种: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9、“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冬季景象,这里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10,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你想让神州大地有着什么样的气候?穿上什么"衣裳"呢?如何让这些衣裳穿得多些?

答:①冬暖夏凉,既温暖又湿润的气候;②穿上绿色和蓝色的衣裳;③植树造林、合理密植、修水库、扩大水田、黑化冰川。

(六)秋天的怀念(2012年中考)

1.第①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知道的?

答:秋季; 根据“北归的雁阵”和“北海的花儿都开了”等语句可以看出

2.第①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无常”指变化不定;“突然”和“猛地”。 3.文中加横线的三个句子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次是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第二次是为了继续照顾“我”安慰“我”“鼓励”我;第三次是为了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 4.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答: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5,文中母亲反复要带我 到北海去看花,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想借花儿旺盛的生命力让儿子恢复生活的信心;增强儿子战胜疾病的勇气。 6,文章开头写母亲说:“好好而活”和最后写“我”说:“好好而活”各有什么含义? 答:开头母亲说:“好好而活”蕴涵着“我”在艰难的生活道理 上并不是我一个人,还有母亲每天默默的守护,是我的坚强后盾;最后写“我”说:“好好而活”指的是我和妹妹会像母亲的遗愿那样好好活下去。 7.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 26 -

答: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8.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9.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10.文章结尾处写“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补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内容。 答:人要好好地活下去,坚强勇敢地活下去,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

11.本文可分为四段,用“‖”在下面划分。 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 ⑦ 1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歌颂了什么?

答: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13、文章结尾处写妹妹和“我”去北海看菊花,想想其中描写花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答:①这些花象征着一种品格,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暗示“我”和妹妹会像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好好活下去,暗示我们以后的生活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②这些花代表了母爱的品质。就像黄色菊花那样淡雅,白色菊花那样高洁,紫色菊花那样热烈而深沉。 14,作者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有什么意义? 答:“我”和母亲约好秋天去看菊花,但没有去成。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一起去北海赏菊花,自然怀念起母亲,所以作者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15,写反义词

暴躁(温和) 甜美(苦涩) 沉寂(喧闹) 淡雅(粗俗) 深沉(浅薄) 艰难(容易)

第六册

(一)《敬畏生命》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佩服——折服,惊讶——诧异,震动——震撼 (2)反义词:节俭——奢侈,简陋——豪华,必然——偶然 2、第2段“我感到诧异和震撼”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因为那些树飘散纤维的时间很长,数量很多。 3、解释词语:

(1)浑然不觉:完全不知道。

(2)无以名之:说不出来的感觉。 名:说出。 (3)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第3段“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转折。

5、怎样理解“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这句话?

- 27 -

答:这里的“生命”不仅指生命传递的形式,更指“生命的意义和内涵”,整句话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感悟、理解生命的内涵”。

6、怎么理解“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请从文章中找出例证。 答:那些树不分昼夜地飘送种子,为播撒后代竭尽生命全力,并不计较有多少成效。

例证:好几个小时过去了,??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

7、第2段“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从 第1段和第2段找出相应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抓住了事物什么样的特点。 (1)把飘散着的纤维状的种子比作“小型云朵”,是因为这些种子的颜色是白色,形状是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用第1段原文作答)

(2)说这些飘散着的纤维状的种子“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是因为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用第2段原文作答)

8、飘散着的纤维状的种子为什么能让作者“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用原文作答)

答:①因为是那些树播撒生命、繁衍生命的执着和顽强。②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9、第4段“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一句运用了双重否定和被动句式,请分析这两种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加强肯定的语气。用被动句式有强调作用,强调是“我”被感动。

10、飘散着的“小型的云朵”似的种子令人折服,令人震撼,大自然处处充满了这样可敬可叹的生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也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歌颂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11、作者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他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这意味着:作者被眼前播撒生命的壮举深深感动。 12、“也许在部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一句中“也许”表示作者的揣测、估计。

13、作者在湖畔目睹了植物靠风力传续生命的壮举,她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懂得了怎样去敬畏生命。 4、 我应该怎样去敬畏生命呢?

