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08:21:2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科学与研究进展 什么是地理,什么是地理学 地理学研究进展

一、地理词源及含义 1、词源 中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周易系辞》公元前11世纪

古希腊文:“h&e-rc;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前192)

英语:geography 源于希腊文的音译。 2、含义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东汉.王充)

“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唐.孔颖达)

地理:即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1978) 英语Geography是“地球描述”之意。 3、辨析

地 ——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

理 ——即事理,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性。 地理的科学内涵: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常讲的地理,是指地表事象总的情况,以及记述这些情况的学科。 二、地理学的定义 国外定义举例: 《 大英百科全书》: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德国赫特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的科学。

法国白兰士: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 美国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 苏联贝格尔:地理学是关于景观的科学。景观是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综合体。 国际地理学大会(1980):地理学是研究人

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国内定义举例: 《现代汉语词典》:地理学是以地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理环境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概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吴传钧、郑度等: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

陆大道、白光润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

高校地理教学指委: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地域分异规律及优化调控的科学。 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地球表层

? 地理事物(形成:地域化和景观化

原理,特征:环境性和区域性,分布:静态和动态特征,前者指地域结构,后者指地理过程) ? 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环境) ? 地理系统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四 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

1 传统科学体系中地理学的跨学科性 两分法 即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三分法 即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

五分法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数学 D哲学 E边缘科学

2 现代学科分类中地理学的大科学性质 一是横断科学,就是各种科学都应用的理论

1

和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二是边缘科学,就是介于两个学科之间的科学,特别是介于一门自然科学和另一门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如数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等; 三是综合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综合研究某一论题的科学,如环境科学、城市学、人口学等等。 3 教育部1998年学科分类方案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地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无军事学)

4.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

⑴地理科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它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大部门。

⑵地理科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

⑶地理科学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理论层次和应用技术层次。 ⑷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⑸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⑹地理建设思想。“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我们要把它的基础条件搞好,不然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就很难,这就是地理建设。”

五 地理科学的学科特征

综合性 区域性 动态性 软科学性 工程性

六 地理学研究进展 1 进展和成就

(3)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

▲ 人文地理研究热点之一的区位论,从农业、工业拓展到城市,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并开展了城市化研究; ▲ 区位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研究.

▲ 地理学家率先开辟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人类环境的综合研究,成为当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流;

▲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理、指标体系、模型、动力学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4)国家地图集系列的编纂; ▲20世纪,国际地理学界有几次编制国家地图集的高潮;30年代以法国、瑞典为代表;60年代以英、美、苏为代表,苏联的国家地图集还延伸到全世界和海洋领域.

▲中国近50年来先后编制国家、省区及历史、自然、人口、经济、农业地图集系列30余种;国家自然、人口、经济和农业等地图集的规模和质量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5)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具有对空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新信息为决策服务;

▲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性、区域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并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信息(资讯)产业.

▲ 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预警评估等领域,成为重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手段. 2 发展趋势

(1)和相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 现代科学发展特点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 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

▲ 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 为明显的趋势,传统的学科界线变得模糊;

▲ 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有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领域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断科学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武器,促进地理学现代化;

▲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2

极大地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2)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为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和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19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

▲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地理和生态学基础;

▲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3)深化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

▲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和机制的研究.

▲地理过程的研究如水热平衡、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沙漠化、城市化等.

▲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研究的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加重要,如城市化过程,环境退化过程等.

▲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的研究是预测未来的根据.冰芯、湖岩芯、树轮等的深入研究将为全球变化预测提供依 (4)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针对描述性和认识性传统研究的局限,地理学家提出建设地理学的方向,它是有目的地改造和管理周围环境的科学;

▲协调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发展,控制污染、抑制环境恶化,改善生存条件是环境地理研究的紧迫问题; ▲传统上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重视,应用研究领域更趋多元化

(5) 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

▲ 遥感、遥测,特别是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 物质能量的定量测试,测年技术手段的新进展,为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带来契机;

▲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化.

▲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应用,数学模式可表达经验概念、实验结果,揭示内在关系和规律;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具有专家系统水平的智能分析和决策等的深入应用,必将为地理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6)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 地理学传统思维模式以观察材料和事实为基础,认识和阐述规律、概括理论,属于经验归纳型综合;

▲ 现代地理学综合模式的整体观念更强,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补充、辨证统一; ▲ 综合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

▲ 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途径来解决,并且表达形式多样化;

▲ 意识到传统综合模式的局限,地理学家结合研究实践,发展系统综合集成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

一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

二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定内核 (一)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三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性具体表现为:

均质区域 (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节区域(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 (三)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

文现象的。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综合性还表明:

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四 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领域: 地理学: 二分法: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若干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基本规则:归纳与演绎;定性定量之辨

第3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时间:19世纪中叶之前 特点: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 事件:

1、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3、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1)洪堡

①《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

②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因而被公认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

4

③代表作《宇宙》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探讨了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 (2)李特尔

①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 ②他的名言“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③他的《地学通论》(19卷)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时间:19世纪下半叶——二战之前

特点:用一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获得科学的解释

1、环境学派

(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

(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廷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2、人地相关学派

(1)法国维达尔·白兰士,维达尔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2)白吕纳 白吕纳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根据赫氏观

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

(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人地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 2、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行为革命;遥感技术的应用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第4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地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在1840年以前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古代时期。 1. 先秦著作中不同人地观思想的萌芽

《周易》中提出了“文明以止,人文也”的概念。并述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论点。此外,在《诗经》、《尚书》、《周礼》等著作中,也都可以看到有关人文地理知识的记载。 《尚书·禹贡》一书,以仅1207个字的篇幅,提出中国分为“九州”的观念,并分别阐述了各州的山川形势、自然景观、土镶分布等地理环境,还记载了方域、物产、田赋、交通、民族等人文现象。该书堪称带有地方志雏型的人文地理著作 。

中国早期人地关系的四种基本思想 一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萌芽。《礼记》中指出:“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75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