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及家谱目录

更新时间:2023-03-17 14: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谱及家谱目录

家谱及家谱目录.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家谱及家谱目录.txt都是一个山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眺望你对别人的微笑,即使心是百般的疼痛 只为把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刺眼的白色,让我明白什么是纯粹的伤害。族谱是以记载一个姓氏的祖先名讳,及家族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献,对於命名问题,常会受到编修人的时代背景、地域范围、家族大小、续修次数、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在现存的众多族谱文献中,可以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命名方式,包括:族谱、宗谱、家谱、家乘、世谱、通谱、统谱、大同谱、枝分谱、系谱、房谱、支谱等,其中要以族谱、宗谱、家谱最为常见。此外,在同一部族谱的封面、书名页及版心中,偶尔也会出现不同的名称。事实上,谱书除了必须标示姓氏外,最好能冠上县市别及续修之次数,而且在同一部族谱之内,名称也要前后一致,这样才能显示家族史料永续长存之意涵,同时也可方便他日之研究与考证。 族谱

《渤海高氏族谱》,高铭贵、高人达修,民国81年,精装一册。高氏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积德乡大平路下石坡厝,谱载清初有大平高、张、林三姓人氏,陆续迁往台北平原垦殖,原位於台北市大安区知名的「林安泰古厝」人家,其先祖即来自安溪大平。族谱内附录高氏大宗祖祠及台北近郊小宗祠堂多处,其照片与资料均很珍贵。高氏现为台湾地区排名第29大姓。 族谱

《兰陵萧氏族谱》,萧氏族谱委员会编修,林添福主编,民国66年,精装一册。这是全台萧氏第二次合修之族谱,谱中收录凤翼、浯州、岭海、泰和、饶平,及书山、涌山、斗山各房派裔孙之世系资料。本谱计分十卷、卷首卷末各一卷,但全谱是以世系资料为主,家族成员小张照片为辅。萧氏以兰陵为郡望,现为台湾地区排名第30之大姓。 族谱

《宁乡衡田廖氏六修族谱》,湖南宁乡廖树基修,民国36年,线装24册,书名据版心题。本书命名有多种,其中封面之书签题「衡田廖氏六修族谱」,内页书名题「宁乡衡田廖氏族谱」。族谱名称若能前后一致,在书目著录时则比较容易辨明。若依本族谱版心之题名,它已具有地域别及编修次数之特徵,这样比较能够显示族谱资料的时、空概念与更新的价值性。 宗谱

《钟姓大宗谱》,庄吴玉图修,台湾区钟姓宗亲总会发行,民国88年,精装一巨册。这是第二次由台湾区钟姓宗亲合修的族谱,共费时五年才编辑完成。全谱内容,分成文献篇、

世系篇、人事篇、通讯录。

另附「世界钟姓宗亲联宗会」之会旗、章程、会议记录等文献资料。钟姓郡望为颍川,目前是台湾地区第51大姓氏。台湾另有「钟」姓者,事实上与钟姓是同宗关系。 宗谱

《台闽高阳纪氏宗谱》,纪竹林等修,民国83年,精装一册。内容共分四卷,包括台湾纪氏宗祠源由、福建安溪纪氏宗谱、高阳纪氏历代事功、台湾纪氏宗祠堂务。现居台中县龙井乡龙津村海埔厝纪氏家族,奉双溪公等六大柱公为迁台始祖,以「为德丰隆盛、传经迺华荣、孙曾承祖宇、孝友振家声」为辈序。纪氏宗祠建筑富丽堂皇,号称全国第一,族人归心。 家谱

《清和张氏十二甲家谱》,张明秀修,民国64年,精装一册。这是台中丰原一带,有「十二甲张家」之称的张氏族谱,它同时兼做纪念开创十二甲祖业的家源公120周年诞辰。张氏祖籍为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始迁祖为第十二世妈厚公,中兴祖为第十六世凤鸣公,家源公即为凤鸣公之子。民国81年,张明秀之弟,张明正另编印一册《大雅乡张姓世谱》。 家谱

《樊姓家谱》,樊开印修,民国88年,精装一册。樊姓於民国68年,就在台北市成立宗亲会,这是旅台樊姓宗亲会在台湾所出版的第二本族谱,其第一本族谱命名为《樊氏宗谱》,刊印於民国72年。《樊姓家谱》资料较新,世系编排也较严谨完整,且名称改为家谱,因为它是来自大陆各地人士的家谱汇编。樊姓为稀姓,但历史名人却不少,谱中收录97位历代贤哲事迹。 家乘

《潘氏家乘》,湖北宜都潘修建修,民国26年,石印本,木盒、线装14 册。本谱虽以家乘命名,但一切均遵循族谱体例编辑。在凡例八则中,首载编辑大旨为:意苏体欧,董笔史法,无传者取断,不确者宁缺,洵不敢标新题异,杜撰妄拟。又说谱家最重体例,然亦不外欧苏,苏式仅及五世,欧则统收之,一严亲尽之例,一主不迁之说,因酌两家之法,以为本谱体例。

族谱的主要内容是祖先世系及传记,但随著编修家族的经济条件与资料收集的多寡,及编纂者的文学素养与体例限制等因素,在不同姓氏所编修的族谱中,就会产生内容好坏与文献多少的差别。综合族谱文献所见的内容,至少就有:序文、凡例、世系、家传、家训、族规、辈序、祠堂、像赞、茔坟、艺文、恩荣录、五服图、姓氏渊源、修谱人名、领谱人等。一般来讲,因为族谱文献具有多样化的内容,所以它蕴藏著丰富的家族史料与艺文作品,因此很多学者都会拿它做为研究统计的素材,对於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社

