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

更新时间:2023-03-08 16:47:1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量词短语、助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的作用

一.量词短语的作用

1.量词短语的含义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或动作持续时间的数量单位。它是粘着词, 前面必须有数词或指示代词。量词如何划分类, 各家的语法书的观点都不相同, 例如:有的分成七类, 有的分成两类,有的分成八类, 有的分成三类等, 各家都有自己的道理。本文的重点是简要介绍一下对于大多数语法书上都有的一些非专用量词, 如: 临时量词, 准量词等, 我们是如何处理的。

量词子类分成三大类,即动量词、时量词、名量词。名量词又分为: 个体量词、 集体量词、度量词、容器量词、成形量词、倍率量词、种类量词、不定量词、复合量词。一共分成十一类。下面逐一介绍: 2.量词短语的用法

(1). 动量词

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次数的单位。一般语法书上又把它分成两类, 一类是专用动量词,如:次、遍、场、顿、趟、??,另一类是借用动量词,如:“打一拳”,“放一枪”、“看一眼”??中的“拳、枪、眼”是借用动量词。

(2). 时量词

时量词是动作的发生时间或延续时间的计量单位, 如: 年,天,分,秒??。

(3). 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用于个体事物,与英语相比这是汉语特有的。日语虽也有概念相似的这类词,但用法很不一样,所以日语语法通常将量词归于名词。 个体名词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个体量词,少数个体名词只有一个个体量词与它相对应。 大部分个体名词则有几个特定的个体量词与它相对应,如:“一把伞”,“一本书”,“一位教授”,“一头羊”,“一匹马”等等。“伞”只能用“把”度量, “马”只能用“匹”度量, “书”能用“本”还能用“册”度量,“教授”能用“位”还能用“名”、“个”度量,当然使用的场合是有区别的。在此特别要提出一点,“个”肯定是个体量词。但现在“个”用得很滥,为了使语言规范化, 不该用“个”来计量的名词, 电子词典一律不填。我们主张只说“一匹马,一头牛”。 什么样的名词用什么量词是约定俗成的, 凡是常用的,应尽可能全部填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个体量词,可以用于很多个体名词前。一般来说一个名词通常只选用一个个体量词,也有的名词可以用不同的量词,量词不同表示的事物也有所不同。有的名词用不同的量词表示的事物每什么不同,可能指示地方色彩或语言风格的不同,如北方人说“一辆汽车”,南方人说“一部”。个体量词前可以用指示代词:这张纸、那条河)

(4). 集合量词

集合量词本身包含数量, 用于成双、成对、成群的人或事物。如:一双鞋, 一对情人,一群狼, 一批军火等等中的“双、对、群、批”,它们都表示“一”以上的数量。(集合量词前一般也可以用指示代词)

(5). 度量词

度量词即度量衡的计量单位。如:公斤、米、吨、里、元、千瓦、??。

(6). 容器量词

容器量词是容积的计量单位。多数容器量词是由名词兼的, 如:“包,筐,壶”等。 另外, 还有一部分是由名词性语素兼的。如:“盘,桌,箱”,它们后面必需加后缀才能成为名词, 如:“盘儿, 箱子,桌子”, 而作为量词时可直接受数词修饰, 如:“三盘菜”, “两桌酒”, “三箱书”。

(7). 种类量词

种类量词是用于区分事物的种类、等次。如“两种麦子, 五门功课, 二等舱, 六级台风”中的“种,门,等,级”。前面两个例子是表示种类, 后面两个例子是表示等次。

(8). 成形量词

成形量词是粗略的描绘物体的一种形状, 借此作为计量单位,如:一段路, 两堵墙, 一道光, 一股青烟,??, 其中有一部分成形量词是动词兼的。如:一摊水, 一卷行李, 两堆棉花,??, 其中的“摊”,“卷”,“堆”就是动词兼的。

(9). 倍率量词

倍率量词是说明分量占总数量的多少。这类词很少, 如: 三分,七成, 五倍中的“分,成,倍”。

(10). 不定量词

不定量词表示的量不定,如:点,点儿,些,它们的特点是这些词前面只能加数词“一”,如:一点,一点儿,一些。“点儿”表示少量, “点”重叠即“一点点”是强调少量。“些”表示复数或少量。在语感上“些”表示的量要比“点儿”多。要注意不定量词“点”与名词“点”的区分。(“些、点儿”前一般只能用数词“一”。一般来说,“一些”比“一点儿”表示的数量要多。“些、点儿”前还可以用指示代词“这、那、这么、那么”。“)

