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古城恰萨街巷形态特征初探

更新时间:2024-05-13 16: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喀什噶尔古城恰萨街巷形态特征初探

作者:王丽丽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5期

摘 要:“恰萨”是喀什噶尔古城最早的街区,早期为东汉中期中亚撒马尔罕移民粟特人修建的“怯沙城”。恰萨街区历史悠久,古街巷肌理特色鲜明,格局风貌保存完整,传统手工艺作坊较多,具有浓郁的西域民族风情。恰萨街区是反映喀什古城形成和发展变迁的关键地区,街区内的地形、道路走向,因地制宜,街巷名称体现出古城扩建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地形地貌与建筑环境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城市空间艺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恰萨街区;街巷;建筑;肌理;空间

早期为东汉中期中亚移民粟特人修建的恰萨城,长期作为东汉疏勒国商业文化的中心,后因突厥部落的长期征战而被放遗弃。喀什噶尔汗国时期,在原恰萨城北侧高地修建军事城堡。叶尔羌汗国时期,该城作为叶尔羌汗国陪都得到进一步拓展。清后期,经过两次拓展,与西侧徕宁城连在一起,最终形成今天的范围。 1 平面网络布局

1.1 街巷空间形态基本布局

恰萨街巷整体空间布局节奏感强,其形成有多种因素,主要与自然环境和世代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家庭居住方式与家庭庭院类型结构的转换是使聚落建筑和街巷形态结构演变的直接推动因素之一。恰萨街巷内部的几个清真寺也都位于干道附近,或靠近支路的交汇处,这些交通便捷的地方。街区分布的巷道走向受地形地势,及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居民住宅与巷道均以清真寺为节点而发展,因地制宜,随势而为,建筑朝向东西南北都可以,不受方向的限定。在占地范围10.4平方千米的恰萨街区内,上百条网络式街巷纵横交错,曲折蜿蜒、宛若迷宫。巷道底宽一般在3~4米,最宽6米,最窄的宽度为1.5米左右。 1.2 局部小巷道呈枝干状布局

恰萨街区内部小巷道呈枝干状形态,几条主干道纵横贯穿整个街区的建筑群,主干道之间相连的小巷道呈枝干状。大部分小巷不会相通,小巷周围的延伸部位是住户,形成街、巷、户的群居组织模式。小巷是狭长而曲折的交通空间,巷道内串联着紧密的住宅,呈现出自然而有趣的街巷空间。老城民居建筑紧凑的结构与空间布局,表达着他们及其珍惜空间的意识和巧用、会用有限空间的智慧和技巧。 2 恰萨街巷的空间元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恰萨街巷的空间元素是丰富多彩的,其街巷空间的结构是特色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恰萨街区蜿蜒而曲折的巷道空间,过街楼和半过街楼架在小巷的上空,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使狭长而宁静的巷道更具层次感,特意挑出的二层建筑空间半过街楼,展现着古城独特的历史风貌;重新建造的“库木代尔瓦扎街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过街楼和半过街楼的形式。巷道边的民居建筑外立面有“少开窗,开高窗”的习惯,这也是喀什古城聚落中的建筑特色之一。其空间元素分为三类: 2.1 过街楼与半过街楼

维吾尔族人具有世代聚居的习俗,随着家族人口的不断增多,增建的房间占据院落的内部空间,使得院内空间紧凑。为了拓展居住空间,只能沿墙体外缘扩建在一层住宅的基础上再加高一层甚至两层。房子顺势而建,室内外空间的布置不受对称形制概念的束缚,居民充分利用住宅地的地形和空间,建筑错落有致。古老的街巷内密布其间的有几十座老城居民独创的半过街楼和过街楼,是喀什传统聚落街巷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元素。过街楼是横担于巷道之上的小屋,半过街楼则是外挑重叠式小二楼建筑。该建筑一层屋顶的椽子(木椽或水泥椽)向巷外伸出形成挑梁,二层挑出的建筑一角即建于其上,半悬于街道上空,与过街楼共同构成喀什老城民居的建筑元素。过街楼不仅具有居住藏物之功能,还有一种“空中桥梁”的作用,在过街楼两侧安装上门,邻居可以由此互相串门走动,成为独特的空中交流平台。“恰萨”的街巷中,半过街楼较普遍,多数居民宅院都建有半过街楼。原本狭窄的街巷,再盖上过街楼和半过街楼,使得狭窄的巷道更加的狭窄。过街楼、半过街楼密集的街巷,成为幽暗深邃的“街巷”。受空中楼阁的遮挡,光线只能透过其间的缝隙投入进来,形成或明或暗的光影。恰萨街巷为喀什古城过街楼最多、巷道的进深最长。其中阿扎特巷在七八十米长的巷道中,过街楼在二十座以上。过街楼与半过街楼的建造,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状态,还造就出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

2.2 封闭的建筑外部空间元素

恰萨街巷的空间建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屋檐的出挑、巷道墙体的建构,都与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统一。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以土木和砖木结构为主,现代新民居以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因为喀什常年雨水稀少,传统房屋顶部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因多风沙,所以在传统建筑的外部墙体上少开窗而开小窗,开高窗,也有在屋顶开小天窗的,能够通风透光,建筑内部窗户的尺寸较大。大门入口常和主体建筑统一成为沿街立面重要的造型组成部分。院门在外墙上所占的空间不大,所需原料多为木材,院墙门户交错安装而不对开。门上木制楣头的木雕花为双重、三重封檐板或砖砌花饰挑檐等装饰,门饰为恰萨街巷外观的重要特色。因气候干燥,所以土坯墙身极厚,借以保湿保温,为节省用地和建筑材料,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所需,相邻几家可共用一堵墙。院墙犹如城垣一样纵贯于巷道两侧,院落住户的相对隐密性与结构上的稳固性得到合理的体现。从传统的恰萨街巷空间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反映出强烈的地域特征。 2.3 街巷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uy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