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更新时间:2023-08-14 05:31: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pdf

292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3月第24卷第3期ChinJPublicHealth

Mar20驱V01.24

No.3

文章编号:1001.0580(2008}03.0292.02中图分类号:R161.5文献标志码:A

【专题报道之二】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卓兰芳1,汪秀英2

摘要:目的

了解网络接触和一般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为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相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5464名青少年进行一般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网络接触等内容问卷调查。根据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男性(18.35±4.38)分,女性(18.80±3.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9。P=0.000)。经过多因素分析在网吧上网、上网成瘾、网上恋爱、依靠上网摆脱不良情绪均可使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查阅资料、通过Email联系朋友、上网聊天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母亲的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城市户口、独生子女是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因素。郊区户I=I、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经受负性生活事件与较低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关。结论在有教育、有社会支持、有管理制度、有监督的环境下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才能保证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使用;社会适应能力

Adoldescent’SinternetSchool

use

andsocialadaptationability

ZHUOLan-fang.WANGX;“一ying.HighMedicineVocational

andoommonsocialfactors

tO

ofXuzhou(Xuzhou221008。China)

Tounderstandtheeffectofinternet

tO

use

use

tO

Abstract:Objectiveadolescent’ssocialadapta—

tionability.Toguidetheadolescent

theinternetreasonablyandimprovethesocialadaptationability.Methods

Stu—

dentsrandomlyselectedbystratifiedchustersamplingindudedthesocialadaptation

Xuzhon

cityweresurveyedwithquestionnaire.Thequestionnairein

ability,common

social

factors,intermetusing,ere.The捌20reofsocialadaptationabihtyweream—

5464validquestionnaireswerecollectedfrom

Scores

1)rzedbymultiplelinearregressionmodel.ResultseoUegestudents.Therewas15.99

juniormiddleschooland

significantdifferenceofbetweenmale(18.35±4.38)andfemale(18.80±3.91)(F=

 

bar,intemetaddictdisorder,intemetloveaf—P=0.ooo).By

fail"S,gettingridofbadtemperbyinternetcouldwhittlethesocialadaptationability.Collectinginformation。connectingfriendswithE mail。chattingcouldimprovethesocialadaptationability.Mother’Shigheducation。highfamilyincome,bominurban,

multiplelinearregressionanalysis。surfingintheinternet

singleton

prove

couldimprovethesocial

adaptationability.Borninsuburb,singleparent,negativelivingaffaireswouldwhittlethe

Usirigintemetundereducation,social

socialadaptationability.Conclusionsupport,managementandsupervisioncouldim—

adolescent’ssocialadaptationabilityandreducenegativeeffectofintemet.

Key

words:adolescent;intemetuse;socialadaptationability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并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但是互联网上信息的隐蔽性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过渡使用网络将导致个体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心理功能损害【l】。本文于2006年10月针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调查,探讨了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使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大学、中学学生共60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0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64份,有效率91.1%。其中男性2579人,占47.2%,女性2885人,占52.8%。年龄13~24岁。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

1.2方法

文化、职业、家庭结构、收入等),网络接触情况(经常上网地点、每周上网次数、上网目的等),负性生活事件(考试失败、被人错怪、家庭矛盾、远离家庭等),社会适应能力等5个方面。标准设定:采用网络成瘾的标准测评方法【2】。上网者回答10个问题,总分5分以上(包括5分)者为网络成瘾。经常上网的标准每周上网超过2次,每次上网超过2h。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参考其他文献自拟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量表【3J。包括13个问题.每个问题均由适应较差、适应一般、适应良好3级。每个选项分别赋予1,2,3分的权重,以总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得分越高,社会适应能力越强。

1.3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3.0双录入。采用SPSSll.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使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分类变量使用哑变量进行数量化。2结果

2.1影响因素(表1),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得分男生为(18.35±4.38)分,女生(18.80±3.91)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9。P=0.000)。此外,户籍、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均对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

2.2上网频次和地点和社会适应能力(表2)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调查表,在规定的

时问内现场匿名独立填写调查表,当场收回。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户籍等),父母及家庭情况(父母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04SJD880053)