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来说,族 谱文献确实具有很不错的利用价值。 世系

《贺氏通谱》,湖南耒阳贺锡麟修,民国29年,木活本,线装20册。本谱为残本,其中思皇祖派一卷及文房派五卷为全本,但通房本为十八卷,现缺卷3, 9, 15, 16。本谱贺氏始迁祖,为元末明初的尽孝公,其郡望为广平,另以儒宗堂为堂号。现存族谱内容,皆为自始迁祖以下之房派世系,其体例完全遵照欧阳修式,以五世为一表,画横线相隔,父子上下联属之。 世系

《黄梅涂氏支分谱》,涂寿眉修,民国74年,线装一册。本谱体例严谨、印刷精美,内容共有十三篇。涂氏奉晋朝钦公为始迁祖,谱中「梁穆公房世系图」,载41-45五代世系,属欧式体例,竖以分父子;齿录用苏式,横以列兄弟;先系图而后齿录,条理井然。作者大陆来台后,曾任职

国防会议顾问及大学教授,生子四人,均获美国博士学位,一门四杰,表现极为出色。 家传

《林氏族谱》,林献堂修,日治昭和11年,线装一册。这是雾峰林氏所刊印的一部私谱,另部刊於昭和10年的《西河林氏族谱》,是属於林氏公谱,两谱共录世系表24张。本谱内容,有林森题字、石公以下名人照片、凡例、家传、历代祖先齿录。第14世石公,是渡台始迁祖,有作者所撰家传一篇,此外奠国公、文凤公、文钦公、均属台湾历史名人,谱中各有家传。 家训

《王氏五修支谱》,湖南沅江王恢先修,民国37年,木活本,线装25册。本谱另含长生谱一本。家训族规,是传统族谱最常见到的家族文献,祖先订定家训族规,是希望子孙都能严守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之古训,并做劝农、勤学、励志之用。族人通常是定期会聚於宗祠前,由族长宣讲家训族规之内容,或命族内学子朗诵,藉以训诫族人守法,并发扬传统伦理之美德。 字辈

《李氏房谱》,版心题「小板桥李氏族谱」,湖南浏阳籍,著不详,清光绪24年(1899),木活本,夹板一函、线装5册。李氏以陇西为堂号,奉明朝伯萱公为始迁祖。本谱所载辈序为:「伯允朝先洪、兴绍显耀宗、枝世德作承、光华益庆隆、景行惟继祖、忠孝与友恭、培植毓贤俊、文章经济崇、克振家声远、贵仕翌时雍。」辈序共有50个字,是第1至50世命名的依据。 祖坟

《周氏三修族谱》,湖南长沙周锡九修,民国38年,木活本,线装10册。周氏始迁祖,为濂溪公之后裔鸾枝、先枝、凤枝三公。本族谱体例仍仿效欧阳式,但谱中世系图与墓图,均另加新氏制图符号以为说明或标示,颇有优生学与现代测量学之概念。其中卷三刊载族人

墓图,总共用了12种新式地形图例标示,与传统风水图之做法,略有差异。

族谱书目资料

是利用族谱文献的门径,因为它记录各地图书馆或私人的族谱典藏概况。中文本的族谱书目资料,除了散见於图书或期刊之文章外,更有六本族谱书目专著已经出版,它们分别著录数量从数千至一万多部的族谱目录。这六本族谱书目是:《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台湾区族谱目录》、《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族谱简目》、《中国家谱目录》、《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此外,日人多贺秋五郎编著的《中国宗谱?研究》,书中分别著录中、美、日三国所典藏的族谱概况。这些书目反映出中国族谱典藏之现况,正是帮助家族寻根及学者研究的好工具。兹简介两岸所出版的族谱书目如下: 书目

《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ted. a. telford, melvin p. thatcher, and basil p. n. yang合编,民国72年,成文出版社印行。这是一本微缩影卷族谱的目录,书中著录3109种中国族谱,收藏地点涵盖美、日、港、英、台等地方。书后附录依区域分布之姓氏及谱名索引。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典藏族谱资料已有百年历史,从民国64年起,就开始在台湾拍摄微缩影卷族谱。 书目

《台湾区族谱目录》,陈美桂编,民国76年,台湾区姓谱研究社发行。这是一本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出资,在台湾所拍摄的微缩影卷族谱目录,该会从民国64年至74年,十年间共分三次进行拍

摄微缩影卷族谱工作,其成果相当丰硕。本谱所收族谱共计10613部,但以新谱为主,而且有不少是属於内容仅有数页的抄本,同时私家收藏者所占之比率也不少。 书目

《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族谱简目》,陈龙贵编,民国90年,故宫博物院发行。这也是一本微缩影卷族谱目录,它以联合报国学文献馆捐赠给故宫的微缩影卷族谱为主,加上一部份馆藏的纸本族谱目录。本书目共收3156盒、10300部微卷族谱,其中包含198笔韩国及琉球的族谱资料。本书著录项目,有书名、编者、年代、册数、微卷号、原藏者、地域别等族谱资料。 书目

《中国家谱目录》,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199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目录收录该中心所藏微缩胶卷族谱776盘,涵盖族谱24562册,著录姓氏251个,族谱2565种。该中心从1989年即开始研究与拍摄族谱,近年还接受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委托,继续拍摄很多典藏於中国各地的族谱文献,但是新拍的微缩胶卷族谱目录,却未见刊印新的书目。 书目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南开大学等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

