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2 知识梳理

更新时间:2023-09-28 1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内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阶段的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或“火耕”。

(2)七八千年前,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标志着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助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4)春秋时期,铁农具问世并开始用牛耕地,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

的一次革命。战国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的过程。

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受到的不利因素:自然灾害、封建剥削、土地兼并

小农经济的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和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测试内容2: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冶金业:

冶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冶钢:春秋晚期已造钢剑。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领先

世界。 (2)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出现,东汉成熟,东汉先有青瓷,北朝后有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北宋著名的五大名窑。明清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宣德年间官窑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后期的五彩瓷“画必有意,意必吉祥”。清代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3)纺织业主要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激增;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明中期后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妆花缎工艺最复杂。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1

测试内容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宋代以前:市、坊严格分开,有专人管理,有时间限制。

(2)宋代以后:店铺随处可设,“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时间上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唐代: 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两宋: 四大名镇汉口、景德、佛山、朱仙。

元朝: 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徽商与晋商。

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商),江北则推山右(晋商)”。

3.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封建政府采取限制工商业,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首倡;战国商鞅变法。

(3)积极作用:巩固了封建政权,促进了农业发展

消极作用: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

萌芽和发展。

“海禁”政策:

(1) 明朝为防止倭寇而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的政策;

清代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康熙帝时规定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2)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测试内容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内容包括:“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教育。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

2

著名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

启源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史诗

原因:①列强向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重要结果: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如维新变法、兴中会)

测试内容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成为共同愿望。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

发展最快的部门:纺织业和面粉业。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结果: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启示: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中国民族工业才能真正发展。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最高峰)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1)抗日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在沦陷区被日军所毁或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垄断经济命脉,官僚资本的压榨。

(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原因: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3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测试内容1:20世纪50至70年代我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开始执行,有计划经济建设开始。

(2)含义: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4)意义: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 (值得肯定)

(1)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八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是成功探索。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必须否定)

(1)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发动。

(2)概况: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提高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违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3)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严重失误。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4)纠正:1961年的八字方针,1962年经济好转。

测试内容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

4

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测试内容3: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长期以来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过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徽、四川试点,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具体内容:(1)改革管理体制(2)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改革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测试内容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创办经济特区:第一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同年建立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设海南经济特区。具有探索示范作用,提供宝贵的经验。

(2)1984年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其中江苏是连云港和南通。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

(4)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密集型 (5)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目的: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测试内容4:理解十四大和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yj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