答: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15、大千世界给人以震撼的事物有很多,你身边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等等,都会包含着这样那样的生命哲理。请选取你感受最为深刻的一个事物,写出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被暴风雨侵袭的小树,虽然东倒西歪,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挺直,顽强地与暴风雨抗击,最终又一次见到温暖的太阳。这种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是通向成功之路,是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好好学习的。

(二)《白蝴蝶之恋》

1、本文作者是刘白羽,体裁是散文。 2、“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这一句话和“这时,风过去了,雨也过去了。太阳用明亮的光辉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黄的小花朵。”这两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属于环境描写,烘托环境,为后文白蝴蝶的表现作铺垫,突出了白蝴蝶的变化,前

- 28 -

后对比。

3、第2段“它白的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本文对白蝴蝶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轻分别在文中找出一句话写下来。 答:(1)外形描写: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

(2)动作描写: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

5、第2段着重写了白蝴蝶的外形描写,突出了它轻柔纤细,楚楚可怜的特点;第9段侧重于对白蝴蝶的动作描写,突出了它活泼伶俐,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6、第2段和第9段描写白蝴蝶的不同状态,在写法上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而两次提到“像一片小小的雪花”则运用了照应的写法。

7、第3段中“圣洁的水”比喻什么?“光”为什么会“柔软而强烈”? 答:“圣洁的水”比喻心中善良、仁爱等美好的感情。这里的“光”是生命之光,它是“柔软”的,这是对弱小生命的怜悯之情;说它“强烈”,指的是作者心中强烈的拯救意识,源于对生命的同情与热爱。 语)

8、第8段“但我的灵魂里在呐喊——开始想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之不顾?”这段话是什么描写?自己的心声为什么“很遥远”?为什么“后来”才感觉到? 答:这段话是心理描写。“很遥远”“后来”是强调这种感情来自灵魂深处,不是一下子就感悟得到的,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9、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喜爱、赞美白蝴蝶是两句话是: (1)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 (2)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

10、作者为什么说白蝴蝶是“勇敢”的? 答:(1)虽然白蝴蝶轻柔纤细,又经历了风雨的袭击已奄奄一息,但它拼尽全力活下去,最终自由翱翔而去。(2)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了寻求者非凡的勇气。 11、“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是什么句式?可不可以改成“那美丽的白蝴蝶呀!”为什么? 答:感叹句。不可以改,因为加上“我”字大大缩短了“我”与白蝴蝶之间的感情距离,感觉更加亲切。

12、本文作者情感的变化:怜悯——拯救——内疚——赞叹——失落 13、最后一段“唉!人啊人??”中省略号代表了怎样的内容?

答:省略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慨叹、无奈,以及由此感到人生际遇的不完美和生活中的许多遗憾。

14、本文的主题:通过我对小生灵的救助,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和生命的意识,抒发了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三)《挑山工》

1、本文作者是冯骥才,我们还学过他的《珍珠鸟》和《摸书》。 2、第1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挑山工的?

答:挑货物时的形象、登山的动作、登山的路线。 3、第1段和第7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热闹——(喧闹) (2)交谈——(攀谈)

5、第3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写那个年轻挑山工的。

- 29 -

6、第4段中的“不解之谜”指的是什么? 答:“不解之谜”指的是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 7、第7段“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8、第7段“因为我需要它”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 答:(1)“它”表面上指这幅画,而实际上是指一种朝着目标不断前进的精神。

(2)因为“我”需要这幅画中的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来不断激励自己,所以我离不开它。

9、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10、挑山工精神: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11、点名中心的句子是: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12、本文先写了挑山工的群体形象,然后又突出了一位挑山工的形象,这种写法是由概括到具体。

13、去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仍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此段?