。本目录收录族谱,以现存为限,编纂年代截至1949年。著录范围,包括各种未刊稿本、抄本、单行刊印本及丛书、文集本。典藏单

位包括中国大陆400多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文物商店等藏书单位,以及文化局、档案局等主管机关。本书共收录中国族谱14719种。 书目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王鹤鸣主编,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书目依大陆古籍著录规则(gb3792.7-87)并结合家谱的特点而制订。本书以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线装族谱,兼及部份其他装订形式的旧修家谱,以具有家族世系的谱牒为主,收录319个姓氏、11790种族谱。提要内容,除基本书目资料外,另含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卷次内容等有价值之资料。 有充足的家族史料,才有丰富的族谱内容。编修族谱的目的,除了传承敬宗收族之宗法思想,及发扬家庭伦理道德观外;对於现代人来说,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这就是保存珍贵家族史料的使命。因此,一般人家,至少能在三十年一代间隔的时限内,做一次家族史料的总整理,并结集出版一本家谱,相信是一件非常具有人生意义的大事。如果编修家谱立意已定,首先就是要收集各种家族文献资料,最重要的当然是以祖先及家族成员的个人档案为重点。历代祖先资料,是以他们的名、讳及生、卒、婚、葬之记录为主,相关传记资料为辅。现代家族成员资料,就是指个人的生平档案,并以教育、事业、婚配、交友、旅行、荣誉、专长等资料为优先考量。此外,各种与家族史料有关的文献资料,其收录范围不妨放宽一些,例如旧的家谱、户籍资料、堂号匾额、祖厝祖坟、老照片、证件、奖状,甚至不动产目录、传家宝物、剪报、著作、帐册、命书、病历等等,都可一一建档并存入家谱之内。 家族名簿

《斗六街沟子埧廖氏家族名簿》,系属於日据时期访查村里住户的「第三号样式」家族名簿。其内容以记载户长之现住所、家族成员、职业、出生年月日、摘要等项目为主。编辑族谱所能用到的官方档案就是户籍资料,其种类包括户口名簿、户籍誊本、除户户口资料、户口清查表等。收集这些户籍资料,可以得到家族成员的出生、婚姻、迁移、死亡、葬地等可靠资料。 家族明细簿

《廖家祖先明细簿》,第十七世廖翼愈抄,日治时期昭和五年(1930),旧方簿一册。内容以记载历代祖先的名讳为主,在其首页同时也记载位在祖籍漳州诏安的大祖(大宗)及小祖(小宗)宗祠所在地。在一般家庭之内,除厅堂神龛有详记祖先名讳生卒资料外,也会抄上一

份简要的家谱或祖先明细簿,以供进行慎终追远祭祀之凭据。这算是旧谱或草谱,也是寻根的重要依据。 家族调查表

《刘肇莲公派下调查表》一册,这是民国50年,迁居

台湾的开闽胜源公派下裔孙,为了编制族谱所设计的一种家族成员调查表。表内以记录世次、房别、辈序、生、卒、葬、职业、子女等项资料为主,并以考妣同表填写为原则。这是进行编辑族谱之前,收集家族成员资料的最基本工作与调查格式。原稿留下并传给后人,也算是为保存家族史料的一项善举。 家族照片

《沙堤赵氏族谱》,赵德邻修,民国57年,精装一册。在旧式木刻本族谱中,偶尔会看到祖先画像及宗祠与祖坟之版画。时代进步,现代人编修族谱,也渐渐会将家人之照片或生活彩照,一起放进族谱内。据查现有台湾地方文献之各类收藏品中,论数量是以老照片为最多,照片正是记录家族历史的方式,族谱如能收纳家族之各种照片,其内容将会更具可看性。

有了资金、资料、人员及编辑体例以后,编修家谱工作就可以进入内容编辑之主体工程部份了。古代谱牒,以世系为「谱」、家传为「牒」,因此族谱内容当以世系及家传最为重要,为了能够严谨从事,也就必须考虑体例之问题。传统族谱之体例,大都以宋朝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及苏洵撰《苏氏族谱》为范本;也就是所谓的「欧式」与「苏式」。事实上,在过去封建时代之宗法制度下,传统族谱就是为了表记家族血缘关系而作,体例具有传承宗法制度、以谱牒为主要内容、世系采旁行斜上书写等三大特徵,因此欧、苏两式,其体例旨意也就与此相去不远。在祖先世系方面,欧、苏两式都是行小宗之法,以五世为一图。大体而言,欧式在世系编辑方面较为普行,因为欧式对於上代祖先之世系,能统而收之,且父子联属,容易辨明关系;但苏式较严,世系以五世为断。对於家传部份,苏式行大宗之法,自始迁祖以下,世代以齿为录,横以列兄弟;欧式则以谱随亲疏,宜有详略,因此不将历代祖先,人人依序而立传。后人编谱,也有欧、苏两式并用者,也就是世系用欧式,齿录采苏式;但也有采取各种不同的权宜变体者,此等现象,因人而异,且在南北诸家族谱中,随处可见之。编辑族谱内容,除了世系与家传之外,其它尚有请名人撰写序文、像赞、行状等文章,及绘制各种图表等项目。整体而言,修谱是以编辑祖先之世系与家传为主要工作,但在收录各种家族文献方面,必须有所兼顾才对,如此才能达成记录家族历史之目标,同时也使家谱内容显得更为丰