(11). 复合量词

复合量词是由两个量词构成, 表示一个复合性单位的量词, 例如:架次,人年,辆次,台次,吨公里,??。它们和其它量词一样能直接受数词修饰,如:三百架次, 四百人次等。

有的语法书上把准量词、临时量词作为两个小类。我们没有单列这些内容。原因是: 1)准量词既有名词的特点,又有量词的特点,它可以直接跟数词组合。例如:“五个省”,“三个县”,“一个站”中的“省,县,站”显然是名词, 但我们还可以说“五省青年”,“三县人民”,“一站路”, 这时“省,县,站”在数词后边, 名词前面, 与量词的功能、 位置相同,“省,县,站”称为准量词, 2)临时量词是部分名词可以表示容量范围, 常借用为量词。如:“一书架书”,“两桌子酒”, “一头泥”, “一肚子委屈”, ??。 上面例子中的“书架”,“桌子”,“头”,“肚子”,它们充当了量词的角色。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无论是准量词或临时量词,它们是名词,具有名词特点, 所以我们在名词库内用属性描述的方法说明该名词具有量词的特点, 即设立字段“临量”。将少数名词能临时借用作量词, 而且只能受数词“一”修饰, 后面可以带“的”表示“满”的意思, 则在这一字段内填“一”, 可以受“一”以外的数词修饰的填“量”, 不能做临时量词的不填.

二.助词短语的作用

1.助词短语的含义

助词短语由某些助词附着在实词或短语上面构成,常见的有“的”字短语、“所”字短语

比况短语等。

2.助词短语的作用 (1)、“的”字短语

“的”字短语是助词“的”附着在实词或短语后面构成的用于指称的短语,“的”所附着的成分可以是体词性、谓词性或加词性的。如: A.木头的 图书馆的 他的 尼龙的 B.大的 新的 比较突出的 最能干的

C.我看的 看书的 最能说服人的 让大家感到不安的 D.男的 女的 大型的 彩色的 黑白的

“的”字短语可以大略地视为“定语+的+中心语”省去中心语构成的,但并非所有带“的”的定中型偏正短语都可以省去中心语构成“的”字短语。 ?名词性成分+的【+名词性成分】

如果充当中心语的名词性成分泛指人或指具体物品,可以省;如果指人的称谓或抽象事物,一般不能省。如:

A.你们班的(同学)到齐了没有? B.这是他的(行李)

C.我们的(*意见)是明天去,他的(*看法)是今天就走。 ?形容词性成分+的【+名词性成分】

如果定语是限制性的或分类性的,中心语可以省。如: A.他有两个小孩,大的(小孩)十岁,小的(小孩)才七岁。 B.找到目击证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C.如果修饰语是描写性的或带感情色彩的,中心名词不能省。如: D.美丽的花朵:*美丽的 光辉的形象:*光辉的 E.宏伟的蓝图:*宏伟的 热烈的场面:*热烈的 ?动词性成分+的【+名词性成分】

充当中心语的名词性成分如果与作定语的动词性成分中的主要动词具有潜在的主谓或述宾关系,通常可以省,否则不能省。如: A.看比赛的(人)很多

B.他唱的(歌)是流行歌曲 C.他游泳的(*姿势)不正确

D.伴奏的(*声音)太大而唱的(*声音)太小

“的”字短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主要用于指别和代替。通常情况下“动词性成分+的”构成的“的”字短语常用于代替,而“体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的”构成的“的”字短语常用于分类或指别。

(2).比况短语

比况短语一定由比况助词附在其它词语之后,这些词语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短语。例如:

A. 孩子 一样 (名词+比况助词) B.赞叹 似地 (动词+比况助词) C.什么 似的 (代词+比况助词)

D.火车轰鸣 那样 (主谓短语+比况助词) E.发了疟疾 那般 (动宾短语+比况助词) F.绿色田野 似的 (定中短语+比况助词) G能够游泳 一般 (状中短语+比况助词)

H.冰冻起来 似地 (中补短语+比况助词)

