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档有答

更新时间:2024-04-19 02: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兼之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汇,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嘹、眦、嗔、晌、睇、觑等等,且不同词汇皆有微妙的动作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

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选自《人民日报》,年08月04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B. 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传达,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C. 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 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 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 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并自成一体,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明证。 D. 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够阅读文学经典,品出语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经常练笔,语言积淀就有了可能。 B. 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自我鲜明的风格。

C. 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会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 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 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原文说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所以选项中只说了经典开头,理解有局限性。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类比说法有误,类比是对比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 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只要和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并属于无中生有,成为文学精品的因素还有很多。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

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老妇人向“我”售卖空心菜,照应题目,引发“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

B. 自一开始的敏感、讨厌,到后来从中悟出“可以努力活得更好”的道理,姑婆对空心菜认识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的过程。

C. 父亲一直对空心菜隐忍,是当时物质生活的艰辛所致,遭遇车祸后拒吃空心菜而大吃荤肉就是最好的明证。 D. 文章行文脉络分明,从现实回忆过去,又从过去回到眼前,在时空转换中关照历史,思考生活,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5. 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含意。

6. 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南山岭”原指“我”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我”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不仅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寄托自己幸福、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6. ①题目形象生动,给人以时空感、历史感与沧桑感;②“空心菜”贯穿全文,是全文行文的线索;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 父亲一直对空心菜隐忍,是当时物质生活的艰辛所致。原因分析有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父亲对空心菜隐忍的原因是自己的身世经历,别人曾经叫他是小空心菜。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深层含义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作答本题,根据理解:“南山岭”原指“我”故乡的菜园子,承载着“我”童年的快乐与亲情的美好回忆;也指姑婆的家、根和父亲的家业,承载着他们对安定富足生活和幸福家庭的美好愿望;不仅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寄托自己幸福、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6. 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例如本题题目具有象征意义,“空心菜”无根,象征着父亲与姑婆早期的苦难;“空心菜”生命力强,又象征着他们的坚强。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弥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傻瓜”

3月22日,自嘲为“傻瓜”的张弥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该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于1998年设立,每年授予全球五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

1936年生于南京的张弥曼,是家中长女。父亲学成归国后,在上海的一家医学院谋得教职,教人体生理学。父亲开明,常带她去溪边网虾,到菜地捉虫,到麦田看蚂蚁怎么沿着麦秆爬上去寻找蚜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张弥曼笑言:“我一直想当医生,而不是科学家。”因为父亲单位有不少敬业、有教养的医生,今她仰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无忧无虑的日子戛然而止。父亲带着全家疏散到南京,又辗转江西各地。有件小事几乎成了她日后学地质学的先兆。有一次,她和弟弟在流亡路上偶得《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今她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在大学上《普通地质学》时,老师居然讲到了书中的一些内容。

她说:“这段逃难的经历决定了我一生为人处世的取向。”

1953年,17岁的张弥曼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但是,这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完全不知道该学哪类古生物。

“学鱼!”当时在苏联访问的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建议张弥曼。她听了伍先生的建议,从此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1960年,张弥曼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她的寻“鱼”生涯。

在生命“进化树”上,人类属于四足动物。大约在3.8亿年前,肉鳍鱼类登上陆地,演化出了四足动物。但哪一种肉鳍鱼类,才是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呢?数百年间,这个“谜”在古生物学界悬而未决。

张弥曼还原的是云南曲靖的杨氏鱼。按照瑞典学派的观点,杨氏鱼应有一对内鼻孔,头颅分成前后两半,由一个颅中关节连接。张弥曼在做这个鱼标本时,既没找到内鼻孔,也没找到颅中关节。内鼻孔是鱼类“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她画了540多张图,把所有的剖面“拼装”出一个20倍等比例放大的标本。

后来,她用更多证据动摇了瑞典学派的权威,认为杨氏鱼和奇异鱼都是一种原始的肺鱼,在国际古生物界激起

轩然大波。由于她的工作无可挑剔,人们开始对内鼻孔的起源,乃至四足动物的起源有了各种新的认识。直到1995年,世界古生物学界才普遍认同她的观点,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也逐渐从欧洲和北美转向了中国云南曲靖。

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初,不少人都认为含油层应该在距今1.5亿年的早白垩纪,石油勘探也应该集中在相应的地层内进行。但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含油最丰富的地层应该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此后,随着大庆油田里第一股石油从地下汩汩而出,张弥曼的观点也被随之证明并引起轰动。

张弥曼最敬佩的学者是已故的英国古生物学家柯林·帕特森。她记得柯林在一篇论文中,曾大胆提出一种主张:“我们要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化石材料,就是每一个古生物学家的“踏脚板”,吸引着科学家进入未知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张弥曼在科研中是有勇气抽掉自己“踏脚板”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她把成果“金矿”——泥盆纪鱼类研究,移交给了朱敏等年轻人,转而研究很多人不屑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她说:“年轻人做得比我好。”鲤科鱼类化石分布广、比较常见,很难在短时间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她说:“我不是没有思想斗争。但是没有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怎么会有真正的大发现?!”