富些。 序文

《徐氏族谱》,徐永昌修,民国37年,珂罗版、线装一册。徐永昌将军,山西崞县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京湾米苏里舰上,代表中华民国与盟国受降。徐氏从民国18年春起,到民国48年在台

逝世,三十年中一直挂怀於修谱。本谱算是校样本之一,谱中收录当代名人之谱序多篇,包括吴敬恒、陈含光、阎锡山、王震川、李宗仁等,颇具学术研究与文献参考之价值。

草谱

《银溪谢氏族谱》,版心题「东塘谢氏草谱」,清光绪年间旧抄本。银溪谢氏籍隶江西吉水,当地人修谱之时,一般都会要求各房派先编制「草谱」。草谱又称墨谱,它是编辑族谱世系与略传的底稿,资料正确与否,事关各房之权益,因此各房族人都很慎重其事,从收集资料、再详加考订,最后才送交谱局备用。汇编草谱或旧谱内容,其实就是编修族谱最主要的工作。

一旦家族或个人决议要编修或续修家谱之后,就可以开始筹组编谱委员会,或委交专业修谱人士代办一切事宜。过去封建社会老式大家族,通常都以成立谱局,推举族长或贤明族人,分组负责推动编辑族谱大业。家族为了能顺利完成编谱目标,当然也要有足够的资金赞助,同时各家族成员也要全力配合资料收集工作。有了资金及资料以后,马上就要研议订定族谱的编辑凡例与内容大纲,这项工作除了要求达到编谱过程客观、公正,结果信实、可靠之基本原则外,同时也有表明修谱旨趣及订定文章体裁之用意。以「凡例」来说,它可累积历代修谱的经验,例如於清光绪23年陈敬懋修的《海宁渤海陈氏宗谱》中,共收录了初修、二修、三修、四修、新修(五修)等五次修谱的凡例内容。而在民国九年重修的《西平郭氏重修族谱》中,也收录了历次修谱所保留下来的谱例、凡例、附例等条文内容,其中「六条旧谱」所订谱例:传信、明宗、考行、追远、汇文、谨婚,已充分显示出前人修谱的旨意与智慧,对於后人续修族谱工作,确实带来很大的启示作用。对於姓氏家族修谱之原意,本来就带有号召家族团结之意涵,因此从发凡起例做起,一切都要秉公处理,内容收录标准与著录方式,族人都要获得共识才行。编谱与编书一样,都须要有一定的作业程序与规范,族谱编修能否顺利圆满达成目标,发凡起例工作是否能踏实,也是影响成败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修谱大钢

《伍氏全省合修谱绿围房付外洋捐款缘部》,广东伍氏谱局编印,民国15年,线装一册。本书载伍氏因修谱而成立谱局及议订募款细则。内容还有修谱缘起、修谱大钢、赞成员与修

谱成员,及外洋捐款例要。查中华书局编印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书中著录《伍氏阖族总谱》,伍铨萃、伍勋蕃纂修,民国17年,铅印本一册,应为本次广东伍氏谱局所修纂而成的族谱。 凡例

《桑林杨氏三修族谱》,版心题「邵东桑林杨氏

三修族谱」,杨世崇纂修,民国29年,木活本、线装16册。杨氏与尹氏同为湖南邵阳之望族,杨氏祖先曾与洞霞尹氏共建「板桥寺」。本书体例严谨,印刷精美,是一部很不错的族谱。曾任经济部长的尹仲容先生,为邵东洞霞尹氏裔孙,他在台期间曾编修《洞霞尹氏三修族谱》,观其体例与装帧,就与杨氏族谱颇为相似。

编修家谱最后阶段就是印刷与出版,但是由於受到时局动荡或物价波动等因素影响,刊印族谱一事,常常会有功败垂成之遗憾现象发生。一般家族在完成族谱印刷工作之后,都会择吉举行祭祖仪式,并於祠堂禀告祖先族谱已经完成刊印,同时也对各房子孙颁发族谱。传统家族所编修的族谱,仅对族内裔孙发行而已,因此刊印数量都是非常有限。但是台湾地区自光复以来,由於家族规模不大或资力有限,确实已有很多族谱是由专业人士发起编辑并担负印刷发行之工作,他们为了成本考量而往往采取比较大量发行的方式,这也算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现象之一。现代人对於修谱概念,已有每下愈况之现象,不过如有必要刊印族谱时,最好能向图书主管单位,申请cip及isbn注册登记,并依出版法之规定,向国家图书馆呈缴刊印的族谱。

版权页

《曾氏族谱》,曾水照、林金山主编,民国90年,精装一册。本谱由「鲁国堂」世界曾氏宗亲总会发起,委由台湾省各姓渊源学会辅导、编辑、发行的一部族谱。在书末版权页上,有排版、制版及印刷者之名址,但本谱注记为「非卖品」,未见有申请cip及isbn注册字样,因此它算是供曾氏族人内部流通的族谱。出版族谱,若能依法注册及呈缴,将更具有利用价值。 领谱字号

《宁乡衡田廖氏六修族谱》,廖树基修,民国36年,木活本、线装24册。这是一部湖南宁乡廖氏第六次续修谱,领谱字号为绵字柒号。一般家族在族谱刊印完竣后,谱局会择吉於宗祠举行祭祖与颁谱仪式,各房有一代表领谱,各谱均编有领谱字号。领谱人必须严管族谱,不准让外人窥看,不能有毁损现象,还要定时送到宗祠接受检查,如有缺失,必受家法严厉惩罚。