作者单位:1.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医务室,徐州221008;2.徐

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

作者简介:卓兰芳(1964一),女,江苏丰县人,讲师,大学,研究方

向:学校卫生。

经常上网者

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为(18.61±4.11)分,不经常上网者(18.54±4.2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4。P=0.558)。而上网是否成瘾、每周上网的次数、上网的地点均对社会适应能力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万方数据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pdf

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3月第24卷第3期ChinJPublicHealthMar2008V01.24No.3

293

表1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及影响因素

表2社会适应能力的网络影响因素

项目

人数

F值P值

 

2.3上网目的与社会适应能力(表3)

上网查阅资料者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为(19.30±3.84)分,不上网查阅资料者为(18.05±4.15)分,社会适应能力前者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F=122.373,P=0.000)。而上网聊天者、使用Email

联系朋友者社会适应能力强。而网络恋爱或者使用网络摆脱烦恼者,社会适应能力均弱,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3上网目的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

2.4社会适应能力的多因素分析(表4)社会适应能力受

很多因素的影响,为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多因素分析。回归模型有意义(F=29.384,P=O.000,R=O.305),分析结果分为2

万方数据

类,一般影响因素和网络影响因素。每一类分别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递减排列。

表4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

自变量

回归系数

标化系数f值P值

3讨论

上网查阅资料、使用Email联系朋友、上网聊天均有助于

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网络恋爱、网上漫无目的随便观看、使用网络摆脱烦恼或者缓解不良情绪均会导致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网络成瘾属于病理性的网络使用,对心理、社会适应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4】。与在家上网、在学校上网比较,在网吧上网成为危险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独生子女和城市户口均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因素。郊区户口、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经受负性生活事件等均能降低社会适应能力。此时若为了摆脱烦恼而上网将进一步加重危害。因此,上网有管理、有监督和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将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青少年应该在有教育、有支持、有管理、有监督的环境下合理的使用网络,以保证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丰富个人生活的有益媒介,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1】

杨永信,吴少兰。郑振宝.等.网络成瘾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

72—74.

(2J高修银。陆召军。卓朗,等.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探究【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6):512—515.【3]翟德春,潘秀丹,李慧英,等.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

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2—393.[4]林琴,徐勇.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3):254—255.

收稿日期:2007.06.18

(郭长胜编辑宋艳萍校对)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pdf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卓兰芳, 汪秀英, ZHUO Lan-fang, WANG Xiu-ying

卓兰芳,ZHUO Lan-fang(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医务室,徐州,221008), 汪秀英,WANG Xiu-ying(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肾内科)中国公共卫生

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8,24(3)1次

参考文献(4条)

1.杨永信.吴少兰.郑振宝.陈希 网络成瘾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1)

2.高修银.陆召军.卓朗.孙桂香.覃朝晖.邱婷婷 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探究[期刊论文]-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6)

3.翟德春.潘秀丹.李慧英.牟均.周旭松 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2005(4)

4.林琴.徐勇 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学校卫生 2005(3)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 李秋丽.潘淑均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行为关系研究 2007

目的: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为指导青少年互联网的合理使用及网络成瘾的矫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自制的网络使用行为问卷对185名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测试。   结果:银川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5.0%。青少年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在使用网络聊天、交友、打发时间、玩游戏方面、获得信息和学习方面差异有显着性(P<0.01)。网上体验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对自己网上行为看法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   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网络使用行为有差异。