有人不明白:对古鱼类的研究跟今人生活有何关系呢?张弥曼说,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个研究能帮我们认识生物演化,而关于生物演化的科普能激发孩子们逻辑思维的萌芽,“这些对于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很重要。”

(2018年03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张弥曼的父亲非常开明,常带她网虾,捉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这说明她想当医生的愿望是受父亲影响。

B. 1955年,张弥曼被送到莫斯科大学学习。她听了伍献文的建议后,开始了对鱼化石的研究,她的寻“鱼”生涯由此开启。

C. 张弥曼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而提出的观点,对大庆油田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上世纪90年代初,张弥曼把泥盆纪鱼类研究移交给了朱敏等年轻人,践行了她提出的“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的主张。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受逃难途中读到的《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的影响,张弥曼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 B. 张弥曼通过研究认为杨氏鱼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解决了古生物学界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这一数百年悬而未决的“谜”。

C. 张弥曼用证据否定了肉鳍鱼类起源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说法,使人们对内鼻孔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D. 张弥曼研究很多人不屑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主要是她认为寂寞、枯燥的基础工作,会产生真正的大发现。 E. 在张弥曼看来,古鱼类的研究跟现代生活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能帮人类认识生物演化,对于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很重要。

9.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从对地质学一无所知到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经历颇多。请结合材料,就张弥曼个人经历对其专业研究的影响进行概括。 【答案】7. C 8. CE

9. (1)父辈影响;(2)逃难经历;(3)导师建议;(4)自我追求。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B. 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 张弥曼想当医生的原因是“因为父亲单位有不少敬业、有教养的医生,令她仰慕。时间错位,原文“1960年,张弥曼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她的寻“鱼”生涯。”D.践行了她提出的“把自己脚下的踏脚板抽掉”的主张。理解有误,这一主张不是她提出的。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放弃学医理解的原因是: 1953年,17岁的张弥曼响应国家“地质报国”的号召,放弃学医理想,考入北京地质学院。B. 张弥曼通过研究认为杨氏鱼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解决了古生物学界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这一数百年悬而未决的“谜”。事件的张冠李戴。原文未决之谜是“肉鳍鱼类登上陆地,演化出了四足动物。但哪一种肉鳍鱼类,才是人和鱼的最近共同祖先呢?”D. 张弥曼研究很多人不屑的新生代鲤科鱼类化石,原因是:鲤科鱼类化石分布广、比较常见,很难在短时间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弄清题干要求:“张弥曼个人经历对其专业研究的影响”,本题主要是对张弥漫个人经历的筛选,考生要注意答题答案要以文本内容为主,根据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父辈影响;逃难经历;导师建议;自我追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庞参字仲达,河南缑氏人也。初仕郡,未知名,河南尹庞奋见而奇之,举为孝廉,拜左校今。御史中丞樊准上..疏荐参,邓太后纳其言,即擢参,召拜谒者,使西督三辅诸军屯。四年,羌寇转盛,兵费日广,且连年不登,谷石..万余。参奏记于邓骘,骘及公卿以国用不足,欲从参议,众多不同,乃止。拜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①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 参在职,果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元初元年,迁护羌校尉,畔羌怀其恩信。明年,烧当羌种号多等皆降,始复得还都令居,通河西路。时,先零羌豪僭号北地,诏参将降羌及湟中义从胡七千人,与行征西将军司马钧期会北地击之。参于道为羌所败。既已失期,乃称病引兵还,坐以诈疾下狱。校书郎中马融上书请之,书奏,赦参等。后以

参为辽东太守。永建元年,迁度辽将军。四年,入为大鸿胪。尚书仆射虞诩荐参有宰相器能,以为太尉,录尚书事。是时三公之中,参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上计掾广汉段恭因上疏曰:“伏见.道路行人,农夫织妇,皆曰‘太尉庞参,竭忠尽节,徒以直道不能曲心,孤立群邪之间,自处中伤之地’。昔白起赐死,诸侯酌酒相贺;季子来归,鲁人喜其纾难。夫国以贤化,君以忠安。今天下咸欣陛下有此忠贤,愿卒宠任,以安社稷。”书奏,诏即遣小黄门视参疾,太医致羊、酒。永和元年,以久病罢,卒于家。 ..