印刷术尚未发明与普及之前,大部份书籍的流通方式都是靠人手传抄的,因此手抄本也是族谱最早的传承方式。后来由於各种现代印刷方式相继发明使用,包括木刻版

、活字版、石印版、珂罗版、铅印版、油印版、列印版,新式印刷纷纷出笼,这些印刷形式都能达到多量印制的目的,所以有逐渐取代手抄本之趋势。事实上,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名人或家庭,仍然喜欢用手写或传抄族谱,更有家族在正式刊印族谱之前,会要求各房派先以手抄方式编写一

部草谱,所以现存族谱当中,手抄本之数量仍占有一定的比率。目前手抄本族谱虽已退居次要角色,但是手抄本族谱具有原本传真之价值,因此对於保存家族文献,也就更显得珍贵一些。 手抄本

《彭城刘氏族谱》,旧方簿手抄本一册,它是一本苗栗公馆乡客家人的族谱,约修纂於清光绪十三年(1887),其内容包括谱序及刘氏历代祖先之名讳与小传。据谱载,刘氏祖籍来自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东石乡,始迁祖逸介公,原为军功六品职员,清初移居台湾府台中县桥仔头,其后再移居苗栗。逸介公之孙集璜公,曾孙金壁公均为举人,一门出双杰,传为地方之美谈。 手抄本

《番禺羽氏族谱》,民国罗香林传抄,线装一册。书中钤有「乙堂」、「罗印香林」朱印二枚。这是一本回族的手抄本族谱,本书内容共有二卷,卷一宗支,卷二诗赞。据谱载,羽氏之祖先,本为西域回纥族人,第一世祖羽凤麒公,世袭广州卫军籍,因功升任广州都督同知。明末崇祯时,广州城破,一门殉节,因忠贞守城,为「教门三忠」之一员,

自从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大大地帮助了书籍的流通,同样对於族谱文献的保存与留传,也是增益不少。根据现存族谱书目记载,保存较多、版本较老的族谱文献,目前仍以木刻本及木活本者占多数。其实木刻本及木活本,在印刷技术上略有差别,但在印制成品之外观上,却是大同小异,非版本行家是很难予以清楚辨别清楚的,何况两种木雕印刷,有时还会交互运用,甚至同时出现在同一部书籍上。以族谱为例,谱中之序文、祖先画像及墓图,常以木刻雕版印刷,而其余部份,包括世系及家传等,则以木活字摆印。一般来说,木刻本是以木刻板片刷印成书,这也是明清时期印书的主流。木刻版本具有文献与艺术价值,存世的数百部明版善本族谱,就是以木刻版本为主,另外有少数木刻本族谱,还附有刻工芳名注记,这些都是帮助后人研究版本,及版画艺术的

重要资料线索。 木刻本

《尚氏宗谱》,尚维慎修,清乾隆56年(1791),线装六册。这是一部雕版於清朝乾隆年间,属於平南王尚可喜的家谱。谱前首载尚可喜原序及钤满、汉合璧「平南亲王之宝」玺印一方。尚氏先世,从山西洪洞迁真定府

衡水,二世祖再迁海州,就是现在的辽宁海城。本谱六卷内容,包括谱序、总图、遗训、条例、实迹、恩纶录,及各房派世系,全部以木刻版印刷而成。 木刻本

《南阳詹氏支谱》,版心题「南阳詹氏族谱」,福建建阳詹拱辰等修,民国十年,线装四册。一般族谱有标示刻工者并不多见,但本谱前页就有「梓人方传明」之

注记,因为建阳是刻书重镇之一,所以本谱特别加注刻工,以示雕版原产地之证明。传统线装本族谱,原以木刻本刊印者为多,但因刷印之册数不多,其流传数量相对稀少,而且常常会有孤本存世之现象。

木活版本之书籍,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古籍之一。木活本又称聚珍版,在现存木活本图书当中,要以武英殿刊印的聚珍版最为有名,这是清朝乾隆时,为了方便辑佚旧籍并节省开销,因此金简建议采用木活字摆印,并先后印成134部钦定殿本图书之出版。在现存八千多种地方志文献中,可以发现有不少是以木活字印刷者;在江南地区编修的族谱,也有为数不少是属於木活本的族谱,在《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一书中,木活本族谱更有将近总数三分之一的比率。方志与族谱是最主要的地方文献,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十八年左右,都还有人继续以木活字摆印族谱,因此可以让人相信的是,存世的木活本族谱,应有数千部之多,而其总数一定不比方志少才对。 木活本

《周氏三修族谱》,湖南长沙周锡九修,民国38年,木活本,线装10册。首页注「敦睦堂镌」,表示本谱系由宗祠敦睦堂雇工雕版的。全谱分十卷,除「三修总序」一篇及卷三宗祠图与墓图是以木刻版印刷外,其余各卷内容,包括历次修谱序文、家传、墓图解说文,及世系图与支牒,均以木活字摆印而成。江南一带族谱很多属於木活本,这是中国族谱文献的一大特色。 木活本

《沅江熊氏族谱》,湖南沅江熊诚薡修,民国35年,木活本,线装41册。首页有「郭云亭梓」注记。本谱除序文、祠堂图、墓图、服制图、祭器图以木刻版印刷外,其余内容,包括例言、古训、家传、合约、堂判、艺文、祭礼、世系等文献资料,均以木活字摆印。全谱共35卷,卷首卷末5卷,另加「长生谱」一卷。「长生谱」系做编谱截稿后,世系资料有异动的权宜补编。