答:最后一段是以画面再现了挑山工的形象,并写出了挑山工精神对我的鼓舞,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一件小事》

1、本文体裁是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本文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写出了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还有《呐喊》、《彷徨》等等。我们还学过他的课文《三味书屋》、《社戏》。

2、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法,依据文章内容试举出5例。 答:对比。 举例:(1)“一件小事”与“国家大事”对比(2)“我”的“渺小”与车夫的“高大”形象对比。(3)“我”的心理状态的前后对比。(4)“我”和车夫对老女人爹倒的不同态度的对比:(5)“子曰诗云”和一件小事的意义的对比 3、按要求填写。

(1)时间:民国六年冬天的一个早上 (2)地点:S门附近 (3)人物:“我”、车夫、老女人 (4)事件原因:“我”雇车去S门

(5)事件经过:人力车挂倒了一个老女人,车夫扶老女人起来并送她进了巡警分驻所。 (6)事件结果:“我”看到车夫心灵的高尚自觉惭愧地走了。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一件小事”。

答:作者雇车去S门。刚近S门,车夫挂倒了一个老女人,作者觉得老女人没受伤叫车夫不用去管她,而车夫不理“我”,却停了车子扶起老女人,询问她并把她送进了巡警分驻所。 “我”面队车夫的勇于负责感到惭愧。 5、指出下列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1)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表示解释说明)

(2)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

- 30 -

(前面的表示递进;后面的表示转折) 6、这件小事于“我”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答: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7、“大北风刮得正猛”,“不一会,北风小了”,“风全住了”,文章三次写到风,这些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于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环境描写。作用:前两次写风为下文挂倒老女人作铺垫,第三次写风则是为了用风的“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乱”,从而显示出这件小事对我的影响之大。 8、老女人被挂倒后,“我”的心理有过怎样的变化?

答:先是埋怨、憎恶、诧异,继而惭愧,怕敢想到自己,最终催自己自新,看到勇气和希望。 9、第12段“异样的感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车夫对于“我”几乎变成一种“威压”? 答:“异样的感觉”指的是“我”意识到了车夫心灵的高尚和人性中善良的东西。车夫诚实正直、善良、勇于负责的精神使“我”的自私、畏缩、逃避责任无处可藏,所以说车夫对于“我”几乎变成一种“威压”。

10、本文通过这件小事,展示了车夫勇于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我”勇于正视自己缺点的精神。

11、怎样理解第12段中的“大”和“小”两个词语。 答:“大”指的是车夫因为诚实正直,勇于负责的精神而形象高大;“小”指的是“我”因为自私、畏缩、逃避责任而渺小。

12、最后一段中的“文治武力”和“子曰诗云”指的是什么? 答:“文治武力”指政治统治和军事上的业绩,这里有讽刺意味。“子曰诗云”代指四书五经等儒家教育经典。

13、本文多出运用了心理描写,找出相应句子。 答:(1)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 (2)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3)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藏着的“小”来。 (4)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我不能回答自己。 14、第16段中作者说“怕敢想到自己”,第17段中为什么又说“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呢? 答:“怕敢想到自己”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太自私了,“努力的想到我自己”是因为这件小事中车夫勇于负责的精神让我意识到自己也要勇于面对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15、怎样理解“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答:“我”从劳动人民身上看到了国家和社会光明前途的希望,从而增长了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勇气。

16、文章第1、2段与最后一段运用了前后呼应的写法。 (1) 国家大事不留痕迹——文治武力如“子曰诗云”,背不上半句。

(2) 一件小事于“我”有意义——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3) 一件小事至今忘记不得——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

17、第17段“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中“因此”的“此”指的是:这件小事,表现了“我”勇于正视缺点的精神。

18、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解释词语。

①凝滞:停止流动,不灵活。 ②自新:自觉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 31 -

(五)《变色龙》

1、本文体裁是小说,本文作者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赔( p?i ) 戳( chuō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1)颜色: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2)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4、用下列词语造句。(不能用原文)

(1)无缘无故:妈妈无缘无故说了我一顿。

(2)异想天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别再异想天开了。

5、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文章刻画了主人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性格特点。在他的身上呈现了官性和奴性的混合特点。 6、文章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7、在文中找出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穿大衣和脱大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意义。 答:句子:(1)??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2)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意义: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8、对于同一条狗,警官的评价不同,他的依据是:狗的主人的身份的高低。 9、《变色龙》借一种动物为题而实际上是在写人,这种写法是:双关。用意是以变色龙善变的特点来比喻主人公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10、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是: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影射沙皇专制的虚伪和专横。

11、阅读全文,注意主人公的五次变色。 对小猎狗 对赫留金 听了赫留金的申述,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 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变化①) 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变化②) 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变化③) 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要教训狗和狗的主人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赫留金,受了害,我绝不能下贱胚子 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 这是条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野狗,弄死它算了!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我早晚要收拾你! 12、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要这样“变色”?