2.学位论文 梁晓燕 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 2008

在现有研究高度关注网络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背景下,青少年所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以普通中学学生、大学生、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探讨了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结构,编制了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通过较火规模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现状及特点。采用多组比较的方法,探讨高网络使用组和低网络使用组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指明了高、低使用组中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在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现实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在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中的调节作用。预备研究和正式研究共涉及普通中学、大学、职业学校学生近4900人次,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的编制 (1)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是一个四维结构:由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组成。 (2)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具有理想的信度与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技术要求,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2、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按得分高低依次是: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在不同的学校类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普通中学学生得分较高;在大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中网络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工具性支持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随使用次数和使用时间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呈递增趋势。 3、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在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在网络社会支持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变量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高、低使用组中,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在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变量间的中介作用路径无显著差异,但其路径系数存在显著差异。 4、现实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在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1)现实社会支持在网络社会支持对一般生活满意度、自尊、孤独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显著。 ①高网络使用组现实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网络社会支持对一般生活满意度、自尊的影响过程中。 ②低网络使用组现实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的影响过程中。 ③在高网络使用组和低网络使用组,现实社会支持在网络社会支持对一般生活满意度、自尊、孤独影响过程中的调节趋势有显著差异。 (2)自我同一性在网络社会支持对自尊、孤独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显著。 ①高网络使用组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网络社会支持对自尊、孤独的影响过程中。 ②在高网络使用组和低网络使用组,自我同一性在网络社会支持对自尊、孤独影响过程中的调节趋势有显著差异。 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的创新、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3.期刊论文 李宏利.宋耀武 青少年如何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网络使用支持与网络信息素养的作用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

该研究以高中生为样本调查了青少年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是影响青少年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因素,教师对青少年受益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尚需加强,个体的某些网络信息素养能力(如寻找信息能力)需要加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使用支持与网络信息素养和知觉互联网使用积极影响存在正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的条件是增加多方支持,加强离线交往、抵制负面影响,强化有效监管以及提高信息素养,防止信息迷路等.

4.会议论文 谢斌 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2007

网络使用行为的病理性问题也正日益受到重视。对于这类病理问题的实质或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理解。从纯心理社会观点出发,有采用“网络过度使用(Exces-sive Internet Use)”概念的;从成瘾行为学角度出发,有使用“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或“网络依赖(Internet Dependence)"概念的;按照冲动控制障碍的定义,则有使用“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的;此外还有学者从“强迫谱系障碍”理论解释这类行为,定义为“强迫性网络使用(Compulsive InternetUse)”。对此问题的界定直接关系到相应的病因学机制、诊断、干预等研究,有必要加以深人探讨。本文围绕该领域已经开展的一些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发现,对此现象的临床意义及其界定问题做一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5.期刊论文 梁振山.何健.杨汴生.钟娅.彭永平 河南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河南预防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pdf

医学杂志2008,19(4)

目的 了解河南省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及其有关因素,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为指导青少年戒除网瘾、培养正确合理的网络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河南省23 388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青少年的总上网报告率为70.6 %,男生上网率(77.8 %)明显高于女生(63.6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2.1 %,男生(18.1 %)明显高于女生(6.2 %);网络成瘾报告率为2.2 %,男生(3.5 %)明显高于女生(0.9 %);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为聊天、多媒体娱乐、玩游戏等.结论 河南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已非常普遍,网络成瘾行为逐步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对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6.学位论文 王文秀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网络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2009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喜爱,它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成瘾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13-18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个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个人作为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阶段,过度使用网络必然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会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往的研究多以成人和大学生为被试,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对互联网使用状况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本研究以34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好、网络成瘾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工具为《网络成瘾量表(IAT)》、《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网络使用偏好、网络成瘾、社会适应性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2、不同网络成瘾倾向在社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 3、娱乐偏好和信息交流偏好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信息获得偏好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青少年社会适应性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相关,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5、娱乐偏好与心理弹性、信息交流偏好与人际适应性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7.期刊论文 吴家刚.林国桢.林琳.WU Jia-gang.LIN Guo-zhen.LIN Lin 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及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分析 -热带医学杂志2007,7(8)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现况,分析网络成瘾与其它相关健康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6类学校3 800名学生,利用国内专家制定的网络成瘾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共获得3 770份有效问卷.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2.7%,中专学生最高(15.6%),重点初中学生最低(9.5%),男生(14.4%)高于女生(11.1%);各种上网目的中,聊天和多媒体娱乐等娱乐性目的占多数,分别为72.8%和71.6%,其次是查阅学习资料、浏览新闻和其它信息等实用性目的.在网瘾学生中娱乐性上网表现得更为突出;网络成瘾行为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负性心理、自杀、使用毒品、赌博、观看色情出版物、性行为等健康危险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ORMH均大于2,P<0.001.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网瘾发生率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娱乐性上网目的可能是促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网瘾对一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管.