I.发冷发热 一样 (联合短语+比况助词) ?比况短语经常前附“像(好像)”、“跟”等词语

比况短语经常前附“像/象(好像/好象、如、仿佛)”、“跟”等词语,组成“像/象(好像/好象、如、仿佛)??似的(一样、一般、那样)”、“跟??似的(一样、一般、那样)”的格式。

例如:

A.像 老虎 似的 如 流水 一般 B.象 钢针 一样 跟 春天 那样 C.好像 中学时代 一样 D.仿佛 满是鲜花 似的

?比况短语有时构成“其它词语+也+似的(地)”的格式 比况短语有时为了读起来和谐动听,增强节奏感,可以构成“其它词语+也+似的(地)” 的格式。

(3).“所”字短语

1.与“为”或“被”配合使用,组成“为(被)??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 (1)这样的领导必为群众所拥护。 (2)这种不端行为将为他人所笑。 (3)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4)-代名将就这样被叛徒所害。

这种用法的“所”字,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略去的,因为“为”、“被”完全可以独立表示被动意义。但是仔细考察,我们发现“所”字是否可以自由地省略受制于两个因素。第一,与“所”配合使用的“为”和“被”有语体色彩之别,其中,“为”是书面语,“被”是口语;第二,“所”字后边的动词在音节形式方面存在两种情况,即有时是单音节动词,有时是双音节动词。如果前边使用“被”,后边使用双音节动词,那么,略去“所”字,是非常自由的,而其他情况则不然。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认为,某些语境中的“所”字不能自由省略的原因如下:第一,“为”和“所”都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互相之间依赖性较强,当它们配合使用时,“所”字不便于省略,如例(1)、例(2)。这种情况的“所”字除了加强被动意义外,主要起强化语体色彩的作用。第二,汉语词的发展趋势是双音节化,当“所”字后边是单音节动词时,“所”字也不便于省略,如例(2)、例(4)。这种情况的“所”字除了加强被动意义外,主要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所”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例如: (5)荆王刘贾为布所杀。(《史记·吴王濞列传》) (6)因被匈奴所破,西瑜葱岭,遂有其国。(《隋书·西域列 传》)

2.用在动词前,解释为“??的东西(人、事、地方)”,组成 所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例如:

(7)所见所闻真是太多了。 (8)所学非所用。

“所见”即“见到的人或事”,“所闻”即“听到的事情”,“所 学”即“学的东西”,“所用”即“用的东西”。相当于“动+的”式的 字短语。 “所”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例如: (9)所杀伤数十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0)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3.用在主谓短语中间,解释为“??的东西(人、事、地 方)”,组成所字短语(属于名

词性短语)。例如: (11)这正是教育所需。 (12)应以群众所急为急。

“教育所需”即“教育需要的”,“群众所急”即“群众急的”。 “所”插在主谓短语中间,使之变为名词短语。相当于“主谓短 语+的”式的字短语。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的“所”字是和整 个主谓短语组合到一起构成所字短语的,而不是一般学者所说 的与动词构成所字短语。

“所”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例如: (13)固非愚儒所知。(《史记·秦始皇本纪》) (14)渭,水名,近丰镐,文王所邑也。(《吕氏春秋·首时》)

“邑”,名词活用为动词,建邑。“文王所邑”即“文王建邑的地方”。

4.用在动词前,与之一起修饰后边的中心语,定语和中心 语之间有时用“的”,有时不用“的”。例如:

(15)所看的书都很有用。 (16)所安排的人不多。 (17)所谈问题很重要。

这种情况的“所+动”不构成短语(就像“动词+动态助词”不构成短语一样),“所”字没实在意义,只起强调受事的作用。用上“所”字之后,表明动词后面的中心语一定是该动词的支配对象。 这种用法的“所”字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可省略。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用“的”时,“所”字绝对不能省略,因为一旦省略,偏正短语就变成了动宾短语,将会改变原有的语意,如例(17)。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用“的”而且中心语明显表示动词的支配对象时,“所”字是可以省略的,如例(15)。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用“的”但中心语自身不能明显表示动词的支配对象时,“所”字是不可省略的,如例(16),如果省略“所”字,其中心语就会产生歧义,可能指施事,也可能指受事。如果不省略“所”字,其中心语就只能指受事。可以说,这种情况的“所”字是一种受事的标记。 “所”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例如: (18)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19)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刘禹锡集·天论中》)

5.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前边,然后在它们的后边加上结构助词“的”(省略中心词)构成的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例如: (20)所预料的一点儿不差。 (21)所日思夜想的就是你。