(选自《后汉书·庞参传》)

【注】①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

B. 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

C. 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

D. 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是汉代设立的察举考试,明清后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B. 军屯,此指国家配给驻防卫所的士兵土地,就地屯田,自耕自种,实现军队的自我供给。 C. 疏,古代一种文体,有多种解释,此指封建时代大臣向帝王分条陈述建议、意见的文书。 D. 黄门,汉代由宦者担任,帮助皇帝传递信息,因常站在黄门下等候皇帝的宣召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庞参德才兼备,屡被举荐。他尚未有名气时就受到河南尹的推荐,接着又有御史中丞举荐。 B. 庞参任职边疆,熟悉政务。他曾受命督办军屯,还做过护羌校尉等与边疆事物相关的职务。

C. 庞参礼遇贤士,为政惠民。做汉阳太守时,面对郡里贤人倨傲毫不介意;做太尉时,百姓上书赞扬其德政。 D. 庞参贤能忠贞,多被赞誉。尚书仆射虞诩认为他有宰相的才具,上计掾段恭把他与白起和季子并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已失期,乃称病引兵还,坐以诈疾下狱。

(2)参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已经没有在约定的日期到达,于是庞参称病带兵回来,因假称有病犯了罪被逮捕下狱。

(2)庞参有忠直的名声,却多次被皇帝身边的人所陷害与毁谤,认为所举荐使用的人违背皇帝的旨意,司隶迎合上官的意图调查此事。

【解析】

10.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词语有“也”“水者”“欲”“于是”。

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 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12.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百姓上书赞扬其德政。理解有误,原文“上计掾广汉段恭因上疏曰”。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失期”没有在约定的日期、“引兵”带兵、“坐”因什么犯罪。(2)“名”名声“陷毁”陷害与毁谤“忤”违背。 参考译文:

庞参,字仲达,河南缑氏人。开始做官,不知名,河南尹庞奋看见了认为很奇特,举为孝廉,拜为左校令。御史中丞樊准上疏推荐庞参,邓太后采纳了他的话,就提拔了庞参,拜为谒者,使他向西督三辅诸军屯。 永初四年,羌寇又卷土重来,兵费日广,且连年收成不好,谷每石需五万余钱。庞参报告邓骘提出自己建议,邓骘及公卿们因国用不足,想听从庞参的建议,众多人不赞同,才停止了。庞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有奇节,隐居教授学徒。庞参到任,先去拜访他。任棠不和他说话,只把薤一大本、水一盂放在户屏之前,自己抱着孙子伏在户下。主簿报告,认为任棠倨傲。庞参想了一下他的用意,过了好久便说:“任棠是想让太守明白,水,是想我清白哩。拔一大本薤,想我打击强宗哩。抱儿当户,想我开门怜惜孤儿哩。”于是叹息而回。庞参在职时,果然能抑强助弱,用惠政赢得了民心。元初元年,升为护羌校尉,叛羌怀念他的恩信。元初二年,烧当羌种号多等都投降,才又能够还都令居,通河西之路。这时先零羌豪强在北地僭号,朝廷诏参率领降羌及湟中起义的胡兵七千人,与行征西将军司马钧约期会合于北地攻打他们。庞参在半路上被羌人打败。已经没有在约定的日期到达,于是庞参称病带兵回来,因假称有病犯了罪被逮捕下狱。校书郎中马融上书请求赦免,书奏上,庞参得到赦免。后来用庞参为辽东太守。永建元年,升为度辽将军。永建四年,进朝廷做了大鸿胪。尚书仆射虞诩荐参说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干。汉顺帝时用他为太尉,录尚书事。这时三公之中,庞参有忠直的名声,却多次被皇帝身边的人所陷害与毁谤,认为所举荐使用的人违背皇帝的旨意,司隶迎合上官的意图调查此事。这时当会茂才孝廉,庞参因为被弹劾,于是称疾未能参加。上计掾广汉

段恭因会上疏道“:臣看到道路行人,农夫织妇,都说‘太尉庞参,谒忠尽节,只因做事正直,被孤立在群邪之中,受到中伤。’从前白起赐死,诸侯酌酒相贺;季子回来,鲁人喜其解除国难。国家因为有了贤臣才得以教化,国君因为有了忠臣才安心。今天下的人都高兴陛下有这种忠贤之臣,希望您一直宠信,让天下安心。”书奏上,朝廷就派小黄门视庞参的病,派太医送去羊和酒慰问。永和元年,因久病罢官,死在家中。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词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牌后小标题“幽州九日”,将这首小令的写作时间、地点,以及作词的缘由都交待得非常清楚。

B. “官舍悄”写出馆舍的万籁俱寂,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坐到月西斜”写出作者夜不能寐、望月西沉的情态。 C. “永夜角声悲自语”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感受。 D. “客心愁破正思家”一句中的“家”不仅指自己的小“家”,也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这个大“家”。

E. “南北各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正是因为路途遥远,这种思念才显得更加沉重。 15. 本词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肠断裂”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因思念国家以致肝肠寸断,表达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 ②“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故国美人陪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的伤痛之情; ③“和泪捻琵琶”,化抽象为具象,表达了词人虽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的悲愤交加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理解有误。E.“南北各天涯”直抒胸臆,抒情手法理解有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要注意结合诗句把握诗歌的情感,例如“肠断裂”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因思念国家以致肝肠寸断,表达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0fp.html

Top