石印(lithography)是於1796年,由奥地利人施纳非尔特(alois senefelder)所发明的。它是指利用石面制版并印刷成书,故又名石版或点石。我国常见之石印本书籍,大都刊印於清光绪至民国三十年间。现存石印本之族谱文献,约有百部左右,其中四册一套的广东新会《赵氏族谱》,

更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套色石印本族谱。石印本具有保存原稿真迹及缩小

版面之印刷效果,对於保存与携带都算方便,因此有部份人家喜欢用它来印书或印谱。铅印技术发明之后,印书成本略高的石印本,也就渐渐没落而不被采用了。 石印本

《赵氏族谱》,赵锡年总编辑,民国26年,石印本,线装二册。原本四卷,现存卷一、卷二,版心下题「香港赵扬名阁石印局

存版」。谱载商王裔孙赵锡年立志修谱,历经18年后,因经营石印生意之便,终於达成出版族谱心愿。本谱附宋朝帝后画像及三江乡全图,特别以彩色石印,印刷精美而资料珍贵。散居广东新会三江乡的赵氏,系宋太宗四子、商王赵元份之后裔。 石印本

《陈氏世谱》,清乾隆20年(1755)陈起凤原修,民国2年依故本重印,石印本,线装八册。首页注记「新嘉坡翰墨林石印」,显示这是移居新加坡的陈氏裔孙,於重建祖籍地金门下坑祖祠告竣时,集在洋同族醵资,并遵家庙原本重印之族谱。下坑陈氏,奉唐末入闽居浯江(金门)之陈六郎公为始迁祖。本谱内容,包括历次修谱序文、家传、艺文,及各房派世系资料。

以铅字印书是清末民初时候,才引进中国并逐渐普及化的一种印刷形式,民初以来,大陆北方渐有铅印本族谱出现,而日据时期,在台湾出版的少数人家族谱,也都是以铅印本刊印的。光复以后,台湾地区所见到的族谱,除了还有一些是属於手抄本及油印本外,已经是以铅印本为大宗,而且装帧方式都以精装本为主流。铅铸字体美观,大小变化较多,排版方便且字体清晰,套印彩色也比较容易,加上大量印刷,成本可以减轻不少,所以利用铅字排印族谱,也就广受大家欢迎了。近年来,电脑排版配合雷射列印流行以来,铅印族谱之风气,恐怕也会受到影响。 铅印本 《焉氏族谱》,山东海阳焉宗海修,民国19年,铅印本,线装10册。本谱十卷,以木夹二函分装,共印100部,但在现有族谱书目中,均未见有著录。焉氏奉明朝焉庆为始迁祖,祖籍在河南鄢陵,本姓鄢,后去邑为焉姓。谱中历代名人,分庠序、科贡、仕籍、乡饮酒礼、忠孝、义行、节烈、封赠。焉氏是罕见的稀姓,台湾地区,仅在台北市与高雄市,有几户焉姓人家。 铅印本

《黄氏族谱》,黄希隆编辑,日治大正14年,线装一册。这是桃园大溪黄氏族人刊印的一部公谱,族谱刊印责任者,挂名「黄氏家庙建筑事务所」及「祭祀业主黄香公管理黄希隆」。事实上,黄希隆因具有「前清武庠生敕授武德骑尉赏戴篮翎、台湾总督赐佩绅章」之荣衔,所以在主持建祠与修谱

工作上,可以避免日本人干预台湾人沿用汉文并刊印族谱之困

木刻板片是印刷木刻本书籍的工具材料,因此全国的主要印书中心,就是出产板片材料与雕刻印刷的地方,福建建阳县的麻沙镇与书坊乡一带,就是古时刻书的重镇之一。以雕版来印书,书中插画还能展现版画艺术之美,一般人所谓的绘、刻、印三绝,就是指整合书画、刻工、印匠三者之技艺於一体,如此自然增加了古书内容的可读性与

艺术价值。目前现存木刻本族谱数量尚多,但木刻板片所见者已是寥寥无几,木刻板片体积粗大,虽然也算是文化资产的一部份,但能够保存下来,确实也是很不容易的。 木刻板片

《林氏续修族谱》,木刻板片一块,雕梓时间不详。本块板片无栏边,高14.8公分,宽20公分。内容为「林氏续修族谱序」,两面均有刻字。这种木刻板片,与木刻版本古籍所见的传统版画之印版一样,而木刻版正是明清时期,全国刊印书籍的主流。现存古籍族谱中,有不少数量是属於木刻本,而谱主的姓氏与地域分布又很广泛,这项文化资产颇值得我们的重视与研究。

木刻板片

《玉溪彭氏族谱》,全板框高26公分,宽39公分;下栏半页12行、行15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此板片版心,上题「玉溪彭氏族谱」,中题「世系」。本片双面刻字,内容为双栏式「世系」之第258, 259两页。通常一部卷帙较大的族谱,均要用掉数百块的板片,所费不赀,因此清末民初以后,江南地区编修族谱,渐以木活字摆印取代,这也是本刻版及木刻板片销声匿迹,并逐渐走入历史的原因之一。

台湾地区的家族寻根溯祖,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迁台始祖,并详细考证先人的名讳、祖籍及时代背景。在众多姓氏族谱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家族之始迁祖先,都是源自於元末明初之改朝换代时局,若以时间与世系来计算,则为年约六百而世代有二十。从明初传衍至今,通常世系较明而资料也较为可信。台湾人的祖先,则以明末清初迁台者居多,从当时至今所经历的历史,年约三百而世系为十代左右。事实上,若以「始迁祖」之年代做为家族历史之断限,并以每一个「始迁祖」以下之所有裔孙做为一个家族单位,不但能够清楚划分时代与地域范围,而且更加容易辨识家族血缘之关系。