8.期刊论文 沈黎.Shen Li 青少年与家长对网吧及网络使用态度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1)

笔者通过焦点小组的质性研究方法,就青少年及家长对于网吧及网络使用进行对话,从网吧活动动机、网吧活动内容、网吧环境状况、网吧管理现状、网吧管理期望等五个方面对双方的态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丰富青少年休闲场所,引入社会工作制度、促进家庭功能恢复等建议.

9.学位论文 沈理笑 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的现状以及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2009

目的:⑴调查上海市中学生互联网使用的现况和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⑵研究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认知功能,以及在执行GO/NOGO任务时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的特点,探讨GO/NOGO任务所诱发的ERPs成分与脑反应抑制过程的关系。 方法:①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07年9~10月对上海市6个区,16所学校的5145名初一至高三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互联网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编问卷和《DRM青少年因特网使用情况调查52量表》两部分,前者包括被调查者的一些个人信息和网络使用情况,后者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耐受性、戒断反应、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7个层面,分析上海市初中和高中学生互联网使用的总体情况、成瘾率及其相关因素。②被试者分别为16名男性网络成瘾组青少年和16名同性别同年龄正常对照组青少年,均为右利手。分别填写《德瑞姆DRM青少年因特网使用情况52量表》、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完成Stroop任务测试。随后记录执行GO/NOGO任务所诱发的ERPs,该任务序列包括240个刺激,需要被试者做出反应的GO刺激及需要被试者抑制反应的NOGO刺激各占50%。 结果:⑴上海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94.19%,网络成瘾率8.82%。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网络成瘾(P<0.01)。在高中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依次为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P<0.01)。男性、消费水平高、与母亲关系差、父母反对上网、上网时间长、学习成绩差是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⑵网络成瘾组青少年在《52量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7个层面的得分都高于对照组,除了控制性和时间性因子,其他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⑶网络成瘾组青少年无论焦虑自评量表(P<0.05)还是抑郁自评量表(P<0.01)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⑷网络成瘾组青少年在GO/NOGO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也未达到统计学意义。⑸在GO任务中,网络成瘾组青少年除了PZ点,其余各个点的P3波幅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包括FZ、FCZ、CZ、CPZ各个点,P<0.05,但两组的P3潜伏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Z、FCZ、CZ、CPZ、PZ各个点N2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之间N2潜伏期除CPZ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FZ、FCZ、CZ、PZ各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⑹在NOGO任务中,网络成瘾组青少年的CZ、CPZ、PZ点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P3潜伏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青少年除了PZ点外,FZ、FCZ、CZ、CPZ点的N2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FZ、FCZ、CZ、CPZ、PZ各个点的N2潜伏期也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⑺网络成瘾组青少年在Stroop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GO任务中不同组别对P3波幅有显著的主效应P<0.01,不同组别对N2波幅有显著主效应P<0.01,对N2潜伏期也有显著主效应P<0.05。NOGO任务中不同组别对P3波幅有显著的主效应P<0.01,对P3潜伏期也有显著的主效应P<0.05;不同组别对N2波幅有显著主效应P<0.01,对N2潜伏期也有显著主效应P<0.01。 结论:①上海中学生互联网使用率较高,应重视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适当控制上网时间、改善家庭关系、加强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宣教,可能有助于减少网络成瘾在上海市青少年中的发生。②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其认知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GO/NOGO任务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表现异常,提示反应抑制功能有损害的倾向。

10.期刊论文 周丽华.汪洋.ZHOU Lihua.Wang Yang 青少年网络使用类型及影响因素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运用网络使用量表对560名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为15.5%;男生的网络成瘾程度要比女生的更明显,存在性别差异;城市青少年在网络成瘾上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与父母有关的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有很大影响.

引证文献(1条)

1.刘建平.熊月娥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探新 2009(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ggws20080301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2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t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