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四”的变式。

“所”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例如: (22)所击杀者数十人。(《史记·刺客列传》) (23)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 古代汉语中的“所+动+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动+的”。

6.插在主谓短语之间,使之丧失构句能力,但不改变原有结构,插入“所”字的主谓短语,或者修饰后边的中心词,与之组成名词性短语;或者在后边加上结构助词“的”,与之组成的字短语(也属于名词性短语)。例如: (24)他所写的文章很精美。 (25)我所要说的就是这些。

注意:这里插入“所”的主谓短语跟前文的“教育所需”(属于所字短语)的性质是不同的。我们认为,所字短语中的“所”兼有指代作用,可以解释为“??的东西(人、事、

地方)”,而主谓短语中的“所”字没有这种作用。 其中例(24)中与“所”相关的部分可以归纳为“名(代)+所+动+的+名”的格式,对这种格式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名(代)+所+动+的+名”如何切分? 我们以“他所写的文章”为例。许多人都把第一刀切分为“他”和“所写的文章”,这是错误的。陆俭明先生曾经明确表示,应该切分为“他所写的”和“文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我们认为切分后的第一部分不应该把“的”包括进去,同时我们也不同意陆先生与此相关的另外两个观点。第一,陆先生认为“他所写的”是的字短语。我们认为,既然“的”字后边出现了中心语,那么“他所写的”就不可能是的字短语。“的”是结构助词,在这里仅仅是偏正短语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不作短语成分。假如后边的中心词不出现的话,“他所写的”无疑是的字短语,因为其中的“的”代替了省略的中心语。第二,陆先生借鉴朱德熙先生的理论,认为“所”字插在主谓短语中间的作用是“使整个主谓结构体词化”,而且这种观点在学界很有影响。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所”字插在主谓短语中间,并不改变其结构关系,并非变成了名词性结构,事实上,主谓短语作定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它的正常功能。插入的“所”字只是起强调动词前的施事和动词后的受事的作用而已。

第二,“名(代)+所+动+的+名”是否合理?

有学者认为,这种格式存在成分多余的语病,并以“我所过的桥比你所走的路还多”为例进行分析:语言讲求简洁,例中“所过的”与“桥”重复,“所走的”与“路”重复,但若省去“桥”“路”则意义不显豁,改法应为去掉“所”字。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例中“所”字虽然可以去掉,但不意味它是多余的,更不意味这句话有语病。“所”字具有强调动词前的施事和动词后的受事的作用,这种格式的存在是合理的。 “所”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找到。例如: (26)取舞阳所持地图。(《史记·刺客列传》) (27)仲子所居之室,??(《孟子·滕文公下》) (28)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史记·刺客列传》)

例(28)中的“名+所+动+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名+所+动+的”。 我们认为,有“所”字的短语未必都是所字短语。如果“所”字解释为“??的东西”,在短语中起到结构作用,则称该短语为所字短语;如果“所”字没有实在意义,仅仅起到强调施事及受事的作用,则不宜称作所字短语。应该说,现代汉语中的“所”是一个用法极为复杂的虚词,作为助词的“所”应当还有其他一些用法,而且“所”的用法必然可用其他理论来阐释。 三.方位短语 1.方位短语的含义

方位短语:语法学术语,指方位名词附着在别的词或短语的后面所构成的短语。方位短语是名词性短语。方位短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 2.方位短语的作用

方位短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如表示时间的:“会议中”、“参加工作之前”;表示处所的:“池塘边”,“黄河以北”;表示范围的:“你我之间”,“五十左右”。 方位短语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黑板上写着通知”(充当主语),“她又望望天上”(充当宾语),“地里的人正忙个不停”(充当定语),表示时间的方位短语也可以作状语,如“文件下达之后,大家都要认真学习” 方位短语是由方位词附加在体词性词语或谓词性词语之后组成的短语。

(1)方位短语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意义。

例如:?.处所:楼上 凳子上 大楼里 屋门外 松树旁 城北 ?.时间:十年前 冬天里 开会前 比赛中 考完试后 午饭前后

?.范围或界限:十岁以上 县级以上 一百元以内 三十开外 五十岁左右 (2)方位短语在实际使用中常与介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例如:

?在手里 ?在楼上 ?在屋门外 ?在许多年前 ?在比赛过程中 在茂密的森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ep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