始迁祖-刘氏

《彭城刘氏族谱》,旧方簿手抄本一册,约修纂於清光绪十三年(1887)。据谱中记载,刘氏祖籍是来自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东石乡,其始迁祖为刘逸介公,他原为军功六品职员,清初移居台湾府台中县桥仔头,其后再移居苗栗公馆一带。逸

介公之孙集璜公,曾孙金壁公均为台湾举人,刘氏一门在科举中能连出双杰,可说是形成地方名门望族的最佳条件之一。 始迁祖-曾氏

《曾氏族谱》,林瑶棋、曾秋图主编,民国88年。本谱系由台中县曾氏宗亲会发起编修,谱中「派谱」部份,记录全台各地曾氏支派的世系资料,而世系中又以渡台祖为第一世起头者为多。例如,祖籍福建平和县苦苓镇的曾文良公,就是迁居台湾南投县竹山镇的渡台一世祖先;而祖籍福建平和县新洋宇水

车庵的曾益华公,又是另一支迁居台湾的渡台一世祖先。

始迁祖-王氏

《王氏五修支谱》,湖南沅江王恢先修,民国37年,木活本,线装25册。本谱是湖南沅江望族王氏之第五次续修支谱,族人奉王志和公为始迁祖。始迁祖又称鼻祖,在过去江南地区的传统族谱中,其世系均以始迁祖为第一世,并遵照传统的欧、苏旧式体例,以五世一图编制世系图表。一般望族都会兴建宗祠以祭祀始迁祖先,这也是受到宗法制度影响的一种祭祖形式。

搜集与整理家族史料,对於编修家谱或提供家族史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家族史料之范围相当广泛,举凡家族成员的户籍资料、婚书、契约、日记、帐簿、证书、奖状、所有权状、老照片等,都是具有纪念与保存的意义与价值。家族若要长期保留这些零零碎碎的文书,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只能靠平时多加留意收集与妥善保存,并适时将这些纸本式的文书,进行数位化处理,以备他日方便利用,这才能达到文献保存与充分利用之目的。

家礼

这是民国初年江南一个大家族的手抄本家礼记事册。因为「慎终追远」是很受到中国人重视的一项传统道德标准,家族对於举行丧礼与祭礼,一向都很庄严隆重,因此有些家族会以抄本小册形式,记录各种「家礼」的仪式内容,以供办事之参考。 婚书

这是日治初期,有傅姓与黄姓两个家族,为一对孤男寡女所订立的一份招婚合约书。合约书中规定生男育女对半均分等详细办法。 阄书

这是一份清光绪元年,一个家族为了分家别立门户,特将财产分成数份,并以抓阄方式完成财物分配所书立的抄本文件。 分书

这是为分配财产所预留的遗书,为求公正与符合法律效力,此份「分书」特别请多位亲友见证并经法院完成公证之手续。 帐册

这是一本日治时期,一个台北大家族的日记帐簿,其内容是记载家族的金钱借贷与偿还之明细流水帐。 任官令

这是民国四十六年,由总统派令一位将军新职务的一张「任命状」。 卖渡书

这是一件日治时期的不动产买卖「

卖渡证书」,本项证书经法院公证。买主为张东隆殖产株式会社,卖主为张东红等个人,时间在昭和11年。土地座落在新庄郡林口庄小南湾字下福。 老照片

这是一帧谢氏宗亲会欢迎家族名人谢介石返台的欢迎会老照片。时间:昭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地点:台北市蓬莱阁。

先人渡台垦殖营生,历经荜路蓝缕开拓地方,而子孙又能克绍箕裘,或另创新局者,往往就形成一方之望族。事实上,遍布台湾全岛的各个角落,各个年代都会产生一些名门望族,例 如「基隆颜家」、「宜兰黄家」、「台北李家」、「艋舺高家」、「艋舺张家」、「稻江陈家」、「士林杨家」、「北投陈家」、「南港阙家」、「内湖叶家」、「板桥林家」、「深坑黄家」、「大溪李家」、「龙潭萧家」、「新竹彭家」、「内埔姜家」、「台中张家」、「西屯廖家」、「北屯赖家」、「雾峰林家」、「丰原张家」、「清水杨家」、「龙井林家」、「社口林家」、「彰化吴家」、「员林张家」、「鹿港辜家」、「竹山林家」、「草屯洪家」、「斗六吴家」、「西螺廖家」、「莿桐林家」、「嘉义萧家」、「麻豆林家」、「台南吴家」、「高雄陈家」、「桥头余家」、「屏东张家」、「澎湖欧家」、「金门下坑陈家」、「金门琼林蔡家」等等

都是。观之台湾各地的知名家族,在他们的家族历史形成背景当中,有的是以收租万石、或货殖营商、或科举功名、或选举造势、或官宦仕途而闻名於世。浏览地方志书或传记专书,即可看到他们的成名事迹,其中有公家编印的官方出版品,亦有民间出版的学者专家著作。例如,省、县、市编修的各种地方志,国史馆编《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编《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及《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湾省文献会编《台湾先贤先烈专辑》,王诗琅著《台湾人物表论》,林衡道口述《台湾一百位名人传》,及张炎宪等编《台湾近代名人志》,都是可供研究知名家族与历史人物的重要参考资料。 五大家族