答:一方面是因为他奴颜婢膝,害怕权贵,一方面是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仅有的一点权益。实际上奥楚蔑洛夫的“变色”是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虚伪和专横造成的。 1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拟人、双关、比喻)

14、第1段“四下里一片沉寂。??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 32 -

答:环境描写。表现出沙皇统治下社会的萧条败落,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15.第3段“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集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这句话写出了下层老百姓的无聊之态,说明了专制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

16、文章对赫留金的手指头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一细节描写既反映出了赫留金的遭遇,又从反面映衬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17、奥楚蔑洛夫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文章主题)

答: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文章通过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辛辣地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六)《摆渡》(2009年中考)

1、作者是高哓声,体材是寓言小说。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词的意思。 A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禁受得住) ... B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利。(被??迷惑) ..

3、请你给这篇短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下列番号间用“‖”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 ⒁⒂ ‖ ⒃ 4、文中写了四个人,他们各自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答:“有钱的”——金钱;“大力士”——武力;“有权的”——权势;“作家”——真情实意 5、填空:作家认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是写作,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意,作家觉得“摆渡人说的真好”;从文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真情实意是写作的生命。这个故事旨在说明文学应该要反映 人生,作家创作应带给读者真情实意

6、摆渡人对作家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还好听”,为什么?这里的“唱”和“叹”意味着什么?

答:①因为“叹”是发自作家内心,是真实的生活感受,饱含了人生的辛酸和自己的真情,所以是“宝贵”的,而“唱”只是空话,谎话,奉承话,让人娱乐而已,毫无价值。②“唱”是传达别人的东西,有矫饰成分,意味着只求轻松快活,让 人娱乐并没有真正反映现实生活;“叹”是自己内心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饱含着人世间的愁苦和人生的辛酸。

7、第一自然段的“彼岸”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彼岸”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自然段的“彼岸”指河对岸;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彼岸”指美的境界,艺术的境界,理想的境界,是人类追求崇高精神的理想彼岸,智慧的彼岸和理想社会的彼岸。 8、文中最后作家为什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用原文回答) 答: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9、读了这篇寓言,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答:在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需要真情实意,你用真情实意待人,别人也会用真情实意待你。

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B )(3分)

A, 作者以“摆渡”作为题目,是因为本文以“摆渡”作为线索,加上作家最后改行作了摆渡人。

- 33 -

B, 摆渡人不让作家上船,是因为作家唱的歌比不上有权人说的话悦耳动听。 C, 这篇序言使我们明白了作家是干什么的,该怎么样进行创作。

D作家觉得自己并未改行是因为他后来明白了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11,“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3分)

A, 创作与摆渡的目的一样,但形式和效果完全不同。

(七)我的第一本书

1、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体会加点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喜爱和欣慰之情。 2.为何“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答、因为父亲听说第三名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所以对“我”这个第二名的成绩产生了怀疑,因此板起面孔要考“我”。 3.为什么称那课本是“凄惨”的?用原文的话语回答。

答.因为那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4.父亲问清“半本书”的原委后,为何“深深叹着气”呢? 答:这深深的叹气既包含了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表示同情。 5,父亲为什么夸奖乔元贞“有出息”?

答:乔元贞家里穷,买不起书,却在最后的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凭着父亲作为教师的经验感觉,他是位有出息的孩子。

6,父亲为我的第一本书做了哪些事情?

答.①裁了许多纸,修补书;②把两个半本书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③把字补全,像印上去的一样;④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面上写上了名字。 7.“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的是那半本书吗?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答: 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8、“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这一句有什么含义?试分析。 答:“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同时饱含着作者沉重、复杂的感情,有敬重,有珍爱。也有些许的苦涩,因为这本书中不仅有小伙伴的情义,还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

9、为什么“我”的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答:因为这薄薄的书充满了两代人之间的友情,在那个荒寒的年代划出了温情的光芒。

- 3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6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