《台湾五大家族》,(上、下册),司马啸青(廖庆洲)著,自立晚报,民国76年。本书共收录全台五大家族,包括:「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雾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这五大家族,分别雄踞台岛北、中、南各地,他们是台湾政商界的名门。以高雄陈家为例,在日据初期,陈中和与鹿港辜显荣齐名,其后人活跃於政商界者,就有陈启川、陈启清、陈田锚等人。 基隆颜家

《颜云年翁小传》,友声会编,大正12年。及《颜

国年君小传》,昭和14年。基隆颜家之始迁祖为颜浩妥公,他於清乾隆40年间渡台居台中大肚溪畔,因故一度折返福建安溪,后来其子玉兰、玉赐两兄弟再度相携来台,后移居淡北暖暖的碇内庄。道光以后,因创「狸掘法」采煤而发迹。日据时期以来,基隆颜氏家族名人,有颜云年、颜国年、颜钦贤等多人。 关渡林家

这是一幅由朱清兰手绘的林大春(1853-1920)画像。关渡林家原籍福建泉州,始迁祖林晚生公,於清乾隆中叶来台。后裔林谅公,倾心于货殖,移居台北艋舺,以回漕运输迎客,经营多年 ,遂获巨利,后迁关渡。林谅子林大春,善继家业,为人又仁明谦恕,最乐行善。曾设仁济医院於稻江,以救治穷民,并捐款、捐地重建关渡妈祖宫,世人赏扬其美德。明治42年三月,林大春终於荣获台湾总督府授佩绅章。 板桥林家

《板桥林氏家传》,民国64年;《林本源家传》,民国74年。二书均由林本源祭祀公业编印,收录板桥林家祖先之画像与家传文献。板桥林家迁台始祖为林应寅公,传至林平侯,发迹北台。历代裔孙闻名於台湾政商界者,有林国华、林维让、林维源、林熊祥、林衡道、林柏寿等多人。林氏於清末营造祖厝及园林,其建筑均属古迹,而「板桥林家花园」更是名闻遐迩。 树林张家

《张士箱家族移民发展史》,尹章义著,民国72年;《泉州台湾张士箱家族文件汇编》,王连茂、叶恩典整理,1999年。二书载述树林张家的移民发展经过及相关家族史料。张氏原为晋江望族,素有「湖中张家」之称。张士箱公於清康熙42年,率子方高、方升、方远、方大等人渡台。至乾隆年间,族势已冠甲全台、名闻泉州。后裔在台北县及云林县政商界,均有杰出表现。 丰原张家

这是《清和张氏十二甲家谱》一书中,「十二甲」开基祖张泉源公的一帧纪念照片。丰原张家一族以「十二甲」闻名於中台,他们的迁台始祖是张妈厚公。四世裔孙凤鸣公於清末创设「源发」商号,在中部四大港口拥有帆船百只,因经营船运生意而获利不少。传子泉源公,得「十二甲」之地,去商归农、再创宏基。据说当年邱逢甲弃台内渡时,曾经得到张家船运之暗助。 雾峰林家

《林氏族谱》二册,林献堂修,昭和10, 11年。本谱载述雾峰林氏的家族史料。雾峰林家之迁台始祖为第14世林石公,后裔林奠国、林文察、林文凤、林文钦均为清末台湾历史名人。日治时

代,更有林献堂、林幼春闻名於台湾文化界。林家祖厝属二级古迹,在《台湾雾峰林家建筑图集》(二册,民国77年)书中有详细载述,可惜有部份建筑毁於「九

二一震灾」。 龙井林家

《西河青龙族谱》,有民国56年及81年版二册,均为林瑶棋编修。始迁台湾祖先为林良公(又名青龙公,1716-1751),五世祖永山、永尚二公,曾组义勇兵团随雾峰林家赴大陆打太平天国军队。家族成立「林开荣暨林炳祭祀公业」组织,拥有多笔产业、祖坟及宗祠。在龙井祖厝,曾被评为三级古迹,可惜现已颓圮。林瑶棋现为中部知名医生,并为《台湾源流》杂志社社长。 鹿港辜家

《辜显荣翁传》(昭和14年);《台湾世纪豪门:辜振甫家族》(司马啸青,民国87年)。二书载述鹿港辜家之历史,从开基祖辜

显荣(1866-1937)以后,其政商关系历经三代而不衰。辜氏第13世祖辜仁荪公,於清康熙初年,始迁台湾彰化之鹿港营生,辜显荣发迹后创建洋楼,并於1919年落成启用,现已改成「民俗文物馆」。后裔子孙以辜振甫、辜溓松、辜宽敏等人最为知名。 西螺廖家

《台湾与西螺七崁开拓史》(民83年)及《西螺七崁与台湾开拓史》(民87年)二书,均为廖丑编著。西螺廖氏祖籍福建诏安,迁台祖先以廖朝孔公兄弟及廖旭廷兄弟为最早。先人艰辛开拓西螺、二仑地方,至道光28年创建宗祠「继述堂」,民国17年再改建为「崇远堂」,现为三级古迹。廖氏以「七崁」故事而名扬全台,后裔廖祯祥、廖泉裕,均曾当选为云林县县长。 桥头余家

《永远的老县长—余登发》,余家及绿色小组策划编印,1989年。余登发(1903-1989),一生颇富传奇性,有人称他爱选举。余氏曾任第一届国大代表及第四届高雄县县长,经营高雄桥头八卦寮天地,具不妥协精神。高雄余家是近代台湾民主运动的知名家族,儿媳余陈月瑛现为总统府资政,长孙余政宪为内政部长,孙余政道、余玲雅等人,亦曾担任县长或立法委员等公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c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